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朦朧詩的藝術特點
淺談朦朧詩的藝術特點
內容摘要:20世紀末,人們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對80年代的「朦朧詩」衝擊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學反思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從朦朧詩的藝術特點、朦朧詩的崛起、三位著名朦朧詩人的詩歌的特點、新詩潮和朦朧詩的關係、以及人們對朦朧詩的認識態度等方面淺析了朦朧詩的藝術特點,以期我們對朦朧詩有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表達手法 人本主義 詩人個性特徵新詩潮與朦朧詩的關係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朦朧詩」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注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誌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誌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后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一、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
1.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
2.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對象,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像,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複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
4.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喧泄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不拘於只藉助外部的聲音循環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 人本主義的有力張揚
1.詩人們為了自由,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權利,為了崇高的理想,為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懷和愛,喊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們的詩中,具有鮮明的責任感和敏感的時代意識,「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聲唱出來。」傳達了人本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其中側重表達的是:詩人對「文革」政治神話的抗爭和對自身價值的追問、探尋;對「四人幫」專制暴行的批判和對自由理想的追尋,以及對人道主義的「愛」的嚮往。所謂新詩潮,是指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的一次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一思潮始發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80年代以後,它在詩壇乃至整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給我們的當代文學史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
2. 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極左」的時期,人本主義思想是受到嚴酷壓抑的,但這並不是說人本主義文學也就此消失殆盡,產生於這個時期的「朦朧詩」便是其生命的延續。不過這類詩歌作品在當時無法得到公開發表,它們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從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這是「朦朧詩」的第一個時期,也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萌芽時期,謝冕先生後來曾把這一時期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喻為運行在地下的「地火」。由於當時的社會處於「極左」思潮的專制統治之下,條件不允許人們對「朦朧詩」的公開倡導,因而這一時期新詩潮詩歌在上還處於空白階段,新詩潮詩歌是首先以一批有力的作品而宣告其誕生的。這一時期「朦朧詩」的重要詩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瘋狗》、《魚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黃翔和他的《野獸》、《獨唱》、《火神交響詩》,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陽》、《教誨》,芒克(姜世偉)和他的《天空》、《太陽落了》、《十月的獻詩》,方含和他的《在路上》,北島(趙振開)和他的《回答》等等。雖然這些作品在上尚處於摸索階段,總體的來說,它們還未能超出三四十年代詩歌的藝術水平;但是這一大批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作品卻一致傳達了人本主義的共同的思想,而其中側重表達的是,詩人對「文革」神話這一異己力量的抗爭和對自身價值的追問與探求,對「四人幫」專制暴行的批判和對自由理想的追尋,以及對鬥爭無限擴大化思想的否棄和對人道主義的愛的嚮往等方面。
三、三位著名朦朧詩人的詩歌特點
