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達義法師:漢傳佛教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和路徑探索

漢傳佛教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和路徑探索

文 | 釋達義


達義法師

加拿大佛教會會長

加拿大多倫多湛山精舍住持

紐約大學研究院東亞歷史碩士

【內容提要】經過幾代人的開拓耕耘,漢傳佛教在北美的傳播已呈現新的格局,一些發展趨勢也已初露端倪。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以及美國佛教青年會在北美傳法弘法有50年的實踐,對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有一定經驗和體會。本文想通過佛教特別是漢傳佛教歷史軌跡的考察和漢傳佛教在世界範圍內的版圖分析,試圖找到今後漢傳佛教發展的座標系,為今後的漢傳佛教在全球的弘法利生事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佛教 天台宗 海外傳播 多元文化 國際交流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些都經歷了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三個發展階段。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和中國聯繫最密切、最廣泛的,莫過於佛教。佛教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文化的血液之中,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主體的一部分;反過來,佛教也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特質而被中國化。因此,佛教的傳播也必然地帶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特別是漢傳佛教,以豐富齊備的典籍、相容並蓄的精神、有修有證的特色和大德輩出的歷史著稱,帶動了中國文化對佛教被傳播地區多方面的影響。漢傳佛教的傳播不但擴大佛教的傳播,使更多的人得到佛法智慧的滋養,還促進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人民間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在21世紀初葉已走過15年的今天,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用全球化的視野,找到這一代弘法人的使命和立足點,並用堅定的信念和堅實的腳步探索有效的途徑。

佛教走向世界的軌跡回顧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佛教在印度起約五百年後,開始從陸路與海陸進入中國,那時正是印度大乘興起之時。此後,中國承擔了佛教傳播的重要角色。但「方其初來,中夏人士僅視為異族之信仰,」「殊未能料印度佛教思想所起之作用」從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完成了第一階段吸收和會通的任務,具有中國氣質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律宗、三論宗、凈土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大宗派。中華大地,八宗齊備,萬塔聳立,氣象莊嚴,吸引了周圍各民族和各地區的目光,前來學習與前去傳法者開始互動,漢傳佛教由此開始了自我創新和向外傳播的新階段。

1. 天台宗南北移轉。

任何宗教、任何宗派都在不斷間歇連續的在交流、發展並擴張,所以它的中心和版圖在歷史長河裡一直變化。以天台宗為例,從時間上看,天台傳承,可上溯印度龍樹菩薩,下迄北齊慧文、南嶽慧思及天台智者。一千四百多年來,古剎遍布,高僧輩出。從空間上看,天台宗起源於中國北方,後來重心轉移到南方。如果要繪製天台宗歷史發展地圖,大概的輪廓是這樣的:

天台宗造端於中國北方,中土初祖的慧文大師「獨步河淮」,在黃淮流域一帶「聚徒千百,專業大乘」;而二祖慧思大師則在河南光州大蘇山「晝談義理,夜便思澤」,修習「法華三昧」。經智者大師實際創立,天台宗就一直在南方的江浙一帶生根繁衍。展開了一代禪學新風。

其重心的南北轉移,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域上的變化。前輩學者早就指出: 「北朝末葉,衡岳慧思、天台智顗極言定慧之必雙修,或亦意在糾正北朝一般禪僧之失歟!」北方佛教重視禪定實踐的傳統和南方佛學重視佛教義理的特點在此得到了結合,南北佛教在交融中統一,初步具備了向外發展的實力。

2. 第一次國際化考察。

後來,天台宗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實現了第一次國際化。這裡我們不能不提唐代鑒真大師的貢獻。因為深信日本是南嶽慧思的往生之地,又因日本同行的誠摯邀請。鑒真和尚在無人響應的情況下,認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決心東渡日本傳法。十年六渡,終告成功。鑒真大師本事律宗,是南山律祖道宣的三傳弟子,但他並無門戶之見,他並沒有囿於律宗,還精通天台,並打通二者藩籬,使其結合。他帶到日本的各種典籍中,天台宗的主要教典全部在內,除「天台三大部」(《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外,還有《四教義》12卷、《次第禪門》11卷、《行法華懺法》1卷、《小止觀》1卷、《六妙門》1 卷。鑒真大師在弘傳律學的同時,還暢演天台止觀。後來日本最澄和尚深受感召,前來中國進一步學習取經,由此開創了日本的天台宗。兩位大師一來一去,演繹了佛教國際化交流和傳播的典範。

