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文明行為習慣

發布時間:2010-12-17 11:04:31 信息來源:南京市龍福幼兒園 童 玲一、確定了幼兒行為習慣教育的四大原則1、堅持榜樣示範的原則幼兒模仿性強,正處於向別人學習的階段,家長、老師良好的言行對幼兒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教師、家長的言行是對幼兒最好的教育。林愛麗老師在她的文章中寫到:「每天一進幼兒園的大門,我會很自然的形成一種習慣,發現地上有垃圾時,我會把它撿起並送到垃圾桶,一天我發現一個托班的寶寶,媽媽抱著她上幼兒園進了班級大門口時,她突然蹲下身來,原來她發現了一張廢紙,我看她撿起廢紙,跑到垃圾桶前扔掉垃圾時,我和她相互對視,發自內心的笑了。」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孩子的表率。故事、兒歌、歌曲、影視等作品的藝術形象有很強烈的榜樣力量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這些榜樣對幼兒具有最直接、最具體、形象的影響。通過一首「花兒好看我不摘」的學習,效果會好過枯燥地說「不要摘花木」。學習一支「禮貌歌」,許多小朋友便會在入園、離園時主動與老師打招呼。2、要求一致性原則我們經常發現,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經常會意見不一致,父母經常會一個扮演「紅臉」、一個扮演「白臉」,有些家庭中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而爺爺奶奶則放縱,好習慣難以養成。例如:在一次家訪,與家長聊天中得知:小結與爸爸吃飯時,地面整潔乾淨,和媽媽吃飯時,卻是飯菜滿地。同是一個人,為何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原因也很簡單,兩位對幼兒要求不同,一個嚴格要求,另一個則放棄原則。可想而知嚴格要求能培養出良好習慣的。家庭成員對孩子要求一致,教師之間要求要一致,家庭與班級教師要求也應一致,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形成幼兒良好習慣的關鍵。許多家長反映,幼兒最聽老師的話,老師怎麼說幼兒就怎麼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師。因此,家長碰到什麼問題及時反映給老師,老師配合家長進行個別教育,這樣往往效果良好。如有些幼兒在家中什麼事情都要家長幫忙做,對長輩不講禮貌,但在幼兒園值日生做得認真負責,對教師很有禮貌。有的幼兒在幼兒園能很好地吃飯、穿衣,而在家卻做不到。家長能及時把幼兒在家的不良表現反映給老師,老師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從而轉變幼兒種種不良習慣。另一方面,配班老師對幼兒的要求也應一致。只有家庭、幼兒園、教師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堅持教育一貫性的原則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必須堅持,不能想起來就提一下,想不起來就聽之任之,教師和家長都要有堅強的意志,定下規矩後就要求孩子遵守,經過日復一日的堅持,孩子定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方面對家長來說是最難做到的。由於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孩子身體不適哭鬧,就會輕易放棄原則,使孩子剛形成的良好習慣被破壞或難以堅持。而有的教師則沒有恆心,覺得一件小事翻來覆去地講,整天老調常彈,幼兒總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幼兒的自制能力較差,他們的認識和行為常常不一致。即使他們了解熟記了種種規範和要求,有些不良行為和習慣仍舊會冒頭,將教師辛勤的工作成果付之東流,這樣就要求家長和教師要堅持教育的一貫性,隨時抓住苗頭,加強訓練,不然,好的習慣被破壞後再培養就困難了。4、堅持實踐性原則實踐活動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要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學會飲食、睡眠、入廁,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技巧,進行良好習慣的訓練,獲得「該如何做和不該怎樣做」的體驗和認識,並在反覆實踐中得到強化,逐漸養成習慣。家長和教師應該為幼兒多提供練習機會,切勿「等你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孩子只有在反覆訓練中才能習慣成自然。例如:許多幼兒剛上幼兒園時,父母都會告訴老師「我們家寶寶不會吃飯、不會脫衣服、不會大小便,不會……,但當幼兒真正脫離了父母,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他們個個都有進步,不僅能自己入廁,還學會了吃飯等等。我們便堅持對他進行強化的訓練,幾個月後,當他爸爸媽媽發現孩子能如此處理時都感到驚訝,讚嘆不已。其實最根本的是能堅持讓孩子自己親身實踐,不包辦代替。