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鄧博丹

l 引言

今天講這個話題,源於我讀到的一本《人文通識演講錄》。人文通識,就是人文科學領域裡最基本的知識。今天我主要講講我讀到這本書的一些感想和個人的思考。可能對我們個人或企業有一些啟示作用。

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文化的定義;第二個,中西文化的差異;第三個,借鑒、繼承還是否定;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以下當下我們所處社會的文化現象,共同探討一下中國人信仰缺失的問題。

l 文化的定義。

我們在學校學習期間,學到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綜合」。這個概念實際上太過泛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龐朴教授認為,文化大體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簡單的可以理解為「人化」,化成人就是文化。譬如說吃東西,人和動物都要吃東西,這是本能,但不是文化;人要吃什麼,怎樣吃,是用筷子夾還是用刀叉,這是有講究的。這就是人之為人與動物的區別,這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水平代表什麼,實際上代表著人和動物、和自身本能狀態的距離。教育的意義,就是人化的過程

中國有一句古話「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其小者唯小人」。大學,乃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在學問和道德上有很高造詣的人,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在西方,把大學叫university,有廣博、普適、經天緯地之意。英文里還有一個單詞「college」,是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專家的工學院,與大學在概念上還是有區別的。

文化有什麼特性呢?民族地域性,時代性。我們以前見面,首先問吃了沒,為什麼要問這句話?因為這是普通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民以食為天。過去吃的短缺嘛,現在似乎不同了,小康社會的到來,我們見面都說「你好」「你好嗎」。問候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以上是我理解的文化的定義,但弄清這個定義與我們各位有什麼關係呢?2000多年以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一個問題:人應當如何生活?20世紀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同時,也帶給人巨大的災難。世紀末現象、2012的預言,大家總感覺日子不那麼踏實。最近幾年的地震、海嘯、乾旱等自然現象,對人類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質疑。我們現在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分解夸克,上天入地。但對自身的處境無可奈何。我們有些時候很頹廢,唱「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證明我們的文化的根源是不牢靠的。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自己的人生危機。我們如何安身立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從文化的源頭上找到我們生存的至境。

如何解決我們的人生危機。現在大概有一些觀點,就是找孔老二尋找智慧。楊振寧這樣提到過,其它各領域的科學家都這樣提到過。其中,大部分都是西方人。那我們有理由回頭看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能不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救命稻草。

l 中國文化及中西文化的差異。這是第二個問題。

我個人總結,中西文化差異的核心:

一、基於血緣理解的親情至上;

二、群體至上、臣民意識;

三、防禦重於進攻。

與西方正好或基本上是相反:

一、契約關係;

二、個人至上;

三、進攻意識。

先說第一個核心,基於血緣關係的親情至上。

血緣關係里的稱謂,中國就比外國多一些。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媽媽、叔叔舅舅、姑姨,甚至表嫂也是很常用的。這些稱謂里也透露出很多信息。譬如遺產、遠近等等問題。中國文化設計上,提前設計好了由誰來繼承遺產,避免老人過世後打官司。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中規定的皇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繼承人,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

家庭關係的引申。在家庭中,父子、母子、兄弟姐妹,都是具有血緣證據的親戚。但中國人很會活學活用,將其往家庭之外引申並沿用。我們喝酒,兩盅下肚,握住對方的手不放,稱「兄弟」。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旦建立起兄弟的關係,什麼事情都好辦了。四海之內皆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外面有兄弟好辦事啊。兄弟之間是什麼關係,說白了,就是「同吃關係」。同吃一個娘的奶,這是親兄弟,同吃一鍋飯,這也是親兄弟。生人就是沒有同鍋煮過的人,熟人就是同鍋吃過飯的人。一回生,二回熟。關係一旦確立,事情就好辦了。我們有時候辦事送禮,領導不認識你,你送禮都沒門。是不是?

血緣關係構成了中國人的價值源頭,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最後歸宿。只要有家在,有兄弟在,人生就不會失意。這是被歷代中國人的實踐證明了的事實。西方在這一點上,就比不上中國人的「情深意切」「義薄雲天」 。有情有義,這是中國特有的。

另外,在在中國的家庭關係中,誰是核心,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無容置疑,是母親。雖然大部分人隨父姓,但孩子還是和母親感情最深。中國文學作品中幾乎都是歌頌母親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世上只有媽媽好」「祖國啊,母親」「黃河被叫做母親河」,是不是?你要是把這個代詞換成父親讀一讀,就比較彆扭

