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錢幣
800年前,女真人崛起,他們先後征服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又伐滅了遼國和北宋。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濱的阿城稱帝,定國號為金,從此,開始了歷時近120年的金朝的歷史。
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其疆域北起外興安嶺以北,南以淮河為界,與南宋對峙,佔據了大半個中國。雖然算不上是全國政權,但是周邊國家,包括南宋在內,都已向金朝稱臣納貢。因此,金代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無論是在商業貨幣、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還是歷史文化上它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形成與發展,曾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阿城是女真族的肇興之地,是大金國第一都。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於阿城(史稱金上京).到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於北京,這裡歷4帝,凡38年。
金國交易貨物,早期不用錢,後來交易雖也用錢幣,但皆依賴遼宋銅錢和前代的古錢,建國四十餘年都不曾鑄造錢,直到正隆二年(宋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才開始鑄造,錢名「正隆元寶」。
1 正隆元寶
正隆元寶為金建國四十二年第一錢,與前此沿用之遼、宋錢並行。正隆元寶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質地精良,文字俊秀,楷書錢文旋讀,邊廓整肅,光背無文。徑2.5厘米,重3.4克左右。正隆錢文端莊統一,甚少差異,唯以「正」字末筆是否出頭分為兩式。傳世以左豎連下橫作「﹂」者為眾,末筆出頭者稀有。1983年湖南麻陽出土正隆元寶大錢數枚,徑2.9厘米,重4.5克,肉薄背平,相當北宋折二錢,是為最新發現。史志多載「正隆通寶」,有誤。據報建國後黑龍江曾出「正隆通寶」錢一枚,迄今未曾確認。有合背錢。另有安南鑄薄小異體錢。
2 大定通寶
大金國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鑄造。錢文仿瘦金體書版式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折二大錢鑄量較少,色灰白,世傳其錢料微含銀。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鑄造的錢幣有干支背文。
3 泰和重寶
大金國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
泰和重寶銅質優良,體態渾厚,製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寶』四字為玉筋篆,直讀,由文學、書法大家党懷英書,字體精純典雅,美不勝收。有大小樣及闊緣窄緣等版式多種,徑4.5~5.2厘米,重1~20克,光背無文,但有合背錢。篆書泰和重寶傳世較豐,然因其屬大美泉,仍深得藏錢家之喜愛。傳世間有贗品魚目混珠,鑒別時須加註意。另有厭勝錢。
4 崇慶元寶
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厘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目前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6 崇慶通寶
傳為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崇慶元年(1212年)所鑄。「崇慶通寶」四字楷書,直讀,仿瘦金體,光背無文。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徑2.4厘米,重3.6克,折二徑2.7厘米,重6.4克。
7 至寧元寶
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8 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並配合貞佑鈔發行。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9 承安寶貨銀錠 黑龍江文物考古所藏
承安寶貨銀錠鑄造於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形製為束身圓頭板形錠,表面略內凹,鏨刻有銘文「承安寶貨一兩半」及「庫□部□」字樣,並非十分規範。 承安寶貨是金代的一種白銀貨幣,因為當時鑄量稀少,流通時間很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發現。所以,承安寶貨非常罕見,價值極其珍貴,因為長久未識其廬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錢幣學者誤以為它是圓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現後,才澄清了原來人們對承安寶貨的種種誤解。 1981年,黑龍江省阿城縣楊樹鄉一帶(金故都上京會寧府附近)出土一兩半「承安寶貨」1枚;同年黑龍江省人民銀行清理庫存時又發現一兩半「承安寶貨」4枚。這兩次發現引起了錢幣學界的巨大轟動,專家學者紛紛對此發表看法。這兩次發現的5枚「承安寶貨」,形制相同,均為馬鞍形,上下寬,兩端圓弧,最長4.5厘米,腰寬2.1厘米,厚0.05厘米,重48.8克,四周鑄三道水波紋。面文、押記亦相同,表面中部均鏨刻「承安寶貨」、「一兩半」、「庫□」、「部□」及金人特有的押記符號,並非十分規範。無獨有偶,1986年遼寧省人民銀行在庫存雜銀中,也發現了與黑龍江省相類的一兩承安寶貨2枚。1987年6月內蒙古興和縣也曾發現一件一兩半的承安寶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所發現的8枚銀幣,事關重大、意義非凡,它使長期困擾在中國貨幣史上有關承安寶貨的謎團,迎刃而解。
推薦閱讀:
※唐代珍稀錢幣乾元重寶折十背瑞雀
※金朝錢幣系列一一一金哀宗完顏守緒鑄幣
※元朝的銀錠與錢幣
※靖康恥 及 靖康錢幣
※五代十國錢幣(開元通寶)
TAG: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