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情感教育
【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美國的低幼讀物,也就是給一至六歲兒童看的圖畫書,可謂汗牛充棟。任何一個選題,都能查到成百上千的書目。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貓頭鷹,至少有500多本書可供選擇;關於狗、貓、小熊的圖畫故事書,則各自在千冊以上。當然,也可以按內容性質分,比如啟發智力、增長知識、刺激想像力和品行教育等。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情感教育類的書籍。本文將介紹幾種和情感教育有關的低幼經典名著。這些內容深刻的書籍不僅能夠教育孩子,也可以教育父母。
《猜猜我有多愛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作者為薩姆·麥克布萊尼[Sam McBratney])是給二至三歲兒童讀的圖畫故事書,共20頁,已經在中國大陸出版了中譯本。故事中,小兔想告訴父親自己有多愛他。他先使勁伸展雙臂,說他的愛有這麼寬;父親也做同樣的動作表達愛意,長胳膊令小兔非常羨慕。之後小兔又蹦跳、倒立等,都比不過父親。他又形容,自己對父親的愛沿著小路一直通到小河;父親說,他對小兔的愛跨過小河到了山那邊。最後,快睡著前,小兔看到天上的月亮,感到沒有比那兒更遠的地方,就告訴父親,他的愛一直到達月亮。父親感動地說,那兒確實非常、非常遠。他吻了兒子,道過晚安後,微笑自語:「我愛你一直達到月亮再返回地球這麼遠。」這則故事不僅讓人感動,還讓孩子了解到,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而為人父母者也認識到,自己不應要求子女回報同樣多的愛。故事還暗示,子女一般以父母為楷模——小兔很嚮往長大後和父親一樣。而兔爸爸堪稱家長的楷模,不僅有不求回報的愛心,還那麼智慧和幽默。同時,這則故事還教給孩子高、矮、長、短、遠、近的概念。
《小熊》(Little Bear,作者為埃爾絲·米納里克[Else Holmelund Minarik]) 包含熊媽媽和小熊之間發生的四個故事,文字較多,是給四到六歲孩子讀的,但兩三歲的孩子也能在大人的講解下看懂書中大部分內容。第一個故事顯示出熊媽媽的高超教育手段。小熊以天冷為由,不斷問媽媽要這要那。媽媽親手給他做了帽子、大衣、褲子,他還不滿足。媽媽問:「你是不是還想要毛皮大衣?」小熊說是,媽媽就拿掉他的帽子,脫下他的大衣和褲子,告訴他,他身上的皮就是毛皮大衣,而小熊也對此感到很滿意。熊媽媽並沒有從一開始就給小熊講他不需要穿任何衣服的大道理,而是自己很費勁地做了那些並不必要的衣褲。可是,通過因勢利導,小熊不僅自己感受到了那個道理,而且還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深切關愛。第二個故事叫「生日湯」。小熊生日那天,媽媽不在家,不過他並沒因忘記他的生日而埋怨媽媽。他想到朋友們要來,就自己做了一鍋蔬菜湯招待。正當小熊和小雞、小鴨、小貓一起喝湯的時候,媽媽端著生日蛋糕進來了。他喜出望外,緊緊抱住了媽媽的腿。這個故事,足以讓那些培養出「小皇帝」的父母汗顏。第三個故事,是講熊媽媽如何配合小熊「飛到月亮上」的行動,而沒有打擊他的想像力;第四個故事正相反,對小熊不切實際的願望,熊媽媽明確說「不」。在中國大陸,此書及其系列,作為兒童英語讀物出版。
如果檢索和友誼有關的低幼讀物,可發現10000多條書目。其中,《小藍卡車》 (Little Blue Truck,作者是愛麗絲·舍特[Alice Schertle])是一本給兩三歲兒童看的經典讀物。一開始,小藍卡車在鄉間小路上行駛,一路上和田野里的牛、馬、豬、羊等動物友好地互致問候。雨過天晴,一輛大黃卡車橫衝直撞地飛奔而來,嚇飛了小鴨子,還差點把小藍卡車擠到路外,隨後自己陷在泥坑裡。小藍卡車奮力去推大卡車,自己也陷進了泥坑。他鳴笛呼救,那些動物都跑來幫忙推車,終於把兩輛車都推出了泥坑。大黃卡車對小藍卡車說:「謝謝,小弟弟。你幫了我,他們幫了你。」他認識到,很多事都取決於好朋友們的鼎力相助。最後,小藍卡車滿載所有動物,向前駛去。這個故事顯示了友誼的力量,並提倡助人為樂的精神。雖然遭到大卡車的無禮對待,可小藍卡車還是真誠地出手相救。
《楓》 (Maple,作者是洛里·尼科爾斯[Lori Nichols]) 是一本給三到五歲幼兒讀的圖畫書,講述一個叫「楓」的小女孩和楓樹之間的友情。這並非童話,而是從小女孩角度敘述的真實世界的故事。小女孩兒還在媽媽肚子里時,父母就為她種了一棵楓樹,小楓樹和她一起長大。父母嫌她在家太吵時,就打發她到外邊玩兒。她發現楓樹從不嫌她吵,就對著楓樹唱歌,為它跳舞,還在辮梢插上樹葉,假裝自己是樹。有時,她躺在樹下,看樹葉在風中搖擺,感到樹在為她舞蹈。這些描寫讓父母看到,任何事物都能引發小孩子的豐富想像力,而有想像力的人才能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接著,故事描寫冬天來臨,樹葉都掉了,小女孩怕樹感到冷,就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它穿上。因為樹不能和她來回扔雪球,她希望和別的朋友玩兒,於是想,樹可能也想有另一個朋友,就為樹堆了個雪人做朋友。太陽出來,雪人化了,小女孩兒摟著樹,高興她們仍互相擁有。春天來了,另一顆小樹發芽,原來她的小妹妹快出生了。小妹妹出生後,楓很懂得關心她,與她分享自己的東西。小妹妹大哭不止,楓就抱她到樹下躺著,看樹葉舞蹈。這時,妹妹的哭聲立刻停止。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可耐人尋味。小女孩能體諒、關心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對友誼忠誠而持久,很令人感動。小女孩與一棵樹都能有這麼多感情互動和交流,也讓人感慨其內心世界的豐富。