這是佛教的第一次國際化潮流。學界評價:「天台宗向日本、朝鮮的傳播,其意義亦就並不僅僅局限於宗教本身,而成為廣義上的中國文化之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天台宗向海外的流布過程,既充分體現了其思想體系本身的感召力,又在客觀上推進了域外文明,尤其是其宗教文化的發展。而當天台宗本身在典籍散佚、法脈幾至於將絕之際,其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卻亦終究得益於其原先之傳播地的『反哺』之功。此一事實,就文化交流的互動性而言,乃極具有歷史的意味。」

3. 第二次國際化考察。

如果把鑒真和尚東渡成功的天寶十二載 (西元753年) 做為第一次國際化的標誌點,把湛山精舍三位長老之一樂渡法師於1963年(同期還有妙峰法師和宣化上人)從香港移民美國作為第二次國際化的標誌點,那麼兩個時間點之間整整是1210年。第一次天台宗國際化潮流發生於中國文明達到輝煌高度的唐代,第二次國際化潮流卻發生在中國由積貧積弱開始揚起的二十世紀。其間的深層意味值得認真探討。

而探討第二次國際化潮流,我們絕不能繞過這次國際化的「起點」之一——倓虛大師。倓虛大師生於光緒元年,一生處於中國自近代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變革動蕩時期,經歷了滿清覆滅、民國建立和袁世凱復辟、北洋政府以及國民黨統治、日本侵華和國共內戰等歷史事件。他一生孜孜不倦堅持建寺、安僧、弘法、育人,從東北、華北,再到西北,整個北方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老師諦閑大師曾有感於北方佛法曾經昌盛後來反而道場廢弛,事業傾頹,特意在招生時留意來自北方的學生,想以後讓他們擔當到北方弘法興教、重振天台的重任。後來宏願終成現實,後人評價:「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一百多年之後,回顧此事,我們不能不佩服諦閑大師的戰略思路和識人眼光。被老人讚許為「虎豹生來自不群」的倓虛法師承擔了這一歷史重任,完美地實現了老師的夙願。當他完成了師父的囑託,一切圓滿之時,他最後的落腳點,卻在中國的南方。這裡成了漢傳佛教對外傳播的跳板。

由於不可思議的因緣,倓虛大師在香港度過了他講經、著述、印經的最後十五年,於1963年圓寂。他創辦的華南學佛院成了以後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的新起點。華南學佛院僅僅辦了兩屆,就因為倓虛大師的堅辭而結束,但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培養了樂渡、寶燈、暢懷、智開、性空、誠祥、智海、圓智、智梵等一代僧材,他們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在國外弘法,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

從這個角度看,倓虛大師的歷史功績有三:一、將天台宗的重心移向北方;二、他的學生充實了香港和台灣的佛教事業;三、他的學生使天台宗實現了第二次國際化。

天台宗的第一次國際化僅限於東亞。因緣會集,天台宗的實現第二次國際化,是以國際化都市香港為跳板,傳播到北美、澳洲和東南亞,而這一革命的中心就是倓虛大師和華南學佛院。

前輩大德的使命感追尋

倓虛大師的學生樂渡、性空、誠祥、三位長老,前往美國和加拿大弘法,他們弘法的腳步踏上了北美的土地,是歷史性的一刻。這一刻,中國漢傳佛教傳播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前文提及的1963年1月,樂渡法師前去向八十八歲的倓虛大師辭行準備去美國時,老人叮囑:「海外弘法非易,凡事多吃虧,多忍耐。忽忘出家本願,爾今去,希望佛法流傳到西方。不要惦念我,回來再見!」。在這之前,倓虛大師支援學生學習英語,為他們聘請英文教師。為了這一天,倓虛大師和樂渡法師準備了很長時間。

我們應該注意到,倓虛大師和一些護法居士在天主教、基督教堂和東正教教堂遍布卻唯獨缺少佛教寺院的哈爾濱、青島等地興建佛寺,在西方殖民地香港建立寺院、佛學院和圖書館的良苦用心。這彷彿是他們一代人為海外弘法做的基石,其實一以貫之的他們的使命感。「希望佛法流傳到西方。」樂渡長老和他的法兄弟性空長老、誠祥長老為了老師的這一囑託,為其奮鬥了整整一生。

