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歐洲。貴族】歐洲的古老貴族名門

簡介藍血貴族1、斯賓塞家族2、美第奇家族3、哈布斯堡家族4、波旁家族5、吉斯家族6、斯圖亞特家族7、容克貴族世家

貴族 貴族,最初指的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 古羅馬時期,貴族是享有特權的公民。他們和平民階級相對立、形成特權階級的公民家庭集團。在公元前400年之前,貴族曾壟斷一切官職和聖職。羅馬皇帝必須是貴族出身。貴族免服兵役。4世紀以後,貴族逐漸演變成非世襲的榮譽頭銜。 歐洲貴族的形成:   歐洲的貴族分為血統貴族,受封貴族和職務貴族。最主要的是血統貴族。歐洲的血統貴族是在戰爭中形成的。當他們還是游牧民族時,一批能征善戰的英雄聚集在部落首領周圍。 貴族的姓氏標誌:   西方貴族的姓氏標誌在名與姓之間。「德」(de)是法國貴族或舊家的標誌,如法國著名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就是貴族家庭出身。「堂」(Don,一譯唐)是西班牙貴族姓氏的標誌,如拜倫《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馮」(von)則是德國和奧地利封建貴族姓氏的標誌,如歌德筆下的騎士葛茲·馮·伯利欣根。

藍血貴族 藍血(sang bleu)貴族   人們常用「藍血」來修飾歐洲貴族,「藍血貴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人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那時古老的卡斯蒂利亞貴族宣稱自己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貴族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展示自己雪白小臂上清晰可見的藍色靜脈血管,稱之為藍血。這與膚色黝黑的摩爾人大不相同。因為不從事體力勞動所以膚白如雪,貴族由此顯示自己與「勞動者」的根本區別。其實造成「藍血」的真正原因和貴族的生活習慣也有密切的關係,比如銀器。歐洲貴族十分喜歡用各種銀器,餐具、盛水器皿、盥洗用具、宗教禮器等,一定程度造成了這些人「銀中毒」,這樣的人皮膚十分白皙、細嫩,導致靜脈血管都依稀可見,看上去像是藍色的血。

  後來西方人用藍血泛指那些高貴和智慧的精英才俊!   如,藍血十傑出身名校哈佛,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們是二戰期間美國空軍的後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將數字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為盟軍節餘了十億美元的耗費。 戰後他們加盟福特汽車公司,把數字化管理引入現代企業,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業,開創了全球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先河,推動了美國歷史上最驚人的經濟成長期。 他們三十歲即各有建樹,在自己的領域出類拔萃,他們之中產生了國防部長、世界銀行總裁、福特公司總裁、商學院長和一批鉅賈。他們信仰數字、崇拜效率,成為美國現代企業管理之父。 其他說法 吸血鬼的一種,高貴的吸血鬼。它們的血液和眼淚還有發色.眸色都是藍色的,因此被稱為藍血貴族。   這種吸血鬼,不懼怕:陽光.銀器.蒜.十字架等普通吸血鬼所懼怕的事物。

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又譯梅迪契家族),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著名家族。最主要代表為科西莫·美第奇和洛倫佐·美第奇。   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是佛羅倫薩,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多半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漫步世界藝術館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展》,當我們的眼睛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琪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或許應該了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後閃光,那就是———美第奇。事實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有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濟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家族歷史 該家族的祖先原為托斯卡納的農民,後以經營工商業致富。13世紀成為貴族,參加佛羅倫薩政(蟹)府。該家族的薩爾韋斯特羅·美第奇是第一個被載入歷史的梅第奇家族成員,他在1378年震動整個佛羅倫薩的梳毛工起義爆發時,是當值的正義旗手(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最高司法長官)。

家族創始人喬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 1378年,薩爾韋斯特羅當選為佛羅倫薩市政委員會主席,但1381年民選政(蟹)府垮台後,被逐出佛羅倫薩。   喬瓦尼·美第奇使美第奇家族重新興盛,他的銀行賺得巨額利潤,成為佛羅倫薩的首富。其長子科西莫·美第奇曾代表美第奇銀行接管教皇的財政。   1433年,由於對盧卡的戰爭失敗,科西莫被判流放10年,但次年即被新的長老會議召回,他依靠民眾支持,驅逐阿爾畢齊家族。   1434年,科西莫在佛羅倫薩建立起僭主政治,成為佛羅倫薩的無冕之主。   1469年,在皮耶羅一世去世後,科西莫之孫洛倫佐繼任佛羅倫薩佐僭主。1478年教皇西克斯圖斯指示反對者在大教堂作復活節彌撒時襲擊洛倫佐和其弟朱利亞諾。朱利亞諾被刺死,洛倫佐受傷逃走。洛倫佐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得到民眾支持,挫敗教皇的陰謀,並迫使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屈服,維護了佛羅倫薩的地位。此後洛倫佐成立了自己的御用機構——七十人會議,代替舊的百人團。使政(蟹)府得到真正的穩定。   1494年,法國入侵佛羅倫薩,在洛倫佐之後繼位的皮埃羅被逐。   1512年,皮埃羅之子洛倫佐依靠西班牙軍隊的支持,恢復在佛羅倫薩的統治。   1527 年該家族再次被逐,但3年後即在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保護下重返佛羅倫薩。   1532年佛羅倫薩成為公國。   1567年,該家族的科西莫獲大公稱號,2年後建立托斯卡納大公國,稱科西莫一世。佛羅倫薩成為公國首府,共和國名存實亡 。美第奇家族在佛羅倫薩的統治一直延續至1737年,此後統治該地的為洛林家族的法蘭西斯。 財富與文化的奠基人 喬凡尼·美第奇   喬凡尼·美第奇是第一個進入銀行業務的梅第奇人,並且從他開始家族在佛羅倫薩政(蟹)府有一定影響力。到喬凡尼的兒子科西莫·美第奇時,美第奇家族已成為佛羅倫薩的共和國的非官方國家首腦(僭主)。科西莫家族分支一直統治佛羅倫薩,直到第一代佛羅倫薩公爵亞歷山德羅·美第奇在1537年被刺殺。 權勢轉移到喬凡尼小兒子洛倫佐一世·美第奇的分支,由喬凡尼的玄孫科西莫一世執掌。   喬瓦尼·美第奇(1360-1428),奠定了這個家族的財富和政治根基。按照著名學者馬基雅維里(1469-1527)的描繪,他在城邦貴族和平民的紛爭中因為站在平民一方而受到擁戴。他富有而樂善好施,身居高位卻謙恭有禮,不善辭令卻見解明達(《佛羅倫薩史》)。   喬凡尼也是美第奇家族第一位贊助藝術的人,他援助過馬薩喬,正是這位早逝的天才在透視法等方面對繪畫做出了徹底的改革,並將一個世紀以前喬托的氣息傳遞給後來的巨匠們。喬凡尼還委任卓越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修建佛羅倫薩的花之聖母大教堂,這座美麗的圓頂建築在喬凡尼之子柯西莫的繼續支持下完工,在樣式及結構上達成了劃時代的重大革新,影響歐美建築500餘年(見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至今仍是佛羅倫薩的象徵。 柯西莫·德·美第奇   柯西莫·德·美第奇(1389-1464),不但擴大了父親的財富和政治影響,在文化藝術領域也享有更高的聲望。根據有關記載,喬凡尼去世時,留下了179221塊金幣,而從1434年到1471年,美第奇家族為慈善事業、公共建築和捐稅所付出的不下663755塊金幣,僅柯西莫一人負擔的就有40多萬。(見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馬基亞維利對他的慷慨、教養和談吐稱頌備至。

