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1)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好,請看這一段。這一段繼續在闡述與會的這些菩薩大士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種菩薩德能,上面談到這些與會的菩薩以同體的悲心,為諸眾生做不請之友,荷擔眾生的苦難,為顯發眾生的佛的種智講經說法,[興大悲]就是觀照苦難的眾生,發起同體的大悲心,愍傷一切眾生在輪迴苦海當中的迷惑顛倒,要給予及時的救度,救度這些眾生就是要講經說法。那麼[演慈辯]是由他的大慈心,無緣的大慈顯發的種種無礙的辯才,用種種善巧的說法,無論是對治悉檀來破惡,還是世界悉檀給予眾生的歡喜,以及第一義悉檀讓眾生開發空性的智慧,都是從大慈心裏面流現出來的辯才。眾生為什麼沉淪苦海不能解脫?就是他的知見迷惑顛倒,不能了知心性和法界的真相,所以透過講經說法要給這些眾生授與法眼,了知法界事理、因果、性相的智慧的眼睛哪,開發他的正知正見,由他的正知正見,他就會顯發他的行為止惡修善。那麼止惡就會杜絕三惡道的墮落了,畜生、惡鬼、地獄,由於他止了惡,就杜絕了,由於他修行善法,五戒十善,就開啟了人天的善門,乃至於聲聞、緣覺、菩薩、大乘涅槃的這樣的大門,這就給予眾生的快樂。杜三趣是由悲心所顯發,開善門是表達菩薩的慈心,這就叫拔苦與樂。[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由於眾生在迷惑顛倒裡面,他不知道生命的真正的價值和目標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我們看這滔滔的人海啊,他總認為財、色、名、食、睡是他人生幸福所在,是他生命當中唯一真實的內容,他不關心他的生命真正的意義,然而儘管他不關心,但是眾生有佛性,他有宿世累積的善根,菩薩能夠觀察到眾生在某個因緣時機成熟,得度的機緣成熟,就會給予他幫助。不請之法,就是表明菩薩的這種真正大慈悲心,世間的法都是對方有請我才會給他幫助,而唯有菩薩的悲心,你不請,不請是由他無知他不知道請嘛,不知道請的話,他已經是病得馬上要死了,這時候你知道你有葯,他不知道請,你得趕快給他葯啊!起死回生啊!所以他不請也得要給他法布施。黎是黎民眾生,庶就是貧類,就是菩薩救度的眾生他的面很廣啊!種種不同的眾生,人道有種種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的人,貧賤、高低、善惡、優劣這不同種類的要救度,而且不僅人道的,畜生道的、惡鬼道的、地獄道的、天道的都要去救度,這就表明菩薩的廣大的悲心,救度九法界眾生,對這些眾生的救度就像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一樣!下面這兩句話包括[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表達這個菩薩跟眾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菩薩為什麼要去救眾生,在大乘經典當中常常會表述佛菩薩跟眾生的關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佛菩薩像慈母般的對待眾生的這種悲心,但這裡表述是菩薩具有像純孝之子去愛他的父母一樣的心,純孝就是純一、專一的孝子。純孝這個詞是來自於《左傳》,《左傳》有一個故事就是《鄭伯克段於鄢》,大概大家在中學時候都會選這篇古文來學,這是表達春秋筆法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是談到鄭國的鄭莊公,他有一個弟弟叫公叔段,他們是同父同母的兩兄弟,他的母親叫武姜。鄭莊公出生的時候是難產,所以武姜呢做為母親就很討厭他,就很喜歡他第二個兒子公叔段,而且常常在丈夫那裡鼓動希望把共叔段立為接班人,他的丈夫沒有同意,所以她的丈夫去世以後,鄭莊公作為長子就繼位了,繼承位子以後,武姜還是很偏愛她的小兒子,所以就為她的小兒子請了一個很大的封地,共叔段就在那裡發展自已的力量,他的城牆都建得很高,並且自作主張把周邊的地都做為他的封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國家有兩種對峙的力量。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大夫、官員勸鄭莊公解決這個問題,鄭莊公他按兵不動,很有心計。常常有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到最後,公叔段的兵力啊等各方面都比較強大了,就準備要奪取政權,就跟他的母親武姜來個裡應外合啊,他的母親就在裡面把城門打開,公叔段就準備從外面攻進來,那麼就策劃好了日期。鄭莊公知道他們要起事的日期了,就開始發兵來討伐。因為鄭莊公也是準備已久的,只是不動聲色,這麼一打,那當然公叔段就不是他的對手了,就一下子打敗了,逃亡到其它的國家去了。