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報紙文藝宣傳規律探討

新時期的文藝創作經過思想解放的洗禮,在回歸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礎上,逐步邁向開放多元的繁榮格局。作家藝術家通過借鑒「五四」新文藝傳統和西方現代文藝的觀念手法,文藝觀念得到更新。新的表現手法、技巧得到運用,文藝的題材領域得到拓展,形成了眾多新的文藝創作潮流。這個時期的報紙文藝宣傳緊密跟蹤日益活躍繁榮的文藝創作現狀,以大量的篇幅版面刊載有關文藝方面的新聞消息、人物訪談、文藝評論,為新時期文藝的繁榮推波助瀾,也為文藝在這一階段的繁榮歷程留下了豐富完整的記錄。但同時也可看出,面對斑駁陸離、紛雜繁複的文藝新象,報紙文藝宣傳作為輿論,總體上對傳統的創作風格、傳統的思維方式給予了較多的褒揚與肯定,而對具有創新意識、尤其是借鑒西方藝術的作品和人物,則保持了審慎和警惕的態度,甚至批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商品經濟格局在中國逐步形成,到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大眾消費文化基本發展成型,成為人們主要的文化需求,並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工業形態的運作方式。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報紙文藝宣傳力度總體上比前一時期有所弱化,文藝報道在重要版面減少,文藝副刊萎縮。同時,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形勢和讀者興趣的變化,報紙文藝宣傳也在不斷改變觀念,革新完善宣傳方式、手法。在新聞報道方面更加關注大眾的文化消費興趣和需求,副刊方面的顯著變化則是增強趣味性、實用性、生活化。很多報紙在傳統的文藝副刊外新辟各種「星期刊」、「周末版」,有倖存留下來的文藝副刊則以刊發貼近讀者日常生活,富於生活情趣的散文隨筆為主。在九十年代大眾消費文化的格局中,報紙文藝的重要性得到突現,並對文藝創作和評論帶來重要影響,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散文隨筆熱的興起、持續以及「媒體評論」(即報紙通過新聞報道、刊發評論形成的對作家和作品的評論)受到關注。散文是九十年代最受讀者歡迎的文學體裁。散文創作的繁榮和散文熱的形成是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學現象。上述報紙副刊的革新和調整顯然對這一文學現象的出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八十年代,一般讀者對文藝作品的了解主要是依靠評論家的意見來實現的,而在九十年代,隨著(專業)評論的「缺席」和評論家的「失語」,讀者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則有賴於「媒體評論」,同時有越來越多作家、藝術家藉助媒體宣傳增加市場影響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新聞出版、影視廣播、文藝演出市場、書刊市場、群眾文化活動等在八十年代中期後逐步活躍繁榮,政府的文化體制和文藝體制改革也漸次邁開步伐,報紙文藝宣傳不斷拓展宣傳的新領域,使報紙文藝宣傳的範圍涵蓋了社會文化、文藝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

在九十年代開放多元的文化、文藝格局中,報紙文藝宣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宣傳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有創新品格和鼓舞人民昂揚樂觀的力量,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文藝創作,有力地促進了文藝事業的健康繁榮。

當前報紙文藝報道特點

繁榮文藝是人民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發展、繁榮文藝,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報紙文藝宣傳不但關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其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文藝宣傳報道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唱響時代主旋律,積極倡導先進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從而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

文藝報道應做到「潤物細無聲」,通過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

一、文藝報道的開放性特點

當前,隨著文化建設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文藝報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報紙的「配角」,而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報紙容量的增大,中央各大報、省委機關報、都市報等在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宣傳基調的同時,對文化報道的分量有明顯增加;全國140多家晚報中,絕大多數的晚報都有「文化新聞」的版面。