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六大途徑1、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環境是指直接影響幼兒心理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為孩子創設豐富、和諧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激發幼兒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是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首先,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豐富的物質環境。如:我們在班中陽台上開設了圖書角,這是相對比較安靜的地方,在圖書角的旁邊還專門設置了一個修補角,目的是在培養幼兒安靜閱讀的同時又能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幼兒愛護圖書的好習慣。針對現在各類飲料瓶等到處可見的情況,我們發動孩子們收集,並將各類瓶子分類、清洗、裝飾,然後一起布置美化活動室的環境,這樣既增強了幼兒的環保意識、相互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在發現美、展示美的同時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其次,我們為幼兒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我們堅持每天和幼兒進行交流,努力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接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如有一天,發現丹丹把小青菜拔出來了。老師沒有馬上去批評她,而是問她為什麼?通過了解,知道她是為了探索青菜下面是什麼,於是我們的老師肯定了她的探究行為,請來了會種菜的阿公,講述種菜的過程,還拿來了圖片引導孩子觀察菜的生長情況,然後將小青菜放到瓶中進行水養,讓孩子觀察根的生長情況。孩子的行為即使有缺點,有錯誤,也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給予探究的信息和機會,這樣也有助於習慣的培養。我們確立現代教育兒童觀,構建平等合作和諧的師幼關係,以信任、尊重、理解孩子為前提,以激勵、保護、弘揚為手段,注重和幼兒交往的藝術,同時充分挖掘、合理組織物質環境中有利於培養幼兒習慣的教育因素,包括幼兒園活動室內外的環境、區角活動材料等,力求讓幼兒在民主、和諧、自主、自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2、利用「一日活動」,採用多種形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幼兒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是幼兒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效地利用和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剛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因此依賴性特彆強,我們在平時的活動中注意採用隨機、滲透、情景等教育形式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首先我們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喜好,然後在活動中創設一些情景,老師們從入園、吃飯、入廁、午睡等入手,教授幼兒最粗淺的自理技巧,利用兒歌、歌曲的形式教幼兒扣紐扣、穿脫衣的方法,在活動區中,投放一些小衣服,設置為「娃娃穿衣」的情景,供幼兒練習穿衣、扣扣的技能,在他們取得一點進步時,用擁抱、愛撫、親吻等小班幼兒喜愛的方法進行強化,有效提高了幼兒的自理能力。中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但在合作、分享、動手等方面比較欠缺,我們開展了「今天我值日」,讓孩子們都有機會合作,發碗筷、整理玩具、幫保育員疊被子、擦桌子等,為大家服務,使每位幼兒在鍛煉的同時,也體驗為大家服務的樂趣和自豪。一日生活是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的良好時機。我們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採用多種教育形式,促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3、開展各種遊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遊戲最受孩子的歡迎,因為遊戲是幼兒自願的活動,並伴有愉悅的情緒,幼兒處於興奮和完全投入狀態,此時極易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現在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小太陽」,家長們寵愛有加,任何玩具和物品都是他一人獨享,因此在幼兒園裡,常常會因為玩具不夠或者喜歡玩同一種玩具時,因不會使用恰當的語言協商,使同伴間爭搶玩具的事情經常發生。面對矛盾衝突,我們採用情景訓練法,如在體育活動中幼兒爭搶皮球的事兒出現時,我們就設置「小皮球哭了」的情景,讓幼兒討論:小皮球為什麼哭了,怎麼辦?讓幼兒在討論中知道如何相互合作地玩。當幼兒發生衝突時,我們還通過故事、兒歌、模擬情景、情景表演等形式,讓他們學著考慮別人的需要。開展「到玩具王國旅行」、「送玩具回家」、「壞玩具的哭訴」等活動,讓幼兒在趣味遊戲中反省自身,從而改掉一些壞習慣。