事情平息之後,鄭莊公就對他的母親非常反感,就把他的母親放逐到了一個小地方,河南臨潁縣西北的一個小地方,而且還發了個誓,叫「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就是說我生前不會再見你了,黃泉就是死了,死了以後才可能見你,就是這一輩子不見她了。那麼發了這個誓之後,他又後悔了。那麼這個事情就被他的一個大夫潁考叔知道了,他是鎮守邊疆的一位官員,他就來給鄭莊公送禮品,送禮品很恭敬,鄭莊公就請他吃飯,就在吃飯的時候呢,潁考叔就不吃肉啊,放在一邊。鄭莊公說你怎麼不吃肉啊?潁考叔說:哎呀,小人有母親,我的母親吃了我很多朋友、同僚供給的肉,唯獨沒有嘗過君王啊所恩賜的肉,我要把這個肉留給我的母親。這個鄭莊公一聽就很有感觸了,很悲傷,哎呀你都有母親可以拿肉給她,唯獨我沒有啊!這一說,潁考叔說:你的母親不是還在嗎?就明知故問,敢問何謂也?你為什麼說這樣話啊?那麼鄭莊公就把這樁事情說出來了,把他母親囚禁在一個地方而且發了個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我發了誓,我現在是有點後悔了,那潁考叔說:哦,如果這樣那沒有關係啊,你不就是不及黃泉無相見嗎?那你就挖一個地洞嘛,挖一個地洞你們在地下相見,那誰其曰不然哪?不是很順理成章的嗎?哎,這個鄭莊公,有道理呀,就挖了個地洞,母子倆啊,就在這個隧道裡面見面!鄭莊公進入這個隧道就賦詩啊: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那麼武姜也說: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洩洩就是母子之間那種和好歡樂的樣子,這樣母子之間就關係正常了。那麼最後君子曰,就是《左傳》作者,就評價這個事,說潁考叔是純孝也,是對他的母親那種純一專精的孝,愛其母施及庄公,對他母親的那種敬愛可以影響到鄭莊公,是這樣的純孝。孝在我們中國文化當中佔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講,有一個孝的典型是大舜,聖君。他是一個什麼情況呢?他的父親是一個瞎眼的一個頑固的老頭,一般叫他瞽瞍。瞽就是眼睛失明的,他的母親是個後母,也是非常狠毒,帶了她的一個兒子過來叫象,那象就成了舜的弟弟了,不是同胞的。那麼這三個人聯合起來,那個大像也是一個性格非常粗暴的人,這三人聯合起來就害舜,有時候叫舜去修糧倉啊,舜好不容易順梯子爬上去,他就把梯子抽掉,就放火燒糧倉,幸好大舜有福報,正好有兩個斗笠啊,他就拿著兩個斗笠像鳥一樣的飛下來了,沒有死。哎,三個人看他沒死,又想了一個計謀,讓他去挖井,大舜也很老實就挖,哎,看他挖到人下去了,象就從上面把土填實,就填土,那不把人搞死了嗎?那這個舜呢?大難不死啊,正好那個井下有一個洞,他就順著洞出來了。大象在上面,一看到土都填平了,跟他的父母說:哎呀,舜的馬啊、犁啊這些財產都歸你們,舜的那個琴要歸我,還有他的兩個老婆也得歸我,舜的兩個妻妃可不簡單,是堯的兩個女兒啊,所以像就想到,哎呀,我能佔有哥哥這麼多財產,洋洋得意的就準備到那兒去,一去看到舜正在坐在床上,在那兒彈琴呢,哎,他一看到就傻眼了,雖然不好意思,但故意裝作輕鬆,哎呀你在彈琴啊,我過來看看你,你好嗎?舜也說,哎呀,我很好啊,也表示很歡喜的樣子。那麼舜的孝心就在於在這種情況下他對他的父母、他的弟弟沒有一點怨言,而是常常想到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他在反省自己。他在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那時候他已經繼承了天子之位,貴為天子得到了世間所有的東西,但是他心裡憂愁,他憂愁在什麼地方啊?父母對他不歡心,唯有順從了父母的心才能解除他的憂愁,所以他做為天子還常常戰戰兢兢,很恭敬地去問候他的父親。舜的孝到了極點了,就是要尊親。這孟子講的: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尊親之至,莫大於以天下養。孝子一定要尊親,讓親——父母對他歡心。那麼尊親,對自己父母親的尊親莫大於以天下所有的財富、所有的尊嚴,來給他的父母以供養,舜是做到了。他貴為天子,所以他的父母是天子的父母啊,尊貴之至,以天下的財富去養,也是供養之至。那麼這樣,瞽瞍就在大舜的純孝之心當中終於感化了,終於對大舜,對舜哪,他的兒子接受了,歡喜了。所以我們來看看,菩薩對眾生是這樣的一個純孝之心,當他圓成了菩提佛果之後,他把眾生看成是父母,那麼做為孝子就是要尊重眾生啊,尊重眾生父母啊!然而要給眾生最大的利益,就像阿彌陀佛一樣的把法界當中所有的福報、功德、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來供養眾生,布施給眾生,才是純孝到極至的一個特點。所以我們要這樣去理解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的菩薩心!
