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之路--慈、悲、喜、舍

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返回網站首頁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法句經》人類是一不可思議的有情眾生,具有無法想像的潛在能力,蘊藏在他內部,既有聖人的品格又有犯罪的可能性,所有這些都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之下以強大的力量表現出來。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產生的,但我們知道它們以不同的程度存在於每個人之中。在人類複雜的物質載體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心力。在此,我們既可以發現善德的儲藏室,也可以發現罪惡的垃圾堆。通過培養各自的品性,一個人可以成為人類的祈福者或詛咒者。有人希望自己偉大、高尚、利益眾生;希望自己的人格升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規範利益人類;希望利用自己是人類這一殊勝因緣,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除潛在的罪惡,培養儲藏的善德。為了挖取埋藏在地下的珍貴寶藏,人們花費了無數金錢,進行了艱辛的努力,有時候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為了開發儲藏在人們內部的寶藏,只需要不懈的 努力和持之以恆的忍耐。即使是貧困潦倒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夠完成這一工作,因為財富並不是積累出世聖法的根本條件。奇怪的是,存在於人們內心的罪惡幾乎是極為自然和自發的。同樣奇怪的是,每一罪惡具有其相對面的標準善德,而此善德看起來並不是怎麼普遍和自發的,雖然它們包含了一切。人生中最具破壞力的罪惡就是嗔恨(dosa)。去除這一罪惡力量,完善人生甜美的善德就是慈愛(metta)。殘忍(himsa)又是另外一種罪惡,它應對蔓延於世界之中的許多恐怖和殘暴行為負責。悲憫(karuna)就是它的對治葯。嫉妒(issa)是另外一種罪惡。它毒害一個人自己,並且把人引向不健康的爭鬥和危險的競爭。這一毒物的最有效對治藥品就是讚歎隨喜(mudita)。另外還有兩種普遍的品性,擾亂人的心智平衡。它們是對樂法的執迷和不樂法的嫌惡,這兩種相對的力量可以通過修習舍離(upekkha)來加以消除。此四種標準的善德在巴利語被共同稱為四梵住(brahmavihara),其意為完善的行為、完美的境界以及聖潔之處。這些善德使人不斷完善自我,使人在這一生中成為聖人,使人超凡入聖。如果每一個人都來修習這些善法,無論其信仰、膚色、種族以及性別如何,地球可以變成清凈樂土。在這裡,人們可以成為大同世界的理想公民,生活在絕對和平和安隱之中。此四種高尚的品德也可以被稱為四無量(appamanna),因為它們遇不到任何阻礙和限制,延及到一切眾生,無一例外,它們總括了連動物在內的一切有情眾生。無論其宗教信仰怎樣,每個人都可以修習這些美好的善德,從而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慈慈(梵文maitri)為第一聖處,它的意思是柔和人心,或為真實友好之境。它被解釋為對一切眾生的福利和快樂的真誠祝願,同時也被解釋為友善的心態,因為一個真正的朋友總是真誠地祈願他人幸福。佛陀教誨我們說:「正如一個母親,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她的獨生子,同樣地,一個人應該對一切有情眾生施以無限的慈愛。」這裡強調的是,這不是一般母親對她孩子的情感之愛,而是她對孩子真正幸福的誠摯祝願。