樂渡法師不僅僅是倓虛大師的遺志繼承者,而且一直扮演探路者的角色。早在1947年初春,樂渡長老應青島湛山佛學院老同學了因法師之邀到香港遊歷,但此時內戰日熾,貨幣貶值,物價飛漲,以致他們的旅費不敷,另外兩位同學只好到江浙一帶寺院掛單,樂渡長老用他們所有的錢湊足了一張通向未來路程的單程船票獨赴香港。這一趟顛沛流離的路程成了倓虛大師南下的前兆。那張由三個人的旅費湊成的一張船票,成了中國佛教傳播史上一個「吉祥物」。因為四十年後,樂渡法師邀請兩位同學踏上了海外弘法的之旅。那兩位同學就是湛山精舍另外兩位開山宗長性空長老和誠祥長老。

樂渡長老自 1963年從香港移民美國,創立了美國佛教會、美國佛教青年會、三藩市佛教會,美加佛經翻譯委員會。1974年,在創辦和主持美國佛教會和大覺寺十年之後,樂渡長老辭去其他職務,創辦美國佛教青年會。這是一座為了專心一致翻譯英文佛經而開設的道場,經過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樂渡長老的努力下已翻譯出版了三十幾種英文大乘經典。大多數已翻版多次,在北美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他是漢傳佛教出家人在北美譯經的第一人。

樂度長老親自翻譯和主持翻譯的大乘經典有三十多種,如《地藏經》《凈土十疑論》《嘉言錄》《夢遊集》《佛學辭典》《佛教故事》《傳心法要》《豐子愷護生畫集精選》《菩薩學處》《心經講錄》《頓悟修證》《頓悟入道要門論》《佛法導論》《圓頓三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梵網經》《法航法師演講集》《佛法概論》《幸福之道》《靜坐》《念佛四十八法》《大般涅槃經》以及《早功課誦》等。以上這些佛書不但已譯成英文,同時還翻譯成法文、西班牙文和越南文。還有二十多種英文佛經尚待整理出版。

今天的美國佛教青年會的主要法務依然是從事英文佛經翻譯,並免費將出版的各種經書贈送到世界各地。還根據世界各地信眾來信的要求,由義工包裝免費郵寄。這裡經常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感謝信,還有不少從美國各監獄及受刑犯寄出的感謝信。

此後,1967年性空、誠祥二位長老來到加拿大。1968年「加拿大佛教會」成立,這是加拿大漢傳佛教,具足佛、法、僧三寶最早的佛教組織。 1969年南山寺建成,這是加拿大第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1973年,湛山精舍建成,這是加拿大第一座中國傳統宮殿式佛寺,也是目前加拿大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漢傳佛教寺院之一。

回顧漢傳佛教在北美歷程,我們就會發現樂渡、性空和誠祥三位長老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南北呼應,中西互動。他們秉承倓老的遣志,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弘揚聖教,闖出了一片新天地,譜寫了佛法海外弘化的新篇章。誠祥長老精於講經,樂渡長老勤於譯經,性空長老善於建寺,已成為佛界佳話。但他們都具有幾個共同特點:

1.眼光高遠,胸襟開闊。倓虛大師具有慈悲胸懷和歷史眼光,他的弟子們也備受大師的薰陶,繼承了許多優秀品格,成為他的宏願的踐行者。湛山精舍樂渡、性空和誠祥三位長老則是他們的優秀代表。在當年信眾不足百人之時,他們就以前瞻性的眼光興修湛山大殿。當時有人質疑:「這麼幾個人,用得著這麼寬大的大廳嗎?」現如今信眾增多,昔日的大殿已經不敷使用,事實證明了他們的遠見。

2.對海外傳法弘法抱有悲心宏願和強烈的使命感,能成就大事,改變大格局。幾位長老即使在身無定所、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依然相信菩薩能成就大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到加拿大弘法之初就發下宏願,湛山前輩就置四塊石頭在大門口,刻四大名山之名於其上,矢志在北美髮揚觀音菩薩之大悲、地藏菩薩之大願、文殊菩薩之大智、普賢菩薩之大行。三位長老有的已經往生,有的已經年邁,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悲心大願最終一一實現。加國佛教四大名山工程也已順利啟動。

