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留住鄉愁?

——縣政協「守望美麗鄉愁、建設美麗鄉村」座談會發言摘錄

編者按:鄉愁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說:「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會想念這個地方。」鄉愁濃縮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是文化認同的情感投射,故國之思,家園之望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是當今鄉村旅遊的魅力所在。6月24日下午,我縣部分鄉鎮(街道)幹部、部門負責人、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就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留住鄉愁、挖掘鄉愁、記住鄉愁,不斷豐富我縣鄉村旅遊文化內涵等內容,紛紛建言獻策。本版特摘錄部分與會人員的發言,以饗讀者。

范敏姿

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愁。但是如何留住美麗鄉愁,讓鄉人更能「記得住鄉愁」呢?談點個人觀點。

1、首先澄清一種誤區,我們所強調的傳統村落保護也好,「留住鄉愁」也好,絕不是不發展,不建設,守舊守破守落後,歷史總是向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引領著社會的文明進步,留住鄉愁是遵循規律,順應發展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完全可以做到保持傳統與改造提升有機會像融合。留住鄉愁與美麗鄉村建設並不矛盾。相反,如前所述,鄉愁是人內心一份珍貴的情感,是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留住鄉愁,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關鍵詞。

2、留住鄉愁,保護傳統村落,並非只是留住有級別的文物。一個村莊自然形成的特殊民居,村道,樹林,都承載著當時一代人的鄉愁。對於21世紀離家的人來說,八九十年代的村莊就是他們的鄉愁。因而留住鄉愁,最主要的是尊重我們生活的地方固有的不妨礙生活,不影響整潔、不有違反文明的一切存在。而對於部分有級別文物來說,它周邊的整個村的環境本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離開了環境的單體文物就猶如無本之木,在文化內涵和景觀審美上都要大大降低它的觀賞價值、文化價值。

3、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用「鄉愁」的眼光去審美。

首先,鄉愁就要有鄉村味。鄉村與城市趨於同一,將喪失鄉村的純樸自然格調和社會形態的多元性豐富性;鄉村生產生活與城市具有不同特點和方式,鄉村的景緻也同樣要符合鄉民實際需要。要防止用城市的審美和功能標準來定義鄉村建設。更不能用旅遊景區或園林建造標準來設計農村的改造。其次,為什麼人們會覺得鄉村是美的?從這一點反過來可以指導我們鄉村建設。

4、對於鄉村居民的改造,總體上堅持無特殊情況不強制、不干涉原則。尤其要防止貼面包裝做假窗的做法,既無助於改善生活,又帶來千篇一律的景觀,鄉村景區化,得不償失。

5、在全縣區域,有重點地完整保留一批傳統村落。通過全面調查,圈定重點保護名單。

6、對於較完整的古村落,不要急於搞開發。保護就是最大的功績。搞大的整體開發項目一定要慎重,多研究,多聽意見,因為如果定位不準,方向錯了,就等於是建設性破壞。

7、對於空殼村,更不要輕易拆除,甚至強制拆除。對於大片田地已經荒蕪的村莊,再把村莊拆除搞復墾毫無意義。越是偏遠的空殼村,傳統村落往往越是保留完整。

相信在我縣美麗鄉村建設中,更好地尊重每一代人的鄉愁,珍視人的情感需求,有意識地多留住鄉愁,美麗鄉村會因人而更美。

甘慶軍

別讓大拆大建毀了美麗「鄉愁」

鄉愁是中國人的一種永恆情結,它飽含著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對故鄉深沉的愛,是一種沒的積澱。

我們拿什麼留住「美麗鄉愁」?

