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集) 2000/3/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0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廿一面,最後一行,第三十五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從三十五到三十六,這兩願是一章,第十七章。願文很清楚,『所有眾生,生我國者』,我們要看清楚這一句話。這是彌陀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髮願求生凈土,無論是生實報土,或者是生凡聖同居土,乃至於下下品往生,都包括在其中。這裡面並沒有限制說是上品往生,或者是報土往生,全部都概括了。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是非常希有的大願。正因為如此,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為什麼稱「補處」?他居住在後補佛的地位。就如同我們娑婆世界,現在彌勒菩薩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世尊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將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補釋迦牟尼佛的佛位。釋迦牟尼佛是在這一個大劫當中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稱他作後補佛。「補處」,就是後補佛。經文裡頭我們要特別重視的,是「一生」。大乘經論裡面佛常說,一個人修行要修到這個地位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同修們都知道,菩薩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諸位想想,那是多少生多少世?可是,這三大阿僧只劫,《華嚴經》上我們讀過,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換句話說,你哪一天證得圓教初住,從這一天開始算起;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之前,那個不算。如果把我們無始劫來就學佛這個時間累積起來,那是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夠得到這個果位,你就曉得這是多麼困難,多麼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可是一個人如果真正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難就變成容易了,輕而易舉就證得了,一生當中就成就。其他諸佛世界要累劫修行,西方世界一生就成就。我們信不信?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可是它很容易修學,難信易行!
要怎樣修行,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決定得生凈土?這是我們每一位同學非常關心的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真信、切願、依教奉行,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成了。這三個條件如何建立?都在這一部經上。我們對於這一部經,有沒有信心?我們對於這部經,是不是有相當程度的理解?這是先決條件。夏蓮
既然是為這一樁事情來的,世尊一生講一部經就夠了,為什麼又講那麼許多經典?從他講經的形式上我們能體會,這一部經講過多遍,其他的經是應機說法。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說種種法,是為利益當時的眾生。這個法門不一樣,這個法門是普度一切眾生,不論是什麼樣的根機,這一個法門平等得度。我們在報告經題的時候,給諸位說過,平等法,平等度脫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一生補處是平等成佛。
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因為佛是多次宣講,這部經也是多次的流通到中國,來到中國這些法師大德所帶來的經本不一樣,不是一次講的,所以經過多次的翻譯,於是譯本就不相同,而且譯本裡面的出入很大,證明它不是同一個本子,不是同一次講的。不像其他的經,譬如《金剛經》在中國有六種譯本,但是我們仔細去觀察,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出入,於是我們肯定,它的底本是一個本子,翻譯的人不相同,所以譯的文字有出入,內容沒有出入。不像《無量壽經》,裡面的出入很大,所以確確實實有會集的必要。宋朝
所以夏蓮
這一生當中要決定往生,三輩往生章裡面給我們說最低的條件,我們一定要做到!不是說信了就行了。「信」這個字有很多人把它淺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很深。我們千萬不要誤會:「我已經信佛了」這個錯誤的觀念,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可能我們自己也犯了這個過失,以為自己信了,「信、願、行」,以為我們自己統統具足。在我們這個念佛堂,諸位有機會天天讀誦、聽講,也在念佛堂念佛,豈不是信願行三資糧都具足了嗎?我們的念佛堂能不能保證個個往生,一個不漏?如果不能保證,這個信願行不就有了問題?真的是如此。