我們50年代援朝戰爭提出的口號是「保家衛國」。黃河大合唱也是提到: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將家放在前面,將國放在後面,激勵士兵打仗,效果自然不一樣啊。保衛母親、保衛家是中國人的無二選擇。因為基於血緣關係的家的利益,是不可侵犯的。

現在回頭看看西方。西方人的家庭觀念一直都比較單薄,這是源於他們的歷史。西方的歷史或文明在中世紀到近代一段時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原來的氏族、部落、家族血緣體制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部族長選舉制,血緣關係雖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不再是絕對的。部族長的任命是靠個人能力的。這樣,法制的引入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世界古代文明的接續問題。除了中國的古代文明沒有消失過以外,世界上其它地區,主要是西方文明都出現斷層或直接覆滅的情況。斯巴達城邦、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上古就已經消失的瑪雅文化等等。文化的根斷了,總要找一種體制解決當時的問題。他們就用契約。

由於歷史原因,契約關係是西方社會關係中的主流。從稱謂上講,沒有叔叔舅舅之分,沒有哥哥弟弟之分,統統都一個單詞代替了。簡單。男女結婚,走進教堂禱告,戴上戒指就是簽訂婚姻合同,結婚紀念日,兩口子喝杯酒,表示重申合同有效,離婚則是合同到期或終止。在中國的觀念是什麼呢?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這是中國近代以前的人身依附關係。現在當然已經不同了。西方的契約大概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今生的,一個是來世的。今生的契約就是法律,管今生的事。人死了以後,靈魂怎樣安放,可以再簽一份合同,和誰簽,和上帝,因為只有上帝知道怎樣解決末日審判的問題、靈魂安頓的問題、彼岸的問題。一份是舊約,一份是新約。因此契約關係深入到了西方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譬如吃飯,西方人強調自由意志不可進犯。吃飯的時候,大家點菜。誰點的誰吃,那和中國人一起吃飯就比較麻煩了。易中天教授講了一個笑話:8個人吃飯,每人先點一個菜,不夠再加。美國人點了一個「芙蓉雞片」。菜譜有轉到美國人手裡,中國人一看美國人不太會點,說還沒有湯,建議他點一個「榨菜肉絲湯。」美國人點了。菜上來了,小姐報國菜名,一看芙蓉雞片,是自己點的,撈過來就吃上來。別的菜一點都也不動。吃完芙蓉雞片,已經撐得很難受了,美國人哪能在中國人面前不守信用,接著喝肉絲湯,撐得臉紅肚子脹。沒辦法的事。

再回過頭看看中國人基於血緣的親情關係的特徵。最顯著的就是「情理」。剛講到中國文化的基本出發點是血緣、家庭。那麼一個家庭遵循的行為邏輯是什麼?就是情理。

現在似乎是一個理性化的時代,什麼都是理性化的。我個人認為就是一個誤區。人是有情感的動物,這在中西方都是通用的。西方精神的最高指向是宗教。宗教是理性的嗎,顯然不是。中國古代講天下大同,近現代講「天人合一」,佛教講普度眾生,都是非理性指引的一種美好境界(後面有時間的話,專門探討一下中國人的信仰缺失的問題,這可能是我認為中國當下最為緊迫也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所以人類的文明不是建立在理性至上的。應該是:在理性的源頭,是非理性。家庭中的邏輯,首先就是一個情,然後是此情合不合理的問題。論語上有句話,叫「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只在其中」。什麼意思?這是符合天理人性的,這叫「直在其中」。阿拉伯的《古蘭經》,西方的《聖經》上都有類似的教義。如果家人之間可以告發,社會倫常、道德必定會陷入危機。作為人安身立命的源泉就會斷流、瓦解、崩塌,這是比較可怕的事情。韓國法律現在還規定父子之間不可以打官司,有問題自己在家裡解決。但中國最近幾年的家庭官司很多,各類媒體曝光很多。家庭官司很傷人哪。我前兩天看河南台「丁瑜訪談:臨行會見節目」,講的是鞏義農村兄弟三人的矛盾,結果老大動刀子了,殺了三弟---------

在家庭里,情是首位的,是解決家庭問題的第一選擇。然後才是,要給情賦予合理性。這個合理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合適,複合情勢,不能亂來;二才是講理。現在看看灰太狼與喜洋洋動畫片,裡面有兩個典型的中國家庭,狼家紅太狼是家長,對吧。什麼事也不幹,化妝臭美,使用平底鍋對待灰太狼,一是哄,二是揍。灰太狼發揮自己的智慧,在外面打拚,雖然兩年來,沒吃過一口羊肉,生活還算比較幸福吧。灰太狼能力不行,我覺得是導演想像力太差。呵呵。羊家庭像不像我們早年夢想的共產主義生活,我覺得很像。所以,我勸告大家,在家裡,情放於首位然後才能講理。紅太狼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情如何獲得合理性,要通過理的疏解。一個老人看到一個小孩,摸摸她的頭,說這小孩真可愛,這是合情理的,換過來你再試試。肯定是不行的。說你不懂事,就是不懂情理。你要會說話,會辦事,說話入情入理,辦事有事有終,才能贏得信任。

