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製造的「四大冤案」環球新軍事網 2015-12-15 19:55:05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媒體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唐太宗被稱為「千古一帝」,實行「慎刑寬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

  從貞觀六年(632年),他讓近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的創舉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犯人的關懷。對犯人尚且如此,那麼對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更應當珍惜呵護,但李世民卻多次製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賢能之士遭受無妄之災。

  盛彥師是一員武將,他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難得的軍事奇才,但如果讓他當勸降的說客,那他可就是門外漢了。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有意選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目的是想藉助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

  

  據《舊唐書·盛彥師傳》記載,盛彥師被俘後,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表現出了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賊平,彥師竟以罪賜死」。盛彥師落入敵手,有辱使命,罪過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當,其罪更甚。李世民賜死盛彥師,與其說是為了發泄對盛彥師的不滿,倒不如說是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身失誤。

  如果說盛彥師被賜死,有其自身過錯的因素,那麼李君羨的死就不可思議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讖語,一道無中生有的讒言,就輕鬆地讓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李君羨斷送了性命。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語,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猜疑。

  當他得知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其武連郡公、左武衛將軍、玄武門守將等一系列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正好與「女主武王」暗合時,李君羨的霉運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惡之」,接著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與妖人交通謀不軌」,最後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君羨坐誅,籍沒其家」。厄運來得如此迅速,如此連貫,恐怕李君羨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麼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書張亮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因為其為官地相州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因為有人發現了「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因為他私下裡與幾個江湖術士談論了這些敏感話題,因為其老婆喜歡巫術進而干預政事對他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這位農民出身的凌煙閣功臣成員,很快就被推上了「謀反」的風口浪尖。「謀反」,是皇帝最不願意聽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後快。

  正當李世民為找不到過硬的證據而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突然又聽到張亮私下裡畜養500壯士為義子的事,總算是一個現成的把柄。於是,李世民就來了個主觀推斷,對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於是,這位當年輔佐李世民爭奪帝位的死黨,這位剛剛從高麗戰場返回長安的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這位臨死前還在苦苦哀求寬大處理的刑部尚書,被「下詔處斬,籍沒其家」。

  

  能夠得到李世民高度評價的人不多,除了「鏡子」魏徵,就應該是「性最堅貞」的劉洎了。因為劉洎忠於職守,敢於直諫,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遠征高句麗時,才把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放心地交給他。貞觀十九年,遠征高句麗歸來的唐太宗,聽信了褚遂良讒言,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情況上,草率地把劉洎給殺了。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得了「癰疽」,劉洎聽到消息後,憂心忡忡,曾和同僚們說了八個字:「疾勢如此,聖躬可憂!」這本是一句憂國憂君的肺腑之言,但被進讒者傳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卻完全變了味:「(劉)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宮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謀反」,就是「傳位」了。

  進讒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問題上大肆進讒,皇帝因此才會失去理智,龍顏震怒。唐太宗二話不說,即刻下詔:「(劉)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導「寬大安撫」,實行開明統治,體現人文關懷;一面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猜忌心理,對大臣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李世民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能比政局穩定更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過,但位高權重的臣屬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興師動眾,殺氣騰騰。

  尤其是到了貞觀中後期,隨著「隋亡為戒」歷史教訓的逐漸淡忘,隨著驕傲自滿情緒的不斷滋長,封建帝王的專制本能越來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體現出來。難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為中書令後,不僅高興不起來,反而面露憂色。母親問他為什麼,他說:「非勛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親朋好友前來道賀,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賀也。」寥寥數語道出了他對「伴君如伴虎」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認識。

  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岳父!