慈愛不是肉體之愛,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因為這兩種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痛苦。慈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因為她對鄰居和其他人不加任何區別。慈也不僅僅是普遍的同胞之愛。因為她包括了連動物在內的一切有情眾生。因為它們孤獨無助。我們這些弱小的兄弟姐妹們需要廣大的慈悲。政治團體僅僅限制於那些具有相同政治思想的人,比如說民主黨派,社會黨等。種族團體以及民族團體僅僅局限於那些相同的種姓和民族之間。有些民族主義者是如此熱愛他們的種姓,乃至有時他們殘忍地殺害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兒童,僅僅因 為這些人不是黃頭髮和藍眼睛。白種人特別喜歡白色人種,黑色人喜歡黑色人種,黃種人喜歡黃色人種,棕色人喜歡棕色人種,蒼白人喜歡蒼白人,桐色人喜歡桐色 人。有時候,人們以不信任和害怕的眼光看待其他不同膚色的人。經常有人憑藉殘酷的戰爭,以使維護本種姓的優越感。他們殘忍地在空中亂投炸彈,屠殺百萬民 眾。殘無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永遠不能忘記、觸目驚心的悲劇。在一些思想狹隘的人當中,他們古老的民族大家庭中仍然存在著種姓和等級。在這裡,所謂勢力強大的剝削者聯盟是如此的具有局限性,以至被壓迫者不被允許享受 起碼的人權,僅僅因為他們的出身和階級。這些剝削者應該得到同情,因為他們劃地為牢,被限制在防守甚嚴的範圍之內。慈也不是宗教聯盟。由於可悲的宗教聯盟限制,有些人砍掉他人的頭顱而沒有—點點的良心上的不安,誠實而敢於發表議論的男人和女人被活活地燒死。許許多多充 滿於人世間的殘暴真是罄竹難書,殘酷的戰爭使世界歷史蒙上了一層陰影。即使在當今被認為是開明的20世紀,一種宗教的狂熱追隨者還痛恨並殘忍地迫害乃至殺 害其他的宗教徒,僅僅因為他們無法強迫其他人與其有相同的信仰,或者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就宗教觀念而言,如果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能象兄弟姐妹那樣共處於世,那麼慈悲宗教導師的使命就會可悲地無法付諸於行動。甜美的慈愛超越了所有這些狹隘的同胞手足之愛,其縱橫穿越一切時空限制。它沒有任何阻礙,沒有任何歧視,慈愛能使人把整個世界看成是自己的家園,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正如太陽放射出光芒,毫無區別地照耀一切。同樣地,高尚博大的慈愛對一切喜愛、厭惡、富裕、貧窮、高貴、低賤、罪惡、善良、男人、女人,以及人類和其他動物,同等地施予美好的祝福。這就是佛陀的無限慈愛。為了使那些熱愛,嗔恨以及試圖加害於他的人得到幸福和快樂,佛陀辛勤地弘化了一生。佛陀對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敵人提婆達多,侍者阿難陀,讚歎者和反對者都給予以相等的慈愛。慈愛應該以同等的方式延伸到個人、朋友、敵人、陌生人。假如一個人和他的要好的朋友,陌生人以及冤家對頭,在一個樹林中同行,並遇到一個強盜,其中一人必 須獻出生命,為無償犧牲品。如果這個旅行者說他自己留下來,那麼他就對自己沒有慈愛;如果他讓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人留下來,他也失去對他們的慈愛。這就是真實慈愛的特性。在實踐這一無限慈愛過程中,本人不應該被忽略,這一微妙之處不應被誤解。因為自我犧牲是另外一種甜蜜的善德,而無私又是一種更高尚 的道德。此慈愛的完美究竟是把自己同一切眾生視為一體,對自己和他人不加分別,這樣在整體上就拋棄了所謂的自我,分離也就消失了,獲證同體。