那麼第二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那進一步,那孝子跟父母之間關係是很親切了,這個愛敬之心是內心真誠的發露了。但是這個親,父母親跟兒子之間的比喻還有一點隔閡,還不能夠完全展示菩薩這種同體的大悲心的這樣的情況。所以進一步的來以自己做比喻,眾生就是自己,因為世間上每個人最看重的沒有超過自己的,所以菩薩同體的悲心不舍任一眾生,就是由於他把眾生看成是等同自己,所以一切眾生受苦就是菩薩在受苦,有一眾生不能得到救度,佛菩薩就如箭入心,不能安寧,一定要不疲不厭的去從事救度眾生的這樁事情。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善本,善本就是善根能夠生長諸多福德、功德的根本,一般稱為戒、定、慧三無漏學,六度萬行都能夠種植善德的這種根本,成為菩提涅槃之根本。所以這些菩薩的六度萬行以他的那種無為的心去做,他就是到達涅槃彼岸的無為的功德。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這是闡述這些菩薩能獲得如來果地上的福德、智慧兩種莊嚴。智慧聖明,他具有甚深的智慧,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種種事理性相,這個聖就是無事不了達啊!沒有一個事情不了達的,才叫聖。那麼這些菩薩所得到智慧聖明,其功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從他自證的角度,證到人法二空,就不是凡夫的境界所能測度,然後他以這二空的自證的功德所顯發的救度眾生的種種權巧方便,由本垂跡,也不是凡夫心意識所能測量,這是不可思議。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就是像上面這一大段所展示的菩薩,上求下化的甚深功德的這些等覺菩薩啊,是數量所沒有辦法計算的,[一時來會]。這個一時就是師資道合那種一時,這些菩薩了知這個法會是出世甚深的因緣,所以由十方世界雲集過來,共同在一個時辰來莊嚴這個法會,以顯示無量壽經所展示的念佛往生一法,大暢諸佛出世之本懷,奇特最勝!那麼前面講的這些菩薩,開始標了三位:普賢、文殊和彌勒。這三位標顯也是表達大乘圓教的表法的意思,以文殊甚深的智慧才能修普賢廣大的行願,以彌勒這種慈心三昧,才能傳承念佛往生一法永遠相繼。那麼這三位菩薩也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的,這三位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同時分身遍滿他方世界,助佛弘化。那麼普賢、文殊、彌勒在西方凈土,由此我們想到與會的這些等覺菩薩又何嘗不是在西方凈土來做影響眾,來倒駕慈航參加這個法會呢?因為這些菩薩呀,與會的眾菩薩皆尊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跟普賢菩薩同一大願,普賢菩薩在西方凈土,這些菩薩也在西方凈土,普賢菩薩參與這個法會,這些菩薩也在參與這個法會,那麼這些等覺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都來到這個法會聽聞這個法,這些菩薩大士聽聞這法,這麼尊重,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何能不認真諦聽,依教奉行呢?那麼前面討論了這一大段,也許有人覺得前面這麼一大段的這樣的六證序,是不是太啰唆了?那麼這一段確實很有深意的,凈土法門是大乘佛法,是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然而有時候我們對菩提心對菩薩行還是一個概念,不能真實的把握他的內涵,於是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展示了這一段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表范那!就好像我們練書法給我們一個字帖啊!我們修菩薩行就要這樣來修啊!自度度他啊!他提供了很多方法,也充滿著慈悲、智慧和善巧方便,一些形而上的理念上、心性上的事情,他能具體到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六度萬行的事相當中表達出來。所以這一段就是我們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一個真實要學習的內容。那麼這樣我們就介紹完了這個序分的證信序。這是我們分的三十六章的第一章。
下面我們討論發起序,阿難祈請第二,好,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