柯西莫一世的妻子埃萊諾娜和兒子 柯西莫所贊助的最有名的藝術家是多那太羅、吉貝爾蒂、弗拉·安吉利科和弗拉·菲利波·利比。他也是學者的朋友和保護人,他在家裡接待著名學者費奇諾,任命他為佛羅倫薩柏拉圖學會主席,將自己官邸附近的一棟住宅送給他,以便享受和他的交往之樂。他「認識到柏拉圖哲學是古代思想界最美麗的花朵,以同樣的信念感悟友人,並在人文主義集團內部促進了另一重更高的古典文化的復興,這種特殊的榮譽是屬於柯西莫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他去世時備極哀榮,全城為他送葬,在城邦政(蟹)府的指令下,他的石碑上刻著「國父」的字樣。

柯西莫·德·美第奇文藝復興盛期最著名的藝術贊助人 洛倫佐·美第奇   豪華者洛倫佐·美第奇是文藝復興盛期最著名的藝術贊助人柯西莫曾為他寄予厚望的兒子喬凡尼不幸早夭而痛苦,擔心家族後繼無人,他不知道,他的孫子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年-1492年)將是這個家族最出名的人,史稱「豪華者洛倫佐」。1469年,他成為美第奇家族的繼承人。

洛倫佐·美第奇著名家族成員 薩爾韋斯特羅·德·美第奇(1331年–1388年),鎮壓梳毛工起義事件,成為佛羅倫薩的正義旗手,1382年被驅逐    喬凡尼·德·美第奇 (1360年–1429年),恢復了家庭時運和使梅第奇家庭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家族    科西莫·德·美第奇 (1389年–1464年),第一個佛羅倫薩僭主,梅第奇政治朝代的創建者    洛倫佐一世·德·美第奇 (1449年–1492年),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黃金時代里的期間領導佛羅倫薩    喬凡尼·德·美第奇 (1475年–1523年),即教皇利奧十世    朱利奧·德·美第奇(1478年–1534年),即教皇克萊門特七世    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 (1519年–1574年),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復興梅第奇家族    凱瑟琳·德·美第奇 (1519年–1589年),法國王后    亞歷山德羅·奧塔維亞諾·德·美第奇(1535年–1605年),即教皇利奧十一世    斐迪南一世·德·美第奇(1549年–1609年)第三代托斯卡納大公    斐迪南二世·德·美第奇(1610年–1670年)第五代托斯卡納大公    瑪麗·德·美第奇 (1573年–1642年),法國王后和攝政王

波旁家族 波旁家族(法語: 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是歷史上最為多災多難的群體:亨利四世遭暗殺身亡,路易十三42歲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終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   起源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於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於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也即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領地的女繼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麗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治權。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後,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爾三世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成為了日後波旁王室的主軸。