近幾年,文化建設和文化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彰顯,文化已滲透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各界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會上掀起了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熱潮,傳媒業、出版業、網路文化業、演出娛樂業等行業的發展都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機遇。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市場經濟為文藝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作為接受主體,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他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引領著文藝生產的指向;多種力量進入文化領域,這種創作主體、投入主體的多樣化,以及文化經營者的介入,給文藝生產注入了強大活力,使文藝真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同時,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新思潮、新觀念紛至沓來,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也對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新的科技元素進入文藝領域,傳統文藝形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藝形式的空前多樣,文藝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文化視野的日益拓寬,使報紙文藝宣傳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與寬廣。

這個時期的文藝宣傳視野的開放性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信息溝通的便利和現代化為這種開放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的文藝資訊,都有可能及時在報紙上刊登。互聯網使文化傳播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即衝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打破了民族、種族的隔閡,成為報紙域外文藝最直接的信息來源。這反映出國內對外開放的思想和力圖追趕世界文藝潮流的態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世界強勢文化的影響力抑或侵略性。這是全球一體化在文化領域的伴生物。

二、文藝報道的地域化特點

文藝宣傳的開放性也決定了文藝宣傳必須具有的選擇性。在海量的文藝信息面前,報紙容量的可限性決定了它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捨棄。地域化就成為一般報紙文藝宣傳選擇的最可能和最可靠的途徑。所謂地域化,就是報紙根據受眾的地域分布情況和文藝本身具有的地方性特點,選擇最易被接受的文藝信息發布。

地域化是由於報紙本身的地域化決定的。任何報紙受眾都是一定區域內的讀者。該區域的文藝具有多種共通性,具有文化上的同質性,那麼在這種同質文化影響的受眾當然具有某種共同的文藝創造、文藝欣賞的一致性,如地方戲曲就是最能說明文藝的地域性特點的。報紙文藝宣傳自然會以本區域文藝為報道重點,故北京地方報紙以「京味文藝」為重點,廣東報紙以「嶺南文化」為重點,湖北報紙是「荊楚文化」為重點。

地域化即是本土化。本土化是報紙文藝宣傳「三貼近」的必然要求,是貼近群眾生活、讓群眾喜聞樂見的,也是本土群眾的情感需要。本土豐富多彩的文藝生活成為報紙文藝宣傳的主角,能更好地鼓舞人民群眾增強作為本土人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們參與創造本土文藝、享受本土文藝的自覺性。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是報紙文藝宣傳必須思考的。對本土文藝的宣傳是報紙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保持萬紫千紅的中華文化多樣性。

文藝宣傳的開放性和地域性的共存,實際上就是文化本身的交融、文化個性的張揚。這不是一種文化融化到另一種文化之中,導致這種或那種文化的消失,或使本土文化受到削弱;相反卻是在這種交融中,使本土文化因汲取外來文化的有益內容而更加健壯,更加生氣勃勃。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不斷吸收異域文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化不僅沒有被外來文化所取代,相反卻變得根深葉茂,創造出新的、更有活力的中國文化。報紙文藝宣傳最根本的目的也在於此。

三、創新成為文藝報道的基本追求

歷史的規律表明,凡是文化創新活躍的時期,必定是文化大發展、經濟社會盛極一時的時期,而中國歷史上的落後,則處于思想封閉、創新停滯的時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縱深推進的形勢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創新是文化發展最真實、最深刻的動力因素。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再次強調了文化創新,指出必須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前沿,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因此,新時期報紙文藝宣傳將創新作為關注和表現的重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總體上說,儘管存在表現手法、語言形式和風格等不同,但報紙時刻以敏銳的嗅覺,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新觀念、新現象加以捕捉,進行思辨,予以引導。

觀念創新。過去,我們一直只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對經營性文化的產業屬性認識不足,成為束縛文化發展的主要思想障礙。現在,這種傳統觀念正得到突破,賦予文藝報道與以往不同的視角。

體制創新。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軌,以及迎接加入WTO後的機遇和挑戰,改革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已成為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如何理順政府與文化單位之間的關係?公益性文化單位如何實現從「養人」向「養事」的轉變?經營性文化單位如何培育市場主體,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目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以不可抵擋之勢捲來,波及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現象,這些都成為文藝報道的新鮮素材。