在英語中,沒有一個相應的單詞能恰切地表達巴利語Metta的完美意境。善念、慈愛、仁慈、博愛被認為是最好的釋義。慈愛的對立面就是暴戾、惡意、嗔恨、厭惡。慈愛不能與嗔恨以及報復行為共存。佛陀說:「嗔不止嗔,唯愛能止。」(1)慈愛不僅僅趨於戰勝嗔恨,而且也不容忍對他人懷有嗔恨之心。具有慈愛之人從來不想傷害他人,也不藐視和譴責他人。這樣的人既不害怕別人,也不給別人帶來恐 懼。隱蔽而間接的敵人以朋友之名為掩護攻擊慈愛。這是一種自私狹隘之愛(pema),因為沒有受到指導的慈愛有時可能受到貪慾的侵襲。這一間接的敵人如同 一個暗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隨時可能給人帶來傷害。痛苦來源於情愛,而不是慈愛。這一微妙之處不應該有任何誤解。父母親肯定不能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愛心,子女也不可能不愛他們的父母,丈夫不可能不愛他的妻子,妻子也不可能不愛他的丈夫。 這種愛是很自然的。沒有相互的愛,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在這裡,必須澄清的一點是無私的慈愛並不同於一般的情愛。仁義的態度是慈愛的主要特徵。實踐慈愛之人總是希望他人更加幸福。他在一切眾生處發現的是善美而不是醜惡。慈愛的隨順善益一、實踐慈愛之入能夠安祥入睡,因為他沒有嗔恨,以輕鬆美妙的心情入睡,自然而然地就能馬上進入甜美夢鄉。這一事實得到那些充滿慈愛之人的親身驗證,他們一閉上眼睛就馬上沉沉入睡。二、因為以慈愛之心入睡,他亦以同樣慈愛之心起床。仁慈和悲憫之人常常面帶微笑,從容起床。三、即使在沉睡時,慈愛之人不被惡夢驚嚇。因為他們在蘇醒時總是充滿了慈愛,所以在睡眠時也很安祥。他們若非安祥沉睡,就會有香甜的美夢。四、他使每一個人都感到親切。因為他愛一切有情眾生,所以眾生也愛他。當一個人照鏡子時笑意盈盈,鏡象中微笑的面容也將會回報於他。相反地,如果一個人以 憤怒的臉色面對鏡面,他將會看到同樣的反映影像。人們怎樣對外部世界發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其施以反作用。一個充滿錯誤和缺點的人總是容易在 他人身上發現過失和過錯,從而無視於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波爾頓--霍爾,一個英國詩人,曾意境優美地寫道:我在批評的顯微鏡中看著我的兄弟,我說我的兄弟是多麼的粗魯!我再次在望遠鏡中看著他,我說,他是多麼地渺小!當我面對真理之鏡時,我說.我是多麼象我的兄弟啊!在我們最完美的人中也有罪惡的存在,在我們罪大惡極的人中也有善德的存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看到他人的醜惡呢?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一切眾生的善美,這將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五、實踐慈愛之人也會受到其他類眾生的愛戴。即使動物也被他吸引。苦行憎隱居在樹林之中,同兇惡的野獸為伍,並向它們施以慈愛,如此而不受它們的傷害。六、由於慈愛的力量,他萬毒不侵,除非他要受到—些定業的報應。因為慈愛是富有創建性的健康力量,它能抵禦敵意的影響。正如在一個系統中,嗔念能產生不良的後果,同樣地,慈愛之念能產生健康的生理效應。據說,一個熱心 慷慨而虔誠的女子名叫蘇皮姬,她的大腿曾經受過重傷。但是當她一見佛陀。她的傷口就痊癒了。佛陀與這個女子的安祥意念融合交織在—起,從而產生有益的效 應。當佛陀第一次回到他的家鄉時,他年僅七歲的兒子羅睺羅跑到他的跟前,情不自禁地說道:「大師,即使是您的聲音也使我感到舒適。」這個孩子受到佛陀慈愛的如此感染,使他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七、因為慈愛的力量,看不見的天人也加倍衷愛此人。