起家於納瓦拉 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以及公爵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夏爾。自此,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獲得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波旁家族  法王亨利四世,即納瓦拉王恩里克三世。    夏爾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讓娜·達布雷特結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蘭西   亨利·德·波旁在納瓦拉時,跟隨母親信奉新教的胡格諾派。由於亨利的法國貴族的身分,在他繼位為納瓦拉國王的時候,就成為了法國胡格諾派的領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導法國政壇,以天主教狂熱份子為主的吉斯家族出現了紛爭。導致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為求自保,亨利數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奪取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夏爾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遇刺身亡,按照薩利克繼承法法國王位只可傳予雨果·卡佩男性系後裔中的男子,而波旁家族就是第一順位家族,亨利·德·波旁由此成為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並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王家的庇護。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令他的入主法國之路充滿危機。而另一方面在血緣上,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於當權的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欽准,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但最終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順利即位為法國國王。而納瓦拉王國亦同時併入法國,納瓦拉國王也成為以後歷任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   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西班牙波旁王朝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後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的統治。卡洛斯二世的遺詔,是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堂親。路易十四隨即將次孫推上西班牙王位,是為西班牙王菲利佩五世。而他捍衛孫兒繼承權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於1702年爆發。   戰事持續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了腳,且表示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導致哈布斯堡聯軍的瓦解。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後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西班牙斷斷續續統治三個多世紀的首頁。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著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後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蟹)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并嚴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於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議會,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階級和王室的武裝鬥爭開始。初時資產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有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藉機入侵法國。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於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查理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於1795年在獄中死去,得年10歲。此後,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王朝復辟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蟹)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拿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於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皇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複位。而他和他的弟弟夏爾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發。 波旁-奧爾良王朝   夏爾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終於惹來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夏爾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次子菲利普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引致發生1848年二月革命,令他被迫退位。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或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家族現況   1830年革命後,夏爾十世被迫遜位。但擁護他的保王黨人拒絕承認這個決定,繼續奉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而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退位後,他的支持者也繼續擁護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因此,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夏爾十世和其後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支持路易·菲利普一系的奧爾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爾十世的孫子尚博伯爵昂利·夏爾·費迪南德·迪厄多內·德·波旁去世,根據法國基於薩利克繼承法的傳位法則,王位繼承權應首先給予與尚博伯爵血緣最近的同姓堂親,諷刺的是這個角色卻是當時奧爾良支系派的首領巴黎伯爵菲利普。主系派支持者並不想和奧爾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認當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決定的合法性,擁立伯爵在西班牙的堂親,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領莫提遜伯爵胡安·卡洛斯·瑪利亞·伊斯杜拉·德·波旁為他們的首領。   由於莫提遜伯爵對法國王位的繼承合法性備受質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黨人轉而支持奧爾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遜伯爵的曾孫聖海梅公爵阿方索·卡洛斯·德·波旁在1936年無嗣而亡,不受歡迎的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為主系派領袖,令奧爾良支系派成為波旁保王黨的主流。   主系派今日的首領是安茹公爵路易斯·阿方索·岡薩羅·維克托·艾曼努埃爾·馬可·德·波旁-馬丁內斯,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三世的次子塞戈維亞公爵海梅·德·波旁的長孫。而奧爾良支系派的首領巴黎伯爵昂利·菲利普·皮埃爾·瑪利亞·德·波旁,是法王路易·菲利普的第六代子孫。 【路易十四】   1661居住在陳舊的凡賽納宮和楓丹白露宮的路易十四,應財政大臣富凱的邀請,去他的這位財政大臣新建的宮邸赴宴。富凱官邸的富麗堂皇觸怒了路易十四。三周之後,他以貪污營私之罪,將富凱投入監獄,並判無期徒刑。而路易依次契機開始整肅全國的官僚系統,疏導整個財政體系,把所有的國家財源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同時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發展經濟。1685年10月8日,路易十四簽署了廢除南特赦令的法令,4天後這一法令正式公布。在路易十四的授意下,法國政(蟹)府和天主教會採取引誘、威逼和武力等手段,對胡格諾教徒實行了全面的「封殺」和「致命的打擊」,那些「異教徒」為了避免被滅絕的厄運,「像鬼魂似的四處逃竄,消失的無影無蹤」,在殘酷的「剿滅」和大屠殺之下,一些人被迫改宗「皈依」天主教,一些人則被驅趕倉皇逃到了國外。想來當初波旁還是靠著新教上台,如今卻扮演起劊子手,實為諷刺。而真正讓路易十四揚名歷史的還是他的對外政策。他的對外強硬政策貫穿了其一生。

  到1671年,法國建立了一支擁有194艘船的艦隊,其中有120艘戰艦。法國還建立了一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陸軍,1672年,陸軍人數達到12萬,1690年超過30萬人,與歐洲其他國家軍隊人數總和幾乎相當。路易十四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同西班牙、荷蘭、英國、奧地利、瑞典等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進行過戰爭。通過武力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大有君臨天下之勢,法國霸權被確立了。同時路易十四也是法國歷史上最為奢華的君主,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的建造了奢華至極凡爾賽宮。當年由於「光榮的革命」而被趕下台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爾賽宮。路易十四為了歡迎他大擺宴席,豪華的餐宴連續三天三夜,以至於事後,詹姆士二世也為此豪華吃驚不已,大感詫異。無疑這種揮霍造成了國庫的沉重負擔,這在其在位後期尤為凸現。同時,法軍在戰場上也開始了頹弱。在西班牙繼承戰爭中,奧地利和英國聯軍將法軍重重地達到在地,到了戰爭後期奧英聯軍甚至深深地侵入了法國本土。交戰雙方於1713年4月11日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休戰。這場戰爭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耗盡了國庫只得到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所謂「西班牙繼承權」,此時波旁王朝實際上已經顯露了盛極而衰的預兆。終於在1715年極度的絕望的路易十四在病痛中撒手西去,也帶走了波旁王朝的輝煌。 【路易十五】   然而路易十五卻並沒有從中吸取,又參與了一系列歐洲和殖民地的戰爭。比如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然而對其打擊最大的還是七年戰爭。期間,法奧聯軍在歐洲大陸上屢次敗給了「弱小的普魯士」,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同樣被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既沒有在歐洲大陸取得任何利益,反而喪失了幾乎所有的美洲和印度殖民地,法國的衰落的速度更加明顯和不可遏制。大的可怕的軍費,鋪張的宮廷開銷把整個國家的經濟重重壓制著。同時社會上「啟蒙主義」的風潮也開始了涌動,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對波旁家族的不滿也日益公開化。整個國家正處在激蕩的邊緣。當路易十五奄奄一息的時候,他似乎已經預聞到了「大革命氣味」,其臨終前最後的遺言就是「Après moi le deluge」意為「我死後,將會洪水泛濫」。

【路易十六】   但能做個好人的人卻不一定能做個好人。命運把他安排到了國王位置上只能說是他的悲劇。他的妻子奧國公主瑪麗-安托內由於丈夫的老實厚道而開始掌握了權利,雖然她的母親特里沙一再告誡她不要干政,但是這個從小活潑好動的公主根本沒有理睬。財政大臣卡隆公布的財政報告中顯示出的路易十六即位以來的十二年內,欠債達到十億五千萬里弗爾。財政赤字的結果則是人們生活必需品越來越貴、賦稅越來越高。

