標籤:

太極拳源流新探

太極拳源流新探

——紀念武當太極拳一代宗師蔣發誕辰417周年

劉會峙 屈馬龍 李萬斌

在中華武術史上,太極拳不但是著名的拳種,而且是一個較大的門類,研究它的歷史源流有助於了解中國武術發展史,揭示太極拳在技擊、健身以及訓練方法上的奧秘,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

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太極拳即武當內家拳。正如著名太極拳研究專家顧留馨指出:「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著名的拳種之一,屬於短打型的內家拳。」關於內家拳的源流,明學者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明確肯定「起於宋之張三丰」。1930年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在《少林武當考》一書中也認為,張三丰為內家技擊之祖者,李瑞東在《太極拳譜·序》中所講:「本門乃張三丰祖師內家嫡派真傳,後有宗譜可證」。均是言而有據的。

傳統的說法認為太極拳由張三丰所創。張三丰傳王宗岳,王又傳蔣發,蔣隨王學拳七載,悟太極真諦,蔣先師又將武當太極傳至河南溫縣趙堡鎮的邢喜懷與陳家溝的陳王廷,從此,武當太極拳在趙堡鎮與陳家溝紮根落戶,代代相傳。後來並由此而衍生出楊、武、吳、孫、李諸家太極,即被稱為太極北派。

近年來,關於太極拳為何人所創及承傳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陳王庭不是中國太極拳術的創始人。

王宗岳的太極拳早於陳氏族人所沿襲的太極拳。

原來陳溝的兩種打手歌均是由王宗岳《打手歌》轉化而來的。陳溝的四句《打手歌》之所以少兩句,那是由於陳氏族人當時未能得全之故。

王宗岳傳蔣發。

蔣發把太極拳術傳給了陳氏族人之後,陳氏族人們結合自身實踐加以改進、創新,從而形成風格獨特的陳氏太極拳。

從上述可見,在太極拳史上,蔣發是一位具有豐功偉績的顯赫人物,他對太極拳的承傳和發揚,做出了卓著的貢獻.有關他的傳拳情況,各派太極拳歷代傳人均有記載。今年是蔣發先師誕辰417周年,因而開展對蔣發問題的學術討論,將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蔣發,河南溫縣趙堡鎮小留村人,生於明萬曆二年,即公元1574年,曾赴山西太谷縣(有說為山西晉陽縣)隨王宗岳(諱林禎)學藝,得太極真傳,技藝超群,名聞鄉里。明萬曆三十二年(1605),蔣發把武當太極拳始傳於趙堡街的邢喜懷,後傳給陳家溝人陳王庭。

民國24年(1935),河南開封出版了杜元化(字育萬)先生所著《太極拳正宗》一書。該書作為當時河南省國術館太極拳的教科書(石印本),因限內部使用,故流傳極少。但該書在太極拳的源流及有關理論方面,卻給我們提供了很有參考價值的史料。

《太極拳正宗》首頁便是當時河南省國術館館長陳泮岑先生為該書所作的序言,其中寫到:「河南溫縣趙堡鎮之太極拳也,余觀其拳系師承懷慶府溫縣蔣先生髮。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學拳于山西太谷縣王林禎。王之師曰:『雲遊道人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宓子而後代有傳人,因姓氏未傳,不克詳征,』至三丰神而明之,發揚光大,號曰武當派。」

該書之「太極拳溯始」曰:「余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于山西太原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禎,事師如父,學七年,禮貌不稍衰,師亦愛之如子。……歸家後,其村與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二年之久,見其持己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如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泄。其後,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杌在趙堡鎮以開鮮萊鋪為業,後駿發,改作糧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其後,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能得其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其後,傳給其孫張先生彥,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

陳家溝十六世陳鑫也曾明確的記載了杜先生所傳蔣發受山西師傳拳訣,被收錄在他的名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內,標題為「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該訣之首行為「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後有四句歌訣,每句之後加註詳文解釋,歌曰:「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由此歌訣每句後的解釋合為一篇,可證其的確與張三丰有關。因為它正是久已廣泛流傳的張三丰所著《太極拳論》。此論各家均有承傳,所以直到今天趙堡、武、楊、吳、孫、李諸家均尊張三丰為祖師,特別是楊家,昔日還供奉有張三丰祖師神位,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正如孟乃昌教授所說:「中國各門學術技藝,師承有自,流傳有緒,決不會錯認宗系。」

劉會峙在《武當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及特點》一文中,亦詳述了武當趙堡太極拳的傳遞關係,並列出了《武當正宗趙堡太極拳源流表》,說明其系趙堡張彥先生之子張應昌所傳至他恩師侯春秀一系。這一情況並且已得到西安楊式太極拳傳人趙幼斌、路迪民二人在其《楊氏太極拳源流辨》一文中的證實。該文其中這樣寫到:

趙堡太極在鄭悟卿、侯春秀及鄭伯英老師的傳授下,廣泛流傳西北地區。二鄭所傳為陳青萍弟子和兆元一支,在西安稱為和式太極。侯春秀所傳為陳青萍師兄弟張應昌一支。我們從侯老師的入室弟子羅及午工程師那裡,早已見到侯師所傳趙堡太極傳人表。其中以張三丰為祖師,王宗岳為宗師。後有蔣發→邢喜懷→張初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一脈相承。張彥之下分為張應昌與陳青萍兩支並列。張應昌一支,後有張汶→張金梅→張敬之→侯春秀;陳青萍一支,後有和兆元→和敬之→和慶璽→鄭悟卿。