八、慈愛迅速導致精神集中。因為當意識沒有受到嗔恨意念的侵擾時,就很容易做到心無雜念。當意識安祥之時,此人將會安住於自己創造的天堂。即使那些與他相交之人也會體驗到這種快樂。九、慈愛能使一個人的面容柔和恬淡。人的臉部通常反應了他內心世界。當一個人生氣時,心跳及血液循環的頻率要比平常快三四倍。沸騰的熱血湧向臉部,然後呈 現紅色和紫色。這個時候,他的臉部醜陋不堪。相反地.慈愛之念使人心情愉快,凈化血液,人的臉部顯現出一付可愛的表情。據說,佛陀成道後,意念十二因緣,他的心境是如此的安詳,血液是如此地澄清.一道道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些顏色的交融之色,從他的身體發射出來。十、富有慈愛之人,能安然死去。因為他對任何人沒有嗔恨之念。即使在他死後,他安祥的臉部也反應了他死時的安樂。十一、因為慈愛之人死時寧靜安祥,他將會往生快樂之界,如果他得到禪悅;將往生梵天界。慈愛的力量在這些理所當然的世間善益之外,慈愛具有一種感召力。她能給遠在異域他鄉之入產生一種影響力,把遠離故土之人吸引到自己周圍。有—次,佛陀來到—座城市,許多著名的貴族成員前來迎接佛陀,其中有一位叫若伽,他是阿難陀尊者的好友。阿難陀看見了他,說道:「若伽,你來歡迎佛陀,這真太好了!」「不,尊敬的先生,我來迎接佛陀,並不是出於尊敬他的緣故。我們曾共同商量好,不來迎接佛陀之人,將會受到五百金的懲罰。由於害怕被罰,我才到這裡來迎接佛陀。」若伽回答道。阿難陀尊者稍感不快。他來到佛陀跟前,請求佛陀開導若伽。佛陀當即向若伽施以慈愛之念,然後回到他的寮房。若伽的整個身體沐浴在佛陀的慈愛之中。由於佛陀不可抗拒的慈愛感召力,他好象觸電一樣,又如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牛崽,到處尋找它的母親,若伽在寺院里一個 房間,一個房間地詢問佛陀的住處。有人給他指出了佛陀所在的房間,他跑上前去敲門,佛陀把門打開,他一步跨了進去,納頭拜倒在佛陀跟前。聽聞佛陀講法之 後,他成為一個皈依者。這就是慈愛的感召力。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之所能,實踐這種慈愛。又有一次,一頭被灌醉了的大象,被人驅使直奔佛陀而來,試圖加害佛陀。佛陀鎮靜安祥地向這頭大象施以慈悲之念,當即使之馴服。這裡也許可以再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過去生中,當菩薩的親生父母要加害他時,作為一個孩子的他,又是怎樣修習他無限慈愛的呢?他雖然年紀很小,但他暗 想:「這是我實踐慈愛的殊勝機緣。我的父親站在我的面前,我善良的母親痛哭流涕,而劊子手已經準備砍下我的頭和腳,作為犧牲品,我在他們的中間。」「我必須以同等的方式,無有分別地對待我們這四人中每一個人。祈願不要因為這一殘忍的行為,而使我親愛的父親蒙受痛苦,願我在不久的將來成就佛道!」在他的前生中,菩提薩埵曾在一座皇家公園裡修習忍辱行。醉意熏熏的國王為了考驗他的忍受力,命令劊子手對他加以酷刑,砍掉他的手腳,但他仍然能夠忍耐。暴 躁的國王在他的胸口猛踢幾下。菩提薩埵躺在血泊之中,疼得死去活來,但他仍然向國王表示祝願,希望他長壽。他說,象他這樣的人,從來不會遷怒於他人。一個比丘要如此實踐慈愛,他被禁止挖地或叫挖地,為唯恐傷及昆蟲等一些微小動物。佛陀以下的告誡,可以使我們明白,比丘要達到如此高尚的慈愛標準:「如果強盜用鋸子割斷你的手足,如果你因此而懷恨在心,你就不是佛法的信徒。」如此的難忍能忍真是極其困難,但是這正是佛陀希望其弟子們達到的高尚道德標準。佛陀自己為此樹立了高尚的榜樣。「猶如戰場上的大象,隱忍著從四面八方射來的利箭。」佛陀如此說,「同樣地,我將忍受毀謗,因為絕大多數人確實不能嚴於律己。」(2)當今世界混亂不堪.戰爭頻繁,不得安寧。國與國之間軍備競賽激烈,相互恐嚇。人類的生命隨時有可能受到來自核武器的威脅。這個世界迫切需要廣博的慈愛。