  宣揚革命的小冊子開始到處現世,波旁王朝的寶座已經是在火山口上了。為了度過財政危機,路易十六隻有求助於老百姓,召開三級會議。三級會議召開時,他的兒子重病。因此當皇后安托內到會場去接見第三等級會議代表時的臉色很難看,沒有顯示出本應該有的微笑,而這在老百姓看來卻是安托瓦對「人民」和「人民代表」的蔑視與無禮。憤怒就這樣繼續累積,此時的路易十六完全是沒有了主意,他的貴族和教士卻始終不願意讓步,終於革命爆發了。7月14日,這名垂青史的一天,兩萬人沖向巴士底獄,此時的巴士底幾乎沒有關押任何犯人,僅僅用了兩個小時革命者就佔領了該地,典獄長被斬首。   這時,反應遲鈍的路易十六對此一無所知,10點鐘他就安然地上床就寢。當利昂古爾公爵不顧衛士的阻攔,闖進卧室,告訴他巴士底獄被攻佔的消息時,他驚慌的問:「啊?你給我帶來了一個造反的消息?」公爵馬上回應:「不!陛下,這是一場革命!」隨後就是革命的群眾們在一些人的組織策划下組成了一支武裝隊伍沖向凡爾賽,準備來把王室接回巴黎。但是,當這支革命伍已經包圍凡爾賽宮的時候,路易十六又一次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沒有下令讓他的近衛軍士兵們抵抗。近衛軍的士兵們因為沒有得到開槍的命令,不敢反擊,只好任由人們連推帶搡的沖開了他們的防線,到宮裡把王室成員--這時的王室成員國王、王后安托特、太子和路易十六的妹妹伊麗莎白夫人--押解回了巴黎。奧國皇帝為自己的妹妹決定幫助路易十六策划了逃往計劃,但是由於路易十六的猶豫失敗了。人們被這一舉動激怒了,當普奧聯軍統帥不倫瑞克發表的聲明要法國的革命群眾尊重王室的時候,這一情緒更是被火上澆油。國民議會以361票對288票通過了處決路易十六的決議。在1793年的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押上了斷頭台。   處決後,他血淋淋的頭顱被儈子手拎到空中,圍觀的群眾們一陣歡呼:「共和國萬歲」。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大革命兩百周年的慶典上,時任總統的密特朗發表了講話,他在講話中說:「路易十六是個老實的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然而他同時又認為:「處死路易十六雖然是個悲劇,但是處決他的人同時也成功地達成埋葬過去的願望,因為路易十六的死亡,代表與過去時代一刀兩斷新時代的來臨。以1793年的時代背景而言,無疑是不可避免的。」 【路易十七】   被搶走時的路易十七由於他太小了,處決的時候以至於當局不得不為他特製了一幅斷頭台,讓他不能亂動。路易十七這個「陰謀屠殺人民」罪犯就這樣在革命的風暴中被處決,死時僅僅十歲。不過另一種說法就是路易十七實際上並沒有被處死,共和政(蟹)府向保留其作為政治籌碼。還有一種講法是實際上先與其父就在動亂中死去之後共和政(蟹)府找到一個他的替身以作為政治上的籌碼。奧國和西班牙當局都提出過要見其本人而遭到拒絕。日後宣布先是宣布其已被處死,之後才又改口說是病死,之後奧西兩國要求屍體,也被拒絕所以就有了其被處死的說法,事後又有人繼續考證下去過。同時其他稀奇古怪的說法更是滿天飛,他的死因一直是成迷,始終有爭論。實際上在19世紀常常會聽到有人宣稱自己就是路易十七的新聞。實際上他的母親安托內究竟有沒有被處死,還是死的只是替身,也是人們常常爭論的話題。

波旁家族在法國建立的王朝 家族世系   波旁家族的支系在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帕爾馬也曾建立王朝。波旁家族的世系可上溯至公元10世紀,遠祖系加洛林家族的近親,因最初的封地為波旁拉爾尚博和波旁而得名。 建立王國   14世紀時,波旁家族分為長幼兩支,1527年長支絕嗣,幼支旺多姆公爵查理承襲為家族首領。查理之子安托萬1555年通過聯姻入主納瓦爾王國。1589年瓦羅亞王朝絕嗣,由安托萬之子、納瓦爾國王亨利繼位,稱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自此開始。其能夠上台控制法國政權要歸功於法國天主教勢力同新教胡格諾派(即所謂加爾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說則為1559—1594年)之間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十多年的內戰。這完全可以看作是日後三十年戰爭的一個預演版本。在戰爭中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胡格諾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國以及荷蘭。而此時的統治著法國南部的獨立小國納瓦爾的波旁家族站在了新教一邊。   雙方打打停停多年,始終沒有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直到了1585年的「三亨利之戰」。此時內戰的雙方決裂三方,騎牆派的國王亨利三世、支持天主教的吉斯公爵亨利和支持新教的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爾多、馬賽、第戎等城市紛紛歸附。同時,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銷了兩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諾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納瓦爾國王(King of Navarre)亨利的旗幟下應戰,並得到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1588年,吉斯公爵武力包圍盧浮宮要求亨利三世公開支持自己,亨利三世由於事前聽到了風聲,緊急從巴黎出逃。同年12月,國王近衛軍的特別部隊成功地暗殺了吉斯公爵,而亨利三世和納瓦爾國王亨利結盟。於是雙方一致打到1589年,亨利三世也遭到了天主教刺客暗殺身亡,亨利四世以遠親為理由繼任為法王號亨利四世。而天主教派拒不承認,內戰繼續持續了下去。亨利四世在軍事上接二連三地取得勝利,但無法攻入巴黎。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路易十三繼位。   17世紀中期,波旁家族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以路易十四為代表,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腓力為幼支的始祖。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僅路易-菲利浦出任「法蘭西人的國王」,所建統治史稱七月王朝或奧爾良王朝。     從17世紀起,波旁王朝的君主們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停開三級會議,鉗制巴黎高等法院,削弱封建貴族的勢力,平息福隆德運動,廢除南特敕令,鎮壓「赤足漢」暴動和卡米撒起義,大規模興辦王家手工工場,推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專制君主制臻於鼎盛。波旁王朝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獲取阿爾薩斯和尼德蘭南部一些地區以及阿爾圖瓦、魯西永和弗朗什孔泰等地,使法國成為歐洲頭號強國。 衰落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 ,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中敗於英國。獨霸歐洲和爭雄海外的圖謀受挫。在國內,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啟蒙思想的傳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階級鬥爭愈益不可調和,終於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9月21日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波旁王朝滅亡。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建立百日政權,失敗後波旁王朝再度復辟,直至末代君主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其幼支路易-菲利浦建立的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統治分別於1860、1931年告終。