另外還有一個面子的特徵。看面子,給面子,死要面子。西楚霸王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了。還有為面子殺人的,「染指而出」。春秋鄭國大臣子公上朝的時候,手指頭動了一下,心想今天有好東西吃了,進屋一看,果然有人在一口大鍋里煮王八。可是到了吃鱉的時候,國君靈公就不准他吃,說你食指一動就有好東西吃,我偏不叫你吃。子公沒面子,走到鍋跟前用手蘸了一下湯,這叫「染指」。君臣翻臉了。靈公就說「媽的,我非宰了這小子不可」,子公也暗說「我非宰了那王八蛋不可」。結果起兵政變,把靈公幹掉了。這是為面子殺人,至少來說。面子是導火索吧。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兩種了中國文化獨有特徵。

第二個核心:群體至上、臣民意識。西方是個體意識。

中國有很多的群體至上現象,與西方相比,很有意思。譬如陌生人見面,第一句話是「你哪裡人?」「湖南的」「湖南好啊,出了個毛澤東!」—有共同語言了。然後才是哪個市哪個村的,最後才通報姓名。習慣上都是由大到小,由群到到分。男女談對象,先問幹什麼的?哪個單位的?而不是先問姓名。回到家給老媽一說,老媽說連個單位都沒有,靠得住么?但如果知道哪個那孩子是濮耐的,是不是感覺很牛了。

以前政府企事業單位寫報告,功勞大大的,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後面又曲里拐彎的說那個領導做了什麼什麼工作等等,反正不說是自己乾的,讓讀報告的人自己去對應。

但西方人正好相反,書信地址是由小到大,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西方人崇尚個人英雄,電影電視劇大部分都是這類題材。你像哪個網球運動,在西方就比較流行。兩個人打球,一群人在那看,我覺得都沒什麼意思。但西方人就比較喜歡。西方人強調獨立人格不可侵犯。吃飯我點菜我吃我付賬,你幫我點菜就是將你的意志強加於我,我不會幹。在中國就不是這樣,我給你點菜是關愛你,甚至還要幫你加菜,衛生不衛生就另當別論了。

在中國,個體價值是要通過群體來體現的,這種意識持續的時間跨度非常長,但現在似乎有了一些改變了。

某人體育比賽拿了世界冠軍,記者採訪,她說感謝的話應該這樣說:感謝國家體育局領導,感謝隊領導,感謝隊教練及我的隊友,感謝CCTV----感完一遍以後,才能輪到在電視機前流淚的老母親。前一段不是出事了,拿了冠軍沒感謝群眾領導,被批評為個人主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社會的進步給了我們改善群體意識的機會。改革開放,最終引入的的就是民主與個性解放。我們的80後、90後都基本上不再受「群體意識」的束縛,這是個好現象,惟其如此,他們才能具有獨立的思考。獨立思考的結果就是,他們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選擇合適的符合當下要求的行為準則,並且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擔當責任。勇敢的面對未來。這才是未來的正道。

接下來要說說中國文化里比較獨有的臣民意識

具有深厚的專制主義的傳統中國文化,對於人道主義觀念,個性解放、思想解放、民主、自由、法制學習吸收就有比較大的阻力。為什麼這麼講,封建皇帝說「愛朕即愛國家」,這個觀念就比較陳舊了。這裡愛的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民的國家,而不是臣民的國家。這是大為不同的概念。臣民社會只有兩種人:主子和奴才。大臣們是皇上的奴才,又是老百姓的主子,幾千年下來都是如此。可以說深入人心,深入骨髓了。魯迅寫《阿Q》鬧革命,他革命的目的很簡單,打倒舊主子,我當新主子。社會沒有變,主子與奴才掉個個而已。一個很有意思的話「上面有人」,說明咱關係硬嘛。上面是哪裡?說到底是朝堂上!是君子。還有一個踢皮球的現象,為什麼要踢,因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其一。其二是弄不好會得罪上面,掉了烏紗帽,划不來嘛:

