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思「五餅二魚」 經文:太十四:13

再思「五餅二魚」

經文:太十四:13—21; 約六:l-14

《約》中的「神跡」一詞有「記號」之意,即每個神跡能帶出屬靈的信息或原則,讓後人從中得幫助。這也就是「五餅二魚」這個神跡幾乎所有傳道人都會講到的原因所在,這故事裡隱藏的豐富靈訓尤如那餅那魚一樣不斷地可以被「擘開」,被「傳遞」,被「分享」。此時,讓我們再次安靜主前,來聆聽主今天藉著這個神跡要對我們所說的話:

一、信心與本份

所謂神跡,顧名思義,就是神的工作,是神存留於天地之間的足跡。廣義上說,天地萬物、宇宙穹蒼均乃神的工作,都可稱為「神跡」。而狹義上的「神跡」就是讓人的眼光看來是一些超然的工作,也超越人的理性。因此,可以說「自然就是神跡」,也可以說「神跡不是自然」。

「五餅二魚」這個神跡顯然屬於後者,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地上行的諸多奇事中的一件,目的是為了顯明神的榮耀,為了滿足人的需要。

許多人認為,既然是神跡,是神的工作,那麼,人就只要站在一邊袖手旁觀便可以了。不然,「人的手」太多了反而會影響神的手工作。的確,在《聖經》中我們看到有些神跡是神獨立完成的,人無法參與,也無能參與。譬如,神在創造中的一切事工。然而,我們又從《聖經》中看到:神在行許多神跡的時候,他喜歡有人的參與,人的同工。「五餅二魚」這個神跡中,主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又說「拿過來給我!」難道主不能使無變有?難道他不能獨自完成這項工作而非要門徒幫忙?當然不是,而是神喜歡人與他同工,樂意讓人有份於他的工作。從水變酒到拉撒路復活,都有人的工作參與行神跡的過程中。這不是神的膀臂欠夠,也非他的能力有限,而是神喜歡人與神同工的過程中學習長大,得著信心、愛心的操練。

常常有人強調,求神行神跡必須要有信心。是的,主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約十一:46)。但問題是究竟何謂「信」?怎樣的「信」才能發生功效?譬如主對瞎子說:「你的信救了你了」,這裡的「信」為何意?難道僅僅是一種「信神存在」,或者是「信神能」的信心?顯然,這裡的「信」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意志上的認同、肯定,而應該包括「信心的行動!」是一種「因行為才得成全」的信心。孩童的捐獻和門徒尋找食物的功夫都是「生髮仁愛的信心」(加三:6),自然也就是有功效的信心。

今天少數的基督徒在講「信心」柏時候,很容易把它與自己在神面前當盡的率份對立起來。以為憑信心就是「坐享其成」,不再盡上自己的當盡本份和責任。例如有人說「信心有,藥瓶走;信心小,葯米湊。」意思是說有信心的人是不用吃藥的。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吃藥只是我們生病當盡的本份,憑信心又盡本份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件事的二個方面。神不會要求我們去「水變灑」,但他喜歡人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把水倒滿了又舀出來(參約二章)。

神也不會叫我們去讓死人復活,因為乃是人力所難及的。但神要求人把那擋在拉撒路墳墓前的大石挪開(參約十一章)。從兒童把五個餅二條魚獻上到門徒分餅又抬餅,人的工作貫穿於這個神跡的始終,但使餅和魚生髮量變的不是人的手而是基督自己的手,而人的奉獻、人的勤勞被主看為寶貴,看為重要。

有一個喻道故事說,某人信仰虔誠,有一天不慎落水。因為不會游泳,只有求神差天使來救他,他在水中掙扎,也在水中求告神。不料,一隻船過來,船主拋繩子給他,要他抓住繩子,可是那人固執地說:「我要天使來救我。」拒絕人的幫助。後來又有一個漁夫對他說「你抓住我的竹杠,我把你拉上來」,誰知他還是拒絕。這樣三番五次,終於他被淹死於水中。他的靈魂到天堂里後,開始埋怨神為什麼不救他脫離水中,可當時就有一位天使對他說,「那位船主、漁夫等不正是我主差他們來救你的么?」