好,請看這一段,[爾時世尊],這個爾時就是指無量壽法會上與會的參與者,來到這個道場,一心渴仰,那麼釋迦牟尼佛了知與會大眾心之所念、善根成熟的情況,這就是師資道合,時節因緣成熟,兩土世尊教化眾生,神道設教的時候到了。開啟凈土往生一法的時機成熟了。那麼怎麼去發起呢?因為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他也以不可思議的瑞相給予發起,所以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現出了殊勝希有的瑞相,來做這個法會發起的最初的因緣。來啟發阿難發問,由於這樣的發問,祈請,才使釋迦如來順著這樣的祈請開顯出念佛一法。佛知道與會大眾擔荷念佛法門時機成熟,所以內心非常歡喜,[諸根悅豫],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全都顯出歡喜的狀態,那麼五根的愉悅是表明他心裡的愉悅,佛心歡喜啊!他為什麼歡喜?觀機,知道這個大事因緣成熟,利益眾生的大事要成辦了。[姿色清凈],姿就是姿態,色就是他的儀容,佛是離開了一切煩惱,內心是不染一塵的,如清凈的琉璃,所以表達在他的形態方面也是清凈,內外明澈,無有一切煩惱、垢穢之相,不為世間的一些染濁之法所污染,形態是表達心裡狀態的,唯聖人才能從姿態容顏裡面顯出他內心的德行。[光顏巍巍],那麼佛的相好光明,由於內心非常歡喜啊!所以他就放光啊!容貌當中放光就叫光顏,他的光非常熾盛,叫光巍巍啊!光中極尊,世間一切日、月、星的光明沒有辦法去齊等,光巍巍。顏巍巍,他的容貌尊勝殊特,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也是世間一切容貌所不能比擬的,所以用光顏巍巍來表達佛的相好光明。那麼就在佛放光的時候,那麼這一段在其它的原譯本還表達這個光有九色光,光和色互相參回,光裡面還現出他方的種種佛剎,還有更詳細的描述。阿難見到佛這樣殊勝的瑞相,承佛聖旨,這大家要注意看,不要草草看過了,當釋迦牟尼佛在放光現瑞的時候,同時他的光也在加持阿難,令他了知今天放光不是簡單的因緣,作為這個法會的當機者,你得要請法,這是佛的聖旨冥加,阿難是不知道的,所以阿難是由於承受著釋迦牟尼佛的威神願力的加持才能夠起來發問的,為什麼呢?由於佛放光,要啟動這個法門的這樣的心,是一切眾生不知道的,但是唯有佛加持能夠讓他知道,在觀經的發起序裡面也有同樣的例子:韋提希夫人遭受著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子囚禁的這樣的災難,她非常悲痛啊!就頓然對這個閻浮提產生了厭離之心,求佛宣說無憂惱處,不願呆在這個閻浮提,地獄、惡鬼、畜生充滿的世間,而且希望佛告訴她清凈業處,凈土在什麼地方,她要走!所以釋迦牟尼佛聽到就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就放光,這個光呢,先放出去再收回來,收回來這個光中,光就在頭頂上現出一個像須彌山形狀的光台,他不是須彌山,須彌山形狀是什麼?他下面腰部是比較細,上面比較寬。就好像彩色的電視樣的,你得要有一個屏幕呀,就在那個光台屏幕裡面把他方世界,種種的世界都在裡面顯現出來,像看電影似的,有的剎土七寶構成,有的剎土如自在天宮,有的剎土是琉璃、蓮華遍地,種種剎土。種種剎土對韋提希夫人來說那是目不暇接,這麼多都是好地方,我到底要去什麼地方去啊?當然這裡面也有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知道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對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最有因緣,也最能得到殊勝利益,所以他要密遣冥加韋提希夫人在所有的凈土當中特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對這一點,觀經表達,當時韋提希夫人就稟白:世尊示諸凈土雖復清凈,這些所有的佛土啊,雖然清凈,皆有光明,但是我現在是最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所以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那麼韋提希夫人的這種特別的選擇,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如來冥加密遣讓她特別選出的,那麼這個意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特別的註明了,那麼同樣,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面,在這部經的發起序上,釋迦如來也在加持阿難,讓他真正能夠報佛恩,報眾生恩,問出真正要問的問題,所以這叫承佛聖旨,而佛的這個意志啊,就是大聖的旨意,那麼接納這個意思之後,阿難就馬上從座位上起來了,即從座起,這就表明一種虔誠恭敬,馬上避開座位站起來,這是作為弟子問師的禮節,你在聽法的時候大家可以坐,如果要有所發問,有所請言,必須要從座位上起來,你不能再坐在那裡問,那就沒有禮貌了。