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簡史(非常系統)經典

中醫簡史

  • 相傳遠古時代有兩位傳奇人物,黃帝與炎帝(又名神農)。歷史學家雖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確定他們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兩人都被認為是中醫藥始祖之一,對中醫藥貢獻良多。

  • 商人民居住在中國境內的黃河盆地,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祖先之一。他們行醫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將迷信、傳說及治療經驗結合應用。據當時出土的水牛及烏龜甲骨文記載,已有數種疾病的描述和治療方法,人們更以酒及熱水作藥物,利用針及青銅刀作手術用具。相傳以湯液治病始自此期。

  • 周朝醫藥當比商代為進步,但皆集中在王宮,並已有制度。根據《周禮》的記載,東周時期已存在有系統的醫療組織,宮廷醫師需接受不同的專科訓練,例如疾醫負責疾病治療工作,屬現代醫學的內科,瘍醫負責治療瘡傷、皮膚病、骨折或其他創傷,食醫負責王宮內飲食調配,相當於今日的營養師。

  • 《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的重要著作,中國處於農業社會,是以產生治病的本草記錄,並以植物 為主。此書是後人託名"神農"之作,成書時間不詳,估計約在公元前1或2世紀,是中國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

  • 王叔和(公元265 ~ 317年)是魏晉間的名醫,所著的《脈經》集古代診脈法的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此書定脈象為24種如浮、滑、沉、弱等並有簡明扼要的敘述。以動脈搏動的深淺、快慢、強度、節律及脈波形態等診斷病情及考察療效。

  • 巢元方是一位太醫博士,即是皇帝的醫師。公元 610年,巢被隋政府指派編寫《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這書共 50卷分67節,論述了 1,700種病症。它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反映早在隋代就對病源的探討,發病機理的分析,以及對癥候的描述方面,有了相當深入、系統地探索,是中國最早的病因證候學記錄。

  • 宋代還專設"校正醫書局" ,集中了一批著名醫學家及其他學者,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搜集、整理、考證、校勘。很多醫籍如《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甲乙經》 都是經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此外對著名醫籍又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黃帝內經》、《傷寒論》 等注釋也相繼出版,對當時醫學發展非常重要。

  • 元代皇家廚師忽思慧,於1330年撰《飲膳正要》一書。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般飲食衛生法則。圖文並茂,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與食治療法的專書。也是一部古代有價值的食譜。他特別提倡中庸之道,認為飲食要平均配合,不可過量。

  • 明代有很多名醫,並出版了非常多的著作,對於中醫藥的發展貢獻很大。這時期醫家們仍舊沿襲先前醫學經典繼續發展,繼承金元時代醫家們提出的醫學主張,明代也出現不同學術流派,各家互相激烈爭論。當時主要分為滋陰、溫補以及明末出現的溫病學派。

  • 晚清時期,雖然中醫面對西方醫學嚴峻的考驗,醫家們繼續擁護《傷寒論》、"寒涼派"、《神農本草經》以及其他傳統中醫理論,中醫學仍舊受到普遍支持。王士雄(1808-66),終其一生研究溫病,撰寫《溫熱經緯》一書。柳寶詒(1842-1901)的《溫熱逢源》及雷豐之《時病論》(1882)仍然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 從5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中藥的生產與供應,成立國家中藥材總公司。鼓勵各地查清本地中草藥資源,有計劃種植及採集中草藥。此外,又對很多名貴中藥進行人工試種試養,都取得良好成績。

  •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 黃帝與炎帝(神農)傳說中的中醫藥始祖。扁鵲中國第一位正式傳記的醫家,創立了中醫診斷基礎。華佗開創中藥麻醉法,提倡體育療法(導引除病),創立五禽戲。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亦即現今流傳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前的中草藥經驗與知識。

  • 推薦閱讀:

    經典名言薈萃(464)
    看經典名言,學為人處事
    白落梅經典句子
    何紅雨經典語錄
    [幽默] 讓你笑岔氣的經典對話

    TAG:中醫 | 經典 | 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