這就是機械地理解「憑信心」者的故事。

有的弟兄姊妹常聽見傳道人說要「放下自己」,「不要依靠自己的聰明」以及「停止人的活動」等教導後,就以為「信心等候」便是放棄人的一切努力。其實,通常講的「不靠自己」或「放下自己」主要是指要停止一切不合神旨的活動,也就是不要自作聰明走在神的前面去,包括用不合法的手段去達到某種目的。但是這絕對不排斥人在神旨意允許的範疇內的主觀的努力,這一點必須弄清楚。

基督徒是信神全能而又以自己為有限的人,所以他在地的生活的每一天必須憑信心!同時,基督徒又是被神製造且賦予神的形象,同時又是蒙救贖的器皿,神有託付和責任給人,故人又必須盡本份。基督徒生活有一條十分重要的屬靈原則就是:「既要憑信心、也當盡本份」。

二、主用與己存

孩童的大麥餅和腌魚是十分普通的食物,這孩童自己也一定是個窮人的孩子。五餅二魚並未只夠他一個人當一餐晚飯,可是這頓飯後來竟讓五千人吃飽了。

奇蹟發生當然是在主的手裡。但奇蹟發生卻開始於孩童能將己存的東西獻給主用! 五餅二魚在人的手中可能只產生一個人一頓飯的功效,而一旦放在主手中便是五千人一頓飯的功效!小孩子把己存的獻給主用,結果它的價值之比是l:5OOO,真是天壤之別。

有人曾經作了如下比喻:說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健康、才幹、美貌、口才、財富、知識……,這些東西好比一個人的「O」,而主耶穌則代表「 1」,當一個人以主為首,尊主為大,把自己成為義的器皿獻給主的時候,數字的代號便是「1OOOOO……」,其值隨著他擁有多少而增加,而如果他以自己所擁有的為傲,而把主放在他生活內容的最後位置,那麼其數字就成了「OOOO……1」,其值就非常小,甚至沒有意義了。

「拿過來給我!」不但是當年給孩童的號召,也是今天對你我每個人的呼喚。「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主對每個蒙恩之人的要求。這裡的「身體」指提整個人,不但是血肉身體,當然也包括整個心靈! 當年這孩童奉獻物質,經歷了極大的「量變」----由少變多!如今我們若將自己身體靈魂交在神手裡,則會經歷奇妙的「質變」----由次變好!

著名的音樂家門德爾松有一次經過一個教堂,便進去想彈奏一下裡面的鋼琴,誰知被主人拒絕,門德爾松請求再三,主人才勉強同意他在鋼琴上一試。可是當門德爾松的手指在琴鍵上飛騰時,主人驚愕了,他平生從來沒有聽到如此優美的樂曲-一併且從這架琴上奏出來。事後主人十分羞愧,問這青年姓名,才知他是大名鼎鼎的門德爾松。

我們每個人都象一架琴,只有把自己交給主才能讓我們人生奏最美妙的強音! 「一滴水放入大海里才不會幹涸」,同樣,一個有限的人生只有投入上主永恆的懷抱才能得享永生,也能活出精彩和永恆。

己存雖然不差,但主用更有價值!

三、擘開與供應

餅在主手裡,只有經過擘開,才能供應五千人享用。當主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時,其含義是一語雙關的,既是說要門徒幫助解決五千人的食物問題,同時,主也是在說,經過主手裡造就的門徒本身就應該成為別人的供應和享受。

象五個餅一樣,要成為別人供應,必須經過主手的祝福和擘開。主耶穌自己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約六:35)。我們這些跟隨他腳蹤的人,能不能也象他那樣說?能不能對到我們身邊來的人下一個保證?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肯象主一樣甘心被擘開。他的「痛苦」成了世人「平安」的供應,他的「鞭傷」成了世人「醫治」的源頭。而這「痛苦、鞭傷」正是他被「擘開」的結果。

這些餅和魚,要成為眾人的祝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經過主的手!四個步驟:「拿起」「祝福」「擘開」「遞給」,這正好基督徒四步靈程:「拿起來」是代表拯救(經歷重生);「祝福了」代表恩典臨到(經歷神的豐富);「擘開來」代表對付與歷練(經歷神的慈愛保守);「遞給人」代表生命的分享(經歷神的供應)。

一個完整的餅被擘開,實際是一個被破碎的過程。一般說來,破碎的器皿主人不能用,可是,神要用的正是那些被十字架破碎的人。玉瓶打碎了,香氣就發出來。同樣,舊生命被破碎的人,新生命才會彰顯出來。也只有新生命彰顯出來的時候,才是我們讓人有享受得幫助的時候,也是神的名從我們身上得榮耀的時候!

