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箴言名句 3

箴言名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註: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註:「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註:「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註:「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註:「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註:「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註:「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為「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推薦閱讀:

【名句欣賞】天生我材必有用
懷才不遇的詩句 懷才不遇的千古名句
古詩文名句分類積累
古詩文名句集錦
引用 名句大雜燴

TAG: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