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與《投降詔書》

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以天皇裕仁名義發布過兩份詔書。兩份詔書的內容與來由經常被混淆。8月15日12時,日本廣播協會(NHK)播放由天皇宣讀的一份詔書錄音,詔書約有800多字,但實質性內容就是一句話--就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事告知全國:「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原文沒有題頭,後來的日本資料都稱其為《終戰詔書》,靖國神社陳列的詔書複製件也題為《終戰詔書》。該詔書發布時日本尚未向同盟國履行投降簽字手續,詔書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全文沒有「投降」一詞,稱為《終戰詔書》較為合適。8月10日凌晨御前會議上天皇「聖斷」接受《波茨坦公告》後,內閣召開會議形成決議,即通過駐瑞士、瑞典公使將乞降照會送達美國國務院。首相鈴木貫太郎並指定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準備天皇詔書擬稿並延請漢學家安岡正篤、川田瑞穗等人潤飾文字。12日美國代表盟國對日本乞降照會作出「貝爾納斯答覆」,但此時日本軍部冥頑不化,內閣舉棋不定,形勢險惡。14日上午破例召開有內閣成員與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成員出席的御前會議,天皇再次「聖斷」終戰。天皇所言實際只是一個裁決,必須再經內閣會議形成終戰決定、履行上奏,內閣會議同時對詔書修改定稿。當晚詔書正式文本送天皇署名用璽,內閣所有成員再簽章附署。總之,由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其實是一個內閣文件,這是由日本國家體制所決定的。一些研究者從批判天皇《終戰詔書》入手,以追究天皇戰爭責任,實為文不對題。14日內閣會議形成終戰決定後,外務省於當日晚通過瑞士、瑞典向同盟國發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急電。東京時間15日9時左右、即《終戰詔書》廣播之前,美國、中國、英國、蘇聯都對外公布日本的投降電文,杜魯門總統還宣布已下令盟軍停止進攻行動、任命麥克阿瑟為接受日本投降的盟軍最高統帥、將儘快簽署投降條款。至此日本投降法定手續都已完成,但對於散佈於亞太地區的日本軍人與民眾來說,投降仍是爆炸性消息,因此才採取了播放天皇宣讀詔書錄音的方式,這就是日本人所稱「天皇玉音放送」歷史事件。有人批評說《終戰詔書》中沒有「投降」一詞(其實「終戰」一詞也沒有!)表明日本人包藏禍心,可能過甚其辭了。從法理上說,接受《波茨坦公告》就等於投降。《終戰詔書》系內閣擬稿,受眾是本國軍民,天皇對自家人說話總要顧點面子,雖沒說「投降」但誰也知道這就是投降。
推薦閱讀:

古代日本天皇的「稱號」是什麼性質?為什麼明治以後的天皇不再有「稱號」?
日本天皇居然要提前退位,皇室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何娶到日本皇室的人?
神壇下的日本天皇
從紀宮殿下婚禮看日本的內親王婚禮流程

TAG:日本 | 日本天皇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