因此,大家應象兄弟姐妹那樣,在無上和平安樂的環境下,共同生存於同一個世界。當一個人受到毀滅性原子彈和其它破壞性的武器威脅時,是否真有可能實踐這些慈愛?是啊。不過當炮彈如雨般地從空中拋下來時,那些無能為力的人們又能做些什麼呢?他們能改變這樣的悲劇嗎?當一個人面對這一不可迴避的死亡時,佛教的慈愛就是對這些毀滅性炸彈的唯一回答。如果所有窮兵黷武的民族都能以此慈愛精神取代物慾主義的毀滅性武器,並且以正義和慈愛而不是以武力和軍隊來統治這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和幸福。暫且不談所有幾乎行不通的大問題,就自己和其他人類而言,盡每一個人的最大力量來實踐這一慈愛和美好善德,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怎樣實踐慈愛為了修習慈愛觀,以下幾點可以作為一些提示。一個人應該首先向他自己施以慈愛。這個時候,一個人應該使他的身心充滿安逸快樂、富有助益的意念。他應該思想怎樣才能安祥快樂,遠離痛苦、憂傷和嗔恨,這 樣成為慈愛的化身。在慈愛的加被下,他斷除了一切歹毒的意念和消極的意念,以善報惡,以愛報恨,永遠地安忍一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遷怒於任何人,自己 沐浴在快樂之中。他也把這種快樂分享給他人,不僅心理上這樣想,行動上也應這樣做。在日常生活中,他以實際行動來實踐慈愛。當他內心充滿慈愛,沒有嗔恨,他就能順利地以慈愛對待他人。他無法給予他人他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在他努力使其他人幸福快樂之前,他自己首先應該快樂。他應該知道使自己快樂的方式方法。他對一切親近和愛戴之人,或個人或集體,施以慈愛,祈願他們安樂、幸福、遠離痛苦、疾病、憂惱和嗔怒。他慈愛他的親人和朋友,然後再以慈心施及非喜非厭之人。正如希望親愛之人安樂幸福一樣,他真誠地希望他非喜非厭之人安樂幸福,祝願他們遠離痛苦、疾病、— 憂惱和嗔怒。最後,他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那些不友善之人施以慈愛,雖然這比較困難。如果通過修習慈愛,他能夠採取友好的態度看待對自己不友善之人,那麼, 他的成功就更了不起,更值得讚美。正如佛陀勸告一樣,「願惱怒自己之人無惱怒。」他從自己做起,應逐漸把此慈愛施及一切有情眾生.無論他們屬於哪一信仰、種姓、民族或性別,包括不知言語的動物界,直到他把自己同所有眾生看為一體,不再 加以任何分別,把自己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視自己同大眾為一人。他再也不受自我感受的左右,超越一切形式的分別之心,再也不把自己局限於封閉之中,沒有種 姓、階級、民族、種族以及宗教之偏見。他能把整個世界看成自己的祖國,把一切眾生看成是生命大海中的同道人。悲使人格升華的第二種品德就是悲憫(Karuna)。看到他人受苦,悲憫能使善良人的心為之顫抖,從而解脫他人的痛苦。它的主要特性就是希望拔除他人的苦難。悲憫之人的心腸比鮮花還要悅人。在沒有解救他人痛苦之前,他們不會,也不可能心滿意足。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他們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虎本生故事》中,菩薩為了救活瀕臨死亡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一光輝榜樣。悲憫促使人以利他之心服務眾生。一個真正悲憫之人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他人。他尋找利益他人的機會,不圖報答,甚至感謝。誰需要悲憫?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應該得到我們的悲憫。