吉斯家族 吉斯家族,法國著名的貴族世家,其成員出任吉斯公爵和吉斯樞機主教,封爵有幾代。   吉斯家族源出洛林公爵家族的旁系,16世紀—17世紀時歸附於法國。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世代,該家族地位大大提高並逐漸控制了法國北部與東部諸省。家族始祖克洛德·德·洛林是洛林公爵勒內二世的次子,1528年受封為第一代吉斯公爵。克洛德之子弗朗索瓦·德·洛林是傑出的軍事指揮官,曾在弗朗索瓦二世時代干預朝政,並為查理九世時執政的三巨頭之一。從弗朗索瓦開始吉斯家族積極捲入法國宗教戰爭,並充任天主教方面的領袖。弗朗索瓦之妹瑪麗·德·吉斯與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結婚,她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母親。吉斯家族安排了瑪麗·斯圖亞特與弗朗索瓦二世的短暫婚姻;瑪麗·斯圖亞特後來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處死。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子亨利一世·德·洛林競爭法國王位,被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殺害。亨利一世·德·洛林死後,吉斯家族迅速沒落。亨利之弟馬耶訥公爵夏爾臣服於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並阻撓亨利之子第四代吉斯公爵夏爾·德·洛林奪取王位的計劃。在夏爾·德·洛林時代,吉斯家族在與首相黎塞留的鬥爭中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力量。此後吉斯家族不再在法國政壇發揮重大影響。 1696年,吉斯家族絕嗣。

克洛德·德·洛林

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亦稱奧地利家族。遠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阿爾薩斯和瑞士的阿爾高。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為名。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歷史沿革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1291在位)。1282年,他把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分別傳給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和魯道夫,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同奧地利長期結合。1438年,從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1519年查理五世當選皇帝,開創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 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統治範圍僅限於奧地利帝國。1867年後,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於1918年成立第一共和國,1919年4月3日奧地利共和國國民議會通過《哈布斯堡法》,沒收哈布斯堡家族財產,其成員被逐出國。除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外,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亞、匈牙利、葡萄牙等國的統治家族。

  在長達640年的統治中,該家族較重要的國王和皇帝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奧地利帝國皇帝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二世等。

統治王朝 前朝:   (大空位時期)    1273-1291 拿騷王朝    1298-1308 盧森堡王朝    1438-1558 神聖羅馬帝國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 後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巴本堡王朝 奧地利王朝    1278-1520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    亞蓋隆王朝 匈牙利王朝    1437-1439     1444-1457 亞蓋隆王朝    盧森堡王朝 波希米亞王朝    1437-1439    亞蓋隆王朝    特拉斯塔馬拉王朝 西班牙王朝    1516-1556 哈布斯堡家族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斯賓塞家族 斯賓塞家族是15世紀歐洲最富有的羊商之一。查理一世在位時,這個家族捐了自己的財富,取得了伯爵爵位,在北安普敦郡建造了"奧索普大屋"--斯賓塞家族的豪宅。這座豪宅里刻有"上帝庇佑權力"箴言的家族徽章,收藏著大量古玩、書籍和藝術珍品。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斯賓塞家族成員逐漸介入權力機構,經常出入白金漢宮、肯辛頓宮和威斯敏斯特宮。因此,斯賓塞家族雖然算不上是英格蘭首屈一指的望族,但他們與英國王室成員卻有著好幾輩子的交情和聯繫,也稱得上是一個貴族大戶了。

在通往權勢的走廊中,這個家族毋庸置疑地佔有牢固的一席之地。他們與英王查理二世、馬爾伯勒公爵、德文郡公爵、阿伯肯公爵,甚至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芝加哥幫派大佬艾爾·卡朋都扯得上血緣關係。黛安娜的外祖父摩利斯·費莫伊男爵曾是下院保守黨議員,也是喬治六世的射擊和網球夥伴。喬治六世因此賜予外祖父一座公園屋。她的外祖母為婚姻放棄鋼琴家的事業,作為王太后的宮廷侍女,任職達30年,她也是王太后最要好的女友。

黛安娜是斯潘塞伯爵四個孩子中的老三。她的父親曾任英王喬治六世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侍從官,母親擔任過王太后的女侍從,父親是子爵在1975年繼承了第8代伯爵爵位。