我往年出家受戒之後,這是按照規矩,受完戒之後要去拜
受持,什麼叫「受」?佛在經典上講的道理你懂了、接受了。佛所講的修行方法,你也明白了。佛所講的每一個階段的境界,聲聞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信位菩薩、住、行、向、地,你統統都明了、都明白,真干!所以這一個「受」字,信、願、行三個字都在裡頭,這才叫受。「持」,永遠保持,不能夠離開。天天要干、時時要干、念念要干,這才叫「持」。受持談何容易!做不到受持,你沒有信,你那個信是假的,信沒有根。「五根五力」裡頭那個信要有根。有根,然後這個信才能產生力量。我們這個信,是什麼信?古德比喻,像水上的浮萍沒有根,隨波逐流,我們這個信,是這個信法,所以不能成就。我們的願,也並不真正懇切,為什麼?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誘惑。老師辛辛苦苦把這個本子傳給我們,外面有人說:「這個本子不可靠,是居士會集的,一定要讀原本。」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心馬上就動了,你看,信沒有了!願也沒有了!這是考試,你到底有沒有信心?你有沒有願心?有沒有依教奉行?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果然有真信切願,這個信願決定不會動搖,這個信願有根、有力,能生菩提花果,這樣一生我們才會有成就。隨波逐流,這一生當中決定沒有成就,不但是出世間的道業,世間的學業也不能成就。
「受持」這是講的自利,「讀誦」是自利利他。讀誦是溫故而知新,這個經天天要讀,每天讀一遍,就是接受世尊、彌陀、一切如來親自教誨。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經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每天念兩遍,就受兩次灌頂。這部經不但是有宗有教,而且是顯密圓融,涵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都不離開這個本子,這在前面跟諸位都曾經詳細報告過。我們要具足信心,讀誦是自利利他,常常讀,依照這個方法讀,他會開悟。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就成大悟,集大悟就成大徹大悟。讀誦的時候,要字字清楚、了了分明,不能圖快、圖遍數多,讀得模糊不清,這個不可以。這種讀法充其量自利,要知道讀誦之中要有利益眾生的心。
古人讀書很慎重,跟現在人讀書不一樣,具足真誠恭敬,一心專註。所以有人念《金剛經》,惠能賣柴從窗戶旁邊經過,聽到裡面念《金剛經》,一定念得字字分明,他沒有念過書,你念得太快、念得模糊,他就聽不清楚。一定念得抑揚頓挫字句分明,他仔細的聽,他在外面聽就開悟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念經,有沒有人聽到?肯定有!不是念給自己聽,還念給別人聽,沒有人聽到,鬼神有在聽。我想有不少的同修有一些小感應,你一心專註在讀經的時候,忽然聞到香氣,或者是檀香或者是異香,從來沒有聞過的這種香氣,香氣很濃,時間很長,這種感應許許多多人有,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也有很多次,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以後親近懺雲法師,懺雲法師問我:「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感應?」我就把這一樁事情告訴他,因為我很多次遇到。他告訴我,這種感應一般都是有天龍善神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你在這裡讀經,他在這裡停留一下,合掌恭敬,他在致敬。天人身上有香氣,我們肉眼雖然看不到,這個香氣可以聞得到,是這種感應。我們就曉得,我們在讀經常常有鬼神在旁邊,他們見到、他們聽到,恭敬讚歎、合掌致敬。於是讀誦不能草率,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去讀。
「為人演說」,是完全落實了,是把你的受持、把你的讀誦,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要做到!「演」是表演。什麼時候表演?這一生一世,時時刻刻都在表演,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佛在經中的教誨,我們很認真的把它做到,這就是演。做給一切眾生看!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一般的方式,大家在經論裡面看到的所謂「三轉法輪」。三轉裡面第一個「示」,示是示現,做出樣子給他看,讓他六根接觸你的形象,他有所感觸、有所感悟,於是他向你請教。他向你請教,你就給他解說,這才說法。先演後說,不是先說後演。先演後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八相成道」,他先表演,然後再給你解釋、再說,最後「作證」,讓你死心塌地,你真的相信。作證,作證是什麼意思?現在講招牌。我們學佛了,我們懂不懂?四眾弟子是佛教化眾生的招牌,佛的教化要我們去表現,要我們去落實,我們不能落實,沒有能表現,我們就是世尊的罪人!