無論他們屬於哪一宗教,何種種姓、貧窮者、需求者、病者、無助者、孤獨者、貧乏者、無知者、歹惡者、不凈者、膽大妄為者都需要思想高尚的善男信女的慈心悲憫。有些國家物質方面富裕,但精神方面貧瘠,而有些國家精神文明豐富,但物質文明貧困。這兩種悲哀的局面應該得到物質文明發展國家和精神文明發展國家的高度重視。富裕者最神聖的義務就是解救缺乏日常所需的不幸貧苦者。財富豐厚之人肯定可以把剩餘之物給予貧窮者和需要者。這樣做也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不便。曾經有一個年輕的學生把家中的門帘取下送給一個窮人,並對他善良的媽媽說,門不會感覺到冷,但是貧窮之人一定感到很冷。這些年輕男女的善良之心應該得到高度的隨喜讚歎。很高興地看到,一些富裕國家組織了許多慈善團體,在各個方面幫助不發達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男女老少也在各國成立了慈善機構,給予貧窮者和需要者儘可能 的資助。在這個方面,宗教團體也各以其微薄之力履行自己的義務。眾多不發達國家需要養老院、孤兒院以及其它相似的機構。在一些乞討成為職業的國家裡,乞丐問題有待解決。出於對不幸乞丐的悲憫,這一問題應得到各自政府的妥善處理,因為乞丐的存在是對一個自尊民族的侮辱。富有物質財富之人應該悲憫物質貧困之人,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悲憫那些物質富有,但精神貧窮之人,使他們的品德升華,這是富有精神財富之人的義務。財 富獨自不能給予人們快樂。只有精神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可以給予人們心靈的安祥。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極需大宗難以得到的精神食糧。因為在數量上,精神財富 貧瘠者遠遠超過物質財富貧困者,因為在富人和窮人中間都有這種現象。有甚於貧窮,疾病遍布整個世界。許多人有身體的疾病,許多人有心靈上的疾病。科學給前者提供了有效的藥物,但是沒有給在精神病院倍受折磨的病者帶來任何福音。這兩種病都有原因。悲憫之人必須努力消除這種原因,如果他們希望給予有效的治療。許許多多的國家採取了富有成效的措施,不但阻止和醫治好了人的疾病,而且動物之病也得以治療。佛陀親自照看病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意味深遠地告誡他的弟子們:「侍病者侍我。」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一些無私的醫生免費為人服務。有些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醫治貧苦病人身上。醫院和義診所成為人類的恩惠。但是,窮人需要更多的利益。在一些不發達國家,窮人由於缺乏醫療設施而倍受痛苦。為了治病,患者不得不被送到數里之外的醫院 或診所,極為不便。有時他們就死在路上。懷孕的母親受到的痛苦最深。落後的鄉村極需醫院、診所以及母親之家等。低下貧困之人應該得到富男富女的悲憫。有些時候,僕人和工人得不到滿意的工資,吃不飽,穿不暖,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為沒有人為他們主持正義。他們分享不 到公正而受到忽視,軟弱可欺。在有些特別的案件中,一些慘無人道的酷刑家喻戶曉,但更多這樣的案件都不被人所知。那些不幸之人沒有其它的選擇,只好溫順地 忍受,如同大地母親默默地承受一切。當悲慘得忍無可忍時,他們徹底絕望而自殺。邪惡不法之人,以及無知之輩比那些肉體遭受折磨之人更應得到悲憫,因為他們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病。他們不應受到詛咒和蔑視,人們應同情他們的缺點和錯誤。 雖然母親對她所有孩子們具有同樣的悲憫之心,但是她可能更加同情生病的孩子。