此外,《武林》雜誌在1986年第2期上亦曾發表了黎錦忠先生《太極拳起源探討》一文,該文不但據理提出了自己對陳溝創太極拳說的質疑,而且也公布了一份趙堡太極拳史料,文中說:「近幾日,我在恩師宦大海書房中,還抄錄了一份河南省趙堡鎮傳拳系統表(俗稱趙堡架太極拳傳人表)感到頗值得研究。據此表所志,陳王廷原是跟蔣發學的太極拳。而蔣發者,有這麼一段傳文:蔣發,祖居河南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曾至山西,於王宗岳處學藝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仆,傳弟子陳王廷(河南溫縣陳溝村人)、邢喜懷(河南溫縣趙堡街人,傳張初臣)。王宗岳:山西晉陽城縣七里堡人,人稱華北大俠,業客店。」

蔣發是否「隱入陳溝,匿名為仆」,暫且不論。但「傳弟子陳王廷」,則有陳溝「村人所言,蔣為奏庭之師」(見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163頁)為證。「村人所言」,當更說明「蔣發先師也曾被陳溝陳王庭請到其家求蔣發先師傳授武當太極」一事,是真實可信的。

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為明末人,而非象有人所言為乾隆時人。《武林》雜誌1988年第11期上刊登的陳旭東《山西「鬼扯攢」》一文便是傍證。該文中有「此拳為河南名拳師蔣發所創」。並據鬼扯攢傳人講,鬼扯攢三字各有講意。「鬼」字為訣法,即要計謀多端,千變萬化,神鬼不測;「扯」,是要扯開牽引;「攢」,為河南古縣名,為紀念蔣發祖師而定。此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定襄縣小王村」一個青年鐵匠叫宋本意的人,因「叔父宋老二誤傷人命被判流放河南開封府三年,為報答叔叔養育之恩,以免叔叔再遭不測之禍,宋本意跟隨叔叔—直護送到河南開封」,並住下來一面行藝—面等待叔叔期滿同歸故里。宋本意落腳於開封普濟寺,一次深夜解溲意外發現寺內和尚集體練功,很是喜愛,後幾經曲折,歷十年之苦,終於學得寺內「秘傳拳法鬼扯攢」。該文表明此蔣氏就是後來傳習太極拳的蔣發。由此證明,康熙以前確有蔣發其人其事,這與明末蔣發生辰年代的記載是吻合的。

唐豪先生的考證與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中的記載相同,均認為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而陳王庭約生於1600年(見陳小旺《世傳陳氏太極拳》),陳鑫筆記認為「其九世祖陳奏庭為康熙(1622—1672)時人」(見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163頁)。1600年蔣發已26歲,1622年已經48歲,已得王宗岳太極拳「技藝超群,名聞鄉里」。所以,陳氏家譜認為陳王庭後來只是「精於太極拳」而不是創始了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生於清乾隆35年(1771),他晚於蔣發197年之遙,其間相隔已有多代人,是不可能直接學於蔣發,有言陳長興學於蔣發顯然是誤傳。所以,只能是蔣發傳給陳王庭之後,再經陳氏家族下傳五代到陳長興,這才是符合實際的。為了更進一步說明這一點,請看下錶中趙堡鎮與陳家溝兩處太極拳傳遞關係(年代輩份順序),以及各個時期代表人物的吻合情況,便會一目了然。

蔣 發

(1574~?)

(趙堡鎮)←→(陳家溝)

↓↓

①邢喜懷陳王庭九世

↓↓

②張楚臣陳所樂十世

↓↓

③陳敬柏陳正如十一世

↓↓ ↓

④張宗禹陳善志 陳節十二世

↓↓ ↓

⑤張彥陳秉旺陳公兆十三世

↓↓ ↓

⑥張應昌陳青平陳長興陳有恆十四世

↓↓ ↓

⑦張 汶和兆元陳耕耘陳仲牲十五世

↓↓ ↓

⑧張金梅和敬之陳延熙 陳鑫十六世

↓↓ ↓

⑨張敬之和慶璽陳發科陳子明十七世

↓↓↓↓ ↓

⑩ 侯春秀鄭悟卿 鄭伯英 陳照奎陳照丕十八世

(表中虛線僅作輩份考查)

陳長興生於乾隆36年,《陳序》的寫作時間記為「嘉慶元年菊月」,而此時陳長興僅25歲,若以《陳序》曰:「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載」,可知長興拜師學藝時也僅僅是個5歲的髫童,只會「但念梨與粟」怎麼能夠修習傳統的內功太極拳呢,這種情況,恐怕在今日的簡化太極拳教學史上也是沒有的,更何況學拳重在實用的昔日?

最後,為了清楚地反映太極拳的源流,特列出《太極拳源流參考表》於下頁,以期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1991年10月

(本欄責任編輯 孔德)

《武當》1992.3期


推薦閱讀:

吳氏太極拳北派八法秘訣
練太極拳傷膝是怎麼回事;練太極拳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 Qzone日誌
太極拳習拳五句真言
太極拳依勢劃圓求技擊
練太極拳需通醫理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