[偏袒右肩],這就是恭敬到極點的一種禮節。天竺國,世間的俗禮也是見到國王啊,都必須要右袒啊,不能穿上衣服的,表明對國王不敢有任何的侵犯,恭敬他。那麼佛教的禮儀,也把一些世間約定俗成的加以應用,而且賦予了他更多的含義,偏袒右肩表明可以荷擔大法的重擔了。經典當中還說弟子在對師長、善知識修供養的時候,必須要偏袒右肩,偏袒右肩除了表示恭敬之外,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老師需要你干其他的事情,你很快就可以去很利索的去干。但如果是接受居士的邀請,應供,做福田的時候,倒是要披肩而坐,披上通肩的衣服,通肩坐,它有這麼一個儀軌,那麼阿難就偏袒右肩。[長跪合掌],長跪就是兩個膝蓋都著地,就是長跪。合掌這也是佛門的禮節,我們的手掌鬆開的時候是表示二,十個手指也都散亂,把兩個手,十指的兩掌合在一起,表達專心致志,恭敬之法,這些恭敬之法各個民族有所不同,我們中國可能表示恭敬是拱手,西域是合掌,合掌這一法確是很微妙的,當我們雙掌合在一起的時候,真的覺得心就比較專一了。有個心理學的測驗,當合掌的時候整個的腦電波他都顯得非常平穩,呈禪定之相,所以光合掌這一法,都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很大的寧靜、有序的作用。那麼阿難在這樣的稟白之前就合掌,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白是表白的意思,就是對佛有所表白了,先表白他所看到的。[今日世尊],哎呀,今天世尊,世尊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為世間人所尊重,你是這樣的,諸根現出這樣歡喜之相,姿色容顏,內外清凈,光明熾盛,容顏相好,如明鏡凈,他用明亮的鏡子,這個鏡子的光能夠照外面的物啊,什麼東西來他都能照得清,這叫明,鏡子明就能照物,那麼鏡子的這種不染一塵,非常潔凈就叫凈,一般明亮的鏡子都有這樣的功能,那麼佛的身,他不像一般鏡子一樣,還更殊勝。 [影暢表裡],影,就是光影了,暢就是暢達,就是照現的光影可以在外面通達,也能通達到裡面。鏡子的光外照,鏡子的光照外面,就叫影表,表面上能夠照清楚;那麼照在外面的光又能反過來顯現在鏡子裡面,這就叫影里。佛的身光,佛的身體他是透明的,內外明徹的,所以內外所照的光都能夠融攝在一起,表明佛的身體啊,像明亮的鏡子這種各各影暢他的外面和裡面,這是表達佛的身體狀態。[威容顯耀],就是容貌顯出他的威德,有德可畏啊!顯耀表明光明是顯赫照耀,超絕無量,就是跟平時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其裡面的身體表現的德能,光明傳達的信息是我沒有辦法去說清楚,不可限量的。這是我從侍佛以來,從來沒有睹見像這樣殊勝妙好的瑞相,這是阿難的一個稟白了,那透過這個稟白,肯定裡面有大事因緣要出現了。
所以下面阿難進一步說:
[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好,來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阿難用一種祈問的口氣,實際上包含著他心裡對佛放出這種瑞相涵義的正面的把握,讚歎佛,能住的佛和所住的法的五種德能,這五種德能實在是把能度的佛和所救度眾生法的五個本質特點給我們展示出來,意義非同一般。你看:[唯然大聖]!這個唯,唯是敬諾之詞,這是當下就契合於心的,不需要再去用語言表達的。就好像孔子傳心法給曾子一樣,吾道一以貫之,當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的時候,曾子說了句:唯!這也是以心印心啊!那麼以後其他的學生等到曾子出來的時候說: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你說唯,是什麼意思啊?曾子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麼這個唯裡面包含的意思很多,他只是根據其他問的人來說那個忠恕。那麼這時候,阿難在佛的光明瑞相裡面也得到佛的冥加密遣,他是唯,然,法爾自然的就是那個樣子。[唯然大聖],就是順著佛所加持的,我所見的,我心裡所念的,都是乘佛的威力所能夠達到的一個見地,這就唯然。[我心念言],我現在隨著我心裡所念,我要把他表述出來,念和言是統一的,那麼表達出的是希望佛知道我要表達的意思,就叫大聖,自己宣說自己心裡的一種認知啊,就叫我心念言。