3.堅韌不拔的意志,鍥而不捨的精神。樂渡、性空和樂渡三位長老同侍倓虛大師,情同手足。他們從十幾歲便一起,相互支持,一直到晚年,長達七十多年,始終不渝。他們的心愿同是弘法利生,數十年如一日,認真專一。雖然經過種種磨難、坎坷和挫折,甚至被誤解、責罵和攻擊,但仍堅信海外弘法事業。這必定得到佛陀和菩薩保佑,從不動搖彷徨。

漢傳佛教走向世界的實質化步驟

經過兩代人的開拓耕耘,漢傳佛教在北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僅拿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來說,在寺院建設上不但建成湛山精舍,並先後創建弘法精舍、湛山禪院、倓虛老法師紀念堂、法海禪院、佛海禪院、湛山文物圖書管館、湛山學佛院、萬佛舍利寶塔、法華禪院九座湛山分院。十座道場各有特色,舉辦特色活動,吸引不同的人群。現在湛山精舍已經成為加拿大最有影響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回顧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的發展歷程,可從寺院建設角度和信眾規模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67-1973)披荊斬棘,拓荒開墾。當時多倫多華人較少,信眾更少。性空和誠祥二位長老胼手胝足,白手起家。這一時期的主要弘法基地就是位於多倫多市South hill Drive的南山寺。這裡是中國僧人最早的落腳地,也是漢傳佛教在加拿大的發祥地。

第二階段( 1973-1985)艱辛創業,站穩腳跟。從一座獨棟民居改建為一應俱全的中國傳統式大雄寶殿及其相配套的多座殿堂。湛山精舍開始在華人社會初步有影響力。

第三階段( 1986-1995)齊全門類,謀圖發展。湛山開始有更多精力注重文化建設和媒體傳播。其標誌是在多倫多創建中華佛教圖書館,此為加拿大乃至北美民間佔地最大、最具規模、藏品最多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圖書的寶庫。

第四階段( 1996-2001)對外發展,錦上添花。其標誌性成果是,1996年在世界著名景區尼亞加拉瀑布景區購得一塊風水寶地。2001年建成萬佛舍利寶塔,並向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開放,接引度化有緣的各地人士。

第五階段( 2004至今)著眼未來,百年大計。這一階段的標誌是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項目的籌建和起步。這一項目擬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和峨眉山移植於加拿大多倫多東北部,總佔地面積1350英畝(約計9000中國畝)。整個工程分為四期進行,首期工程加國五台山工程已初具規模。

加國四大名山,不但得到了海外華人的鼎力支援,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主流社會及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館的認可和支持。尤其當中國佛教界和國家宗教事務局得知此訊,認為這是架起中加兩國友好往來的橋樑,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美髮揚光大的典範。

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漢傳佛教不但在北美站穩了腳跟,而且已經得到了北美主流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湛山精舍的弘法實踐得到加拿大聯邦、安大略省和多倫多市三級政府官員的高度評價。2013年2月,湛山精舍獲得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鑽禧勳章(Queen Elizabeth II Diamond Jubilee Medal )加拿大公民移民和多元文化部部長傑森?肯尼(Hon.Jason Kenney)、環保部部長彼得?肯 (Hon.Peter Kent) 、聯邦多元文化事務國會秘書梁中心 (Chungse Leung) 代表哈珀總理親臨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頒發,以表彰他率領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四眾弟子四十多年來在加拿大弘揚佛法、服務大眾、發展多元文化,促進中加友好關係以及對慈善、教育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館總領事前任總領事房利和現任薛冰也對湛山精舍的弘法事業給予了高度評價。薛冰先生說:「正如大家所知,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兩千年來一直宣導眾生平等、眾善奉行和世界和平,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拿大佛教會長期以來在加拿大傳播佛教教義,傳播中國文化,功德無量。」

交流互鑒作為當代漢傳佛教的主題

台灣學者惠敏法師將21世紀的漢傳佛教定位為「一個平等互重與對話交流的時代」,這個觀點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他說:「傳統宗派必須要有與外界對話、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契理契機。寺院之間、僧眾之間、信眾間的溝通,佛教與社會的對話,乃至佛教與其他宗教間的互動,這些都是未來佛教會面臨的時代趨勢!」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以及美國佛教青年會一直以來是漢傳佛教在北美傳播的先鋒,歷代住持都十分重視與外界的對話和交流,同時在探索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弘法機制,在交流和互鑒上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體會。

