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經貿合作區開發模式的優化和提升
作者:劉愛民 馬霞 宋彩岑
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主推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新時期全方位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通過建立各類特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以點帶面推動高速經濟增長。
近年來,「中國開發區」不斷走出國門,境外經貿合作區以抱團出行、聚集效應、帶動區域發展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友好國家的重視,亦成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工具之一。
境外經貿合作區
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對於促進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瓶頸。
一、缺乏頂層管理機制
我們境外園區在全球主要的國家或地區已遍地開花,呈現出燎原之勢。「四處開花」的現實情況造成園區之間的惡性競爭,而部分園區由於初期未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造成後期招商和運營面臨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家的形象。需要國家相關部委對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當控制建設節奏,並從政策上出台一套保證境外經貿合作區良性、有序發展的機制。此外,建立較為嚴格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管理考核體系,對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運營企業的專業能力進行要求。
境外合作區大都由公司以市場化方式獨立運作,企業運營商與駐在國政府存在不對等地位,加之國外政府對於中國開發區的開發理念、服務意識難以理解,導致項目協調難度增大。
二、業務存在不確定性
世界經濟和格局的演變加深了發展中國家的風險和動蕩。海外運營面臨著眾多不確定性風險,例如駐在國政治風險、市場風險、文化衝突、員工屬地化、匯率、跨國經營管控等等。中國的境外合作區大多位於欠發達國家或地緣政治的中心地帶,容易引發政局動蕩、民族與宗教衝突和內亂等,從而使合作區業務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
境外經貿合作區項目東道國對於吸引投資的法律、政策很大程度上難以保持穩定性,政出多門且連續性差,加大了境外經貿合作區招商和運營的風險。
三、投資回報期長,收益來源單一
境外經貿合作區項目東道國大都存在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條件差等特點,為了給入區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和生活環境,合作區不僅需要實現園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相應配套標準廠房、寫字樓、公寓、倉庫、生活配套等設施才能滿足招商引資的需要。所以,境外經貿合作區具有前期投資量較大、資金回收期長、項目前期盈利不足等特徵。
不同於國內開發區大多由政府主導或得到政府支持,境外合作區需要運營商自投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公共配套設施,承擔部分政府職能,但運營商無法獲得駐在國政府的稅收返還或資金支持,只能靠自身滾動經營,資金壓力巨大。境外經貿合作區收益主要來自於土地銷售議價、園區運營物業服務等,收益來源單一,且合作區項目多位於城市依託度差的偏遠地區,依託商業地產和房地產開發實現收益反補工業地產的盈利模式在短期內無法見效。
四、招商困難且競爭日趨激烈
在全球整體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世界發達經濟體紛紛「再工業化」,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投資。為振興本國工業水平,部分非洲國家出台了很多招商優惠政策,境外合作區招商進入白熱化競爭狀態。加之我國對外匯管理日趨嚴格使企業對外投資流程加長,導致境外合作區招商困難重重。即使招商成功,土地轉讓後資金回收也面臨較長的分期付款,資金回收慢,境外合作區投資運營企業現金流難以保障。
五、融資難、海外資產無法盤活
由於境外合作區投資回收期長、前期投資回報率不高等特點,造成境外合作區投資運營企業融資困難。一方面,項目駐在國存在金融市場不完善、相關法律政策缺失、融資風險大、成本高、審批繁瑣等障礙,導致境外合作區在駐在國融資困難;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對海外資產的抵押貸款要求嚴格,園區運營商在境外投資的大量資產無法盤活,基礎設施的投資佔壓大量資金,資金周轉慢,導致境外合作區投資運營企業資金壓力巨大。
新形勢下境外經貿合作區
開發模式的優化和提升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展開,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在國內也建立了省部對接機制。為推動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也發起成立了各產業聯盟、境外園區聯盟、金融機構聯盟、服務機構聯盟等。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積累了眾多的園區開發專業團隊,以園區開發專業團隊牽頭,疊加政府的資源和政策、產能合作、金融資金支持、服務機構配合、文化融合..把原來的單一企業主導開發變成了「園區+」的新形態,這樣,就逐漸構成了新的境外經貿合作區開發模式飛雁模型(一頭一身兩翼一尾)。