  

  受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北方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躍地。540年突厥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史官的記載中,它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佔領了整個漠北地區,控制著從大興安嶺到鹹海之間廣闊的土地,北周、北齊等政權紛紛向其納貢、和親。

  581年隋朝建立後,被迫在北部邊疆修築長城,布置重兵,以防止突厥入侵。然而在583年突厥帝國如日中天時,龐大的帝國卻轟然倒塌,分崩離析,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突厥,並引發內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然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

  相比之下人們更為熟悉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他的妻兄長孫無忌,對於他的這位岳父大人似乎沒什麼印象。其實這是因為他的這位岳父早在隋朝滅亡前就故去了,但這個人確是一位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它不僅搞垮了突厥,成語「一箭雙鵰」也源自於他。

  

  李世民的岳父名叫長孫晟,字季晟,551年出生,河南洛陽人。長孫家族來源於北魏的拓拔鮮卑,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父子兄弟均擔任顯官要職。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當時北周的尚武,閑來無事的貴族子弟們經常在一起比試騎射,當時的那些人都不是長孫晟的對手。

  568年18歲的長孫晟擔任司衛上士。起初長孫晟在朝野中沒什麼名氣,別人也不了解他的才能,唯有楊堅第一次見到他後,就深贊其異才,拉著長孫晟的手,對旁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580年突厥可汗攝圖(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將宗室之女嫁給他。當時北周與突厥為彰顯自身國力,便挑選一些驍勇之士充當使者。因此這次長孫晟作任命為副使,護送送千金公主至突厥可汗牙帳。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使者前往,但突厥可汗攝圖多輕視不禮,卻唯獨喜愛長孫晟,並經常與他遊獵,以至於長孫晟留住其處長達一年之久。

  

  一次兩人出獵,見到兩隻雕爭奪一塊肉,攝圖給了長孫晟兩支箭,並說:「請射取之。」長孫晟彎弓搭箭,馳馬而奔,見雙鵰相攫,於是瞄準目標,發一箭而貫射雙鵰。因此後世有了「一箭雙鵰」的成語。攝圖因此更是對長孫晟刮目相看,讓突厥的貴族子弟和他親近結交,向他學習射箭。游牧民族子弟要向一個中原人學射箭,這真的不多見!

  此時可汗的弟弟處羅侯,與兄長關係不好,於是暗中派人與長孫晟結盟。而長孫晟也趁著在突厥遊獵之機,察看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當長孫晟結束突厥之行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楊堅即將坐上皇位,於是他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堅,楊堅聞後大喜,將他升為奉車都尉。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突厥可汗攝圖非常不滿,「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突厥人對妻子稱呼)乎?」遂借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進兵攻陷臨渝鎮,並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隋文帝聞之大驚,急忙下令在北方修築長城,派遣重兵防守。

  

  「突厥通」長孫晟深知突厥各部首領各統強兵、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他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征,易可離間,便向隋文帝上書獻策,「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隋文帝覽奏大喜,召見長孫晟商議。長孫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隋文帝深為讚歎,全部採納,派遣使者拉攏玷厥(達頭可汗)。玷厥使者到隋後,令居於攝圖使者之上,果然攝圖與玷厥開始相互猜忌。同時授予長孫晟車騎將軍,命他帶著金錢,結好契丹、奚等部族,並在處羅侯處,廣布心腹,誘其內附。

  

  582年突厥可汗攝圖率領各部40萬騎兵自蘭州攻入,一路上打敗隋軍,進至周盤(今甘肅慶陽境內)。攝圖意欲南下,玷厥不從,率領所部撤退。長孫晟又讓攝圖的侄子染干告訴沙缽略:「鐵勒等反,欲襲其牙。」攝圖恐老營有失,於是撤兵出塞。此戰若無長孫晟的謀劃,立國尚淺的隋朝很可能會損失慘重。

  583年隋文帝派竇榮定為帥,統帥3萬人與突厥阿波部在涼州一帶交戰,阿波軍屢戰屢敗。在軍中任偏將的長孫晟趁機建議利用阿波與攝圖的矛盾,再用反間計。於是當阿波使者到來時,長孫晟對他說:「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 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留在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攝圖得知阿波使者入朝後,非常憤怒,率軍一舉攻破阿波的老營,「盡獲其眾而殺其母」。走投無路的阿波投靠西邊的玷厥,「乞師十餘萬,東擊攝圖」,至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突厥(攝圖)、西突厥(玷厥)兩部。雙方不斷交戰,攝圖屢敗,於是被迫向隋朝入貢。他的妻子北周公主也申請改姓楊,認楊堅為父。