縱觀慶元歷史,香菇文化、廊橋文化先後登上央視欄目,傳遞了獨具慶元特色的「美麗鄉愁」:土色土香,真山真水。

1、尊重歷史才能以人為本

村落在時間、空間、地域文化等歷史因素影響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形態特徵,有的濱水而居,有的傍山而建。美麗鄉村建設要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最基本的就是尊重歷史,在滿足歷史的基本生產生活需要前提下,推進村落規劃建設管理。村莊建設要因地制宜,尊重現有的村裡格局,不要大拆大建的簡單複製。

2、尊重自然才能和諧融入

要充分尊重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動物棲息地等生態自然景觀,構建山水融合的美麗村落。

3、尊重當地文化才能塑造特色

千百年來的歲月積澱,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傳統民居,傳統文化,傳統習俗,這也正是各地特色的體現。

4、尊重農民意願才能順利推進

任何事情,只要是符合意願、形成共識就能快速推進。政府要做好統籌引導,尊重農民的意願,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胡睦

留得住傳統村落,才能記得記得起鄉愁。

傳統村落是守望鄉愁,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體和根基。

傳統村落是我們踏訪歷史和展望未來的時空橋樑,是我們的靈魂棲居和最終回歸的精神家園。

美麗鄉愁就是對故土的懷舊、是對親情難以割捨的眷戀。

美麗鄉愁對慶元人來說就是祖祖輩輩安居樂業的泥牆黑瓦古村老房,就是村口的大樟樹,就是人來人往兒時跌倒無數的石頭路,就是砍柴歸來累了棲息的路邊涼亭,就是村裡農忙時節日被淘乾的老井,就是站在家門遠能望見的老廟古樹飛鳥,就是清澈見底小魚嬉戲的小溪,就是山灣里拾田螺的那幾丘田,就是春節石臼里的黃粿、麻糍,就是清明節村邊家家叩拜的老墳。

守得住「村」,才能「忘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立即停止對傳統村落的毀滅、破壞的行為。由於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操作執行不當,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帶來一定益處的同時,也使得傳統村落快速消亡、面目全非,不能再觀之任之。

2、採用靈活政策解決矛盾問題。不拆不搬,不動外牆外貌,注重和支持村民原地安居樂業,進行內部設施、功能的改善;村落不動,村民搬移。傳統民居統一歸鄉村集體所有、管理;保老去、建新區,在當地划出新建房區,老區保外改內,新區規劃自建;異地保護,對部分極少量的古民居也可採用異地搬移保護辦法,形成一個新的「古村」。

3、強化歷史文化元素,形成慶元特色美麗鄉村。發揮傳統古村的價值作用,把村落建成各具特色的避暑村、養生村、民宿旅館、度假村、畫家村、民宿體驗村、美術攝影基地等,接待外地客人落戶村民家中,呼吸原生態空氣,享受淳樸農家生活,體驗農耕文化情趣,描繪古老鄉村美景,尋找失落的美麗鄉愁,實現保護與利用雙贏。

4、挖掘展現慶元歷史文化元素,慶元傳統村落本地文化豐富多彩,各村各具特色,如民居文化、廊橋文化、香菇文化、生態文化、陶瓷文化、名人文化、耕讀文化、二都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古道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等,要強化「只有鄉村的,才是慶元的」的指導思想,花心思和時間,充分挖掘隱藏著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山水田園等特色文化資源內容。

5、在外立面改造處理路邊色調風格方面,要尊重歷史,區別對待,形成慶元統一多樣的色調風格。形成慶元建築外牆的色調,應該要以傳統建築老泥牆色為標準,同時以保老區改新區為原則,公路沿線路邊水泥新房境內統一色調,村內傳統民居外牆一律不動,有較集中區片的傳統村落一律不動,村內分散在傳統民居間的水泥房色調改變要以周邊民居老泥牆色調為準。

黃麗霞

如何「留住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曾說過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託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忘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是來自同濟社區的黃麗霞,我們社區的居民均來自下山脫貧、防災避險的我縣東部鄉鎮的居民,我想建設美麗鄉村同樣要記住鄉愁,而且要留住鄉愁、找到鄉愁,並談四點粗淺認識。