佛教我們孝親,我們做到沒有?要做出孝親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現在社會大眾不講孝道,我們要做出來給人看,讓人感悟、讓人去體察。現在人不尊敬老師、不尊敬長輩,我們也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我們看看現在社會大眾有哪些弊病?我們看出來了,反其道而行之。世間人妄語,我們不妄語;世間人兩舌,我們學不兩舌;世間人有貪瞋痴,我們示現無貪、無瞋、無痴。這就是佛陀的教學落實,是在我們身上落實。佛菩薩形像裡頭不能落實,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我們要懂得落實,這才是如來真正的弟子。世間人缺少信心,我們表現出信心十足;世間人願心不堅定,常常動搖,我們表示堅定不移的願心;世間人學佛不能落實,我們要表現把佛陀的教誨句句都落實,這才叫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然後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生到凈土之後,第三十五願告訴我們往生的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不要第二生,一生當中就證到補處菩薩,這是十方世界裡面都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在其他一切經論裡面,也沒有這個說法,唯獨西方凈土跟諸佛凈土不一樣。所謂是「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修學這個法門往生凈土,他一生當中就能成佛。一生補處就是圓滿成佛,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希有難逢!我們要肯定,也要慶幸自己,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能夠遇到這個希有的法門,一生成就的法門,一生圓滿成就。一生補處是圓滿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這個法門圓頓到了極處,就連法相宗窺基大師都是這個說法,窺基大師在《彌陀經通贊疏》裡面,也極贊這個法門「圓頓至極」。
在古代我們凈宗有位大德,曇鸞法師註解《往生論》,他說極樂世界的菩薩跟他方世界菩薩不一樣,不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的這樣往上提升。他方世界的菩薩,就從《華嚴》裡面我們也能看到,從初住,像念書一樣,升級到二住、三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級一級往上修,極樂世界不是的,它不是次第的,它是圓融的,頓成補處,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華嚴》是圓教,這個經圓到極處,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解、圓修、圓證,一地就是一切地,一切地就是一地。這是深顯彌陀不思議的弘願,正是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古德講的,也好像是隔羅見月,不能夠徹底的明了。我們讀了這一願,應當要發大心,決定要求生凈土,決定不可以辜負了這一生希有的因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願: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
末後這一句是兩願的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也是不可思議的弘願。眾生願力不相同,有一些人慈悲心很重,來問我,他說:「法師,娑婆世界眾生太苦了,如果我們都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些苦眾生誰去度他?」這很了不起,他的願心很大,不忍心看到眾生受苦。於是發願,他說:「我生生世世都要作法師,我來弘法利生,廣度眾生。」這個願不錯,很值得讚歎。可是問題你生生世世能不能得人身?你得人身,能不能都有緣分出家來弘法利生?這個事就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的條件,要具足上品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他老人家已經知道社會的動亂,災難頻繁,這個世間將有大災難降臨,用佛法來救度一切眾生,來不及了!是不是佛法不靈?不是的,佛法是真有效,佛法真靈。那為什麼不用佛法?沒有人相信佛法,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佛法。
今天下午,新加坡道教的李道長,陪同中國的一些道長、香港的一些道長,來訪問居士林、凈宗學會。我跟他們見過面,也談到這個問題。中國在這兩千年當中,歷代的帝王都是用儒、釋、道這三家來教化人民,所以三教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雖然在歷史上有改朝換代,但是沒有一個帝王不尊敬三教,不奉行、提倡、推行三教的教育,中國才能夠長治久安,這個民族綿延到今天沒有被時代淘汰掉,原因在此地。但是,儒釋道三家的典籍都有相當的難度,現在東西擺在面前,印刷術發達了,得來不難,但是你展開書本看不懂。頭一個,文字成了障礙,全是文言文寫的。現代人不學文言文,你把這個東西介紹給他,他沒有用,他不能讀。尤其是近代這一個世紀,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被疏忽了、不重視了,現在完全是走向功利。兒童從小教他什麼?競爭,好像不競爭,人就活不下去的樣子,要想活下去,一定要有爭。孟夫子說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諸位想想,一個家庭,妻子、兒女、父子、兄弟要彼此互相競爭,這個家還成一個家嗎?就不成為一個家了。一個國,上下都來競爭,這個社會還會安寧嗎?今天麻煩在哪裡?全世界都在競爭,你說這怎麼辦?不擇手段的競爭!所以北朝鮮的山神說:「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我們儒釋道三教,沒有教人爭,三教典籍裡頭都沒有,只教人謙虛忍讓,沒有教人競爭的。今天三教典籍拿出去,人家說你這落伍了,你這不適合潮流了。所以現代人你給他講真妄、給他講邪正、跟他講是非,他聽不懂,不是不能接受,他不能懂。那怎麼辦?所以今天那些道長,我跟大家談幾句話,我也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不懂!現在我們如何來勸導一切大眾?只有從利害上下手,也許他還能聽得進去。你怎樣去做對你有利,怎麼樣去做對你有害,大概這個還可以聽得進去。所以印光大師不用佛經,用儒家的《了凡四訓》、用道教的《太上感應篇》、《