同樣的,人們應以無限大悲對待精神上有病之人,因為他們的疾病毀壞了他們的品 性。佛陀曾對妓女阿帕般利和殺手指蔓示以悲憫和同情。他們二人後來都成為佛弟子,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他們自己。我們必須明白,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偉大之處,無論他有多大的罪惡,說不定在某一時機里,一句恰如其份的話語會轉變一個人的整個世界觀。阿育王做了許多惡事,因此,他被稱為黑阿輸陀。後來,一位小沙彌的一句話:「精進為不死之道。」使他番然省悟,從而成為正義阿輸陀(Dharmasoka)。佛陀告誡我們要遠離與愚人為伍,這並不是說為了改造他們,善良之人不應接近他們。人們避開傳染病患者。但是悲憫的醫生為了醫治他們,卻精心照顧他們。不然他們就會死去。同樣的,歹惡之人或許會在精神方面死去,善良之人應該忍受、同情和幫助他們。作為一條慣例,佛陀前往尋找貧困者、無知者和邪惡之人,而善良和仁義之人自己前往尋找佛陀。同慈愛一樣,悲憫也應該被施及一切痛苦和無助之人,包括不懂言語的動物和能生長生命的精卵。以種姓、膚色、種族為借口,否認人類的權利和利益是不人道和殘忍的。自己殺或叫人殺害動物,並以享受動物之肉為樂,這不是人道的悲憫。從天空如雨般地拋下炸彈,無情剝奪百萬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的生命,這是愚昧無知之人犯下的最為殘忍的滔天罪行。當今,這個毫無同情心,充滿復仇的世界在殘酷武力的祭祀台上,拋棄了地球上最為珍貴的東西——生命。悲憫之心哪裡去了?當今世界需要富有悲憫之心的男男女女在地球上全面禁止暴力和殘酷。應該注意的是,佛教的悲憫不僅僅是流淌幾滴眼淚而已,因為悲憫的間接敵人就是情感的悲傷(domanassa)。悲憫包容了一切痛苦煎熬的眾生,而慈愛照遍所有快樂和苦難有情。喜第三種聖潔的品德就是隨喜(mudita)。它不單單是同情,而是同情之喜或讚美之喜,趨於消除其直接敵人嫉妒。嫉妒是一危襲我們整個人類的巨大毀滅性力量。有人常常無法看到或聽到他人的成就,而對他們的失敗卻幸災樂禍,但就是不能承受其他人的成功。他們千方百計地 進行破壞、譴責和辱罵。一方面,隨喜更是對自己而言,因為它旨在消除毀滅自己的嫉妒。另一方面,它又能幫助他人,因為修習喜德之人不會試圖阻礙他人利益的 發展。對自己親近之人的成功表示高興,這很容易做到,但是,困難的是隨喜冤家對頭的成功。是的,絕大多數人不僅感到很困難,而且不會也不能隨喜。他們儘可能製造 困難,並以此為樂趣,從而達到消滅他們敵人的目的。他們甚至對善德之人加以毒害、謀殺,把這些人釘在十字架上絞刑。蘇格拉底被毒死,耶蘇被釘在十字架上,甘地被槍殺。這就是此邪惡和愚昧世界的本質。修習慈悲要比修習隨喜來得容易。因為隨喜需要巨大的個人努力和堅強毅志。西方國家隨喜東方國家的繁榮,或東方國家隨喜西方國家的繁榮嗎?一個國家會隨喜另外一個國家的利益嗎?一個種族會因為另外一個種族的昌盛而快樂嗎?一個自詡為代表道德培訓的宗教會對另一個宗教的精神影響感到高興嗎?—個宗教嫉妒另一宗教。地球這一方嫉妒另一方,一個團體嫉妒另一個團體,一個生意公司嫉妒另一個公司,一個家庭嫉妒另一個家庭,學習不好的學生嫉妒學習好的學生,有時候,兄弟姐妹之間也互相嫉妒。這正說明了每一個人和團體都要實踐喜德,如果他們希望使自己的道德升華,使內心充滿快樂。隨喜的主要特性就是懷著喜悅之情承認他人的財富和成功。哄然大笑等不屬於隨喜,因為興奮(pahasa)被認為是隨喜的間接敵人。隨喜包容了所有眾生,對他人持有祝賀的態度,旨在消除對成功之人的不快。舍第四舍(Upekkha)聖住最難修習,意義重要。其詞源原意為理解正確,如是見地,無偏知見,即無愛無憎、無喜好或厭惡。對不得不生活在此顛倒不平的世界,經歷沉浮的世人來說,此中道平常心非常必要。輕視和侮辱是人類共有的命運。世界就是這樣,善良和高尚之人常常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思想的平衡才不愧大雄行為。