1.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佛教本起源於東方,如前文所述,在之前的歷史時期,其影響力一直在東亞和東南亞範圍內。特別是漢傳佛教,一直在「漢字文化圈」傳播和交流。當20世紀60至70年代,漢傳佛教第二次國際化潮流波及到以基督教為背景的西方文化圈時,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標準、價值觀、風俗等在真正意義上開始「面對面」。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的交際多以西方傳教或戰爭方式為媒介,西方文化採取主動、而東方文化被動接受的形態。漢傳佛教的西漸,雖然最初面對的是居住在西方社會的華裔或亞裔,但已經不是早期交流時的不平衡狀態。

佛法不可思議,佛法的傳播也不可思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觀開始覺醒。西方社會自我糾偏,各國都鼓勵西方人士學習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歷史和藝術,了解其他宗教特別是佛教。這項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進展加快,基本取得西方社會的共識。巧合的是,這一時期正是漢傳佛教在北美登堂入室的階段。湛山精舍所在的多倫多灣景大道( Bayview Avenue)上,基督教教堂、猶太教會堂、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和佛教寺院一字排列,就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加拿大地廣人稀,是一個多種族和諧相處、多種宗教共同發展和多元文化並存競爭的社會。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在傳法弘法方面的做法有:

( 1)積極翻譯漢傳佛教經典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建立開放的圖書館系統;

( 2)積極與其他宗教機構特別是基督教教堂取得聯繫,建立機構和私人的溝通管道,舉辦聯誼活動,增進友情互動,還在一些實際問題上共同協商、相互支援。

( 3)積極在西人社區內開展佛教活動,初期以西人容易理解的禪修、素食、護生、禪茶和插花等活動為主,貫之以佛教教義,讓更多西方朋友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佛法,受益於佛陀智慧。

( 4)積極向其他族群介紹、宣傳佛法,特別是選派佛學基礎好、外語精通的工作人員專門接待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讓佛法種子在此生根開花。隨著近年來弘法力度的加強,當地警察局和教育局已把漢傳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定期組織人員到湛山精舍參觀學習。據統計,從2007年9月至2013年4月,湛山精舍和地處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尼亞加拉大瀑布萬佛舍利塔寺兩處,共接待的各界賢達人士參訪團的人數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安大略省各地的天主教學校、公校、私校、童子軍的師生,以及耆老、成人、國語、宗教、醫療、婦女、員警、基督教、族裔教會、猶太教等方面的組織,還接待了皇家安省博物館、大學院校教師、美國教師、中學教師等教育方面的組織。

交流借鑒之後是腳踏實地的邁進。興籌建中的加國四大名山就是立足於在多宗教背景下實現多元文化交流、進而發展佛教事業的一個舉措。四大名山的第一個工程加國五台山已經初具規模。其主要功能定位於北美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它不僅歡迎漢傳佛教各流派的交流,也歡迎佛教三大侍奉的交流,而且也歡迎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參觀訪問,播下佛法種子,等待機緣成熟。

2.漢傳佛教與其他各部派的交流

近代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民國三虛」禪宗虛雲法師、天台宗倓虛法師、唯識宗太虛法師都毫無門戶之見,主張相互借鑒學習。倓虛大師在主辦青島佛學院時,邀請律宗大師弘一法師講學,給學生示範各宗派相互學習的重要性。他在自傳中坦陳,自己曾研究過道教、基督教經典,心胸開放,可見一斑。虛雲大師禪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積極主張各宗派在佛法中都處於平等地位,「法無高下,貴在契機。」他曾說:「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而以禪、凈、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四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

樂渡長老曾經在剛到北美弘法時沉痛地說到: 中國的佛教,早一九四九年在共產黨來到之前,就已經腐敗衰落,不堪為大眾的領導了。各派相互攻擊,到底是沒有出路的。湛山精舍三位長老對漢傳佛教與其他各部派的交流從開始就有宏觀的認識,並滿腔熱情地致力於佛教各宗派的友好往來和交流學習。

湛山精舍各道場一直是佛教各宗派講經說法的舞台。無論來則何方,無論哪個派別,只要是以弘揚佛法為目的,湛山精舍都以現有的場地優勢和人員組織優勢予以積極的配合。這些做法受到了諸山大德的歡迎和讚賞,他們也十分感謝三位長老多年的開拓,為後來者創造了這麼一個寬廣的平台。