1、把保護古村作為「留住鄉愁」的帶領。記住鄉愁,保護古村落是題中之意。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村是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本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那麼,如何才能狗記住鄉愁呢?「鄉愁」,說到底就是一個文化的元素。既然鄉愁是一個文化元素,那麼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就需要保證文脈的通暢,而文脈的通暢根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上,

尤其是很多傳統村落的保護。應該說散落在各地的傳統古村落,他們猶如珍珠一樣,如果能夠串聯起來,那就是一個最好的項鏈。所以,把保護傳統村落作為「留住鄉愁」的帶領,就要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文化景觀傳統的分土人情和田園風光,尊重農耕文明,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讓人們感受「鄉風、鄉俗、鄉情、鄉聲、鄉味」,感悟「鄉戀、鄉思、鄉念」。

2、保護自然生態作為「留住鄉愁」的要領。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體現在營造現代之美上,更要體現在發揚自然之美上。所以,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體現個性之美。在具體建設當中,要堅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裡的寬馬路、不過多使用水泥鋼筋、不再門前屋後搞過度硬化,多依山傍水、多因地制宜、多搞村莊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築,保護好鄉村千百年來傳承的自然景觀、生產方式、鄰里關係、民風民俗等「田園牧歌」式的「鄉愁」。

3、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留住鄉愁」的統領。好山好水的美麗生態是鄉愁,地方文化、風土人情也是鄉愁。美麗鄉村需要有文化作為基礎,而並非只是物質條件的改善,要對人們心靈造成脫胎換骨的更新。村莊規劃要根據地理位置、自然稟賦、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等特點來編製,彰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多元化的鄉村風格。

4、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留住鄉愁」的引領。要樹立「項目建設堅持規劃第一,規劃工作堅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堅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堅持市場第一」的理念,堅持科學統籌、生態為本、文化引領,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讓生態文明、文化傳承與鄉村旅遊結伴而行,塑造形神皆備的鄉村旅遊意象,打造「道法自然」鄉村景觀,亮景點、美鄉村、樂精神、暖民心,使特色旅遊村起到「留住鄉愁」的引領作用,增強示範帶動效應。

吳登聰

隨著「六邊三化三美」工作的深入開展,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有歷史記憶和地方特色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是我們今後的工作目標。

何為「美麗鄉村」,就是依託農村空間形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城鄉一體發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關愛幫扶、注重自然層面和社會層面、形象美與內在美有機結合、不斷加強農村經濟、整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不斷滿足人們內心感受又不斷實現其預期建設目標的一個循序漸進的自然歷史過程。結合各村實際,不是大搞大建,也不能大包大攬,應注重當地資源,注意挖掘傳統文化,其核心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保護農村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環境的徹底改變,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建設。

改善農村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就必須用心謀劃,把好方向。廣泛發動群眾積极參与,依靠群眾力量,依託現有山水自然風光,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文虎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文明和提升群眾幸福感,真正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總而言之,建設美麗鄉村,其根本就是促進村民增收致富,使廣大村民更廣泛更深入參與到鄉村的各項建設事業中來。從抓點連線到最終帶動周邊,連片成帶,逐步打造「村村優美、

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宜居宜業、宜游宜憩」的美麗鄉村。

吳鴻芬

保護村落,留住的是中華民族的「鄉愁。

如何建設美麗鄉村?我覺得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建設,而不應該一味地拆了新建。前不久,何思源教授到半坑村,對村裡每一塊石頭,每一處斷壁殘垣都很感興趣,讚不絕口,一個勁地說:「真好,真漂亮,好有歷史感。這塊石頭上畫個小松鼠,這塊石頭上畫朵波斯菊,把這面牆保護起來,邀請美院的學生來一個星期,都有畫不完的靈感。」