得失、毀譽、稱譏和苦樂是影響整個人類的八種世間法。當受到此順逆之境的影響時,許多世人不知所措。受到讚美時洋洋得意;受到責怪或辱罵時則沮喪抑鬱。佛陀說智慧之人於此沉浮人生中穩如堅石,修習圓滿平等。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導師象佛陀那樣受到批評、打擊、侮辱和咒罵。但是,也沒有一人象佛陀那樣受到人們的如此崇高的讚美、榮耀和恭敬。有一次,一個人邀請佛陀到家裡應供,但他卻以當時流行的骯髒話語辱罵佛陀,叫他豬、屠夫、騾等。但是,佛陀沒有為此而生氣,也沒有反駁。他平靜地問那位房主人,當客人應邀到家時,主人應該怎樣做,他回答說他將準備佳肴招待他們。「那麼,如果他們沒有食用這些佳肴。你將怎麼處理這些飯菜?」佛陀問道。「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自己將享用佳肴。」「既如此,好兄弟,你請我到你家應供,以這些骯髒之語招待了我。但是我不接受,你還是收回去吧。」佛陀心平氣和地說。冒犯者的性格至此被徹底的改造。「無報復,被他人傷害時,你應靜默如破鑼。若如此,雖然你還未證涅槃,但是我認為你已在涅槃之中。」這就是佛陀的教導。當今這一無法無天的世界應該多多聆聽這些金玉良言。有一次,一位皇家妃子唆使一些醉漢前去咒罵佛陀。佛陀侍者阿難陀請求佛陀離開那座城市,到其它地方去。但是佛陀沒有因此受到任何擾亂。另一位婦女假裝懷孕,公開地控告佛陀應對此事負責。一個女人被她的仇人殺死後,佛陀被指控為兇手。佛陀的堂弟和弟子提婆達多用石塊從懸崖上向他砸下,但謀害陰謀未遂。他的有些弟子們指責佛陀嫉妒、不公平和偏袒。另一方面,許許多多的人高歌讚美佛陀。國王拜倒在他的跟前,向他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如同大地母親,佛陀以一切平等之心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如同獅子不因任何聲音而顫抖,一個人應不被惡言惡語憂惱;如同微風不粘網孔,一個人應不被這個無常世界的虛妄快樂所迷惑;如同出污泥不染之蓮花,一個人應不被世間的誘惑所左右,而應永遠的鎮靜、清醒、安詳。同最初三種品德一樣,此舍離也有其直接敵人,即貪著(raga),它的間接敵人為無情和無知的冷漠。平等的舍離能拋棄貪慾和嗔恚,平等公正為其主要特點。修習平等舍離之入既不執著於順境,也不憎惡逆境。他對邪惡者和聖潔者持有同一種態度,沒有分別之心。慈愛包容了一切眾生,悲憫包容了痛苦之人,隨喜包容了富者,而平等離舍卻包容了善和惡,愛和非愛,樂和非樂。希望今生就能超凡脫俗之人可以每天修習此四種潛伏在一切有情心中的聖潔品德。若有人希望在此娑婆世界的無數輪迴中圓滿自我,慈悲度化眾生,他可以精進不息地修習十波羅蜜(parami),最終成就無上佛果。若有人希望儘早了證涅槃,斷除情慾,終止痛苦,他可以努力追隨獨一無二,仍然清凈無染的八正道。佛陀告誡說:「諸比丘,假若此大地為一片汪洋,一人把一隻穿有小孔的橫木扔在其中。狂風從東南西北颳起,波浪四起,橫木隨波流蕩起伏。一隻眼瞎了的海龜一百年把脖子浮 伸到水面一次。諸比丘,當它在一百年伸到水面之時,這隻眼瞎了的海龜將會把脖子套進這個小孔中去嗎?」「這隻海龜將很難做到這樣,世尊。」「諸比丘,得生人道也是如此的困難;如來、應供、正覺遍知者應世也是如此的難得;如來所說之聖法和聖律在此世間出現也是如此的稀有。「但是,諸比丘,現在人生已得,如來應世,如來之聖律已遍行世間。」「因此,諸比丘,汝等必須精進了證: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滅苦之道。」 (3)[注](1)《法句經》,第五偈。(2)《法句經》,第320偈。(3)英譯《相應部》,第五品,第384頁。


推薦閱讀:

覺悟之路(選摘:生死書)

TAG:覺悟 | 覺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