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陳景潤的成就另一面: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嗎

最佳的結果是中國 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 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 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2 」的形式。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 s個質數的乘積 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 + t 」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證明了 「9+9 」。

  1924年,德國 的拉特馬赫(Rademacher)證明了「7+7 」。

  1932年,英國 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證明了 「6+6 」。

  1937年,義大利 的蕾西 (Ricei)先後證明了「5+7 」, 「4+9 」, 「3+15 」和「2+366 」。

  1938年,蘇聯 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5+5 」。

  1940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 「4+4 」。

  1948年,匈牙利 的瑞尼(Renyi)證明了「1+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 證明了 「3+4 」。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 「3+3 」和 「2+3 」。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 和蘇聯的巴爾巴恩(BapoaH)證明了 「1+5 」,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 」。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維諾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義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證明了「1+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2 」。

質疑 編輯

  一、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與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 )寫道:陳景潤定理的「1+2」結果,通俗地講是指:對於任何一個大偶數N,那麼總可以找到奇素數 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兩式至少一式成立:「

  N=P"+P"(A)

  N=P1+P2*P3(B)

  當然並不排除(A)(B)同時成立的情形,例如62=43+19,62=7+5X11。」

  眾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指對於大於4的偶數(A)式成立,【1+2】是指對於大於10的偶數(B)式成立,

  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命題,陳景潤把兩個毫不相關的命題混為一談,並在申報獎項時偷換了概念(命題),陳景潤也沒有證明【1+2】,因為【1+2】比【1+1】難得多。

  注意:在邏輯上,一個理證如果是正確的,就不允許有反面的困難,凡是差異的事物,都是可以區別的,可以分離的,也就是說,證明一個觀點,是不允許「滲透」的,兩個物體組合成為一個物體,只能理解一個物體被消滅了,一個被保存了。「1+2」就是1+2,不能說1+2包含了1+1.

  二、陳景潤使用了錯誤的推理形式

  陳採用的是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肯定式」:或者A,或者B,A,所以或者A或B,或A與B同時成立。這是一種錯誤的推理形式,模稜兩可,牽強附會,言之無物 ,什麼也沒有肯定,正如算命先生 那樣「:李大嫂分娩,或者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或者同時生男又生女(多胎 )」。無論如何都是對的,這種判斷在認識論上稱為不可證偽 ,而可證偽性 是科學與偽科學 的分界。相容選言推理只有一種正確形式。否定肯定式:或者A,或者B,非A,所以B。相容選言推理有兩條規則:1,否認一部分選言肢,就必須肯定另一部分選言肢;2,肯定一部分選言肢卻不能否定另一部份選言肢。可見對陳景潤的認可表明中國數學會 思維混亂,缺乏基本的邏輯訓練。

  三、陳景潤大量使用錯誤概念

  陳在論文中大量使用「充分大 」和「殆素數 」這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而科學概念的特徵就是:精確性,專義性,穩定性,系統性,可檢驗性。而「充分大」,陳指10的50萬次方,這是不可檢驗的數。殆素數是說很像素數,小孩子的遊戲。

  四、陳景潤的結論不能算定理

  陳的結論採用的是特稱(某些,一些),即某些N是(A),某些N是(B),就不能算定理,因為所有嚴格的科學的定理,定律都是以全稱(所有,一切,全部,每個)命題形式表現出來,一個全稱命題 陳述一個給定類的所有元素之間的一種不變關係,適用於一種無窮大的類,它在任何時候都無區別的成立。而陳景潤的結論,連概念都算不上。

  五、陳景潤的工作嚴重違背認識規律

  在沒有找到素數普遍公式 之前,哥氏猜想是無法解決的,正如化圓為方 取決於圓周率 的超越性是否搞清,事物質的規定性決定量的規定性。

  王元院士說:哥德巴赫猜想僅僅指「1+1」;