內容、形式和手段創新。在當今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文化藝術種類大大增多,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面貌。同時,文化發展與科技進步相結合後,萌發出新的生機。如廣播影視業中出現直播衛星、地面數字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流媒體等高新產業;現代出版業的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等各個環節數字化、網路化,改變了傳統業態,等等。創新,成為報紙文藝宣傳取之不盡的「新聞寶庫」。

四、文藝報道娛樂化特點

娛樂化傾向則是當前文藝報道的另一個鮮明特點。這股潮流甚至從市民化報紙逐漸蔓延至往日以權威、嚴肅著稱的主流媒體。

娛樂化傾向的表現是,許多報紙提高了對文藝界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甚至「花邊新聞」的報道比例;在版面編排上,讓國學大師、文壇巨擘或著名藝術家與好萊塢、港台明星交相輝映;從報道形式和表現技巧上盡量使嚴肅新聞「軟化」,如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強化新聞事件動情或富有懸念的因子。

文藝報道呈現的娛樂化一方面是由於文藝活動本身的娛樂化特點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文藝報道本也身在其中。

這種傾向有其積極的一面。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有利於突出體現文藝報道與其它報道不同的特點,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化藝術自身內涵的豐富性,使文藝報道的涵蓋面非常深廣,並具有豐富的知識性、情趣性、審美性等特點,不僅能滿足讀者對於信息的需求,還能為他們帶去不同層面的審美享受。新聞報道適度娛樂化,加入人情味因素,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更好地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娛樂化傾向有時也體現了對生命對生活的一種人文關注。以往一些文藝報道以思想性和教育性為主,現在則更尊重受眾不同層次的審美需求,從趣味性和娛樂性的角度,對文藝人物、文藝事件、文藝現象進行報道。例如,很多時候在報紙上,名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將筆觸伸向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生活,表現豐滿而真實的立體人物形象。過去,文物考古報道專業性很強,目前也正在通俗化、情趣化,滿足市民的好奇心,以及他們對人類歷史文化探究的渴望。

文藝報道的這種娛樂化傾向降低了文藝所具有的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功能,淡化了高雅文藝與通俗文藝的格調差別。現在有些市民化報紙對常規、健康的文藝新聞不感興趣,但一遇到明星的緋聞或隱私,就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有意無意地在讀者中颳起「追星熱」,甚至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之風。有的報紙相當慷慨地為宣傳西方文化提供版面,卻對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無動於衷,使文藝報道不自覺地淪為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推銷者、鼓吹者。如果一味迎合部分受眾的口味,不僅易導致低級趣味、媚俗等現象時有發生,還可能造成誇大其詞、新聞失真等後果。

為了防止這些不良苗頭,報紙文藝報道應該始終堅持正確的宣傳導向,既做到「三貼近」,以生動靈活、富於趣味的形式表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新聞,又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在滿足受眾娛樂性需求的同時也積極引導他們樹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趣味。

文藝副刊的現狀

副刊是報紙文藝宣傳的重要陣地。中國報紙的副刊已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中國報紙特有的品種,副刊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回顧100多年的副刊史,從1897年《字林滬報·消閑報》創刊一直到文革結束,這80年時間裡,報紙副刊的內容自然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僅觀其形式,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以後的二十多年裡,報紙副刊從內容到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於幾乎在每次副刊學術研討會上都要對「副刊」的定義進行一番爭論。五千多種各類報紙上出現的五花八門的副刊,遠不是我們傳統的副刊概念所能概括的了。

撇開概念之爭不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基本的現象,那就是不論其內容和形式如何變化,但副刊仍然在每一份報紙上佔有一席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文革後副刊的巨大變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文藝副刊是報紙文藝宣傳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初的副刊可以說皆是文藝副刊,因為當時的副刊都是文人鋪寫棋琴書畫的場所。而今天所說的文藝副刊,則特指跟文藝、文化有關的副刊,從而跟報刊上其它諸如理論周刊、汽車周刊等副刊、專刊有所區別。文藝副刊既是副刊之「祖宗」,也是副刊之「正宗」。即使現在提到副刊,人們往往想到就是文藝副刊。