「一頭」——園區+政府、政策,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之政策溝通。由國家政府部門以「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作為指引,與駐在國進行頂層對接,以境外合作區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載體,對外簽署政府間關於產能合作、共建合作的協議,對內構建省部對接機制;開展境外合作區的布局,幫助駐在國進行國際產能合作規劃,進行頂層設計,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項目進行推進;建立有關境外合作區的兩國協調磋商機制,明確合作區的法律地位,從宏觀政策到具體事務為境外合作區提供政府服務和溝通渠道;制定與境外合作區相關的扶持政策,從政治和政務層面降低園區和入區企業的風險性。
「一身」——園區開發商、運營商,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之設施聯通。以其專業的角度和能力負責國別研究、園區選址、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園區規劃、法律建議、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企業服務等,打造好產能合作對接的平台。
「金融翼」——園區+金融機構、服務機構,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之資金融通。在園區的資金投入上與專業基金疊加,解決園區融資難問題。建議以PPP模式多方共建境外合作區,從項目初期,進行頂層設計,為每個園區設計盈利模式。建議成立國家境外園區引導基金,按境外園區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吸引不同基金投入,項目前期基礎設施投資較大,以國家引導基金為主,負責境外園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後期可以通過土地、資產的出售、出租,國內資產交易平台等實現投資的退出或變現,收回投資,獲得收益;項目成長期,盈利模式逐步多元化,以國家引導基金作為槓桿撬動社會資本、產業基金的加入;項目成熟期,盈利逐步穩定,可吸引投資穩健或希望長期持有的社會資本進入。
可考慮以國家確認的合作區資產為抵押,企業以境外資產、股權、礦業開採權、土地等作抵押,開展「外保外貸」「外保內貸」試點,探索盤活我國海外資產的渠道。將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載體,在與東道國進行合作區項目頂層設計時,加大東道國央行對於人民幣的儲備,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運營,以及合作區內產品原材料購買、設備購買、產品出售儘可能以人民幣結算。
「產業翼」——園區+產業聯盟、配套聯盟,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之貿易暢通。園區的招商與國內產能轉移進行疊加,與國內各產業聯盟及各配套企業聯盟進行合作。產業聯盟匯聚國家各製造業產業集群,配套企業聯盟涵蓋園區開發所涉及的倉儲、物流、商貿、房地產、學校、醫療、娛樂等服務性企業聯盟,根據國家產能合作規劃實現園區的集群式招商,有針對性、有目標地打造專業化的園區,一方面為中國產能轉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促進園區集群式招商,加快園區的建設開發步伐。
「一尾」—— 園區+文化,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之民心相通。以園區為載體和平台,融合文化交流、民間交流、公益交流等內容,與孔子學院、國內的技工教育等進行結合,傳播中國文化、開展技能培訓。境外園區亦可成為公益和慈善平台,承擔社會責任,園區運營商和入區中資企業一道,把園區建成我國與駐在國人民文化、友誼交流的陣地,「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的綠洲。
境外經貿合作區開發模式是一套博採眾長、資源整合的模式,國家政府部門負責境外合作區的頂層設計和對接;專業園區開發商負責進行國別研究和產業規劃設計,進行產能落位,負責土地談判和園區開發;產業聯盟負責選擇合適的企業入駐園區,其他配套企業和配套服務業跟進;園區基金或其他金融機構負責項目的融資及退出機制的設計;由園區開發商負責整體的園區運營管理。這樣的模式,既可發揮園區保駕護航的能力,也可綜合發揮服務性機構的服務職能,從而帶動中國企業有序地「走出去」,促進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的合力,發揮聚集效應,加快境外合作區和企業的開發節奏,也可以降低風險,提高企業在海外的成活率。
通過創建這樣的資源整合型產業園,可以在根本上解決企業運營型境外園區的短板和瓶頸,園區運營商可以快速實現自身盈利,產能轉移企業可以便捷、高效、安全地找到轉移地,境外園區駐在國政府可以快速見到中國園區和中資企業對本國經濟促進、產業提升的成效。
改革開放至今,多年本土探索實踐讓中國開發區逐步走向海外。近年來,有60多個國家提出希望我國與其共建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通過與所在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深入合作,受到東道國政府和當地社會民眾的認同。很多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經運作了10餘年時間,其中的磨礪與演進都是謀求國家與人民福祉的事業,這是中國園區的初衷,更是境外園區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單位: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高血壓優化治療策略
※改善體質狀態 優化孕育本能
※這個設計總一怒之下,為萬科經典戶型做了6套優化方案
※簡單認識Adam優化器
※SD-WAN技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