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陵寢,生前崢嶸的勞頓歲月,身後孑然的一身孤獨
清朝離我們很近,故事也很多。
我還是來了,心心念念的昭西陵——
無論是出於對歷史的景仰,還是因為曾對《孝庄秘史》追劇,或是對《盜墓筆記》的想像,陵寢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秘境,昭西陵成了我一直想去的地方。
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寢,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
昭西陵是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歷史這樣評價孝庄文皇后:有絕色,性機敏。
大清國母孝庄文皇后13歲嫁給努爾哈赤(清朝前身大金國天命汗)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13年後皇太極稱帝改金為清。孝庄的姑母,姐姐也先後嫁給皇太極,成為歷史上「一家三女同侍一夫」的傳奇。
庄妃嬌柔睿智、美艷莊重,大家閨秀的身體里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
在滿族宮廷鬥爭的漩渦中和與明朝大決戰的大潮里,孝庄文皇后可以說是鬥爭了她的一生。
她先後輔佐她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極、她的兒子清世祖順治、她的孫子清聖祖康熙三朝皇帝,主持了許多重大的事情,對清代的建立與鞏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庄太后成了康熙擒鰲拜的堅強後盾。一個女子輔佐了三位皇帝,絕無僅有。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孝庄文皇后去世後,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時安放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因其陵寢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
孝庄不入昭陵給後人帶來許多猜測,也有人製造撲朔迷離的「下嫁緋聞」抹黑太后。其實,孝庄沒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願。
史料中有一部《孝庄後傳》的書,裡面寫到,孝庄在病重期間,專門叮囑自己的孫子康熙,原文如下: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為了避免勞師動眾,減輕過多的勞役,她把自己的陵寢留在了京東。她心裡惦記著她的兒孫們,惦記著大清臣民,她在大紅門外守護著她的後代子孫,一位聰慧賢德的偉大女性永載史冊。
在清朝歷史上,為皇后修建神道碑十分罕見,這屬於越規的事情。據清史記載,這是因為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離瀋陽的昭陵相距太遠,為了標誌其所屬,所以建了神道碑。
昭西陵於1931年3月被盜,如今還在發生著盜取孝庄皇后陵寢事件。
朗朗乾坤之下,莽莽山林之中,整個世界已經逝去的和正在發生的勾連在了一起。
沒有厚重的牆,沒有被塗抹顏料整治如新,而是從建成那日開始穿過數百年的風雨曝晒來到尋古者的面前,這就是昭西陵。
大清國母,一代傳奇!
一切在歷史書中讀過的關於孝庄皇后的故事,都彷彿如舊膠片般在腦海中穿梭流轉。
如今,浮華已退,滄海桑田,她就在這裡靜靜的長眠。
夢醒時分,大幕落下,看盡世事,洗盡鉛華,
帶著絲絲感傷,點點無奈,漸漸隱去,
默默地遙望著遠方的夫君,靜靜的回想著她傳奇經歷的前世今生。
推薦閱讀:
※溫下一壺歲月,等待與你對酌
※輕撥歲月的琴弦,盪過指尖的微涼
※時光終會洗盡鉛華,還你歲月如初
※站在光陰的節點 輕撫歲月的痕迹
※歲月無情也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