馮並在《中國文藝副刊史》中說:「副刊的獨特的社會作用,確乎是它經久不衰的內在推動力。沒有這個推動力,縱有幼芽,其生不速,或至多淪為真正的報尾巴。」

那麼現在副刊的「獨特的社會作用」是什麼呢?這是對先進文化的傳承。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先進文化的傳播,需要文藝副刊的獨特作用。

副刊是相對於正刊而言的,但總體來說,二者互相補充,相互促進,互為兩翼,可謂珠聯璧合,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即便是從傳播新聞的角度,副刊雖較少承擔「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的任務,但她可以通過深度特寫、掃描、透視、評論等等形式,延續新聞事實,擴大新聞含量,深化新聞內涵,解析新聞背景,而這些功能.都是新聞版難以擔當和承載的。此外,報紙副刊具有與時俱進的獨特品質,繽紛多彩的地域特色,其豐富的知識性,周到的服務性,濃郁的藝術性,健康的娛樂性,高雅的趣味性,凝聚成「潤物細無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報紙副刊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對社會生活進行的廣泛滲透,對社會熱點焦點難點的及時參與、評析與指導.對大眾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等等涉及生存、發展狀況的人文關懷以及情感世界的密切關注,造就了她能讀、可讀、耐讀、必讀的優勢,如此等等,都十分自然地恰到好處地水到渠成地使副刊為報紙大增光彩,進而促進報紙融人市場大潮走進千家萬戶。

報紙競爭越來越激烈,但資訊也越來越透明,傳播越來越便捷,使文藝新聞信息報道出新越來越難,大都大同小異;文藝副刊的特性決定了它有著無比廣闊的創新的天地。全國五千多家報紙的副刊相互雷同的現象很少出現,各家報社傾力打造副刊的獨創性,使之成為打造報紙獨特性的一個重要手段。《人民日報》的《大地》、《國際副刊》,《文匯報》的《筆會》,《羊城晚報》的《花地》等知名副刊,都成為了其母報的重要「識別碼」。

二、新時期報紙文藝副刊的特點

1.超穩定的「老大報」副刊。

從延安時期開始,共產黨陸續創建了一批報紙,並逐漸壯大成熟,構建了中國當代的新聞格局,至今它們都是中國報業的主流報紙。這些「老大報」開闢的副刊,通過幾十年對讀者的耳濡目染,為讀者所耳熟能詳。

「老大報」的副刊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老全國性大報的副刊,如《人民日報》的《大地》、《國際副刊》,《新民晚報》的《夜光杯》,《文匯報》的《筆會》,《羊城晚報》的《花地》,《解放日報》的《朝花》等。這些副刊的質量最高,影響也最大。許多副刊的母報是區域性的,但其副刊就其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全國性的。第二個層次是省市黨委機關報的副刊,如《湖北日報》的《東湖》、《長江日報》的《江花》、《廣西日報》的《花山》、《遼寧日報》的《鴨綠江》等,這些副刊皆有較高的水準,也各具地方特色,有較大的區域性影響。

這些歷史悠久大報的副刊,在「文革」後其內容當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就其形式而言,卻都不約而同地保持了極強的穩定性。其原因主要有:A,這些副刊的形式已相當成熟;B,都將抓文章質量和版面內容放在最重要的地位;C,這也是出於跟正刊風格保持一致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因為這些副刊已成為了其母報獨特性的一部分,所以它們不可能輕易發生大的變化。