湛山精舍的傳統活動「千人素宴賀佛誕」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每年我們除了邀請聯邦、安省和多倫多市政要之外,還邀請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領袖人物參加,各派彙集,歡聚一堂,並舉行莊嚴隆重的「傳佛心燈」的儀式。這個儀式其實更具有象徵意義,它向社會宣示: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我們有共同的事業和共同的目標。

我們在交流中也發現,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都有很好的傳授經驗值得我們參照和學習。關於這個主題將會另外找機會闡述。不管怎樣,取得大成就的,總是開放吸收、博採眾長、揚長避短的那一支。佛教傳播史,甚至基督教傳播史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3.加國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交流

加拿大佛教會和湛山精舍地處北美,身處基督教文化為背景的西方社會,但始終將位於亞洲的兩個地方視為聖地;一是佛陀誕生地,二則是漢傳佛教的中心——中國。我們所有的工作都順著兩條主線展開:一是弘揚如來本業的使命,二是宣揚和光大中國文化的責任。把佛陀的智慧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介紹到加拿大來,使其發揚光大,讓中華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使其大放異彩。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兩個重任,我們始終緊密地和中國佛教界保持經常往來的友好交流。

這種交流不僅有日常往來,還有規模比較大的正式活動。2014年6月舉辦的「加中佛教文化交流周」活動,成果豐碩。在活動期間,還和來自中國的80名法師舉辦了加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湛山首屆水陸法會」。2015年6月湛山舉辦「首屆精進禪七」,邀請中國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10位法師將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金山禪堂古規引進到加拿大。這些都是加拿大漢傳佛教傳播史上值得記錄的歷史性事件。這些活動得到了中國國內有有關各級宗教局和佛教界的大力支援,我們已經與鎮江金山寺、蘇州寒山寺、廣州大佛寺,五台山竹林寺皆為友好寺院,並簽約了將以上活動常規化,目的是把加中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引向更高更深的層次。

為今後和國內漢傳佛教界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寺院建設、文化交流、社會慈善等方面加強合作溝通,建立常態性的溝通合作機制。努力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積極推動中國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北美的弘揚與發展。我們先後和一批寺院結為友好寺院,通過多種方式為促進兩國人民友好往來、文化交流以及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貢獻。學誠法師也曾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廣濟寺接見加拿大佛教會訪問團一行時,對加拿大佛教會及湛山精舍在海外弘揚佛法、促進中加兩國人民友誼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

因為有著與中國國內佛教界的友好關係,修建中的加國五台山工程獲得了中國諸山長老的大力支援。中國普陀山捐贈了4.9米高的觀音銅像。五台山捐贈了9.99米高的五方文殊師利菩薩銅像。廣州南華寺特別製作了4.2米高的六祖大師銅像捐贈給加國五台山。蘇州寒山寺捐贈了和合大鐘,河北柏林禪寺捐贈了佛像和藏經。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堅永評價道:「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佛教界大力支援加國佛教四大名山建設,架起中加文化交流橋樑。中加佛教界在佛教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寺院建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這是以實際行動對中國佛教開展國際交流優良傳統的繼承,承載著中加佛教界加強交流、傳承友誼的真誠。這些吉祥善事不僅成就了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與中國佛教法乳一脈、法脈傳承,更是翻開了中加佛教友好交流嶄新的一頁,為中國佛教進一步走向北美、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漢傳佛教走向世界的使命與胸懷

西方基督教的傳播有「一切從使命開始」的說法。2010年10月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會(簡稱「洛桑大會」、Lausanne Congress)第三屆大會在南非開普敦召開,會議發表的《開普敦承諾》呼籲教會要「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中見證基督的真理」。這個提法也讓我們佛教徒深思: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作為出家人,指導信徒修行,引領信眾智慧快樂地生活,因弘法而成菩薩行,固然是佛弟子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但不滿足於為自己的寺院著想,不停留在這一代人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開創利國利民的千秋偉業,正是大乘佛法精神之所在。

