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來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來歷

——從孔子人生軌跡審視儒學(之三)

孔子不愧是語言大師,將簡單的「君臣父子」四個字重複疊摞,竟產生了令人驚詫的結果:不僅道出了皇權至上的儒學精髓,勾划出寶塔形等級社會的框架,以最高統治者為金頂的社會結構,也生靈活現地躍然於世。這不僅成為儒學的綱領,更成為中國社會不可更移的、千古不變的教條。自古至今,只要出生在中國,就得一無例外地戴上這一精神枷鎖。入之愈深,見之愈奇,從背景處著手,將奇景異色展現於世,則更容易認清實質及其影響。

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亦即他正辦私學的時候,魯國發生了一場血腥政變,史書稱之為「鬥雞之變」。即魯國權臣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雞鵮仗發展到兩家人當街相罵。表面看,兩家人都缺乏涵養,為雞毛瑣事負氣鬥狠太不值得;其實,根子扎在朝堂上的爭權奪利。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終因八佾之舞而徹底爆發。當魯昭公為其父襄公舉行祭祀大典時,三十六人的舞蹈隊僅留下兩人,其他人都被季平子抽調到家中跳舞去了。這是十分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孔子氣咻咻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見《論語·八佾》)。八佾之舞成為季平子與魯昭公權利之爭的導火線,在與郈昭伯、臧孫氏密謀之後,魯昭公發兵圍攻季平子。但叔孫氏、孟孫氏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發兵援助季平子,更加之奴隸兵前線反戈,魯昭公失敗後逃往齊國。

在這場強枝凌乾的政變中,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君權及等級制度的孔子,並不尊奉自己的學說,而是在暴風驟雨中,以自身利益決定取捨,迅速放棄主張討伐季平子的最初主張,對學生孟孫氏(即孟懿子)違背魯昭公命令,反戈相向不致一詞;魯昭公逃往齊國後,他也不曾以身追隨。兩年後孔子倒是去了齊國,但不是奉君,而是給齊國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並通過高昭子見到齊國之君齊景公,這是他第一次向高位求官。

在儒家門徒們看來,孔子通過高昭子這類小人見到齊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認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的這一筆是對傳主的誣衊。在此同時,卻又承認齊景公問政於孔子。但是,沒有小人高昭子,孔子又何以能見到齊國的當今?顯然,孔子為做官不惜鑽營,徒子徒孫們既要在孔子旗幟下乘涼,就需得美化老師,那只有一途可選,不顧事實地取其所需而掩蓋穢形。

一次齊景公曾問政孔子,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既是孔子學說的綱領,也是推銷自己的廣告詞。為獲得權勢者青睞,需投其所好,得說到對方心窩上。顯然他一箭中的,齊景公一聽,興高采烈地稱讚道:「太好了!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糧食,我怎能吃得到呢!」是啊,只有舉國將最高權勢者供奉起來,並任由其隨心所欲,他才能高枕無憂,吃得好也睡得香!

君臣父子不可更移的關係,包含了四層內容:第一、皇權至上。皇權是高於一切的最高權力,皇帝的意志就是舉國的行動綱領,不容置疑。第二、同國家一樣,一個家庭中,父親處於中心位置,其掌控權力不容瀆褻,它是皇權主義的外延,更是皇權主義的基礎。後世對這兩條做了通俗的詮釋,即「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到了現代,又演繹成「某某某揮手我前進」和「三忠於」、「四無限」。第三、權力真理論。在此理論框架下,一家人得服從家長,民眾得服從組織,下級得服從上級,舉國得服從皇帝。皇帝永遠都偉大、光榮而正確,即令錯殺了某人,還得稱「皇上聖明,臣罪當誅。」在這裡並沒有是非概念,所有的只是權力標準。第四、皇權佔有制。皇帝既然是社會的主宰,他人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一切社會財富自然歸皇帝所有,即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自古以來私有財產並不完全受法律保護,以皇帝、國家、集體、上級名義侵佔他人財產的屢見不鮮。民眾將自己的勞動所得也常歸功於英雄偉人的恩施,直至今天,還有端碗吃飯前,先得「感謝X主席」,樓門上也要鑲了「X恩樓」,以志「吃水不忘掘井人。」請讀者思索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什麼比皇權思想的影響更大呢?沒有,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綱領,他籠罩了中國社會幾千年,在民眾思想中更根深蒂固、難以動搖,我國的民主化進程只所以難以邁步,皇權思想是最為重大的障礙。

正當齊景公擬將尼谿之田封贈孔子時,齊相晏嬰說:「儒者奸滑,言無定論;驕傲張狂,難處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敢使此成為風俗;四處遊說乞求做官,不可能為國家考慮;自周室衰微以來,繁複的禮樂形式已缺失多年。今天孔子倡導繁文褥節,幾代人用畢生精力都難學成。您想以此改變齊國的風俗習慣,就沒有考慮到普通民眾接受的艱難。」

晏嬰列舉儒學的五條罪狀,除第二條值得後世重新審訂外,其餘四條都沒有說錯;特別是第三、五兩條,更和普通民眾切身利益直接對立。晏嬰畢竟是名垂後世的政治家,他雖處身於統治階級的營壘之中,然而為了社會和諧與穩定,也要兼顧點「細民」以即普通民眾的利益。由於晏嬰的干預,更由於「齊大夫欲害孔子」,而齊景公也下了逐客令,孔子只好捲鋪蓋走人(以上均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走得非常狼狽,用孟子話說:「孔子去齊,接淅而行」(見《孟子·萬章下》)。即正在淘米的時候,得知齊大夫欲加害於他,匆忙中提著濕漉漉的米逃跑。在齊國求官不果,孔子只好帶著學生又返回魯國。

這就是構建皇權至上和等級社會綱領性理論的背景,後世儒家在此基礎上加進了夫妻,並提高到「三綱」的高度。儒學理論中,最惡莫過於「三綱」,並由「三綱」衍生出忠、孝、節三重道德。忠、孝、節都不是以己推人的主人道德,是附屬的奴化道德,直接服務於統治階級,扼殺的是被統治者的天性。在這一荒謬理論的指導下,造成幾千年權勢者驕奢淫逸、作福作威,世代民眾低聲下氣、逆來順受;造成無數軍閥為攀登皇位而進行爭權奪利的混戰;民眾在忍無可忍時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等。

後人不究其歷史根源,反而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極目四顧,在現代發達的歐美各國,這種所謂的規律還存在嗎?為統治者的昏聵暴虐和慘無人道進行辯護,為爭權奪利的內戰進行開脫,即令不是別有用心,至少也是糊塗蟲!

推薦閱讀:

男不養貓女不養狗的說法來歷
《今晚80後脫口秀》的來歷?
天文、曆法的來歷
六字大明咒的來歷
汗血寶馬的來歷是什麼?

TAG: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