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現分,感知的智慧——宗薩仁波切開示(三)
你們可能讀過「囊頌」(三現分),但我覺得很多人忘失了要點,要點就是了解維如巴所講的感知。其實在他的金剛乘根本文里,他為那些具染污者開示不清凈現分;這說明了很多事。我強調這點是因為很多修持佛法的人像是在修基督教,他們把佛當成上帝而畏懼佛。他們以為自己行為不端正就會受到懲罰,不一定是被佛懲罰,而是被某種叫「業」的東西懲罰。他們若是恰巧忘了去廟裡就會有罪惡感,就像基督徒忘了周日上午去教堂而感到自己錯過什麼一樣。
很多佛教徒,特別是現今,修持佛法就好像基督徒信基督教一樣,那很危險,而且不太好,應該要改過來。一般說來,佛教,特別是這裡所談的薩迦傳承的維如巴《道果》教授中,我們並不試著取悅佛陀,那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不過我能了解為何有些人會那樣想。我們用蘋果、水、食物作為供養,有時還供養食子――那是外來的東西,那是用西藏的糕點作供養;或者像是在泰國,人們澆水在佛身上,以浴佛作供養;或者以好聞的香作供養。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哦,現在是午餐時間,佛一定餓了,所以我們必須放點食物。」「快過一星期了,佛一定髒了,祂需要洗個澡。」這種有神論的態度不是修持佛法的方式。在佛教里,特別是在薩迦傳承里,修法的根本就是改變感知,這就是「囊頌」的內容。改變感知很重要,感知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統治著我們,它支配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是錯誤的。就像每當我們看著自己的手、想著自己的手,我們都有三個錯誤的感知。第一,我們以為這隻手和昨天的這隻手是一樣的,這是錯誤的,這表示你認為手是恆常的,昨天的手和今天的手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的想法,它大錯特錯,它不正確。昨天的手已經過去了,今天的手是新手,二十年過後,你的手看起來會很不一樣――更多毛髮、更多皺紋,它必然會改變。假如我們有一樣的手,想像你五十歲時還有嬰兒般的手,那甚至並不好看。手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但是我們看不到這個改變,我們以為它是同樣的手,這是一個錯誤的感知。另一個錯誤的感知是:當我們看著手時,我們將它視為一個整體,而不看成個別部分,我們不把它看成皮膚、血管……等等。當我們說「讓我握你的手」,我們從來不會說:「我能不能握你的骨頭、皮膚和毛髪?」我們不那樣說,所以創造了一個叫做「手」的感知,然後有些人會非常驕傲自己曾經與喬治布希或奧薩瑪賓拉登握過手。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手,像這隻手是很普通的手,真可悲。但是奧薩瑪賓拉登的手很特別!或者是DL喇嘛、特里薩修女的手也都很特別。布萊德彼特等名人的手,哇,那甚至更好;或者也許凱瑟琳麗塔瓊斯的手,那是最棒的!我們有這種種錯誤的觀念和誤解,這些都是感知。
第三,我們忘了手的緣起本性──手的動作、存在、生命力全都依靠食物、元素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因素。我們總是忘記這點,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只是用手做個例子,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與我們有關的所有事物上,像是你和你的男友或女友的關係。當妳看著妳的男朋友時,犯了三個錯誤。妳以為這是妳昨天有的同一個男友,而且今天、明天他都會是一樣;其實不然。他今天對妳很深情,明天變得很易怒,然後後天他要離婚!像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是因為妳以為他都是一樣的。看著他們時,我們是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他們。我的男友、我的女友──這是抽象的概念,幾乎像是畢加索或蒙德里安(Mondrian)的畫,它們都是抽象的概念。假如妳真的把自己的男友分解成各個部分,有些部分是妳不會喜歡的。例如,他的腋下發臭,他打鼾的樣子,他吃太多大蒜,他迷戀披薩上的鯷魚。有這麼多妳不喜歡的地方,但是通常當妳初識男友時會忽略這一切。我們只注意一個地方,也許因為喜歡他的鼻子,所以妳完全陷入熱戀。兩年之後,妳開始一個接一個地發現這些錯誤,因為那時妳開始把它們一個個分開:他對鯷魚的迷戀、他的狐臭等等。感知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東西,「囊頌」教的就是感知。雖然你可能認為我的舉例新穎,但我試著不偏離「囊頌」原本的教法。「囊頌」告訴我們,當我們有染污時,就有不清凈的感知。不清凈感知指的是:每一件事物都是恆常,都是一個整體,都是實體的,都是不變的……關於不清凈感知,我們還可以一直說下去。不只在世俗生活中有許多的希望與恐懼,甚至在精神世界中也是一樣。假如你不留意,不清凈感知就會生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問,我們的動機是什麼?我們真的是要證悟成佛嗎?如果是,那麼一切將變得較為容易,事情就不那麼複雜。
推薦閱讀:
※孟子的智慧3 什麼叫孝順
※【智慧背囊】無用之用
※給予您智慧的禪心佛語
※沒有比慈悲更大的力量;沒有比智慧更大的快樂;沒有比知足更大的財富;沒有比信心更大的感情;沒有比忍容更大的空間;沒有比自私更大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