那麼下面這五句話是讚歎了,第一句:[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在五句當中,這一句為總攝的綱領,今日你老人家釋迦牟尼佛是住在奇特之法啊!這不是一般的因緣哪!佛成道之後,他觀察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他的讚歎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當他在表述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的時候,他只是讚歎奇,並沒有說他特;法華經裡面,八歲的龍女很快成佛,她是很特,很特別,但不是奇啊!那麼唯有今天,要宣說的這個念佛往生一法,他又奇又特啊!由於你老人家是住在這個最極奇特之法裡面,所以你才能稱得為世間極尊之名啊,所以叫世尊啊!這五句話前面的稱呼跟他所住的法正好是對應的,互文相應的,那麼念佛法門就是一切諸法門當中最為奇特的,要宣說這樣的法門,今日世尊住在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諸佛住在什麼地方?住在常寂光,涅槃實相,這是諸佛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那麼住在這樣的一個無量光壽的實相裡面,他就安住在普等三昧裡面,就能降服自己所有的魔障,也降服外面所有的魔障,這是諸佛隨著自己內證的德能所住的,住在這樣的佛所住的光壽實相的境界,他就成了世間最為雄傑之人,大雄啊!不僅降服自己的煩惱,也能降服外面的所有的魔障,所以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世間最為雄傑之人。那麼這句話也表達念佛一法,西方凈土,六字洪名就是諸佛所住,就是無上正真之道,住在這樣的念佛一法當中,就能成為世間最為雄傑的。
第三句:[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啊!導師啊!我們眾生在煩惱稠林,生死苦海,迷惑顛倒啊!不知道光明正道啊!所以在迷失了正道的苦難的眾生這裡,最需要的是一個導師啊!引導我們離開六道輪迴的險路啊!那麼導師是用他的智慧的眼目為世間人做眼哪!世間的眼目。導師之行,具體到念佛一法,釋迦牟尼佛以悲父的這樣的悲心到五濁惡世來發遣眾生,指歸凈土。阿彌陀佛像慈母在西方凈土來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成為輪轉眾生的大導師,那麼念佛一法就能夠做為這個大導師所傳達的一個行法;念佛一法就是世間眾生智慧的眼目,無明長夜當中智慧的明燈,所以佛住在五眼圓明的境界當中,導引眾生離生死苦,那麼一切眾生接受念佛一法,也能開發自性本具的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所以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正因為來引導眾生離開生死的苦海,所以就稱為世間之眼目,是這樣對應的。
第四句:[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最勝之道就在一切世間沒有比這更超越的道,這個道是什麼?就是智慧,在通途佛法是講佛轉八識成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是一切世間沒有辦法去比擬的,所以就稱為世間之英。那麼對凈土法門來看,阿彌陀佛有四種智慧: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那麼今日釋迦佛住在阿彌陀佛的四智裡面,就名住在最勝之道,住在最勝之道的這個智慧,以般若之舟啊!接引眾生到涅槃的彼岸。就稱為世間之英,住最勝之道。
[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前面四句都是什麼什麼住,住在什麼,最後一句是行什麼,那麼這五句就表明,前四句還更多表現為內證的功夫,內證為住,外應,外面接引眾生為行,如來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為什麼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示現八相成道是要救度苦難的眾生。天尊,一般講天有五種天,一個是世天,就是世間的這些國王啊,就叫天子,啊在世天。還有生天,就是欲界以上的二十八重天。凈天,就是五不還天,這些三果聖人住的天。義天,就是菩薩住的地方。第一義天,就是佛住的地方。那麼天尊就是在這五天裡面最為尊貴。所以前四門為入門,第五為出門,行如來之德,就是行持如來大悲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這是行如來之德。那麼傳播念佛往生一法就是在行如來之德,令眾生離輪迴之苦得解脫之樂。這是讚歎佛的五種德,住在五種法。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這是用反問的口氣表達著肯定的一種含義,去、來、現在,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了,佛佛相念,佛佛,所有的佛證到的法身是同一的,而且他對眾生的這種如慈母、如孝子的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佛佛相念他更多的是要互相來憶念怎麼樣把眾生完全度出來的大事因緣。