我們也要能觀機,一定要發大心,幫助這個世界苦難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耽誤你的大慈悲心?給諸位說,決定不耽誤!而且可以成就你的願心。如果你要不發心往生極樂世界,那個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你不免輪迴!我們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凡夫輪迴,是受業力主宰的。你這一投胎,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前世發的願,可能一投胎時,那個願你就發不出來了,你就迷惑顛倒了,你還記得前生的願嗎?靠不住!那怎麼辦?決定要往生凈土!你有這個願沒有關係,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說:「我的願想回去度那些苦難眾生,行不行?」阿彌陀佛一定叫你:「你快去!快去!」你跟阿彌陀佛見了一面,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你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不會迷失你的本願,這才是好辦法!這一願就是為這些人說的。『除其本願』,這個本願就是他有願要度化眾生,為眾生苦。『被弘誓鎧』,「鎧」是比喻你自己有幫助眾生這個願心,這是好事情,非常非常難得!
『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這個地方把教化眾生目的為我們說出來,你是真的在幫助眾生,你的目標非常純正。第一個目標,就是第一個階段,是要勸眾生「皆發信心」,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他已經發了信心,要幫助他『修菩提行』;他已經修菩提行,再要幫助他『行普賢道』,三個階段。這一願也在這裡教我們,我們今天發心,無論是在家、出家同修,今年下半年我們培訓班第五屆要開班,第五屆我們是跟中國佛協共同來辦這個班,新加坡辦一個班,在中國可能也要辦一個班。四眾同修都收,出家、在家都收,只要真正發心出來學講經,講經的人太少了,希望大家真正發心來學講經。可是發心學講經,還得要發心真正修凈土,我們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發心我來生還要來作法師,這個心不是不好,怕的是你做不到。一定要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見個面,拜阿彌陀佛作老師,然後你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決定得彌陀本願加持,你不會迷失自己。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走一趟,決定迷失自己,那個麻煩就大了,後悔莫及!
「教化眾生」,我們一般講度眾生,先要自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要說能度眾生,這是佛經上常講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是先度自己。度自己從哪裡度起?我們在講席當中說得太多太多了。大家千萬要記住,這個話說一萬遍、說十萬遍,都不算多。為什麼?你沒有落實。從放下自私自利做起,從這兒做起。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自己就不能得度;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確實是做不到的。首先自己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一切為利益眾生、為利益社會,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絕不為自己,我們才能成就!有一念為自己就錯了!你看修行的人有多少?不要說現前,自古以來,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就在此地。能夠放下自私自利的人,多半都成就了。凡是不能成就的人,自私的念頭沒斷,這個東西要從根上斷。
前一個星期,我們在這兒講經,我特別邀請
幫助別人,佛在此地給我們講了三個目標。第一個階段,現代社會一般人,普遍不信聖賢人的教誨。如何能叫他相信?這是我們現前必須要研究的,必須要認真去做的。怎樣幫助他建立信心?一定要從利害上去教導,要從因果上去教化,印光大師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審察現前世界環境,今天由於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家了,有很多人講「地球村」,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距離近了,人與人之間交往非常密切,於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這一交流總免不了有矛盾的地方、有誤會的地方、有衝突的地方,這是利害當前。這是我們現前眾生的根機,我們把它看清楚了,觀機說法。現在要說什麼法?現在說法,說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不是佛法?是佛法。你看看大小乘經論,哪一部經典裡面不是講多元文化?尤其是《華嚴經》。《華嚴經》的境界,它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所說到的是一切諸佛剎土,不是一個國家跟一個國家,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裡面的族類繁多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種種不同,他們都在這一個法界之中,他們能和睦相處、能平等對待、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這是大方廣佛華嚴。而《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經》的精華。