2.求新求異的「新大報」副刊。

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是中國新聞事業飛速發展的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新報,其中少數報紙脫穎而出,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報。如《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楚天都市報》等。這些「新大報」的成功,其副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它們從內容到形式都跟傳統的副刊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新大報」副刊的共同特點是,不斷以新的形式刺激讀者的閱讀興趣。《北京青年報》幾乎每年都在調整其副刊版面,目前該報共有16個文藝副刊,《非常感受》、《人物在線》、《城市部落》、《綠色生活》、《觀點廣場》、《百姓神探》,等等,僅其刊名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南方周末》的副刊以專欄的形式出現,顯然是受了台港和海外報紙的影響。沈宏菲在《南方周末》開設專欄長達數年,為《南方周末》賺得了不少人氣。

3.貼近性可讀性增強。

不論是「老大報」還是「新大報」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脈絡,那就是副刊的貼近性和可讀性不斷增強。「假大空」已很難出現在副刊版面,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成為了副刊的主角。許多雜文直面社會生活,揭露陰暗,解惑釋疑,深受讀者歡迎。

另一方面,報紙文藝副刊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有的副刊為追求賣點炒作「隱私」、「緋聞」等庸俗的花邊新聞,格調不高;有的片面追求娛樂性,忽視藝術性;有的副刊盲目擴版,水分較大,缺乏名牌欄目和精品力作。

三、文藝副刊式微原因

值得重視的是,文藝副刊近二十多年裡呈不斷衰落之勢。文藝副刊式微成為了許多副刊學術討論會的熱門話題。馮並在《中國文藝副刊史》中尖銳地說:「目前,部分報紙『砍掉』或『擠』掉了文藝性綜合刊和文藝副刊,這是不可取的,也是對『五四』以來進步副刊傳統的捨棄。」

這種式微有三種表現,一是許多文藝副刊尤其是文學副刊的「地盤」減小;二是相對近年來新聞版和各種專刊專版的不斷增張擴版,文藝副刊在報紙上的地位顯現出下降之態,報紙的「文氣」在減弱;三是文藝副刊的讀者群和作者群正在縮小,老化。

導致文藝副刊式微的原因,我們首先要看到這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一個社會現象。

在改革開放以前,文學的社會地位曾經被抬到了一個不恰當的高度。我們過分看重作家和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文學刊物動輒發行幾十萬、數百萬,一篇有個性的作品會引來社會的議論。改革開放後,隨著以經濟為中心的「一個中心」的確立,人民生活逐漸多元化,文學的地位開始下降。這個下降,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文藝副刊的式微,便是這種「理性回歸」的產物,也是它的一部分。報紙也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自然要增加經濟的版面和分量,這很正常。

科技的發展,導致資訊的發達。過去報紙是絕對的第一傳媒,而且報紙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得報紙成為了全國第一流文化人發表作品的首選。隨著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互聯網的迅速崛起,文化人有了更多的「表達的選擇」。這導致了報紙文藝副刊作者的分流,同時也造成了讀者的分流,從而對報社的影響力造成了負面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文藝副刊的式微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甚至可以說,這種式微幾乎是不可逆轉的。

對於文藝副刊來說,不必對這種式微作悲鳴之態。更應該看到的是,只要紙質媒體存在,副刊就有它的一席之地,因為社會永遠都需要文學藝術。關鍵在於,要在精心耕作這塊有限的園地,使之開出絢麗奪目的花朵。這種「精心耕作」的方式應該是:個性、創新和高質量。

當前報紙文藝宣傳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報紙文藝宣傳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特點,也有每個時期存在的問題。客觀分析目前文藝宣傳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成因,積極尋找促進問題解決的對策,能使我們今後繼續更好地正確把握文藝宣傳導向,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讓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成為報紙文藝宣傳的主旋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開放的文化環境所帶來的空前活躍的文化生態。面對這樣的生態環境,我們的某些文藝報道出現了偏差,即對民族文藝宣傳報道的弱化。在所謂的「文化一體化」的標籤下,對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頂禮膜拜,對美國的文化霸權主義缺乏應有的警惕。在開放性的文藝宣傳中,凡是美國文化似乎都代表著世界文藝潮流,對別的文化形態報道不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尤其是加強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這是和保持民族的獨立性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民族性,這是這一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標誌。當任何一種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時,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低俗化傾向是當前文藝宣傳另一問題。默多克說過,如果報紙的格調低一點,讀者數量會多一些。走向市場的媒體把受眾看作消費者,甚而視為上帝,著力於滿足他們。更嚴重的是,某些報紙娛樂新聞為吸引讀者,不惜違背職業道德,捕風捉影、道聽途說、刻意製造假新聞,極大地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其實這些媒體錯誤地估計了受眾的審美趣味,廣大群眾對這種低俗甚至惡俗的娛樂新聞是極為反感的。

