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好學習卻力不從心?一起讀荀子勸學的10句格言
《勸學》一篇是《荀子》的首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對學習的看法。之前我們寫梁啟超談如何讀《荀子》一文,提到如果要以修養應用的目的來讀此書,比較好的方法是將自己所欣賞的格言警句一一分類摘抄,常常讀誦,隨時參照於自己的日常。今天我們就把《荀子·勸學》中關於治學的言論做一個整理,一起看看荀子如何看待學習。
1
學不可以已。
《勸學》篇開篇就說「學不可以已」,開宗明義: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意思是說學習應該持之以恆。《勸學》的主旨在於勸勉人努力學習,並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來說明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在這句話之後,荀子就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的無止境。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經過加工以後就能變直,刀劍在礪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君子學習淵博的知識,並且能經常注意考察自己,那麼他就會變得聰明,而行動上也不會犯錯誤。荀子用木與刀劍為例,來說明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檢驗自己。與這個意思相近的,是《論語》中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說要經常檢查自己。
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這與開頭所說的「學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學無止境,只有看到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淺薄與不足。因此要不斷學習。
4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這句話意思是: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還不如學習一會兒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遠看,但還不如登高之後看得寬廣。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應該把這當作學習的契機,有思考但不是閉門造車;要善於主動尋找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豐富自己、並向更高處攀登。牛頓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與此相似。
5
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在這句話之前,荀子舉了幾個例子: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以羽毛為巢,用毛髮編織,系在蘆葦上,大風一來蘆桿就折斷了,巢也掉了。這不是鳥巢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依託的地方不合適。西方有一種名叫射乾的草,它的莖長四寸,生長在高山上,面對著百丈深淵。不是它莖長,而是它生長的地方使它這樣。接下來荀子又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白芷如果浸到臭水裡大家就不會佩戴它了。於是荀子得出一個結論:君子定居時一定要謹慎地選擇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惡人的影響,而接近於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
6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這句話意思是:沒有刻苦鑽研精神的人,在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的成績;不能埋頭苦幹的人,在事業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荀子在此前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比如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都是在強調要堅持不懈、鍥而不捨。
7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君子為學,聽在耳里,記在心上,體現在儀錶舉止上,表現在一舉一動間。即使是極細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8
學莫便乎近其人。
這句話是說學習的途徑沒有比接近良師益友、積極向良師益友學習更省事的了。在荀子看來,效仿良師益友,聆聽君子的學說,能使我們養成崇高的品格,獲得全面的知識,而通達世事了。
9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學習,本來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是要學到完全徹底。這與開頭所說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致的。學習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成效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同時這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需要明確的目標和堅持到底的毅力。
10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這句話意思是說,君子知道學識不全面、不純粹是不足以稱為完美的,因此他們反覆學習以達到前後聯繫,用心思考以達到融會貫通,效法良師益友努力地去實行,除掉有害的東西,培養有益的學識。可見在荀子看來,學習不僅僅是指書本的學習,還包括了道德的修養,是內外兼修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