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集體主義教育專題教學策略

一、策略構想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幹涸,而人作為社會中的「一滴水」,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從學生時代的班集體、學校,到成年後的踏入社會,人與集體始終相互聯繫、相互依存著。從根本上說,讓學生了解集體,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可以教會學生如何恰當處理個人與集體及集體中個體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將來走上社會奠定基礎。因此,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承擔起對未成年人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責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標準」中關於集體教育的內容,專列了「我與學校」這一專題,這部分內容根據學生年段的特點分列在三至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集體主義教育的內容也在相應改變,它們呈「前後銜接,螺旋上升」 的趨勢。通過本專題的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養成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提高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培養主人翁意識,學習做集體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學校生活為依託,充分利用學校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去感受個體的人離不開集體,並從活動中去體驗、領悟、內化,最大限度地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活動體驗式的教學過程。二、教學策略1.課前體驗學習目標:學生課前到集體中進行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或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對主題進行初步探究,形成個體的體驗與感受,初步對集體概念產生個性化的認識。操作要領:課前,教師根據集體主義專題特點並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學生事先進行現場調查、活動體驗、調查訪問、資料搜集等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與集體主義專題有關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帶著收穫和問題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課上活動及課中的深入體驗做好準備。2.課中感悟(1)創設情境,感受集體學習目標:創設一定的集體生活教學情境或交流課前學生收穫,引入本課的教學,引發自身的體驗,讓學生對所關注的問題獲得直觀印象,對集體產生初步的情感體驗。操作要領:教師應根據活動主題內容,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正在進行著的現實生活,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激發興趣,或設置懸念等,儘快將學生的學習情感集中到集體活動上來,讓學生初步感受集體。(2)活動體驗,走進集體學習目標:在課前體驗的前提下,在課初進一步體驗或交流的基礎上,藉助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引導學生體驗集體生活,感悟道德,產生正確的集體主義認識。操作要領: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活動,將課前和課中的觀察或體驗對接起來,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將對集體的體驗內化為自我感悟。使學生真正走進集體,感受到參與集體生活的快樂,學會與集體成員之間相處與合作,提高集體中的規則意識、現代民主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3)拓展深化,融入集體學習目標:補充相關材料,打開學生視野,引領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這個大集體,豐富學生已經獲得的情感體驗,強化道德認識,深化道德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認識內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操作要領:教師通過補充材料、總結提煉、評價反思等方式,引領學生從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集體生活,深化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指導學生的集體主義道德行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現實的集體生活中。3.課後踐行學習目標:通過課後實踐引導學生參與現實中的集體生活,在集體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逐步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觀念。操作要領: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初步形成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及時地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踐行中內化集體主義道德感悟,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將形成的集體主義觀念演變為集體主義行為。三、策略解讀本教學策略適用於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集體主義教育專題內容的教學。本教學策略共分三步,即課前體驗、課中感悟、課後踐行,其中課中感悟又分為三步:創設情境,感受集體;活動體驗,走進集體;拓展深化,融入集體。當前,小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這種特定的家庭生活環境,使他們缺少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交往、謙讓、幫助和照料的體驗,再加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單元樓房的居住環境使中小學生平時也缺少與其他的人、群體、同齡孩子間交往和合作的機會,「集體」、「他人」和「大家」的觀念差,有的甚至造成個性、心理、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問題。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如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其學會關心他人,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合作,適應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集體主義是一條「主要的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對人們提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獨立於生活之外,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課程標準把《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性質定位為「以生活為基礎」,意旨鮮明,人性突出。真實的生活世界是兒童道德品質發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該教學策略充分體現了本課程的「生活」特點,以「自主、體驗、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體驗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發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體驗集體生活的規則,藉助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集體主義道德認識,並將這種道德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目標。(一)課前體驗課程標準特彆強調:「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因此,課前體驗這一教學環節逐漸成為品德教學有效實施的必要前提。由於學生每天都生活在集體之中,班集體和學校都成為他們最真實的體驗場所,在這種真實的集體環境中生髮出來的集體主義情感是觸動學生心靈的,所以在集體主義教育中,要充分重視課前的體驗活動,藉助有針對性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重新審視每天經歷的集體生活,並對集體產生初步的、個性化的體驗和感悟,為課中的感悟深化奠定基礎。教師設計課前體驗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內容的明確性學生要做課前調查體驗,在內容上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那麼,內容設計的如何,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與掌握。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前體驗活動時,應該緊緊圍繞課標,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抓住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適合學生的課前準備內容。2.內容的層次性由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和同階段的學生均存在個人能力的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層次性。不然,學生如因難度的問題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那課前準備也就失去它的實際意義。面對中低年級的學生,設計的內容要簡單、具體、明確。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強,設計的內容相對來說就要比較複雜、概括,這樣才能給高年級學生更大的空間發揮他們的能力。3.內容的生活性「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要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集體,用自己的心靈感受集體,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集體。