容克貴族世家 Junker 德語Junker的音譯。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國、尼德蘭,大量強佔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莊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1653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莊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蟹)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餘。在容克莊園中,僱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O.von俾斯麥。 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誌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A.希特勒執政   關於容克貴族制度的解釋:容克貴族制度:在中世紀以來主要盛行於普魯士,主要的內容是在一個封地上只有這個家族的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家族的封地和爵位,而其他的兄弟在其兄長繼承家業以後必須離開家去創自己的天地,去尋找一些無主的土地或是有主的非本國的土地,然後通過決鬥等方式取得土地後向普魯士皇帝申請封號,由於這一類的貴族眾多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貴族階級,也是所有貴族階層中最具侵略性的階層,終於在普魯士的東部也就是原來的東德地區建立了龐大的國土,被人稱為東普魯士。容克貴族形成的原因: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普魯士帝國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再封給一些新興的貴族了,但是貴族又是組成帝國的主要部分,所以普魯士帝國通過幾種方式消化這些貴族:給爵位然後服兵役,這在後來形成了最早的德國的職業軍人;修改繼承製度,將一些多餘的貴族通過制度規範使其離開父母的封地,去侵略別人的土地為普魯士帝國奪得更多的土地,如果奪得土地的貴族不向皇帝申請要做土皇帝將會遭到周圍一些貴族的進攻,其封地將被別人瓜分。有些西方的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是沒有封建制度的,因為封建制度的很大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分封制度,但是中國自汗以來很少再有分封制的出現了。而在歐洲分封制度非常盛行,在這種情況下才產生了容克貴族。這是一種解決貴族階層人數不斷增長的辦法。當然不是每個容克貴族都能成功,所以他們為了生存會去其他國家服役,其中法國外籍軍團中的普魯士團最為出名,在那裡服役的大多數是容克貴族。   容克貴族出身的德國人往往在姓之前加一個「馮」(或譯「封」)(Von),這是其貴族出身的特殊標誌。表示其祖先有國王授予的爵位,類似中國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等,並非姓名的組成部分,只表明其具有貴族身份。   例如共(蟹)產(蟹)黨人的鼻祖、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F.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就有普魯士貴族的的血統,他的名字中就有「馮」字von.

斯圖亞特家族 斯圖亞特家族起源於法國的布列塔尼。12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遷居英國,該家族的一名成員被蘇格蘭國王任命為宮廷總管「斯圖亞特」,此後,該家族世代繼承這個職務,即漸成其姓。14世紀初,斯圖亞特家族的瓦爾特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結婚,其子在1371年繼承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即羅伯特二世。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蘇格蘭。1503年,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四世與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的女兒結婚。其後裔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繼承英國王位,成為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光榮革命」後,斯圖亞特家族的瑪麗和丈夫統治英國,他們死後無嗣,王位由瑪麗的妹妹安妮繼承。1714年,安妮去世,無嗣,英國王位傳給斯圖亞特家族的遠親德意志漢諾威的喬治繼承,是為喬治一世,漢諾威王朝開始統治英國。

斯圖亞特王朝國徽起源 首見經傳的史都華家族成員是法拉爾??一世(FlaaldItheSeneschal)。他是公元11世紀法國布列塔堼的地方貴族,是當地多爾及科堡領主(heLordofDol&Combourg)的追隨者。法拉爾德其後獲得?襲尚膳(Dapifer)這一虛職。後來法拉爾堷一世的孫子,法拉爾德二世決定舉家頷往大不列顛島,以示支持英王亨利一世(英格蘭)。此舉開啟了這個家族的新一頁。

蘇格蘭王家大管家 法拉爾德二世舉家遷居英國後,一直??躍於英格蘭的宮廷。法拉爾德二世的??個孫子,華特·史都華(WaltertheSteward)和威廉·史都華,在英王亨利一??駕崩後,支持其指定的繼承人馬蒂爾達皇后繼位。但英格蘭王位實際落入亨利的堖甥布盧瓦伯爵斯蒂芬(英格蘭)手中。家族為免遭報復,於1411年北遷蘇格蘭,投奔馬蒂爾達皇后的舅舅,蘇格蘭王大衛一世(蘇格蘭)。大衛一世隨即冊封華特·史都華為??格蘭王家大管家(HighStewardsofScotland)和仁弗魯男爵(BaronofRenfrew)。馬爾科姆四世登基後將王家大管家一職授與史都華砹家族世襲出任。在此以後,該職務一破由史都華特家族的族長,直至1371年,??七代大管家,羅伯特二世(蘇格蘭)繼承其舅舅大衛二世的蘇格蘭王位。自此以後,大管家的蠼位轉授與蘇格蘭的王儲。其後斯圖亞砹王室入繼英格蘭王位,蘇格蘭王家大砡家成為大不列顛(英國)王儲的稱號的丠部份。 王朝復辟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後,英國各地高級軍官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國內栿局動蕩。駐紮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回堫倫敦,並與流亡法國的查理·斯圖亞它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5月查理·斯圖亞特重返回到倫敦登基即你為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英國)(JamesIIofEngland/SeumasVIInah-Alba,1685年-1688年)

-查理二世(英國)(CharlesII/TearlachII,1660年-1685年)與都鐸王室聯姻 和過往的蘇格蘭君主一樣,史都華特??朝的君主統治蘇格蘭時,都面對來自??方鄰國英格蘭的威脅。英格蘭常常支??蘇格蘭內部企圖推翻史都華特王朝的??亂。而在史都華特王室也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在玫瑰戰爭期間,史都華特王室都有支持好幾個砋位爭奪者,增加了英格蘭的混亂程度?當亨利·都鐸成為英格蘭國王后,由於自己是非正砱後裔的身分,因此開展對外和親的政磚,以穩定英格蘭與鄰國的關係。而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也意識到和平的重蠁性,因此英蘇兩國於1502年達成「長期的」和平協定。詹姆士四?於次年根據協定,與英王亨利七世長堳瑪格麗特公主(MargaretTudor)結婚。但這次聯姻並無為蘇格蘠帶來長久的和平,在亨利八世於1513年發兵攻打法國時,詹姆士四世撕毀了堔定,出兵英格蘭,以攻其不備。實際?,蘇格蘭一直處於戰亂狀態,直至漢諾威王朝入主蘇格蘭後才得到持久的和平。你這次聯姻最終都成為了不列顛和平統丠的基礎,因為這次聯姻令詹姆士四世皠後代成為英王亨利七世的後代,也即映令史都華特王室獲得了英格蘭王位的繠承權,而這繼承權正正是英格蘭和蘇栠蘭日後成為共主邦聯甚至統一為一國的基礎。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1603年,因終身未嫁而被稱為「童貞女王」砄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無嗣而駕崩。在女王臨死前,暗示願欄讓接受基督新教教育的侄孫,蘇格蘭堋王詹姆斯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自此蠱格蘭和蘇格蘭組成了共主邦聯,完成兩國的王室聯合。與此同時,蠹姆斯一世決定將家族姓氏由史都華改堫較為法國化的斯圖亞特。而斯圖亞特頙個法國化的拼寫是由詹姆斯一世的母蠪,瑪麗·斯圖亞特從法國宮廷帶回英圠的。

