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吾——康有為:虛偽醜陋的聖人

  李從吾——康有為:虛偽醜陋的聖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634791.html

歷史上,那些慷慨悲歌、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知道、佈道者,在道義的制高點上,讓人無限敬慕。只是,現實中他們並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理論,仔細解剖觀察他們,聖人、偉人的軀體上,到處都有你我凡人一樣的毛病、破綻。

康有為(1858~1927年)是一個多世紀前的響徹中國的風雲人物,這位維新派領袖少年時自命名「聖人為」,晚年提倡孔教而被社會公認為「南海康聖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改革家、戊戌變法的主角,很多人恐怕想不到,這位聖人口出宏論、言行不一。

他每天說要戒殺生,卻日日吃肉;他常常談一夫一妻,自己娶了六個老婆,五六十歲時還納十八九姑娘為妾;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對家裡女人都做不到;他更主張全人類平等,家裡卻讓包括印度人在內的男僕女僕侍候著。

在其高調的道德呼籲,拯救國家濟世救民的光鮮磊落「救世主」形象下,卻是言行不一從眾庸俗的小人之象,甚至不乏醜陋不堪的一面。人們以為康聖人「日日以救世為新,刻刻以救世為事」,戊戌變法失敗後被通緝,後來辛亥革命後又成為落伍時代的邊緣人物,該是窮困潦倒失意至極;事實上,這位康聖人一直過著妻妾成群豪奢浮華的個人生活。

「婦女解放先驅」妻妾成群

大凡有些文人心態的人,往往在老年時候,將青春姣好的女子作為精神鴉片,「一樹梨花壓海棠」,在年輕肉體上尋找靈感或者青春激情,提振自己衰朽身體下的精神。康有為是妻妾成群的老男人,只是他顯得更加無恥。

1898年,戊戌維新慘遭失敗,「六君子」被屠殺,40歲的康有為沒有像譚嗣同一樣「殺身成仁」,開始逃跑,在受到清政府滅族緝殺通令下,開啟了在歐美日本等國外流亡的生涯。只是,康有為的政治流亡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悲涼,不僅經濟上得到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更是先後收納了兩位十八九歲的年輕女人。

1907年,康有為到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自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國外,落魄失意的他在歐洲北美度過了近十年。這一年,在當地華僑熱誠邀請下,他來到美國進行巡迴演講。聽眾中有一位聰穎美麗的17歲華僑姑娘何旃理,被康有為的傳奇和宏論所迷惑,而後表達對大師的崇拜愛慕。

芳齡女子正是崇拜英雄的時期,已經是爺爺輩的康有為康有為毫無愧色,這位小女孩的衝動激情也許正中下懷,遂開始了不倫的婚姻,陪伴著康有為在海外繼續流亡。可惜,衝動的何旃理紅顏薄命,24歲患病身亡。

 無恥的是,擁有了年輕的何旃理之後,不饜足的康有為再覓新歡。1912年,在徒弟梁啟超邀請他去日本後,康有為又將十六歲日本女傭市岡鶴子變成了自己太太。不過,這位新太太沒有多久就不得已回國了,有一種說法是,鶴子與康有為的兒子發生了戀情並生下了孩子。

 老朽的康有為的漁色行動遠沒有結束。當他60多歲垂暮之年,泛舟西湖之時,看上了一位19歲的姑娘張光,他本是西湖上的貧寒的船娘,在大款康有為的金錢攻勢下成了老頭子的新歡。康有為不以為恥,還在上海大張旗鼓地舉辦婚禮,迎娶孫女輩的的張光。9年後,康有為猝死後,張光成為未亡人,孤獨凄切地度過了餘生。

一生共娶了六位太太,這在晚晴民國時代並非罕見的奇事。然而,無恥的是,康有為在理論上是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奠基者,提倡一夫一妻的現代家庭制度,可謂近代提倡婦女解放第一人。在其著作《大同書》中,康有為從「天賦人權」的平等觀念談婦女解放問題,認為「明天賦人權之義,男女平等皆獨立」、「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始」,並對女性的未來生活予以美好的設計。康有為反對」一夫可取數婦,一婦不能配數夫「,認為如此」公理不合,無益人道「。

康有為讚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可是,現實中的康聖人卻是南轅北轍,一生風流,處處留情,妻妾成群。

老文人與年輕女子的結合,在古代中國被視為是一種雅趣。在所謂的「忘年戀」中,女性的青春本身在「愛情槓桿」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槓桿另一頭上則是權力、聲名下不受控制的慾望。康有為雖然極力宣揚的女子獨立,提出了一夫一妻制的男女平等理論,自己卻根本不願意實踐,而是恰恰違背其男女平等的觀念,在納妾的無恥舊俗傳統中放縱自己的慾望。