這樣聯繫兒童現實生活產生的集體主義道德認識才會有針對性,才是有效的。(二)課中感悟這是本策略的核心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具體的活動體驗,獲得情感的升華,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對集體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並將這種認識內化為自我的集體主義道德品質。1.創設情境,感受集體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准導入新課的環節……」因此,在創設情境過程中,要能吸引學生,精心創設集體生活教學情境或交流課前學生收穫,引入本課的教學,引發自身的體驗,引導學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識的「情感領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在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把學生最容易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信息作為知識的切入點和情感的興奮點,把教學內容自然地與生活、生產、社會實際聯繫起來,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和交流的願望。通過課前的調查、體驗,學生已對集體生活充滿了期待。這時老師創設情境引入話題便是順理成章。2. 活動體驗,走進集體本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體驗感悟的載體是活動。策略中的「走進」強調的是身臨其境,身心的全部投入。本環節應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活動,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融入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碰撞、交流、反思、體驗、感悟,教師進行評價引領,逐步形成集體主義認識。在集體活動中努力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成長,各種能力的培養,道德品質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依託集體生活,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應當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集體更加強大!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以下幾點:(1)明確目標,把握活動目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活動的靈魂所在。集體主義教育專題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糾正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品德傾向,強化學生對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小集體與大集體之間的辯證關係的認識。我們在引出和開展一個活動時,要做到目標明確,活動清晰。究竟從中要激發學生哪種情感,生成或改變哪些態度,培養什麼行為習慣,使學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關注哪些過程,學會什麼方法,教師都要準確把握,科學設計。如果活動的過程中偏離了活動目的,活動就會進入誤區。一句話,我們不是為活動而活動,為交流而交流,為表演而表演,而要講究活動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把每個主題的價值內涵充分地凸現出來。(2)面向全體,提高活動參與度每位教師都應確立促進全體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活動時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受益。在確定合作主題時,讓孩子們都有機會講出想要參與的主題,師生一起來選擇和過濾;提供活動材料要儘可能豐富多樣,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在選擇合作交流形式時,更要尊重孩子獨特的感受和表達方式……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活動,不只是走過場而已,這樣才能保證活動的質量。(3)科學評價,調控活動過程評價具有教育性,教師在評價時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把學生看作是在知識、態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個體,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取得的進步進行鼓勵,對學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能夠充分發揮評價的強化和教育功能。在活動教學中進行即時評價、過程性評價能更有效地調控活動的秩序、進程及成效,提高活動的實效性。3.拓展深化,融入集體課標指出:「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是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兒童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生活的正確態度,學會關心,學會愛,學會負責任,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經過活動開展和交流產生的集體主義道德認識,對學生而言只是初步的經驗,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升華,把學生初步的道德認識內化為行為習慣,深化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這一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1)拓展補充,提升認識。教師根據學習主題的需要,通過多種形式補充相關材料,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集體主義的道德認識,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2)升華情感,指導行為。教師要根據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求得新的發現,升華自己的集體主義道德情感,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三)課後踐行課標指出:「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於課後踐行,它是檢驗道德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在這一環節中,充分利用少先隊活動或課外活動等,有計劃的參與到真實的集體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反思,將形成的集體主義觀念演變為集體主義行為,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過生活。課後踐行的方式有:1. 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因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所以一節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的結束,並不是探求知識、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的停止,更應是一個新的生活的開始。我們應該巧妙地引導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向課外擴展延伸,讓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到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去踐行,讓學生們通過親身經歷得到真實感受,從而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2. 利用班隊等活動課踐行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所呈現的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學生德育文本資料,而且是活頁的、可讓教師和學生隨機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話題。因此,我們必須走出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需要,再重組教學內容,進行品德教育課外實踐。學校的晨會、班會、隊會活動等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最佳時間,我們應該緊密結合品德教材內容的某個話題,和這些活動課相結合,進行品德教育課外踐行,充分發揮班團隊等各種德育陣地作用。3.開展多個主題活動踐行利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來演繹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育主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兒童樂於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兒童們在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中反覆體驗感悟,有利於兒童內化道德認識。4.課後跟蹤學生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學完一課後,學生對每個主題的道德認識已初步形成,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進行反思、實踐自己的行為;教師再利用一定時間(結合後面的品社課、結合學科、開展其它活動等形式),及時地跟蹤指導,抓落實,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二、品社教材中集體主義教育主題一覽表冊 數單 元 標 題三上三單元 主題五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三下三單元 共享友愛陽光四上二單元 我們的快樂大本營五上二單元 我們都有發言權六下一單元 學會合作
推薦閱讀:

雙人交誼舞慢三教學【七】【八】【九】
楊藝交誼舞華爾茲教學視頻大全
[轉帖]警棍術教學!!
華爾茲舞(慢三)教學 中級19-29 學知
蒙台梭利幼兒教學法

TAG:教育 | 社會 | 策略 | 品德 | 教學 | 集體 | 集體主義 | 主義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