實際上,在文藝事業日趨繁榮的今天,可供報道、也值得花大力氣去追蹤和研究的文藝新聞是大量存在的,文藝新聞也可以做到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這對於引導文藝的健康發展、對於提升群眾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趣味將是大有裨益的。

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

中華民族歷來充滿文化自信,雖然我們文化自信力曾在歷史的風雨中受到過磨損。沒有文化自信,就不會有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自我意識,它是維護民族團結、生存,貫穿於民族延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的一種帶持久性的根本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綿延不斷的一種歷史傳統,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從根本上說,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

文化是無孔不入的,是滴水穿石的。人的思想、心靈、意識和精神總是要被某種文化所佔據,區別只在於這種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和屬於誰的文化。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國際環境中,民族文化一旦被弱化,其他文化便會乘虛而入。我們在報紙文藝宣傳中需要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一是因為我們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受到嚴重的挑戰,另一方面是因為面對西方文化滲透我們必須採取相應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保護措施。這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需要,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綜合國力競爭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

只有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我們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使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和交融過程中保持清醒,為我所用,使中華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不斷獲得新的動因,從而使各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表現出更加鮮明的文化的多樣性,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三、改善文藝宣傳手段

文藝是對客觀生活的美學把握,生活是文藝的惟一源泉。客觀生活的豐富多彩,決定了文藝本身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從受眾學的角度看,由於我們的宣傳對象在文化水平、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和欣賞能力等方面都很不一樣,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我們的報紙文藝宣傳,無論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品種形式上,或是在風格情調上,都必須具有多樣性。所以,我們的文藝宣傳報道要百花齊放,多姿多彩。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把握上又必須要有一個主旋律,必須要有一條貫穿線。主旋律要求我們的全部宣傳內容要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時代風貌。沒有主旋律的多樣性就會使整個文藝宣傳變得雜亂無章,甚至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文藝宣傳要有主旋律不是要限制文藝宣傳報道的選材範圍,更不是要取消文藝宣傳報道的欣賞性和娛樂性,把所有節目都搞成一個「高調門」。主旋律和多樣性並不互相排斥、截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

文藝新聞要注重時事報道,體現出新聞性,拓寬文藝報道領域,全面公正、客觀、詳實地報道文藝文化界的整體動態,讓受眾及時得到相關信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與獨特的視角,關注和剖析文藝文化界的事件和現象,引導受眾正確地認識和了解。

文藝新聞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娛樂化。娛樂化並不是低俗化,而是包括四個因素:懸念,幽默,激情和驚喜。我們曾經吃過的苦頭是過於追求精英化,忽略了大眾需求。如果將最大眾的讀者屏蔽在我們的報道之外,那麼我們的報道甚至報紙也會被讀者所屏蔽。我們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下,必須重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和滿足人民群眾欣賞娛樂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和高尚的藝術情趣,絕不能單純講娛樂性而忽視了思想性和傾向性。對於外國的、

港台的文藝節目一定不要盲目推崇,不要只看其藝術性和新鮮感,而要根據把社會效果放在首位的原則加以選擇。對群眾的欣賞娛樂給以必要的引導和啟發。

四、提高文藝宣傳隊伍素質

我們的新聞宣傳包括文藝宣傳,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我們的報道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宣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自覺地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一致,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服從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深入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局,激勵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這是在新聞宣傳工作中要始終堅持,並要認真做好的。

新聞輿論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所系的工作。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必須貫徹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大力反映社會發展中光明的、積極的、健康的東西,始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文藝報道也要幫忙不要添亂。