情感教育書里最著名的,是中文譯名為《愛心樹》的"The Giving Tree"(作者為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1964)。在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的「教師推薦100本最佳兒童讀物」的榜單上,此書名列第三。筆者認為,書名還是直譯為「給予樹」「付出樹」或「奉獻樹」為好。「愛心樹」這個譯名,限制了原作所能引發的豐富聯想。因為,譯做「愛心樹」,中國學生的讀後感都偏重讚揚樹的無條件之愛;而美國學生首先是對剝削樹的男孩兒感到憤怒[注1]。
此書的繪畫極簡單,也沒有顏色,但很動人。書中的故事以「從前有一棵樹」開始,從樹的視角敘述。那是一棵蘋果樹,而且還是女性。她喜歡一個小男孩,因為他每天都到樹下來玩兒,或爬樹,或在樹枝上盪鞦韆,累了就坐在樹蔭里休息。小男孩很愛那棵樹,因此樹感到很幸福。漸漸地,男孩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夥伴(畫面當中,樹的背後露出四隻腳),樹常常覺得孤單。有一天,男孩向樹要錢,樹就讓他摘蘋果去賣錢。滿足了男孩的願望,樹感到很幸福。過了很長時間,男孩才再次出現,已是成年人模樣,但樹還稱他為「男孩兒」。他向樹要房子,樹就讓他砍樹枝蓋房子。它再次因滿足男孩的願望而感到幸福。又過了很長時間,男孩出現時已是中年人模樣,不過樹還稱他為「男孩兒」,還邀請他玩。男孩想有一隻船,好去遠航,樹就讓他砍樹榦。這樣,樹只剩接近根部的一截了。她感到幸福,可又並非真正感到幸福:她習慣因滿足男孩而感到幸福,可現在已重度殘疾的她,實際上並不幸福。又過了很長時間,已經老態龍鐘的男孩再次回到樹身旁。樹對他表示抱歉,說自己只是一個老樹樁,沒什麼可以給他了。老男孩說他不需要任何東西,只想休息,樹就讓他坐在樹墩上休息。最後一幅畫中,帽子掉在地上的老人,萎靡不振地坐在樹墩上。故事以「樹感到幸福」結束。
亞馬遜網站註明,一至八歲的孩子都可以閱讀此書。從網路評論看,有三歲的孩子讀後因同情樹而難過落淚——同情心也是情感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
實際上,任何年齡的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所觸動,產生各種聯想。書中的故事,可以象徵朋友、戀人之間,父母和子女以及自然與人等關係。有研究發現,瑞典孩子和母親更傾向將此書解讀為朋友關係,而日本孩子和母親更傾向解讀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注2]。查看中文互聯網中關於此書的評論和讀後感,可以看到中國的孩子和母親也都傾向於將此書解讀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在讀後感中,不少中國孩子稱自己的媽媽很像那棵樹,認為樹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筆者看了這本書後,首先想到的也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那棵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樹,雖然令人感動,但更使人難過。樹殘人頹的結尾,更是令人唏噓不已。書中那個孩子,讓人聯想到「啃老族」。不過,「啃老」的孩子變老時,其父母已去世,連「樹墩」也沒得坐。那樹把長大後的「男孩兒」仍當孩子,可以解釋為「母愛」始終未變,或者「溺愛」最終妨礙了孩子的成長和獨立。樹做的並非絕對必要的無私犧牲,似乎客觀上助長了男孩的自私。總之,這本書激發兒童以及父母們探討諸多話題,包括自我犧牲、真愛、溺愛、幸福、奉獻、回報、互惠、感恩、索取、自私、貪婪等等。甚至還有人將此故事解讀為:樹一再讓男孩兒傷害她,二者是受虐與施虐關係。
還有作者創作了名為《另一棵給予樹》的圖畫書[注3]。除了奉獻一切的樹外,還有另一棵並排長著的蘋果樹,只給男孩蘋果,而沒給樹枝、樹榦。男孩老了以後,選擇坐在這棵依然會結果實的大樹的樹蔭底下,讓那棵一無所有,只剩樹墩的樹分外難過。看上去,這本書是專為父母創作的。
推薦閱讀:
※然而你並沒有失去,你依然如故默默地堅持!
※很受傷的愛情還需要繼續嗎?
※這一世思念為你盛開,這一世柔情為你綻放【情感美文
※怎麼樣用一段話詮釋已經離開了的人?
※第一次和女生約會聊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