今天我們要把教學範圍擴大,過去我們建個道場,寺院庵堂,寺院庵堂的意思好,可是人不懂。人家看到這個字樣,會產生誤會,這是迷信,這是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於是「教化一切有情」這個目的,就受了嚴重的障礙,信仰其他宗教的他就不會進來,不同的族類他也不會進來。所以現在我們建道場,不能用這個名稱。
前幾個星期,馬來西亞丹斯里
我們今天跟不同的族群接觸,不同的宗教接觸,我們特別重視教育。宗教的儀式各個不相同,但是它的教理是相同的,只是在教相、教法上有差別。教理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愛世人。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菩薩一切慈悲,這個目的是相同的。都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過安定幸福美滿的生活,都希望一切眾生成就真實智慧,成就殊勝的功德,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這個目的完全相同。今天我們要幫助社會大眾建立這樣的信心,然後再從這個信心裏面,將佛教的經典由淺而深的介紹給他們。目的何在?幫助他開智慧。佛教不是宗教,首先要讓他認識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一定要讓他認知。
信心建立之後,勸導他修「菩提行」。菩提行是什麼?是智慧的生活,今天我們講的是圓滿智慧,高度藝術,落實在生活當中。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生活,這是菩提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了六個原則,這是大家所熟知的「菩薩六波羅蜜」。第一條「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用現代人的話來講,服務。現在有很多人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佛家講「布施」兩個字,布施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看到許多我們宗教的聚會,新年我們辦溫馨晚會,義工一千五百多人,這一千五百多人修布施波羅蜜,他來做義工為大家服務。服務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智慧,這叫「內財布施」。出錢的是「外財布施」,出力的是「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
「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守法,一切要守規矩。大會當中幾千人的聚會,你依照規矩去做,聽從指揮,有條不紊,守紀律、守規矩,這叫持戒。「忍辱」是講耐心。很有耐心、有禮貌、謙虛,能夠讓服務的對象對你有好感,對你能生歡喜心,能生信任心,這是忍辱。「精進」是求進步,決定不以現實為滿足,不斷要求進步。所以我們的大會結束之後,要開檢討會,一項一項來檢討。我們有哪些缺失?有哪些做得不夠圓滿?下一次如何來改進?統統都列入記錄。「禪定波羅蜜」,是內心有主宰。我們有方向、有目標,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般若波羅蜜」,是對於眼前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菩提行」,全都落實在生活當中。
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具足六波羅蜜,我們一定要懂。六波羅蜜是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都沒有離開,非常實用,不是空談,學了之後立刻就用得上,能夠運用,你立刻就得好處。所以不懂,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就沒辦法落實。佛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是說到我們現實的生活,很可惜我們都在文字裡面被它障住了,沒有法子懂得它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談何容易!
人與人之接觸,我們作人,生活在這個社會,決定不能夠避免。人與人當中之往來,應該怎麼樣往來?佛教給我們,可惜我們沒有懂,沒有能夠做到。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教給我們「四攝法」。四攝法就是教給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怎樣跟別人往來。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怎麼講法?我在澳洲,澳洲同修問我,四攝法布施是怎麼說法?我跟他講,多請客、多送禮,就是布施。我常常請你、常常送點小禮物給你,頭一個交情就好了,禮多人不怪。這是人與人交際頭一個方法,佛教給我們的。第二個「愛語」,常常關心他,言語當中問候、關懷,就叫愛語。並不是說一些好聽的話,不是的。關懷的話、照顧的話、問候的話,你這個朋友就不會失去了。第三個「利行」,我所做的一切對於他都是有利益的,他自自然然就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待,要落實才行。第四個是「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在一起學習,這叫同事。志同道合!釋迦牟尼佛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四個綱領。他教我們,我們也會念,也會記得,不會做。為什麼不會做?意思沒有搞通。你們看到「布施」,一定是拿錢去捐給別人,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布施在哪個地方有哪個講法,在四攝法裡頭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同樣是兩個字,在哪一個科目裡頭,有哪一種不同的解釋,這個我們要懂。不能說同一個解釋,同一個解釋在那麼多項目裡頭就講不通了。