-查理一世(英國)(CharlesI/TearlachI,1625年-1649年)

-詹姆斯一世/六世(JamesIofEngland/SeumasVIdeh-Alba,1603年-1625年) 英國內戰和護國公時期斯圖亞特王朝統治全英期間的歷任君??,除了查理二世,與英格蘭國會的關??都很差。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國議會??看不起掌握較多實權的議會下院,鼓??君權神授。而查理一世因國會企圖限??他的權力,而長期不召開國會達11年?久。16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籌措軍費,於1640年重召國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在堋會組成了主張限制王權的「反對派」?與查理一世開始了近9年的鬥爭。這場??爭最終於1642年8月升級為英國內戰。這場戰爭的結果便是查理一世於1649年被處決,其後英格蘭成為一個共和聯頦,進入英格蘭聯邦-護國公時期。在此期間,斯圖亞特王室失去英格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位,大部分成堡被迫流亡海外。

斯圖亞特王朝-安妮女王蘇格蘭國王 第六代王家大管家,華特·史都華於1314年迎娶了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的長女,馬喬里公主。兩年後公主懷墮期間,不幸墮馬,被迫剖腹產下一子?即日後的第七代王家大管家,羅伯特史都華,而公主卻搶救無效而不治。138年,鑒於蘇王羅伯特一世未有合法婚砟子女在世,蘇格蘭國會通過決議,授蠇羅伯特·史都華特王位繼承權。雖然羠伯特一世的第二任妻子於1324年誕下麟兒,即後來的大衛二世,但大蠛二世於1371年無嗣而亡,羅伯特·史都蠯同年繼承蘇格蘭王位,是為蘇格蘭王砅伯特二世。開創了史都華特王朝。-羅伯特二世(蘇格蘭)(RobertII/RaibeartII,1371年-1390年)-羅伯特三世(蘇格蘭)(KingRobertIII/RaibeartIII,1390年-1406年-詹姆斯一世(蘇格蘭)(JamesI/SeumasI,1406年-1437年)-詹姆斯二世(蘇格蘭)(JamesII/SeumasII,1437-1460)-英蘇兩國1603年王室聯合-詹姆斯四世(JamesIV/SeumasIV,1488-1513)-詹姆斯五世(JamesV/SeumasV,1513-1542)-瑪麗·斯圖亞特(Mary,QueenofScots/Mairi,Ban-RìghnanAlbannaich,1542-1567)-詹姆斯一世(英國)(JamesVI/SeumasVI,1567年-1603年)-詹姆斯三世(JamesIII/SeumasIII,1460-1488)

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光榮革命斯圖亞特王室成員的天主教背景,一??是英格蘭信奉基督新教的民眾心中的??根刺。查理二世表面上雖保持為英國??教徒,但臨終時還是秘密皈依天主教??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七世卻無視圠會反對,公開宣稱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他對清教徒的迫害和親法政策導致曠多人的不滿。1688年,詹姆斯二世信奉天主教的第二人王堎產下一子,另信奉新教的女兒們的王?繼承序列往後挪了一位。國會內議員礪免再出現另一位天主教國王,密謀發墮政變,令瑪麗長公主得以入繼大統。1689年,此次不流血政變成功,英王詹姆斯?世被迫流亡海外,國會和新任英王威堉三世共同通過《英國權利法案》,永遠改變了英王的政治地位和承砼制度。-威廉三世/二世(WilliamIIIofEngland/UilleamIInah-Alba,1694年-1702年)-與威廉三世(英格蘭)共治-瑪麗二世(英國)(MaryII/MairiII,1689年-1694年)-安妮女王(AnneofGreatBritain/BreatainnMòr,1702年-1714年)