1.北島詩歌在青年中激起強烈的反響,在於它以昂揚的格調創造了一個表達個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島意識到他所面對的歷史和現實的困境,他知道要說出個人的信念要承受強大的精神壓力,他知道自己置身於一個永久性的悲劇情節之中。北島的詩感情充沛,懷疑、否定的不屈精神以及悲劇意識,使北島的詩有著一種內在理性力量。也許北島意識到他的詩承載著過重的歷史焦慮,那種企望說出歷史真相的壓力,使得北島總要扮演哲人和佈道者的身份。北島詩最突出的特點就在於它具有鮮明的懷疑與否定的精神,那種毫不妥協的拒絕與超越的批判意識。對於從文革的極左路線陰影底下走出來的一代中國青年來說,北島的詩歌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愿望。人們面對過去的歷史,一時還找不到思想的起點,北島則率先給出了他的回答。他的詩隱含著對過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膽質疑和否定。北島前期的代表作有:《雨夜》、《回答》、《宣告》、《紅帆船》、《結局或開始》、《走向冬天》等。
2.舒婷在當時是以真摯清新的風格博得讀者的歡迎。舒婷的詩情感豐富細膩,而又始終有一種清純明凈的氣息。她的詩其實並不怎麼複雜,只不過執著於表達個人的內心情感而採用了多種隱曲的修辭手法,正因為此,她的詩在當時卻具有打開人們心靈窗戶的功效,並且在藝術上顯示了與正統詩歌截然不同的形式。這些顯然是因為當時的意識形態背景過於封閉壓抑而反襯出它的革命性。舒婷可能是最早正視個人內心情感的女性詩人,她的詩中總是隱約呈現著一種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而一種女性的哀愁帶著祈禱穿越於其中,最終獲得無可奈何的解脫,這可能就是舒婷的詩最具魅力之處。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樹》、《會唱歌的鳶尾花》等,就表現了這種特點。
3.作為北京人的顧城卻有著異常細膩敏感的詩情,也許這與他早年隨父親下放到農村有關,鄉村的田園生活在他的孩子記憶里蒙上了一層純凈優美的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後來的詩情與風格。顧城始終以孩子氣十足的眼光來注視著世界,它的詩有一種清新可人的氣質,那麼脆弱而又倔強地表達個人極其幼稚的感受。在顧城的大多數詩中,傳統的比興手法象是從他的唯自然主義態度里隨意流露出來的趣味。單純、異想天開,洋溢著童稚的豪氣與可愛。一些樸素的哲理從顧城的詩里流露出來,那麼平靜而又雋永,「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但顧城絕不是為時代尋求真理,它只生存於他個人的世界,樂於扮演長不大的角色。
四、新詩潮和朦朧詩的關係
1.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佔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誌,並且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後來人們對「朦朧詩」所持的兩種不同的態度也正是這次論爭的集中體現。隨著這一時期的「思想解凍」,新詩潮詩人在思想、認識上也更加成熟了,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單純的對黑暗年代的批判,儘管這種批判仍是這一時期「朦朧詩」的一個重要主題,但詩人已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對那段歷史的反思,並最終使「朦朧詩」走到了作為「歷史的見證」的位置上來;另外,這一時期的詩人對「朦朧詩」在文學史上所應該產生的作用,對「朦朧詩」的使命及其應有的文學史地位,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這標誌著新詩潮潮的發展已由自髮狀態進入了自覺狀態,同時也標誌著新詩潮詩歌運動已進入了成熟階段;第三,這一時期的新詩潮詩歌在藝術上也迅速地成熟起來,詩人們勇於對西方現代化主義文學中的表現方法進行大膽借鑒,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學中的優秀藝術手法進行有選擇地吸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成熟的藝術風格。在藝術上,它們超出了中國新詩既有的水平。
2. 新詩潮用來定義一類詩歌作品和所傳達的一種共同思想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的先聲;而「朦朧詩」則是指屬於這一思潮的一類詩歌作品,它側重描述的是這類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因此,「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的變動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台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從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創作,到七十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出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便體現了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這一運動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文革」神本主義思想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便是人本主義文學對「四人幫」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基於此,我們要想對「朦朧詩」作出合理的評價,就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到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信。
五、人們對朦朧詩的認識態度
人們在對「朦朧詩」的認識、態度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是「新詩的未來主流」, 另一種意見認為「朦朧詩永遠不該是詩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詩歌發展中的一股逆流。例如:謝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認為,「朦朧詩」是「一大批詩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開始在更廣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別是尋求詩適應社會主義化生活的適當方式」他說:「他們是新的探索者。這種情況之所以讓人興奮,因為在某些方面它的氣氛與"五四』當年的氣氛酷似。它帶來了萬象紛呈的新氣象……」,最後,他說:「我以為是有利於新詩發展的。」接著他在《斷裂與傾斜:蛻變期的投影》一文中進而認為它是「作為五四新詩運動整體的部分進入新詩創作和新詩領域」,「它帶著明顯的修復新詩傳統的性質」。