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你的孩子這麼脆弱?——關於兒童教育
案例:誰讓孩子這麼脆弱?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2007年10月31日,清華大學年僅26歲的研究生洪乾坤在泉州市中營學院的學生公寓跳樓,當場死亡。他在遺書中說,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願意成為父母的拖累,所以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另據報道,某大學一位女生在一次學院聯歡晚會上因唱歌走調,引起觀眾的鬨笑,一時想不開竟於當晚自殺身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是成為首位死因。據不完全統計,僅2001~2005年,各地就報道了281例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他們自殺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學習中遭遇挫折打擊,比如無法適應獨立生活、受到師長的批評、某個要求未被滿足、就業不順利、工作壓力大和失戀等。
看到上面這些真實的案例和數據,我們在痛心疾首的同時,不禁要問:這些孩子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得如此脆弱?
解析:挫折教育能給孩子什麼?
專家指出,目前青少年自殺事件層出不窮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從小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導致心理素質較差,面對挫折時缺乏應對能力。那麼,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激發孩子的抗挫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有一種潛能難以被激發,這種潛能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才會被激發,這和醫學上抗原和抗體的產生是同樣的道理。人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挫折,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那麼長大後面對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甚至灰心絕望,從此一蹶不振。而在小時候就經歷過失敗打擊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失敗時,他更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去對待,並利用以前積累的正確做法和經驗去積極尋求轉敗為勝之路。
◎消除孩子的自滿情緒
目前流行這麼一句話:如今的孩子都很聰明。的確,在經濟和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孩子的智力早早就被父母挖掘出來,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非凡的學習能力和藝術天賦。這些孩子在父母師長的
說起挫折教育,許多家長以為就是刻意讓孩子吃苦、受打擊。這是對挫折教育的曲解。其實,挫折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表揚和同伴的羨慕中,很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以為自己做什麼事都能勝人一籌。在這種情況下,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讓其遭受打擊很有必要,這能讓孩子排除驕傲自滿的情緒,重新審視和正確認識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戒驕戒躁、繼續進取,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和更大的進步。
◎讓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
現在的父母習慣於對孩子的事務包辦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沒有了任何實踐的機會,當然也就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如果讓孩子經歷挫折,在挫折中總結失敗的教訓,開動腦筋尋找成功的方法,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解決難題,這比父母代替完成或從老師、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更有意義。而且這種快樂體驗的增多,也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習慣。
◎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社會遠比家庭複雜,充滿了風險、挑戰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在家縱有父母的萬般庇護,一旦進入社會,孩子就得單獨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際關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沒有經歷挫折的「洗禮」,沒有作好應對挫折的思想準備,就好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風吹雨打,就很容易枯萎凋謝,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而只有小時候在家裡就經歷過挫折(無論這種挫折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掌握了應付挫折的方法,對大千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他在走向社會、面對挫折時,才能有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態。在挫折中總結教訓、汲取經驗,孩子能學習到更多更正確的做事技巧和處世法則,將來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說起挫折教育,許多家長以為就是刻意讓孩子吃苦、受打擊。這是對挫折教育的曲解。其實,挫折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點滴中。
建議:將挫折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點滴
◎「等待」訓練,練出寶寶好耐力
5歲的童童是個急性子,每次想吃什麼、玩什麼都要立即拿到手,爸媽動作稍微遲一點,他就大吵大鬧,甚至賭氣不理會父母。這讓童童爸媽煩惱不已,不知道怎麼去應付這個「急躁精」。
分析:「等待」是孩子生活中必須學會的,對孩子的「等待訓練」需要從小做起。比如在孩子想喝奶時,先別急著給他遞奶瓶,而是告訴他要等到奶涼了才可以喝;帶孩子坐公交車時,讓他和你一起等待班車的到來;逛動物園時讓孩子去排隊買票;吃飯時讓孩子等家人一起上桌才開吃……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正是鍛煉孩子耐力的好機會。
◎「理解」訓練,教出善解人意好寶寶佳佳今天傷心不已,原來,她的好朋友菲菲今天生日,請了好幾個小夥伴,但佳佳卻不在其中。媽媽了解情況後,安慰佳佳:菲菲沒有請你,可能是因為她家的客廳比較小,也可能是小椅子不夠多,所以才沒有請所有的好朋友都參加。
分析:理解萬歲,這個我們大人常念叨在嘴邊的口號,也需要灌輸給孩子。比如小夥伴搶了他的玩具,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因為小弟弟特別喜歡你的玩具,你應該原諒小弟弟;媽媽去幼兒園接寶寶時故意晚一會兒,告訴孩子,因為媽媽要忙著給寶寶和爸爸準備晚餐,請寶寶諒解;爸爸這次沒有給寶寶買玩具,是因為最近爸爸的收入剩餘不多,要保證寶寶和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等等。這種經歷多了,孩子就能逐漸養成善解人意的好習慣。以後再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時,他就會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舒緩心情、釋放壓力。
◎「嘗試」訓練,培養膽大心細的孩子
7歲的鵬鵬起初很害怕參加學校組織的少兒鋼琴比賽,媽媽告訴他:參加比賽不是為了要得到名次,而是去學習如何在有很多觀眾的場合表演。後來,鵬鵬高興地去參加了比賽,結果成績還很好。