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文藝思潮湧現,很容易產生熱點,文藝報道要在熱點引導上把好關、把好度。新聞聚焦熱點,熱點產生效應,這符合新聞宣傳的內在規律。問題在於怎樣正確引導熱點。對待熱點要政治堅定,頭腦清醒,正確分析,妥善引導。該熱的要熱,該穩的要穩,該冷的要冷下來,不該熱的堅決不能熱起來。哪些該熱、哪些該穩、哪些該冷,不能看是否有轟動效應,而要從黨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發,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決定,決不能從小團體利益或個人感情出發。黨和政府的重點工作、統一部署的重大報道任務,要有目的地熱起來,形成輿論強勢,產生宣傳效應;不能任意炒作和渲染。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不正確的輿論,用主流媒體影響非主流媒體。

要在宣傳格調上把好關。格調品位也有導向,表明我們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高格調、高品位能激發人的鬥志、振奮人的精神,給人們送去美好的精神食糧;低格調、低品位會渙散人的鬥志、麻痹人的精神,給人們灌輸醜陋污穢的東西。要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雅俗共賞,喜聞樂見。

要做到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新聞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新聞業務水平,講究宣傳藝術,以增強宣傳效果。要使正確輿論有效地發揮引導作用,必須要使新聞宣傳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新聞宣傳不可能強制讀者接受,不可能靠生硬的說教和灌輸,而需要用生動活潑的事實和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吸引讀者,從而引導讀者,提高引導水平。

文藝新聞宣傳報道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高超的宣傳藝術結合起來。要達到較高的宣傳藝術,從事文藝新聞宣傳的記者編輯必須提高以下幾方面的業務水平:要具備紮實的新聞專業根底,要下大力氣打好新聞專業根底。要認真學習新聞理論、新聞知識和新聞采編技巧,努力提高語言文字水平和寫作水平,苦練新聞業務基本功,熟練駕馭各種新聞體裁、各種新聞手段,才能不斷提高新聞宣傳效果;要有良好的知識修養。報紙的記者、編輯在采寫報道和編輯稿件時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寬,要想對其應付自如,就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從事文藝新聞報道的記者編輯對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法律、文化、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廣泛涉獵,還要不斷學習各種新知識,才能適應新聞工作的要求。同時,如果記者、編輯的知識水平較高,那麼采寫的稿件、編輯的報紙就會更具知識性和可讀性,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滿足讀者的需求,從而增強新聞宣傳的影響力,提高宣傳效果;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精品意識,把更多優秀的新聞作品奉獻給讀者,報紙的記者、編輯就必須具備不斷創新的精神和多出精品的意識,在新聞宣傳中要有新的見解、新的創意、新的追求、新的面貌,不斷開拓新的報道形式,不斷採用新的報道手法,不斷挖掘新的題材,不斷寫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從事文藝新聞報道,形式上的出新出彩更為重要,要用多姿多彩的報道來反映多姿多彩的文藝;必須具備較強的新聞敏銳性和新聞鑒別力,在求新、求深、求活上下功夫,使文藝宣傳報道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同時在報紙文藝新聞的整體策劃、版式設計、欄目設置等方面也要求新求異,力求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才能使報紙的文藝新聞宣傳更加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在喜聞樂見中自覺接受正確的文藝導向,寓教於樂。

從事文藝宣傳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認真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業務修養,做到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不斷潛心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使文藝新聞宣傳為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執筆人:江作蘇 楊耕耘 熊喚軍 劉蜀鄂 王晶 韓曉玲)(編輯:徐蟾桂)


推薦閱讀:

八字中十神要訣的規律
男士「精期」規律要掌握
【學術】新進展:脊柱圓運動規律對防治脊柱勞損病的意義
政治生態系統遵循「適者生存」的生態規律
0~12個月嬰兒的智力運動發育規律及早期教育重點

TAG:文藝 | 宣傳 | 報紙 | 規律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