鼓蕩女權卻妻妾成群,康有為理論與行為的悖反,是將年輕美麗女人作為男人精神鴉片的文化傳統的必然結果。這種變態傳統到了21世紀,潛化成一種男性心理,因此出現了老年知識精英與年輕女性的「黃昏戀」,而「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的詩意愛情宣言,與康有為的老年心態是相通的。

高調言論下的功利虛榮

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了。

皇帝沒有了,辮子被割掉了,康有為的明君變法強國夢想徹底破滅。六年後,不甘心的他是1917年張勳復辟中的主角,曾經時勢造就的英雄,在新時勢中淪為丑角。讓人關注的細節是,作為參與張勳復辟的主要任務,他的決心卻來自於「仙判大吉,故放膽為之」;當復辟鬧劇失敗,康有為又讓人去集雲軒「問吾何時出為宜」。

康有為號稱孔子信徒,卻連違背「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精神,無論政治大事還是個人安危都熱衷占卜。康有為還迷信風水,為自己在青島象耳山覓建了風水寶地,「吾生數十年,所得只有此一地。」但是,如此的龍穴,卻在文革中被紅衛兵炸墳,帶著白髮的顱骨遊街。

所謂的康聖人就是如此人格分裂、言行不一。他以聖人自居,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怪誕狂放之氣,在戊戌變法的中,他更是以 「帝師」形象出現;這種氣質的另一面就是急功近利、輕狂妄進、重名輕實,沒有主導變法的實際政治能力,無法在具體的政治漩渦中力挽狂瀾。

因此,康有為既是執著追求弘崇高濟世理想的「聖人」、君子,是理想主義士人、狂生;又是根本無法一一落實甚至成為反面的庸人、小人,憂心戚戚為人不齒。在光明宏大的目標和具體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裂痕和鴻溝。

在張勳復辟事件中,康有為與愛徒梁啟超分別是擁護和反對兩派,康有為不反省自己,還咒罵學說為「梁賊啟超」,作詩把梁啟超比作向后羿學箭卻害死師傅的逢蒙。而康有為聲稱的卻是師生之間自由,各有自立自主之權。實際上,他卻是處處以家長專制的師道尊嚴,惟師命之是從,不給學生言論自由,更不允許弟子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去高革命。

當梁啟超本著「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的精神,對康有為尊孔保教提出批評,這讓康有為極惱羞成怒。梁啟超感嘆說:「大抵與師論事,無論何人決不能自申其說」,根本不給學生髮表自己言論學說的機會。

康有為標榜「古今言論以理為衡,不以聖賢為主」,然而,他卻認為孔子的微言大義是絕對真理,孔子是個「大醫王」,「聖權無限」,把孔子的言論捧為的絕對真理,」範圍萬世「,「無方不備」,把孔子推為教主,自己成為孔教會會長,在尊孔迷信中喪失了理性,甚至提出人的膝蓋就是給孔子下跪,「不知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

康有為提出「天地生人,本來平等」的平等思想,還說僕婢的做法有違於人道就像違反「幾何公理」一樣。在康有為晚年,他妻妾子女成群,伺候他們的包括10餘個女僕、30餘個男僕,甚至還僱傭了印度阿三看門,沒有一日不役使僕婢。

康有為其他弟子也發現了其言行不一的「虛偽」特點,其弟子陸乃翔曾作《南海先生傳》,出了說他講男女平等卻妻妾成群之外,還說他「極好西學西器,而禮俗、器物、語言、議文,皆堅守中國;極美民主政體,而專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專事中國;凡此皆若甚相反者。」

康有為在修身、齊家方面的的道德欠缺,與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目標格格不入。不過,這也不儘是虛偽。美國著名學者蕭公權的分析說:「康氏本人未嘗沒有覺察到這些不一致,但他有一解釋,蓋理論乃是將來的縮影,而實際必須符合目前的境遇。」這可見康有為根本是一理論家,理論上極超越時代,而實際操作上卻是另一回事。

康聖人的問題正是那些弘道主義知識分子的普遍毛病,因為他們設置了超越現實的高遠目標,而個人才情修養難以達到。所以,康有為做不了改革變法的政治家,只適合做「體制外」批評的異見知識分子。

豪奢晚年:貪污華僑捐款

1913年,康有為結束了自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的十六年海外流亡回國。此後,政治上失落邊緣的康有為,開始了「鐘鳴鼎食」的晚年豪奢生活。