為什麼半坑村會受到何思源的讚賞?因為,半坑村是一個沒被現代文明、現代建設、現代規劃破壞的自然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的滋味。慶元的東部鄉鎮,現在常住人口越來越少,而沒人住的房子,很快就被風吹日晒,暴雨襲擊得面目全非,青瓦滿地碎片,黃土牆成為一灘爛泥,談不上一點美感,更不要提鄉愁了。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結合民宿開發,最大限度地保存農村的原貌,房子的內部重新裝修,以舒適,賓至如家為標準。房子的外面以原生態為標準。讓更多像半坑村這樣的村莊得以保存下來,而民生又得到進一步改善,相互促進,相互作用。

留得住鄉愁,建得起美村。

吳利榮

現在鄉村人口急劇減少,有些已經形成空心村。在這種現狀下,普遍的建設美麗鄉村也沒有必要。鄉村沒有人。政府也好,部門也罷,開會、發動、宣傳只能是無效勞動。按自然規律辦事,別去人為地破壞,摧毀正在消失的村莊,讓這些村莊保持現狀,做好圖文記錄後慢慢老去,回歸自然。讓記憶、鄉愁在歲月里自然流淌。

在一些交通方便,景色優美,特色顯著,人氣旺盛,且村民積極性高漲的的村莊,給予扶持、引導、建設,儘可能保持鄉村原有特色,在潔凈、整潔工作的同時,深挖鄉村文化、農耕文化。

吳榮步

守望美麗鄉愁 建設美麗鄉村的幾點粗淺想法。

從生態角度而言,鄉愁是指對鄉村生態文化及倫理秩序的懷念,而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最終目的是讓農民群眾養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讓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各美其美,用無數的美麗鄉村串珠成線、成面,共築「美麗中國」。

怎麼去建設美麗的鄉村?

1、改善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等宜居興業條件是必要的。如果鄉村仍是「臟」、「亂」、「差「,與城市的污染、相堵相比就無非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毫無優勢可言,也就失去鄉村應有的魅力。

2、美麗鄉村建設不要「大一統,同面孔」。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要有差異性,才不會產生視覺等心理的疲倦。要充分挖掘不同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重視散落民間的歷史記憶、宗教傳衍、地方方言、鄉規民約、組訓家訓、生產方式等,復活民間故事,傳承地方吸取、傳統習俗、詳見小吃等民間文化,將現代元素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不斷割歷史文脈,把重塑鄉村價值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做到「一村一規」、「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不能把美麗鄉村建設僅僅理解為修路建房,大拆大建,或搞幾座仿古建築,而應在規劃時就像寫文章一樣,先根據該村的特色,確定好主題,然後再構思為突出主題採用的素材,用「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方法,嵌入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鑄造鄉村的靈魂,使其變得現活靈動,賦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3、建設好家風、村風,讓民風更淳樸,這比建設村道路等更為重要。為此,需大力宣傳和弘揚好的家風和村風,凈化社會風氣。制定符合群眾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強化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機制;繼續嚴抓選舉紀律、嚴格追究賄選責任;嚴查村裡經濟賬目和村幹部侵吞公款、公物案件,打擊「村匪」、「村霸」,使農村更民主、更和諧。

4、嚴格禁止農村有毒有害農藥的使用。

5、適時忍痛割愛,停止飲鴆止渴式的林地開發,防止慶元生態環境的競爭優勢喪失。

6、「美麗鄉村」建設活動要與其他工作相互銜接。

7、建議文化部門迅速組織精兵強將,做好收集和整理慶元縣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等歷史文化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讓鄉村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美麗的故事,使慶元的鄉村豐滿起來。

總之,要與慶元縣「尋夢菇鄉、養生慶元」的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在環境、風尚、人文、秩序、創業等方面為農村營造更好的氛圍,讓人們能記住鄉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

吳維宏

鄉愁,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習總書記則給出了更接地氣的解答:「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會想念這個地方。」為什麼會想念呢?毛大文素起草的這份文件說的很好,鄉愁就是對家鄉的一種記憶。這記憶或許只是故鄉的一幢老屋、一棵大樹、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種習俗……鄉愁在,故鄉就在。誠然余光中老先生詩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之後寄託的就是對母親、新娘、大陸綿長的鄉關之思。所以,與其說,鄉愁在,故鄉就在,還不如說故鄉在,鄉愁就在,必須有故鄉才有鄉愁。故鄉則寓意了之上所談到的種種人、物,習俗。