那麼在這個無量壽法會上,今以念佛往生一法救度苦難的眾生,這是稱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度化眾生出世之本懷的一個圓頓之法,所以佛佛相念。佛佛相念,由此來推論,得無今佛,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在念諸佛耶?這個諸佛可以廣義的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的佛,如果特指,就是指阿彌陀佛。你看觀經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阿彌陀佛是法界身,他用諸佛換了一個名詞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在這裡你看是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他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呢?因為他了解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對這個娑婆眾生救度的重大意義,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在念釋迦牟尼佛啊!因為阿彌陀佛他的大悲願力的傳達、流通是要仰靠他方世界的諸佛啊!所以他才發了個願,諸佛稱嘆願哪!所以這兩土的佛都在互念哪!這叫佛佛相念!所以用這個問語的形式顯肯定的意思。本土的釋迦和彼土的阿彌陀佛共同把救度眾生一大事因緣來作本懷的。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這就表明也正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嘛!是光中極尊嘛!於是釋迦牟尼佛呢也就顯出他的威神,他的光顏巍巍啊!光光,用兩個光,表明光明的熾盛啊!威容的顯耀啊!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接納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傳達的信息,所以阿彌陀佛的加持使得釋迦牟尼佛更為光明熾盛,威德不可思議!如果不是念阿彌陀佛那就不可能有這個威神光光乃爾。現在出現了威神光光,像這樣的殊勝,那肯定就是釋迦佛在念諸佛,在念阿彌陀佛,佛佛相念。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無量壽法會上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宣說,在宣說的時候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諸佛,是阿彌陀佛同時在加持,來宣說的,是以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代表,他的後面有無量的靠山!所以這一段問話裡面就舉出釋迦牟尼佛在這種寂定當中所現出的殊勝的光顏巍巍的瑞相,威神難測!阿難見了他就推之佛所住,能夠推斷出佛所念,不是釋迦牟尼佛念諸佛念阿彌陀佛,那麼這樁出世的大事怎麼能會出現這樣的殊勝的瑞相呢?所以這個問話呢,都是為了領引眾生易於發起念佛往生出世本懷的這樁大事因緣。所以這段問話很不簡單哪!佛說有兩種人能夠報佛恩,能夠提問的,把佛心裡想要說的,透過你的提問正好問出來,那是最能報佛恩的。
好,請看下面: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
好,阿難一段問話之後,佛就正面來告訴他,[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這是釋迦佛的一個審問,這個話就順著他的意思,於是,就是阿難問了之後,就在那個完成的時候佛問的,佛的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所以佛這種問是明知故問,而且是帶著非常讚許的口氣來問的,說你這個問,問得太有水平了,問的太稱合佛心了,這個問不是一般人問得出來的,你說一般的人可能佛放光現瑞都很難看清楚,光明太熾盛他的眼睛都花了,還能夠透過這個光明瑞相知道佛所透顯的這種心理狀態,那這很不簡單了。所以佛就問,這是諸天來教你來問的嗎?這個天,前面剛講的有五種天,這裡主要是指三界的諸天,就是欲界六天哪,色界的十八重天哪。那麼這裡面也包含著一些很深的意思在裡面的,佛放光現瑞所表達的意思,這是如來智慧的情形,這是聲聞、緣覺二乘的果人都沒有辦法去測量的,那麼這些諸天哪會知道呢?諸天不會知道,那為什麼佛還要用諸天來審問,是不是諸天來問的?