  584年隋文帝派遣虞慶則、長孫晟出使攝圖,「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攝圖奉詔時不肯下拜,長孫晟上前說道:「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聽了這話,攝圖笑著對手下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方肯下拜。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隋朝可以南下滅陳。

  585年攝圖病死,其子雍閭繼任為可汗。592年流民楊欽逃到突厥,煽動雍閭以及大義公主反隋,於是突厥不再入貢。此後長孫晟出使突厥,公主言辭不遜,便發覺此事。回京後,長孫晟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他出使突厥,向索要雍閭楊欽。雍閭謊稱無有此人,長孫晟收買可汗手下,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雍閭面前質問。最終雍閭理屈,將公主殺死,遣使入貢。

  

  此後在長孫晟的建議下,隋文帝拒絕了雍閭的請婚,而是與處羅侯之子染乾和親。並將在突厥內戰中失敗的染干封為啟民可汗,予以妥善安置,成為隋朝的屏障。599年雍閭被殺,部眾大亂,長孫晟建議讓啟民可汗派人招撫,引起了西突厥可汗的不滿,雙方爆發戰爭,長孫晟擔任行軍總管跟隨楊廣出兵。

  兩軍對持,長孫晟建議「突厥飲泉,易可行毒。」於是命人在水泉中下毒,結果西突厥人畜傷亡慘重,並認為「天雨惡水,其亡我乎?」,紛紛逃竄,長孫晟率軍追擊,「斬首千餘級,俘百餘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設宴慶祝,席間有一個突厥降將在列,他說突厥人非常害怕長孫晟,「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601年長孫晟上疏「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突厥,宜在今日。」於是隋文帝派遣楊素、長孫晟率兵,護送啟民可汗北歸。經過幾場戰爭,突厥部眾紛紛向啟民可汗歸降,身受重傷的玷厥率殘部逃亡吐谷渾。順便說一下,同年長孫晟的小女兒出生,她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

  

  604年當長孫晟回到京城時,正趕上隋文帝病死。楊廣秘不發喪,並任命長孫晟為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左領軍將軍等職。此後長孫晟又奉命領兵參與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因功被封為武衛將軍。

  607年隋煬帝準備北巡塞外,陳兵耀武,怕啟民可汗誤會,就派遣長孫晟前去宣喻。啟民可汗染幹了解後,率領契丹、奚等十幾個部族的酋長齊來迎接隋煬帝。長孫晟見到招待隋煬帝的牙帳內雜草叢生,想讓啟民可汗親自剪除,藉此向各部族宣示天子的威嚴。便指著帳內的草,言道:「此根大香」。啟民可汗聞後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洒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啟民可汗這才明白,趕緊說:「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於是拔出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後,爭相剪草。此外啟民可汗還舉國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於薊,長3000里,寬百步。隋煬帝聽聞後,對長孫晟的大加讚賞,加封其為右驍衛將軍。

  

  609年這位讓突厥視如雷霆的長孫晟病死,時年58歲。同年誠心歸順隋朝的啟民可汗也離世,隋朝與突厥的關係開始變得非常微妙。615年8月,隋煬帝出塞北巡,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隋煬帝慨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突厥至此」

  長孫晟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分別為長孫無乃、長孫無傲、長孫無憲、長孫無忌、長孫無逸以及長孫皇后。特別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后,他們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影響頗深。而他們的父親,曾經一箭射雙鵰、用計謀搞垮突厥的長孫晟,卻淹沒在隋朝短暫的歷史塵埃當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長孫晟雖然一生從未指揮過大規模作戰,但他憑藉自己的出眾的謀略,將偌大的突厥帝國為分化瓦解,這不正是戰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推薦閱讀:

=唐太宗《百字箴言》橫幅
唐太宗問許敬宗
凌煙閣功臣是怎麼回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書法欣賞】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殺掉名將李君羨 都是武則天惹的禍

TAG: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 | 千古 | 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