如何做好「鄉愁」這篇文章,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本人淺見,愁是一種抽象情緒,首先得讓愁有所依,要有鄉,要有故鄉的觀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這故鄉的觀念,與時俱進,得一分為二言之。

1、建議保留一批有特色的村莊。我很喜歡《梨花又開放》這首歌,「忘不了故鄉 年年梨花開 染白了山岡 我的小村莊 媽媽坐在梨樹下 紡車嗡嗡響 我爬上梨樹枝 聞那梨花香。」歌里唱到梨樹、村莊、山岡、媽媽、紡車,都寄託著作者對故鄉深深地眷戀。紡車現在是沒了,媽媽會老去也會走,設想如果哪一天,因為鄉村發展,村莊、梨樹甚至小山岡都消失了,那,讓類似於作者這樣的遊子愁何所依?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必須有建設,有改變,這些都是無可厚非。但本人建議,對一些有本地特色的村莊,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是可以想一些辦法予以保留,並保護利用。同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指導保護並挖掘好慶元特色的美,尤其是那些古村落的維修、改造,應當保留其傳統特色。千篇一律,甚至邯鄲學步,終將失去競爭力。慶元很多鄉鎮梯田農田呈現出層次美曲線美,還有慶元本地特色的泥牆青瓦,這些天然性和歷史傳承性,在開發過程中一旦破壞便不可逆轉。就像現在的舉水,對於象我這種遊客而言,感覺是建設得很美,很精緻,然而對於老舉水而言,他們總感覺已經失去了舉水的味道,變得陌生。當然這是因為歷史上的那場火災,還因為那一場革命似的舊村改造。(以為對舉水不熟悉,以上說的不一定正確,只是提供一種觀點)之前,我們政協組織編寫過一本《正在消逝的村落》,可想而知,對於這些村落的村民而言,真是有無處安放的鄉愁之嘆啊。

2、建議挖掘傳承並發揚特色鄉土文化。鄉愁濃縮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是文化認同的情感投射,也是鄉村旅遊的魅力所在,讓人有鄉可愁也好,發展鄉村旅遊也好,我認為都要抓住文化這個靈魂。時代在變遷,要拘泥於古老的人物、景觀並不現實,而且隨著人員流動及大量長期外出,故鄉真的會成為一個很模糊的字眼,甚至只在填各種表格時在籍貫一欄出現。既然無鄉可愁,就要以特色抓人眼球。因此,本人建議要緊緊抓住文化這個靈魂,是最大特色,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山水風光則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因此,建議,在建設美麗鄉村時,一定要深入挖掘開發香菇、廊橋文化產業,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山水風光。一個水泥路縱橫、現代民居林立、機動車輛遍布的村子,很難讓人把它和記載了歷史腳步、釋放著歷史記憶的古村落聯繫在一起的。

另外古人曾有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鬃毛衰」,鄉音是多麼親切的音符,鄉音難改,鄉情纏綿,一聲聲的鄉音,就是一縷縷鄉情。方言以及流傳下來的一些地方俚語,往往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議,保護傳承好慶元方言,豐富我縣鄉村旅遊文化內涵。還有慶元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海

習主席說:「鄉愁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會想念這個地方。」鄉愁是對故鄉的一種記憶,或許只是故鄉的一幢老屋、一顆大樹、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種習俗等,我們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留住鄉愁、找到鄉愁、記住鄉愁,我建議:

1、要在建設美麗鄉村前進行一次調查、摸底、登記,挖掘歷史信息,統計這個村有多少鄉愁保留下來,這對美麗鄉村建設與旅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慶元縣第三次全國文化遺產普查,已發現古窯址、礦冶遺址、軍事設施遺址、橋涵碼頭、宅地民居、壇廟祠堂、店鋪作坊、牌坊、亭台樓闕、池塘井泉、摩崖石刻、古墓葬等不可移動文物點702座。這些就是鄉愁。