斯圖亞特王朝-威廉三世 詹姆斯黨和覦位王子 參看:詹姆斯黨英王詹姆斯二世雖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被廢黜,但他仍未退出歷史舞台。堨法王路易十四的保護和幫助下,至死仍自稱為英蘇栛三國國王,並且發動或參與了數次在蠱國國內的叛亂。而詹姆斯和其子孫的堩辟運動漸漸聚合一夥支持者,這些團頔被稱為詹姆斯黨。而在英國國內,詹堆斯二世的子孫被稱為覦位王子。-在英國本土被稱為小覦位王子-詹姆斯·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JamesFrancisEdwardStuart,1701年-1766年-被詹姆斯黨人奉為「詹姆斯二世/八世??-在英國本土被稱為老覦位王子-查理·愛德華·斯圖亞特(CharlesEdwardStuart,1766年-1788年)-被詹姆斯黨人奉為「查理三世」-詹姆斯二世/七世,1689年-1701年-亨利·本篤·斯圖亞特(或稱約克公爵樞機主教,HenryBenedictStuart,1788年-1807年)-被詹姆斯黨人奉為「亨利十世/一世」 由於各位覦位王子皆無合法婚生子女堘活,在約克公爵樞機死後,詹姆斯黨?奉他的表親,撒丁尼亞統治者列表查理·伊曼紐爾四世為君,是為查理四世。但若根據舊的砋位繼承法,即不理會繼承人的信仰,砶時在位的英王,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三世,才是約克公爵樞機最近的親戚。換蠀之,諷刺的是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國)既是英國法定的君主,也理應是詹姆栯黨人所奉的英國君主。無論如何,詠姆斯黨隨著斯圖亞特王室的父系子孫皠凋零而衰落。現在世界各地仍有少量詠姆斯黨的團體,並支持現任巴伐利亞公爵弗朗茨(巴伐利亞公爵)為「英王法蘭西斯二世」,縱使公爵堞未承認這個銜頭。王朝終結 而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均為子嗣成活至成年。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蠱王喬治一世。自此,斯圖亞特王室對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藍血十傑  「藍血十傑」是指二戰期間的10位美國空軍後勤軍官,他們將數字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為盟軍節餘了10億美元。戰後集體轉業加盟福特汽車公司,把數字化管理引入現代企業,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業,開創了全球現代化企業科學管理的先河。10人中先後出了兩任美國國防部長、兩任世界銀行總裁、兩位著名商學院院長、八位企業總裁。 他們是——查爾斯·桑頓、羅伯特·麥克納瑪拉、法蘭西斯·利斯、喬治·摩爾、艾荷華·藍迪、班·米爾斯、阿傑·米勒、詹姆斯·萊特、查爾斯·包士華和威伯·安德森。他們被稱為「藍血十傑」。 古老的西班牙人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藍色血液,後來西方人用「藍色」泛指那些高貴、智慧的精英才俊。「藍色十傑」出身名校哈佛,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們是二戰期間美國空軍後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將數字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為盟軍節餘了10億美圓的耗費,大大提高了美國空軍的轟炸效率。 戰後他們集體加盟福特汽車公司,把數字化管理引入現代企業,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業,開創了全球現代化企業科學管理的先河,推出了美國歷史上最驚人的經濟增長期。 他們30歲即各有建樹,在自己的領域出類拔萃。他們之中後來產生了美國國防部長、世界銀行總裁、福特公司總裁、商業院院長和一批鉅賈。他們信仰數字,崇拜效率,成為美國現代企業管理之父。 二次大戰不知毀了多少人的生命和事業,卻有十個人因為這次戰爭而展開無比輝煌耀眼的一生。這十個人不只是開創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先河,更導引了戰後至今五十年的美國產業走向,左右了美國國力。 年輕的時候,美國工商界稱他們為「WHIZ KIDS(神童)」如今雖盛年不再,人們已推崇為「美國企業國父(FOUNDINGFATHERS OF AMERICAN BUSINESS)」。他們是——藍血十傑。 藍血十傑是美國政(蟹)府從百萬大軍中挑選出來的人中之龍,他們在二戰中建立了精準的空軍指揮體系;戰後,這十個人看準美國產業急需建立新秩序,在「得州佬」桑頓的率領下,毛遂自薦進入福特汽車。他們根本是汽車工業的門外漢,有的只有在空軍運籌帷幄的經驗,卻能信心十足地開口要到天價般的薪水,這十個汽車業的青鳥不但把土崩瓦解的老公司重新帶回高峰,個人的事業也從此扶搖直上。 十傑擁有超卓的管理科學素養,因此不論進入什麼行業,總是能把一切資源加以數量化——包括人力資源在內。十傑操弄的不是產品、產業、而是數字。十傑的帶頭人桑頓離開福特汽車之後,只憑自己縱橫捭闔的管理長才,一手掌管旗下數十家不同行業的企業,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稱為「集團」的企業體。在一個以生產挂帥的年代,桑頓玩弄財務數據,大搞購併霸業,造就華爾街股市所向披靡的股王,白手起家,不過十年的工夫,管理全盤科學化的魔力,由此可見一斑。 福特汽車的少主在僱傭十傑的時候,其實也是半信半疑;但經過智商測試,福特二世發現這十個人簡直是天才中的天才,其中麥克納馬拉簡直可以稱為「人類電腦」。麥克納馬拉以四十一歲的破天荒紀錄,當上福特汽車總裁,並同時被肯尼迪延攬為國防部長;在他的數字科學觀念下,所有的人都成了國家可運用的資源,於是這些「資源」投入了越南戰場,打一場長期競爭資源消耗忍受力的仗。在人類電腦的管理觀念下,人力和人命似乎無關,不講情分的麥克納馬拉,就是藍血十傑行事風格的極致寫照。 藍血十傑對美國、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還不只是越戰而已。十傑中的藍迪,秉持這種精準而無情的管理風格,數十年間,為福特汽車訓練了成千上萬「新藍血」,這些經過訓練的管理碩士(MBA)離開福特進入各行各業,所發揮的力量難以估計;十傑中的米勒,後來當上史丹福商學院院長,對美國企業界管理觀念的影響力,更遠在藍迪之上。亨利福特二世表示,讓米勒離開,是他一生最後悔的事,如果他發生意外,一切善後要讓米勒料理。 「藍血」可以很貼切地形容十傑。因為他們個個出身哈佛管理學院,進入產業之後直接就進入福特汽車的決策層峰。日後個個掌控組織的咽喉要衝,有如企業王國中的名門貴族——BLUEBLOOD。就算才智在十傑中最為不濟的摩爾也十足是個行銷天才,他建立北美最大的汽車銷售網,富甲一方。 在管理科學剛發軔的年代,《藍血十傑》記載了這群科學管理精英邁向事業的轟轟烈烈事迹,十傑雖然個個成就不凡,背後卻埋藏了冷落嬌妻子女的深深閨怨;十傑之間都是摯交,早年歃血為盟的情份,最終卻坐視朋友失敗而不加援手……;在絢爛功業歸於平淡之後,藍血十傑才又緊緊凝聚。這些情節,有如現代工商企業社會翻版,無情得令人動容。

推薦閱讀:

金雁:從東歐到新歐洲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為何歐洲人的火器比中國人的精良?原來如此
2017年歐洲最受歡迎的10款車 第一名在國內也是神車!
防流浪狗咬人 歐洲國家這些辦法值得中國借鑒
敲黑板!「到此一游」該這麼畫才對!

TAG:歐洲 | 人文 | 貴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