老詩人臧克家則認為「朦朧詩」是「詩歌創作的一股不正之風,也是我們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中的一股逆流。」孫邵振先生認為它是「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程代熙則認為它根本不是什麼「新的美學原則」,而是「散發出非常濃烈的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氣味的美學思想」,是步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腳跡;與程代熙竭力貶斥「現代主義文學」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徐敬亞卻公開為「朦朧詩」宣稱:「帶著強烈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新詩潮正式出現在中國詩壇,促進新詩在藝術上邁出了崛起性的一步,從而標誌著我國詩歌全面生長的新開始。」
六、正確評價朦朧詩
新時期詩壇上所出現的「朦朧詩」創作潮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化的一個信號,也是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朦朧詩」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獨到的人文審美價值及其歷史貢獻。要想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
1. 朦朧詩的詩學貢獻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其獨特的詩質、題材、意象與語言是變革時代的詩歌特色的突出體現。「朦朧詩」強化了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詩歌是一種語句上分行排列、側重抒發激情的文體,它特別講求詩意的開拓和意境的創造。「文革」時期,對詩的文本特性的扭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時期詩歌之所以能稱得上「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詩的文本特性受到了應有的尊重,並在其自身發展中得到了強化。「文革」的特殊的時代氛圍造就了「朦朧詩人」獨特的思維模式,而他們的創作實績則體現為對詩歌新的範式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感謝「朦朧詩」以及稍後的現代主義詩流,它們在恢復和強化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勛。
2. 朦朧詩的時代意義
「朦朧詩」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詩歌流派,但這些詩人在詩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導意向上具有共同點。「朦朧詩」在開啟新詩那些被長久封閉的空間上,在激發詩歌探索的激情與活力上,在推動當代詩歌藝術視野的拓展,尋找與人類廣泛文化積累的對話,以及發掘現代漢語的詩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難以忽視的功績。在精神向度與詩歌寫作上,「個體」精神價值的提出與強調,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至於說到「朦朧」,也應該是詩歌語言變革的重要一項。「朦朧詩」與當時「環境」構成的緊張衝突,根源於它的語言的「異質性」,它表現的某種程度的「語言的反叛」。因而,「朦朧詩」這一稱謂雖受到不少質疑,卻不一定就是十分離譜。
3. 朦朧詩的歷史貢獻
「朦朧詩」的歷史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朦朧詩」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在新時期詩壇多元並存、競相爭妍的詩流中,「朦朧詩」可以說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勁旅。在新時期,沒有哪一種詩歌、哪一種詩派能像「朦朧詩」那樣如此地引起人們的關注,產生著如此巨大的轟動效應和持續的震蕩,引發出關於詩歌創作與理論研究諸多深刻的話題。自「朦朧詩」誕生後,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返歸詩的本體,注重審美追求。事實上,「朦朧詩」的出現正是詩歌自身審美價值凸現的一種表現,詩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種選擇,它是一種不可扼止的體現著一代詩人強烈創新意識的現代詩流。
朦朧詩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詩界奇觀,它作為一種嶄新的詩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詩風,奏響了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縱觀「朦朧詩」走過的短暫而光輝的歷程,它無疑是中國文壇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貢獻是對文學本位的捍衛和詩歌範式的變革。為了儘可能對「朦朧詩」做出公允的評價,本文試將其放在當代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考察,確認其在當代文學史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判。
參考文獻:
1.盧志傑,《二十年滄桑再看「朦朧詩」》,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增刊 。
2. 禹明華,《朦朧詩,中國當代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先驅》,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9期 。
3. 李幼奇,《朦朧詩的意象化語體及其詩學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版。
4. 李平,《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推薦閱讀:
※PS裝飾線條的安裝方法詳解
※韋仲傳畫家 清新雅逸 神秀造化
※書法藝術:屬相12生肖
※3.18話題丨有哪幅畫是你深入了解後,完全顛覆了對其初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