2、請一家具有經驗的設計公司進行設計,並根據這些「鄉愁」的不同情況進行修繕保養。修繕時不得破壞歷史信息,不得改變鄉愁建築原貌,要把所有信息保護起來,傳承下去。杜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把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毀掉。一個村,既要看到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過去的一面,這樣的美麗鄉村建設才有意義,才是完美的、和諧的。

3、要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讓全社會都來重視「鄉愁」,同時告知民眾,鄉愁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人類歷史的真實見證,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鄉愁妥善保護並使之傳承下去,努力探究美麗鄉村建設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精華,是我們這一代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正確地詮釋美麗鄉村建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精神理念,以及它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和作用,將極大地開拓人們的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從而為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葉其森

1、留住傳統鄉村風貌

保護好黃牆黑瓦老木屋,對有代表性的古屋進行修繕。保護好古樹、古橋、石砌古路、水利設施。

2、留住即將逝去的民間傳統手藝

如大幕工、打土牆、傳統做黃粿、篾工、石匠、打鐵、做手工豆腐、釀酒、手工棕床、手工刺繡、做蓑衣草鞋、打金銀等手工藝。

(1)調查在世還有哪些傳統手工藝人,分類建檔;

(2)選擇水平高、有代表性、有存世價值的手工藝,頒發技藝傳承人證書;

(3)對瀕臨失傳的手工藝,由政府補助帶徒傳承。

3、留住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

傳統節日是如何過的,有哪些習俗。平常生活中的習俗,各鄉村特有的習俗。

四、建議慶元設立「黃粿」節

用傳統做法,用黃粿開發做成各類小吃。

葉青

個人認為「建設美麗鄉村」是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相關配套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和整改,從而改進生產、生活條件,使鄉村更適合居住,讓鄉村煥發生機。

1、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發展縣內交通,很多鄉村離縣城的距離其實並不遠,如果能優化線路走向並提升路網等級,以縣城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可以覆蓋很多鄉村。其次,要建設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和生活空間。對以前建設的農宅加以改造,按日常生活功能包括起居、卧室、廚房、衛生等進行改造建設使之更能適應現代人生活的要求。在村裡應規劃建設公共休閑綠地、文化公園、精神宣教、文體活動等場所,以便於鄰里交往提高居住生活質量。再次,要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加大水、電、網路設施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建設力度,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提升。

2、建設和保護相結合。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要注重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要與改變村容村貌、改善農民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在建設傳統村落中要熱切關注群眾民生,既要科學整治村落格局風貌及其自然生態環境,又要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居民自保獲益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要與發掘研究、合理整治、適度開發相結合,以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

3、突出產業支撐。要堅持建設美麗鄉村和經營鄉村相結合、互促進,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新型業態培育、促進農村居民創業就業緊密結合起來。

4、要注意資源整合。要實事求是,並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建成美麗鄉村,不要為了美麗鄉村而建設美麗鄉村,要從實際出發,依託景區或交通便利、人氣較旺,基礎較好的村建設,重點打造條件具備的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休閑養生旅遊村,從而起到帶動輻射效應。

5、引導村民在建設美麗鄉村中主動作為。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要擺正政府和群眾間的主次關係,建設的主體是村民,引導村民變「要我建」為「我要建」。要加強村規民約修訂,引導村民自覺管理好自己的家園。


推薦閱讀:

用愛來研究鄉村
雜感|從鄉村走向城市(一)
這個叫永泰的地方有200多處保存完好的古庄寨,你知道嗎?
古村說 | 田園東方的新田園主義夢想與實踐
開放性一直是中國鄉村的內在氣質

TAG:美麗 | 鄉愁 | 鄉村建設 | 建設 | 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