諸天都是凡夫,他就更不了解了,二乘果人都不了解啊!那麼由這個話我們是不是體會到,這個阿難他不是一般人哪,在前面講一切大聖神通已達裡面是包含著阿難尊者在裡面的,這些與會的大聖呢,大阿羅漢,尤其菩薩大士很多都是倒駕慈航的菩薩啊!阿難在一些經典表達他就是一個菩薩呀!外現聲聞身,實為菩薩。如果阿難他是從果向因,作影響眾的,作當機者的,所以他就能夠對前面所說的以他的悲憫而憫念眾生來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就有他具體的表達了,就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了,來開顯往生凈土一法,所以才生起了這個殊勝的一問了,這殊勝的一問二乘都不了解,諸天哪會了解,用這一問顯示阿難他是不簡單的人。那第二句[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這兩問,先直問你是諸天來教你的?還是你自己看到來問那?這時阿難他就正面表達:沒有諸天來教我,是我自己所見到來問這個意思的。阿難他得佛的加持,能夠知道佛光顏相好所傳達的意思,這個意思不是凡夫所能見得到的,所以是需要慧見哪,是深層次上的智慧才能夠體悟到的,見相難見心,所以阿難眼見佛的光顏,心裡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心念佛住在什麼地方,佛有什麼德能,來由此發問,所以這是以佛的智慧見解來做為自己的見解來發問,所以就叫慧見。所以阿難正面回答這兩種問,不是諸天來教的,就排除這個,正面回答是自己見到的,這一說佛就很讚歎了,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善哉是表示一種稱讚的詞了,善。所問甚快,就是你所問的稱合佛心哪!能夠稱合眾生的心,能夠把這個法問出來,能夠在這個時節因緣成熟的時候正好把他發起,這叫快,快表明就是不失時機,如針尖相對,所問甚快!你看佛是讚歎他說:你問得太及時了,太對了,發深智慧,你能夠知道佛的五種德能和即將宣說的法的根本特點,他的奇特、他的為世間作眼、他住導師之行,他能夠行如來之德,你都能知道這些,這是唯有甚深的智慧才能夠把握,才能體會到的,而且你所問的詞語是這樣的幽深玄妙,跟佛想要說的這個事情非常吻合,所以就叫真妙辯才,稱阿難真妙,真就是真實不虛偽,妙,微妙不可思議,殊勝的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這就特別的讚歎阿難是有對眾生的大慈悲心,憫念一切眾生在生死苦海當中的沉淪,來荷擔群生,把救度眾生做為自己的使命,心裡存著救度眾生的苦難,所以他就會不失時機的,有機會來了他馬上去問,只要能幫助眾生的他都要不失時機,不放過。所以你能夠不失時機,恰到好處問出來,這是由於你對眾生有個悲憫之心。念就是心,才能夠問出這樣甚深智慧的道理出來。[問斯慧義],你看念佛一法就不是世間的知識體系範疇了,他是慧義,慧就是般若智慧,他的義理,表達念佛一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這種義理、境界是甚深智慧的道理,那麼甚深智慧道理是唯佛與佛才能了知的,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不能信解的,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講的。那麼這個念佛法門甚深智慧的義理唯佛才能明了,那阿難還是一個初果聖人那,在那個時候。還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是不可能問得出來的,念佛一法都是無問自說,無問自說是表明什麼?這個世間眾生問不出來,這不是他的境界,他想都想不到,夢都夢不到,他怎麼去問呢?那麼阿難在這個時候問出來了,當然佛就對他很讚歎了,這不是你能問得出來,你現在還出來了!所以就通過這種讚歎也就對前面承佛聖旨有一個對應性的印證,你能問是由於承佛冥加,了解佛的旨意,是依據著佛的智慧才能夠見到佛的五種德能之相!才能了解念佛法門的本質特點!才能知道念佛一法對眾生多麼的重要!才能問起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甚深智慧之海的義理!這不是善哉善哉么,這不是上與諸佛慈力相應,下與眾生苦難求救的悲心相通么?所以釋迦如來讚歎阿難這一問。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從緣起性空到欣求極樂---本幻法師
※凈旻法師:法華大意.第二集
※12.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四書讀本節要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界詮法師: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