上文的梳理中我們提到,天台宗的第一次國際化潮流和第二次國際化潮流之間,相隔了一千二百多年。我們現在面臨的機遇可謂是千年一遇。漢傳佛教在經歷了唐宋時代的輝煌之後,或隱居山林,以求自保;或風雨如磐,燭火飄搖,疏於對外交流和傳播。而此時,其他的宗教一直擴張,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特別是16世紀20年代基督新教興起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傳播到全世界,甚至到了非洲最偏遠的部落。今天,當漢傳佛教的內部恢復和整合完成之後,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漢傳佛教向外發展應是題中之義、必由之路。

當代西方政治民主和信仰自由、價值觀的多元化給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機遇和社會環境。佛教人士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感,當然地,充滿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精神,在視野上不僅僅為了某一個寺院或某一個流派,而是為全世界全人類的和平,為千秋萬代人類的命運。「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一個人類美好的未來不能缺少佛教的慈悲教化。

從21世紀已經過去的15年看來,當代世界已經呈現這樣一些特徵:經濟一體化、資訊數字化、文化多元化、價值多樣性。所以,漢傳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對僧伽隊伍的要求,除了強烈的使命感之外,還應該具備這樣的胸懷:

1. 態度的開放性。

根據我們的探索和嘗試,「全球化交流,社區化深入」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原則。前者是指在全球範圍內交流、借鑒、學習,以開放的心態吸收一切可以接納的觀點和方法;但在傳法、弘法上實踐上說,深入社會,走進社區,滲入家庭。既放眼世界,又腳踏實地。

2.價值的包容性

佛教和平寬容的價值觀一致受到有識之士的讚賞。「法無高下」,將來的世界,必定不是某一個宗教的天下,是多種宗教和平相處,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的世界。佛教的價值觀,可以說切合未來世界發展趨勢。佛教在不失平常心的前提下,應該有後來居上的信心。

3.效應的多重性

佛教的傳播首先是為了凈化人心,其實佛教一直承擔著文化交流的功能。佛教界人士對此功能也應該予以重視。鑒真和尚不但傳播了佛教,而且在書法藝術、中醫醫學在日本的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藏傳佛教傳播的對於藏語言文字確立和標準化的直接作用,更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傳播是多效應的,一旦建立,影響深遠,長久不衰。

4.方法多樣化

海外傳法、弘法,面對的是不會漢語或者中文不熟練的人群。就像樂渡長老說過的:「你總不能讓外國人先學中文,再接受佛法吧?」手段多樣化尤其重要。移民北美的第二代華人開始說英語,不識漢字的居多,有的連口語漢語都不會講。這時候,傳統的講經方式已經力不從心了,所以要調動多樣化的手段。如加國五台山在功能設計上特別重視多元化的宣傳,對一般民眾而言就是一個文化展覽館;對佛教徒來說就是一個聞法修行的聖地,對僧伽來講這裡是一個交流培訓基地。充分發揮現代弘法手段手段、多媒體傳法弘法、雙語講經等,這些都是佛教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礎。

結語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P·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提出了「文明衝突論」,他認為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如果說亨廷頓提出了問題,那麼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說法也許是提供了一個答案,他認為,二十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也許是佛教到達西方。中國的儒家精神和大乘佛教精神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通過漢傳佛教傳播歷史的梳理考察,我們知道漢傳佛教向西方世界的傳播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雖然漢傳佛教在北美的勢頭比較穩健,發展形勢良好,但以古人所說的「五百年」的周期,五十年的歷史僅僅是開了一個頭。薪火相傳,各有其命。夙興夜寐,不敢懈怠。我們應以前輩大德崇高的使命感、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為榜樣,以世間眾生為念,為人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己任,腳踏實地推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佛陀智慧為主體的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以此為人類造福。

未來世界,就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一樣,「重重影現,隱映互彰,重重無盡」「光明赫赫,照燭明朗」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交相輝映,玲琅滿目。人心,就是其「照燭明朗」的光源。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漢傳佛教這一明珠閃閃發光、熠熠生輝,用它來照亮人類幸福快樂的未來之路。

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

將於6月1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論壇主題

「圓融中道,持久和平」,

宗旨:

弘揚佛法,闡發正信,

彰顯佛陀本懷,促進人心和善,

增進人類福祉,維護世界和平。

【作者:釋達義】


推薦閱讀:

擔負弘法利生的使命
駱家輝:接受新使命
浮生若派 使命必達
弘揚佛法是僧人永恆的使命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17頁

TAG:歷史 | 世界 | 佛教 | 探索 | 法師 | 漢傳佛教 | 使命 |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