遊戲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再現,它具有群體性,幼兒通過自己或同伴的共同活動,把最感興趣的事情反映出來,從中學會共處,因此遊戲是滲透習慣培養的最佳活動。4、抓住節慶活動的契機,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習慣。節日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傳統,節日帶給幼兒的喜慶氛圍,往往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時機,孩子們喜歡過節的氣氛,容易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中接受傳統文化和愛的教育。我們結合節日紀念活動,培養幼兒尊重長輩、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生活中孩子的生日是不會忘記的,但父母和老人的生日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的老師在重陽節特別邀請幼兒的奶奶來園,通過聽奶奶講兒時生活的艱難故事,講工作中的辛苦勞動,講如何細心照顧兒孫等等。通過對比,孩子們真切感受到老人付出的愛,奶奶樸實的話語感動了天真的孩子,於是他們紛紛表示,要為奶奶表演節目,讓奶奶高興,幾位能幹的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製作了「水果娃娃」、用各色紙花串成的花鏈送給老人,他們你捶背,我敲腿,你唱歌,我跳舞,送重陽糕等等,盡情表達自己的愛,孩子們從奶奶的笑容中感受到「關心和尊重」帶來的自豪與快樂,也體會到分享帶來的樂趣。5、狠抓典型,注重個體差異,糾正不良習慣許多不良習慣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養成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分析、引導、糾正,將好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大量反覆地強化後,漸漸轉化為自覺行為。我們在對不同孩子進行了細微地觀察後,根據其特點,實施不同的訓練措施。由於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我們發現有的幼兒挑食十分嚴重,不吃綠色素菜,不吃肉類食品,吃飯不肯自己吃,等著喂,遇到不要吃的菜就玩勺子,用手抓飯菜玩,甚至嘔吐,於是我們就先用故事、兒歌等形式,讓他了解各種菜肴的營養,知道不能挑食的道理,然後鼓勵他自己吃飯,從少吃淺嘗開始,等他有了一點進步,就用紅星、玩喜愛的玩具進行強化,慢慢地,他有了不小的進步,已能自己獨立進餐了,素菜和肉類也都能吃一點了。另外,為了改善幼兒的挑食現象,我們一方面與家長聯繫,讓幼兒參與買、挑、洗、切、製作、擺放等過程,讓幼兒在參與勞動的同時,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方面與食堂人員商量變換花色品種,從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下功夫,以引起幼兒中樞神經的興奮,對幼兒挑食行為進行糾正,受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們還組織冷餐會,通過每個家庭製作菜肴,由幼兒介紹菜名、製作方法、營養價值、評選「好吃的菜」等等,引導幼兒品嘗各色菜肴,有效地糾正了幼兒的偏食挑食現象。6、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幼兒園與家庭是兩個不同的環境,一些幼兒在園和在家庭中的表現不一致,有些甚至反差很大,因此,家園配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家長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誤區,有的家長喜歡用自己的思想來左右孩子的選擇;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溺愛過度,導致孩子過分依戀、任性、無度。一天早上,一位幼兒躺在地上哭泣,一旁的奶奶怎麼樣說他都不肯起來,我們了解到原來他媽媽骨折在家休息,而他非要媽媽送,媽媽好說歹說也沒用,奶奶只能硬拉他來園。於是我們找他談心,幫他分析媽媽不能起床的原因,讓孩子們說說應該怎麼做,並開展了「我為媽媽做……」的活動,激發愛媽媽的情感,鼓勵孩子們為媽媽做小事,減輕媽媽的痛苦。幾天後,他奶奶高興地告訴我們,孩子懂事了,知道關心媽媽,為媽媽端水吃藥,不影響媽媽休息,還將自己學到的本領表演給媽媽看。為了強化這一行為,我們特意在全班幼兒面前獎勵給他一顆大五角星。家園的密切配合,有效地培養了幼兒在懂禮貌、愛父母、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方面的良好習慣,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語言、動手、交往等能力。
推薦閱讀:

一帖治好Procrastination?
職場心理:10種好習慣造就辦公室尖子生
老公習慣性地出去偷腥怎麼辦?
成長日誌(十四)———寶貝合理作息習慣的養成有時需要大人們的「殘忍」
怎樣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TAG:習慣 | 幼兒 | 文明 | 行為 | 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