今天我桌上妙月居士有個紙條在此地,她告訴我,居士林四月九號上午,九點鐘到下午三點鐘,在五樓講堂(就是在此地)舉行捐血運動。這是屬於內財布施,也是請客。對不對?用我們的血去請別人,去供養別人,也是請客,希望大家踴躍參加。報名在三樓義診所,可以在那邊報名。捐血大概還要驗血型,還要看你的體質,要身體很好、沒有疾病,血才可以供給別人,這是一樁好事,內財布施,都是屬於菩提行。
菩提行能做到,再往上提升就是「普賢行」,這是「普賢道」。普賢行跟菩提行差別在哪裡?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菩提行裡面,能夠把這個基本的觀念,自私自利的觀念轉過來,這一轉過來就是轉凡成聖,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哪一個不為自己?菩薩不為自己。可是普賢行不但不為自己,他自己跟一切眾生合成一體,這叫普賢行。你有這個觀念才叫普賢行,普賢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普賢稱為大行,普賢行是佛行,這個行門是最高,沒有比這個更高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我們在本經前面經文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不能修普賢行沒有關係,只要修菩薩行就能往生,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如果修普賢行,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就不一樣了。真正有志的同修,應當在現前爭取往生實報土,那一定要學普賢行。
普賢菩薩的十願,念念行行都與十願相應,這叫做普賢行。譬如我們在菩薩行裡面講的六度,布施,布施與普賢十願相應,願願都相應。普賢第一願「禮敬諸佛」,菩提行裡面第一個六波羅蜜叫布施,普賢行不叫布施,普賢行叫供養。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禮敬、真誠恭敬心來供養。四月九日上午九點鐘諸位要在此地捐血,要是以真誠恭敬心來捐你的血,你這叫普賢行,比菩薩行高!換句話說,一般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時候,恭敬心沒有達到極處,普賢行是恭敬心達到極處,如同恭敬阿彌陀佛、如同恭敬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心對一切眾生,這叫禮敬諸佛,用恭敬心來修。稱讚心來修,決定沒有疑慮、決定沒有戲論、決定沒有毀謗,「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內財、外財沒有分別,沒有私心,見到眾生有需要、有必要的,總是盡心儘力的去幫助他,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也自然包括在其中。我們哪些業障?過去慳貪的業障,從廣修供養裡面懺除了;傲慢的業障,從禮敬諸佛裡面懺除了;一切嫉妒、毀謗,從稱讚如來裡面懺除了。往後句句裡頭都懺除,「隨喜功德」專門對治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從隨喜功德里懺除;「請轉法輪」,過去生中無知,處處障礙弘法,障礙別人的善事,從請轉法輪懺除;「請佛住世」,過去生中總怕別人高過我,總怕我的地位被別人奪去,我們從請佛住世把這個業障懺除了。諸位要曉得,十句裡頭句句都是懺除業障,如果說禮敬,句句都是禮敬;稱讚,句句都是稱讚。十句,每一句都包含後面的九句,《華嚴》稱為圓滿的教學,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見了。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門決定具足一切法門,這叫普賢行、這叫普賢道。這是佛法教學達到究竟圓滿的水平。
佛在這裡教我們,你要真正發願為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你不要忘記這三個目標。『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樣子不管你到哪個世界去受生,哪個地方有緣你就到哪裡去,你決定不會迷失自己,迷失自己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你決定不會起貪瞋痴慢。「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意思就是說你決定不會起貪瞋痴慢,絕對不會再起自私自利的這個念頭。如果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生起來,你錯了!你還是凡夫,你度眾生不可靠,怕的是度眾生,可能自己被眾生度跑掉,太多太多了!我看得很多。所以決定是先求凈土,再發心廣度眾生。在今天我們求凈土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還在世間,我們也要效法菩薩,認真努力幫助自己,也不忘記幫助別人,這樣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沒講完,下一次再補充。
推薦閱讀:
※新加坡未來發展有幾種可能?
※新加坡幼師告訴你,雙語幼兒園的一天是怎樣的!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六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6
※新加坡那麼發達,為什麼還從中國請老師?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三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