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二十七章)
標籤: 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 封起de日子 股票 情感 釋義 | 分類: 封起De其他常識 |
由此進入→封起De文學隨筆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正善於駕車行走的人,是不會留下痕迹的。真正善於講話的人,是不會留下把柄的。真正善於謀略的人,是不用籌策的。真正善於管理門戶的人,即使不用鎖頭盜賊也不敢進門來。真正善於結繩的人,即使不用繩子也能把人綁住。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聖人常常善於救人,所以人們都願意跟著他。常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能做到這些,真正可以說是得「道」 的精微高明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士善人的借鏡。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如果不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那麼就是自以為聰明,這是實際上最大的糊塗。這就是「以道行事」的奧妙。
狀元與剩米
古時候有一個鄉里的秀才進京考上了狀元,封了大官。
鄉里有個孤寡老頭,進城找到狀元,請求給口飯吃。狀元的官雖做大了,人情尚未泯滅,看在同鄉的情分上,給老頭在自己的官邸後面租了間破房子,又給了一些銀兩讓他自己謀生。老頭沒有其他本領,也只能沿街撿些破爛,艱難度日。
一天,老頭看到這家官邸圍牆的下水道里有許多白花花的東西,低頭一看原來是吃剩的大米飯。他極為心疼,口念罪過罪過,就把米飯拾攏起來,用清水洗凈,放在太陽底下晒乾後保存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竟然收集了很多。
這位當官的由於好日子過得多了,忘乎所以,終因貪贓枉法,被罷官入獄。原來親近討好他的人都離他遠了,只有這位老頭子想到他收留自己的恩德,還每天去看他,並用每天收集的棄米做成一餐餐飯給他送去。
其實,這位狀元早就把家鄉的老頭給忘了,想不到還會有人給自己天天送飯,非常感激。每天吃著這樣的飯,竟然也是香甜可口。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老頭何來這麼多的錢給他買米做飯。老頭說了實話。這位狀元仰天長嘆,感慨自己枉讀詩書萬卷,今日方知《道德經》中所說「聖人善於救人,故無棄人,善於救物,故無棄物。」的道理。
人無棄人
公孫龍子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一個人如果一無所長,我不會與他交往。」
一天,一個人穿著粗布衣服,扎著麻繩腰帶,前來求見公孫龍子,要求成為他的弟子。
公孫龍子說:「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個要求?」
那人說:「有什麼要求?願聞其詳。」
公孫龍子說:「我收弟子只有一個要求:必須有一技之長。請問,你有什麼特長嗎?」
那人回答說:「我擅長喊叫,聲音可以傳達幾里之外。」
公孫龍子回頭問他的弟子們:「你們中間,有沒有人擅長呼喊?」
弟子們回答說:「沒有。」
公孫龍子對那人說:「好!你可以成為我的弟子。」
那人走後,一個弟子問公孫龍子:「先生為什麼要收下他呢?」
公孫龍子說:「他擅長呼喊。」
弟子問:「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種技能嗎?」
公孫龍子說:「你們都不具有,只有他擅長,你難道能者不是既能嗎?」
後來,公孫龍子到燕國去遊說燕王,經過黃河的時候,賭船卻停在對岸,公孫龍子叫那個擅長呼喊的弟子大聲呼喊,渡船上的人聽到了,把船從對岸划過來。
一個弟子說:「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長。」
公孫龍子說:「古人說過,天下沒有絕對無用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物,這就叫做順應天道。」
經得起調戲的司馬懿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10萬至郿(今陝西眉縣)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馬懿率軍過渭河背水築壘同諸葛亮相待。諸葛亮為準備長期作戰,屯田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這一期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戰。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一些婦女的衣服,羞辱司馬懿不是男子漢。司馬懿心中大怒,卻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
對這件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是相當精彩的,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以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馬懿。當時,婦女是愚昧無知,懦弱膽怯的象徵。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素衣,把他視為婦人,無疑是個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對方,使之出戰。司馬懿身為魏軍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絕對是咽不下這口氣的,但司馬懿老謀深算,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一是戰事於魏不利。諸葛亮六出祁山,鋒芒正銳,誓與魏軍決一死戰。剛剛敗軍之後,如果貿然出戰,勝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國小,力弱,雖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後方懸遠,蜀道崎嶇,30萬大軍的補給不易解決,經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戰速決。魏國則不同,他們國大人多,物力雄厚,戰場又離渭水平原不遠,補給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勞。司馬懿出於對己彼雙方形勢的正確估計,在出師前就與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戰略,以守為攻,拖垮蜀軍的作戰方略。交戰不利,更堅定了其堅守待變的決心。他並非沒有羞恥之感,在他看來,受辱事小,戰爭失敗才是大。因而強忍激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於是,司馬懿仍堅壁高壘,靜待抗蜀的最佳時機到來。
司馬懿的忍,當然不是消極的,他在忍的同時,對蜀軍的動靜也是密切地注意著,特別注意抓住機會了解蜀主帥諸葛亮的情況。蜀軍使者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系纜也。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一番話,無意中把蜀國軍師諸葛亮的一個重要消息透露給了司馬懿:「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呼?」司馬懿由此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估計。原來不僅蜀國拖不起,就連諸葛亮的身體也吃不消。
對於諸葛亮的這番侮辱,司馬懿沒有白忍,形勢終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蜀軍終於熬不住了,盟友吳軍又在配合攻魏中兵敗合肥,無奈之下,蜀軍只得無功而退。
司馬懿接受巾幗素衣,很多人都以此為笑料,並以「死諸葛嚇退生仲達」笑司馬懿之怯懦。但人們卻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軍很可能打破魏國防禦而挺進中原。即不如此,魏軍也會遭到慘重的損失。
司馬懿懂得忍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辱罵所怒,不爭強,不上當,避免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壞結局。這就是智者的智能。
推薦閱讀:
※十八個經典典故的出處和釋義
※《將進酒》釋義一
※64卦釋義(二)
※《石頭記》釋義(之三)(總第5講)
※《禮佛大懺悔文》88尊佛--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