分析:有些孩子常常會主動拒絕嘗試新的或者他們認為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習慣了父母包辦代替的孩子。所以,不妨有計劃地訓練他獨自下樓去買東西、走沒有走過的道路,自己動手製作玩具、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自己上學和回家(學校離家較近),等等。孩子第一次沒有做好、遇到挫折時,父母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第一次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這樣,而且還沒有寶寶做得好。這一次失敗了沒關係,我們可以重來。
◎「分析」訓練,讓寶寶「勝不驕、敗不餒」
妮妮是個特別愛計較得失的孩子,得到小紅花時,回家就向爸爸媽媽「邀功請賞」、沾沾自喜;一旦失利,就在爸爸媽媽面前說這個小朋友不應該得紅花,那個小夥伴表現沒她好。
分析:孩子的競爭心一般都較強,而且愛計較得失,但又不知道「強中還有強中手」的道理,總覺得自己必須贏,敗了就不服。這種心理的形成,和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要做「人上人」的思想有直接關係。父母應調整期望心態,和孩子一起靜下心來分析。當孩子勝了,就分析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還有哪些方面不如其他小朋友,如何改進;孩子失敗了,就讓孩子說說為什麼會失敗,讓孩子明白:失敗不可避免,但卻是我們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
◎「目標」訓練,練出寶寶好意志力
東東是個沒耐性的孩子,每次做事都半途而廢。針對兒子的這一缺點,東東爸開始讓東東和他一起晨跑,並提出目標要求,起初要東東堅持跑5分鐘不中斷,慢慢提高到10分鐘、20分鐘……半年後,爸爸媽媽發現,東東的耐性好多了,做什麼事情都能堅持較長時間而不中斷。
分析:給孩子設置一道難題、制訂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計劃、參與一次有難度的運動,等等。這些「目標」的提出,往往需要花費孩子許多時間和力氣,尤其是體育運動,如長跑、越野、爬山、引體向上等,最能考驗孩子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因此,日常生活中,不妨循序漸進地多給孩子提些有難度的「目標」,以此磨練和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故事」訓練,給孩子找到效仿的正面榜樣
孩子遭受挫折、感覺失落時,可以查找中外歷史名人的抗挫故事,有針對性地講給孩子聽。比如歷史學家司馬遷遭受嚴重迫害後,還能忍辱負重寫出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海倫·凱勒雖然眼瞎耳聾,但卻能發奮圖強,成為世界知名的作家;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幼年命運曲折,遭遇了許多失敗和打擊,但他們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最終建立豐功偉績。這些人物,都是孩子值得積極效仿的榜樣。
總之,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在認知上,讓孩子正確理解挫折,認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情感上,讓孩子切身體驗挫折,消除他的恐懼心理;在行為上,教會孩子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從而使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勇敢堅強的人。
提醒:挫折教育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適度和適量原則: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設置的挫折情境必須有一定難度,能讓孩子產生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讓孩子感到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完成,產生自卑感,從而徹底否定自己。所以,難度應該是基於孩子的能力,孩子通過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同時,孩子一次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否則會損傷其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事後說明原則:挫折教育的根本在於讓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應在事後跟孩子說明,讓他遭受挫折不是為了打擊他,而只是要讓他明白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困難挫折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只要鼓起勇氣努力向前,最終就能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同伴交流原則:在同伴的交流活動中,孩子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玩具用品爭奪、觀點爭吵、遊戲主導權的爭奪等,這些經歷必然使他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這種磨練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觀點:家長,你需要減少包辦代替、降低期望值
隨著近年來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貫徹,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越來越普遍化的「四二一」結構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來自兩代人幾近完美的照顧。孩子在家長的包辦代替下,實踐能力沒有機會獲得良性發展,「自我負責」的意識也難以培養起來,卻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為只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就都能一帆風順地實現。另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要求孩子樣樣全能、次次最優,使得孩子從小就定位要做「人上人」,事事爭強好勝,贏得起輸不起。這種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和非現實心態,使孩子在面對現實競爭、不能事事滿足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現頹廢、自殺等極端化的表現。因此,孩子脆弱心理和抗挫能力差的產生,根源在於家長的過分包辦代替與過高期望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和落差。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想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必須儘可能減少對他的包辦代替,降低期望值,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美國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著幸福童年的人,往往就會有不幸的成年。太順利的幼年成長經歷和舒適的生活環境,都容易導致孩子養成驕縱懶惰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成才,長大後更會因不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而痛苦不堪。今天我們倡導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能夠親自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他不僅能在生活中得到快樂,而且也能在挫折中勇敢地站起來,戰勝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樣,孩子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始終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
推薦閱讀:
※換位思考:如何看待「父母為生二胎逼得13歲長女自殺」和如何看待「13少女以自殺逼得父母放棄二胎」?
※如何對付熊孩子的家長?
※孩子吃的糖遠比你想像的多!請警惕無處不在的隱形糖
※比母愛更偉大的愛,那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動圖版小兒推拿全教程,有孩子的都忍不住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