  丘成桐 院士說:陳景潤的成功是媒體造就的。

意義 編輯

  一件事物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我們關心他,假如一個問題的解決絲毫不能引起人類的快感,我們就會閉上眼睛,假如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知識毫無幫助,我們就會認為它沒有價值,假如這件事情不能引起正義和美感,情操和熱情就無法驗證。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的一種表現次序,人們持久地愛好它,是因為如果沒有這種次序,人們就會喪失對更深刻問題的信念——因為無序是對美的致命傷,假如哥德巴赫猜想是錯誤的,它將限制我們的觀察能力。使我們難以跨越一些問題並無法欣賞。一個問題把它無序的一面強加給我們的內心生活,就會使我們的感受趨向醜陋,引起自卑和傷感。哥德巴赫猜想實際是說,任何一個大於3的自然數n.都有一個x, 使得n+x與n-x都是素數,因為,(n+x)+(n-x)=2n.這是一種素數對自然數形式的對稱,代表一種秩序,它之所以意味深長,是因為素數這種似乎雜亂無章的東西被人們用自然數n對稱地串聯起來,正如牧童一聲口稍就把滿山遍野亂跑的羊群喚在一起,它使人心晃神移,又像生物基因 DNA,呈雙螺旋結構 繞自然數n轉動,人們從玄虛的素數看到了純樸而又充滿青春的一面。對稱不僅是視覺上的美學概念 ,它意味著對象的統一。

  素數 具有一種浪漫的氣質,它以神秘的魅力產生一種不定型的朦朧,相比之下,圓周率 ,自然對數 。虛數 。費肯鮑姆數就顯得單純多了,歐拉曾用一個公式把它們統一起來。而素數給人們更多的悲劇色彩,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冷漠。當哥德巴赫猜想變成定理,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大智大慧,乘法是加法的重疊,而哥德巴赫猜想卻用加法將乘性概括。在這隱晦的命題之中有著深奧的知識。它改變人們對數的看法:乘法的輪郭憑直觀就可以一目了然,哥德巴赫猜想體現一種探索機能,貴賤之別是顯然的,加法和乘法都是數量的堆積,但乘法是對加法的概括,加法對乘性的控制卻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要求,前者通過感受可以領悟,後者則要求靈感——人性和哲學。靜觀前者而神往於它的反面(後者),這理想的境界變成了百年的信仰和反思,反思的特殊價值在於滿足了深層的好奇,是一切重大發現的精神通路,例如錄音是對發音的反思結果,磁生電 是對電生磁 的反思結果。。。。順思與反思是一種對稱,表明一種活力與生機。順思是自然的,反思是主動的,順思產生經驗,反思才能產生科學。順思的內容常常是淺表的公開的,已知的。反思的內容常常是隱蔽的,未知的。反思不是簡單的衷情回顧不是對經驗的眷念,而是尋找事物本質的終極標準——-對歷史真相 或事物真相的揭示。

  哥德巴赫猜想為什麼會吸引人?世界上絕對沒有客觀方面能打動人的事物和因素。一件事之所以會吸引人,那是因為它具有某種特質能震動觀察者的感受力,感受力的大小即觀察者的素質。感人的東西往往是開放的。給人以無限遐思和暗示。哥德巴赫猜想以一種表面開朗簡潔的形式掩蓋它陰險的本質。他周圍籠罩著一種強烈的朦朧氣氛。他以喜劇的方式挑逗人們開場,卻無一例外以悲劇的形式謝幕。他溫文爾雅地拒絕一切向她求愛的人們,讓追求者爭風吃醋,大打出手,自己卻在一旁看著一場有一場拙劣的表演。哥氏 猜想以一種抽象的美讓人們想入非非,他營造一種仙境,挑起人們的慾望和野心,讓那些以為有點才能的人勞苦、煩惱、憤怒中死亡。他恣意橫行於人類精神的海洋,讓智慧的小船難以駕馭,讓科研的『泰坦尼克 』一次又一次沉沒。

  人類的精神威信建立在科學對迷信和無知的勝利之上,人類的群體的精神健康依賴於一種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導入完美的信念使理想進入未來中,完美的信念使人生的辛勞和痛苦得以減輕,這樣任何驚心動魄的災難,蕩氣迴腸 的悲愴都難以摧毀人的信念,只有感到無能時,信念才會土崩瓦解。肉體在空虛的靈魂誘導之下融入畜類,人類在失敗中引發自卑。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學意義正在如此。


推薦閱讀:

數學家丘成桐談自己研究數學的經驗
(8)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趣事
黑洞內部是怎樣的?數學家駁斥關於拯救黑洞的猜想
阿諾德:從「低能兒」到「奇異數學家」 | 科學春秋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識大體的異國妻子—松本米子

TAG:數學 | 成就 | 數學家 | 證明 | 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 | 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