吳昌碩曾為其刻一枚印章:「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其間,康有為並沒有多大痛苦,因為從小他就有山水旅遊癖,反而是如此類似孔子式的現代版周遊列國,耗費甚巨。康有為靠的是海外華僑的愛國募捐贊助,特別是在海外成了號稱百萬人的保皇會後,公私不分,其中不少錢作為遊歷各國「考察政治」之用,他甚至以此款購買了不少中外文物、古董,據為己有。

回國後,康有為四處築屋,在築於上海、青島、杭州的花園別墅頤養天年。在上海先是住租住亭台樓閣、佔地頗廣的「大觀園」式的辛家花園;後來建造了佔地近10畝的中西合璧花園住宅 「游存廬」;在青島,康有為購買了德國佔領青島時總督府的靠海花園官邸,面積一千多平方米,改名為天遊園;在杭州西湖邊,建成30畝的一天園。

康有為既然妻妾成群,自然經濟壓力不小。一家十幾口人,老爺、太太、公子、小姐,需要幾十個僕人專門伺候。康有為還模仿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的古風「養士」,門生故舊和食客數十人。徐勤和梁啟超在《致憲政黨同志書》中曾說康有為:「居恆愛才養士,廣廈萬間,絕食分甘,略無愛惜。」

據研究,康公館總開支每月二千多銀元,一年要消費兩萬多銀元;而在1918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的月收入是8元,北大教授的月收入為二三百元。

如此浩大的開支,錢從哪裡來?

康有為首先賣文售字。作為晚清書法家,他主動刊登潤格廣告,「中堂七尺者三十圓(銀圓),每減一尺減二圓,每加一尺加二圓;小橫額三尺內二十圓。磨墨費加一(圓)。」對於求字者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陌生百姓,有求必應;中堂、楹聯、條幅、碑文,無所不寫。

此外,康有為與當時的大軍閥吳佩孚、張宗昌等大軍閥大官僚,他們還偶爾對康有為「饋贈」金銀。

康有為豪奢生活讓人質疑的是,他貪污了不少華僑捐獻給保皇會的財產。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在海外以營救光緒皇帝為名在東南亞和北美募捐了大筆錢財,有說法稱不亞於同樣在海外募捐的孫中山。但是,與孫中山組織發動多次武裝暴動相比,康有為除了遊歷歐美之外,毫無實際作為。康有為晚年出售的文物古董,而這些不少都是利用保皇會的給他的公款買的。

1925年,孫中山去世,沒給後代留下分文迥異。兩年後,在國民黨北伐勝利前夕,康有為猝死在青島的「天遊園」。去世後,他留給後人的僅上海、青島、杭州的別墅花園就有數處。

作為中國現代化轉型史上的標誌性人物,康有為只是旗手,並非舵手。在1898年中國難得的戰略轉型機遇中,正是康有為這樣的虛驕的弘道主義者,讓歷史的機遇疏忽而失,不僅沒有拯救滑入深淵的清朝,更斷送了以最小成本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戰略機遇,中國滑向了義和團盲動以及以後半個世紀的革命巨幅震蕩。

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等人的才氣和熱情固然震人心魄,但是,不過是振臂一呼的理想主義士人,並非有著實際政治經驗的政治家,他們的虛燥之氣無法因勢利導團結各種有利力量,推動變法破冰,而是小挫之時便尋求瘋狂冒險。包括譚嗣同等人,其道德犧牲讓人心痛唏噓,戊戌變法這來之不易中國自強機會的喪失,讓人反省的不僅是慈禧「反動派」邪惡,也有維新派的高調與稚嫩。

中國一向不缺不甘寂寞好為人師的弘道聖徒,單從政治上看,他們以弘道自居,佔據道德制高點,卻只是二三流的政治家;在學術上,因為心在政治,也難以做到真正的一流學者。康有為正是這樣的虛驕聖人。其學生曾將自負於宏大的目標和責任的老師定義為思想及型的「先時之人物」,即乃是造時視的英雄,而非實踐家型、實時造英雄的「應時之人物」。這種理論高調卻難以落實的政治動物,在此後的革命、運動中不絕如縷。然而,政治民生是否實在的進步,需要的更多不是動輒國家、民族命運甚至人類未來的思想家,而是言行謹慎、甘於寂寞的政治家。


推薦閱讀:

醜陋而可愛的豬八戒
有益健康的身體醜陋部位
全中國女人團結起來,消滅醜陋的外國男人!
醜陋卑賤的心
八個身體部位越醜陋你或越健康

TAG:聖人 | 虛偽 | 醜陋 | 康有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