有一對老夫妻信主多年,也很熱心愛主,教會工作十分積極。可是他倆脾氣不是很好,回到家夫妻倆常常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有一日,牧師去探望他們,還未進門,老太太就在牧師前告老先生的狀。老先生一聽牧師來了.馬上奔出來迎接,話題也馬上轉到告老太太的狀上面來了。牧師勸勉,作用不大,他們還是各持己見。最後牧師只好要求他們一起跪在主面前祈禱,誰知老先生說:「不!,我從來不和她一起祈禱的。」牧師問:「為什麼』」老人說:「祈禱的時候我總要說主啊!我虧災,這話被她聽見多不好!」牧師說:「你在神面前能謙卑,為什麼不能在人前謙讓呢』」於是,兩位老人和收師一起同心祈禱,在祈禱中聖靈大大工作,他們真誠地承認了自己的缺點,彼此饒恕對方。此後,鄰居就很少聽見他倆爭吵嘔氣的事了。

這件事同樣說明「擘開與供應」的關係,這對老人所以常常愛爭吵,關鍵在於他倆的舊生命(亞當里的天性:如愛面子),不肯「破碎」,以至於他倆在生活的摩擦中都感受不到對主生命里基督那溫柔、謙和的性格,「玉瓶」與「玉瓶』』相碰,整天聽到的就是吵雜的聲音。現在「玉瓶」在主腳前打碎了,流露出新生命香氣,自然也就吵不起來了。別人看見他們有彼此相愛的心,就能歸榮耀於神,也從中得著幫助。所以:沒有「擘開」也就沒有「供應」!

四、分餅與拾零

這個神跡中,門徒們興緻勃勃地分了餅,也默默辛苦地收拾了零碎。但對「分餅」與「拾零」這二件工作的感受卻是不同的。孩童把僅有的五餅二魚獻上這是關鍵的,但門徒從主手裡接過餅和魚再分賜給飢腸轆轆的聽眾,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還有,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十二籃子,這工作則更是意義重大的。

門徒們分餅一定興緻勃勃,但拾零呢?卻是默默無聞。分餅,在那時那地、那情那景中,是何等令人興奮的事。在夕陽的餘輝里,茫茫曠野中,一群又飢又冷的群眾忽然見到有人遞過餅和魚來,那一定十分感激。擁擠的人群里人們見不到耶穌,但也們卻瞧見了那分餅者的音容笑貌,此時的門徒甭提有多開心了。因為他們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榮譽感,成就感甚至可能還有一種莫名的快感簇擁在他們心頭,他們陶醉於一片歡聲謝語之中。

曲終人散,眾人咀嚼著餅的清香回家了,剩下在野地上是一片狼藉。天恩不可浪費,糧食豈能糟蹋。主的命令: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哎! 收拾殘局,是件麻煩的事。這裡一些,那裡一點。沒有人再向他們道謝,也無人知曉他們的辛勞,但主的門徒們雖乏味但仍存忠心,雖無人看見卻仍盡心盡責,默默無聞地完成了主的託付,工作瑣碎乏味卻仍忠心耿耿。一絲不苟。

分餅,是人前獲譽的工作;拾零,是無人知道的差使。人性的軟弱和亞當的天性,常常使人喜歡「人前分餅」而無興趣「人後拾零」。有人喜歡站講台,但往往愛表現自己大於對工作的盡責。結果就是好大喜功、貪慕虛榮、沽名釣譽。

保羅的事奉觀是:「不要只在眼前特奉,象是討人喜歡的,要象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弗六:6)。

「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你們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西三。23-24)。

「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若仍舊討人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一。lO)。

「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別人求榮耀。」(帖前2 : 6-7 )

我們捫心自問,是否偏愛「分餅」而不甘「拾零」?

「五餅二魚」的神跡,今天帶給我們的勸勉是:信心加上本份;主用勝過已存;擘開才有供應;分餅也要拾零。

推薦閱讀:

遵命有福 經文:創49:25
朱禮軍:周易經文破譯示例一則
(13)二十四山向經文
誰是我的母親 經文:太12:46
感恩 經文:路17:15

TAG: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