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人真的不團結么?

一個月前知乎有一個熱門問題,提問者問「是否在外國,中國人最愛欺負中國人?」。 不出所料,下面不少人在訴說自身的被坑經歷。然而極少人去深究究竟是哪些中國人欺負了自己。仔細去觀察海外中國人不團結的案例,會發現這些大部分或發生在不同中國人團體之間,或發生在新老移民之間。而正在變成海外中國人主力軍的90後之間,正呈現著與他們前輩截然不同的面貌。

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幅員遼闊,極富多樣性。同為中國的核心區,瀋陽到廣州的距離為2200公里,這基本與巴黎到伊斯坦布爾的距離相當。在前現代社會,由於技術能力的限制,中央政府的力量不能觸及縣級以下,中國事實上是一個由成百上千個縣級規模的獨立王國組成的聯合體。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除了少部分中上層精英,大部分中國人一輩子都沒有跨出過縣境,這也造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現實。因此在前現代社會,共同體是建立在血緣與地緣之上的小型與封閉的村莊之上的,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由於語言和風俗相同,不同的家庭可以聚在一起生活。然而由於每個家庭都是自給自足的單位,彼此間缺乏依賴,很容易各行其是。反映到海外中國人之中,呈現出來的就是老移民以同鄉會結合,他們是福建人、廣東人、台灣人、香港人、浙江人、東北人,唯獨缺乏作為中國人的共同體意識,不同的群體之間相互傾軋,群體內部亦並不團結。

1840年開啟了近代史的序幕,西方和日本作為一個「他者」的存在促成了現代中國的誕生。儘管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在1949年基本完成,然而現代中國的「國族再造」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遼瀋戰事結束後,不少四野指戰員不願意遠赴他鄉入關。渡江戰役開始時,山東大量的南下幹部群體也需要動員。全國一盤棋的計劃經濟在中國變成了縣縣都辦「五小工業」的諸侯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力量開始觸及佔中國90%人口的農村。新中國通過婦女解放運動,打碎了父權夫權族權的傳統農村社會。通過鄉村教師和赤腳醫生提供了基本的公共產品,掃除了文盲,提升了農村的醫療水平。一方面,鄉村教師、傑出婦女、赤腳醫生和退伍軍人,他們根植於傳統鄉村社區,容易取得農民的信任,與傳統鄉紳社會的底層讀書人相似。另一方面,他們是現代文明社會動員的結果,被充分的納入了國家機器之中,成為中央向底層滲透思想意識的載體。我們父輩這一代人,正是在這些農村精英的規訓下成長起來的。於是遍布大江南北的農民知道了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都是中國人,知道了國歌國旗,明白了婦女也是半邊天。甚至於像喝熱水與飯前洗手這樣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都是在那個時候誕生的。此時,中國人這個概念才第一次有了實際意義。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狂飆。數億中國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定居城市,在異鄉與異鄉人溝通交流,分工合作。上海人不再只吃甜,川菜成了上海最熱門的菜系。蘇南和蘇北的矛盾成了年輕人之間開玩笑的梗。到了異國他鄉,我們說著普通話,談論著同樣的話題,曾經坐過同樣的高鐵,逛過同樣的商場,生活方式越來越相似,從此我們不再是福建人、廣東人和山東人,而是成了一樣的中國人,有了真正的跨地域的共同體意識。

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也讓更多中國人擺脫了貧窮與匱乏。與農業社會相伴的是長期的匱乏與短視,生活朝不保夕,如果不爭現在,怕是連明天都活不下去,無法維持長期博弈。這種生存邏輯的結果是極端的利己。而在新中國這七十年,工業化使社會分工愈趨複雜,每個人必須依靠他人才能生存。同時物質的豐裕和樂觀的預期也使得團結和合作有了可能。新一代的中國人正是在這樣的工業社會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們身上的合作精神遠超以往。

相較於老移民基於地域共同體內部的競爭性和支配-依附關係,新一代海外中國人的受教育水平更高,能夠直接與主流社會溝通,這種跨地域的共同體內部更傾向於合作共贏。今年正是筆者不少朋友跨入社會的第一年,他們來自於不同的省份,較之於老移民或者其他第三世界移民,他們的選擇更多,可以留在國外,也可以回國發展,因此也更加自尊自信,從出國的第一天開始,一起租房,一起學習,相互介紹工作,定期聚會維持感情,極少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已經形成了一個初步的良性的共同體。90後海外中國人群體的面貌與以往截然不同,他們是中國第一代擺脫了匱乏享受物質豐裕的人,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人。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古詩詞最美的人間絕句
中國遠古文化之精髓
中國女人為什麼喜歡讓男人花錢~~
鄭永年:中國該如何逃離「腐敗陷阱?」
中國古代民俗錢欣賞 生肖品(2)

TAG:中國 | 中國人 | 海外 | 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