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界或許應有三個反思

中國知識界或許應有三個反思2013年09月18日14:56環球時報 我有話說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知識界一時間湧出許多主流、非主流的觀點。這當然是好事,但從最近在互聯網上的一些爭議來看,知識界或許應有三個反思。

  一是反思「80年代」。對上世紀「80年代」國內知識界歷來有著很高的評價,以為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知識精進的時代。的確如此,「80年代」中國知識界衝破思想的牢籠,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廣泛地接觸到西方的諸多新思潮,大開眼界並學到許多有益的新東西,極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然而也應該看到,正因為「80年代」在推動思想解放和社會發展上有著巨大的歷史功勛,知識界無形中也形成了一種惟西方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式。難道我們中國人,就不能通過自己的歷史實踐,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進而為發展中國家和全人類,探尋一種新的社會文明發展模式?那些「80年代」的弄潮兒並因此在知識界獲得一定「名位」和「話語權」的人,直面30年來中國不斷發展完善的現實,應有襟懷和勇氣反思這一切。

  二是反思「魯迅人格」。「魯迅的方向」曾被視為「中國新文化的方向」,魯迅的「骨頭」曾被認為是「最硬的」。由此,像魯迅那樣以新思想「啟蒙大眾」,以決絕的姿態「抨擊現實」,成為一些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許。他們以為用舶來的思想為依據指斥中國現實,就是「自由思想」;以為同政府及執政黨對著干,甚至逢此必反,就是有「獨立人格」和「骨頭硬」,一些人就是這樣偏執地追求「魯迅人格」了。

  效仿「魯迅人格」的知識分子們,也應反思,在中華民族發展奮鬥的歷史進程中,在一旁指指點點地「看」,而不是投身其中地「干」,就是「公共知識分子」了嗎?為什麼就不能全面地「理性看」,進而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中「齊心辦」呢?

  三是反思「五四崇拜」。「五四」反帝反封建,倡導民主和科學,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轉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精神指向已經成為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共識。然而今天的知識界在強調發揚「五四」精神的同時,有一種誇大「五四」精神、以「五四」精神獨尊的傾向,其後另有一種政治隱意。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所謂「救亡壓倒啟蒙」說,意謂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社會發展出現歷史的「轉向」或「偏向」。由此在知識界,也就有了「五四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應回到五四」,「補五四的課」等說法。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的興起,本身即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深入,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勝利,證明其代表中國人民的歷史訴求並因此創造了歷史。意有所指的「五四崇拜」論者應當反思,「回到」也好,「補課」也好,這無非是一種崇尚歐美道路的主觀意願,且這一主觀意願,已經被歷史的事實否決了。

  只有直面且投身於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才可能真正具有創造性,人生價值也才可能落在實處。(作者:高波)

推薦閱讀:

盧麒元刊文首談斯諾登事件:該深刻反思了
有哪些反思社會體制的電影值得推薦?
反思巴黎暴恐事件
為什麼戀愛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
左翼政治反思之三|《大西洋月刊》:美國左派失敗的「七宗罪」

TAG:中國 | 知識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