據說各地幼兒園紛紛掛起橫幅。「冤有頭債有主 ,前面左轉是政府」政府門口也打出一條橫幅:正開會,前面右轉是部隊!部隊門口也打出一條橫幅:是俊傑懂時務,前面不遠是稅務。稅務門口也打出一條橫幅:這事不歸我們管,砸你飯碗是城管。城管門口也打出一條橫幅:我們只管攤,有事請找公安。公安門口也打出一條橫幅:我無為我和諧,再走兩步是政協。政協也打橫幅:我們政協也很慘,還是去找房地產。房地產也打橫幅:官商勾結我無罪,你們趕緊洗洗睡!.睡覺也有意見:無法入睡夢難圓,全怪隔壁幼兒園。

這些例子就是臣民意識的一種體現。一怕得罪上面,丟了烏紗帽;二怕得罪老百姓,丟了民心。所以乾脆什麼也不幹。明哲保身,這是要不得的安身哲學。封建皇上知道「得民心者的天下」,但天下還是給丟了,為什麼,因為他從頭到尾都認為這個國家是我的,江山社稷是我家的,老百姓都是我的奴才。但是回過頭認真思考一下:天下、江山到底是誰的?

你看前些年演的古裝片,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搞了點宮廷鬥法的段子,以迎合觀眾反腐倡廉的心理需求,但還是不能擺脫臣民社會的心理影響。兒子睜開眼就「朕要喝水,朕要吃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真的感覺像是奴才了。這些東西以後盡量少一點,別再引導、奴化我們的下一代了。現代點的就是一些電影電視劇,情節大致都是:某市長腐敗了,省長下來把它搞定了。你們隨便去看,沒有更高的官出來,腐敗的市長肯定拿不下來的。這靠的還是臣民文化中的高官的權力來解決問題的。靠清官反貪官,這種陳舊的臣民文化的思維模式延續了幾千年,相當陳舊了,是吧。從這裡可以看出,就是反腐敗也好、搞窩裡斗也好,不能抓後台,不要搞到最上面去。這是迎合官方心理的一種文藝創作,內容很現代,內涵很陳舊,沒有現代文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獨立思考。

最近跟縣裡某位副局長吃飯,他給我提到一個名詞,我感到很震驚,叫做「立志腐敗」,就是從小要學習機關的那一套作風,如何伺候領導,如何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何八面玲瓏,在知識結構上也要向腐敗之法靠攏。我說我算是白活了,這麼大沒腐敗上黨的東西,死不瞑目啊!

第三個問題核心,中國文化的防禦意識,對應的西方文化的進攻意識

中國文化幾千年下來,始終處於防禦狀態,這跟歷史過程是有直接關係的。中國走向文明的過程是通過維新的道路實現的。從來沒有擯棄過氏族、部落社會遺留下來的血緣關係的影響。就是說,家作為一個安身立命的根是始終存在的。就說中州、中原、咱們河南,始終都是中華民族的大後方,落入外族的時候幾乎沒有。子弟兵出去保家衛國,再怎麼差,服完兵役還可以回來家種兩畝地養家糊口。在對外的問題上,中國人也是一直很保守,甚至到了清末的時候,才有外交部,就是當時的總理衙門。中國國土面積大,地大物博,不管是國家規模、文明程度都在2000年的時間裡,領先於世界。所以沒有必要開疆拓土,解決生存的問題。小日子過著,小酒喝著,不亦樂乎!中國有句古訓,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歡的東西,我不會送給你。我不喜歡跟人干仗,所以我不跟你你干仗那你也別來跟我干仗。毛澤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內部的事內部解決,怎麼解決,就是靠維新,內部變革。西周維新就是中國先民在文明初期所進行的最為重要的社會變革。這場變革確立了由家及國的國家的社會結構。

國家是「國」與「家」,顯然是血緣關係與文明社會需求下的中庸調和的產物。林語堂有一本書交《中國人》,他說中國文化有一個攻之不破的真正的堡壘,是什麼,就是中國人的家。家和萬事興,怎麼和,就少出去惹事。我們小時候和別家的孩子打架,不論輸贏,回家肯定是要挨批的。為什麼?因為別人不欺負你就可以了嘛!你家的圍牆我不侵佔,我家的圍牆你也別想侵佔。就是這個道理。再看這個「國」字,首先是有「口」,有了人口有土地,就是「一」,有了土地後又有保衛人和土地的「戈」,具備這些要素後,疆界就有「口」了。但西方人國家是「country」,就是城邦的意思,根本上來講,是沒有家的概念的。為什麼沒有家的概念,因為西方大部分城邦或文明是斷續的。雅典文化、希臘文化、斯巴達文化等等在高度發達的時候,實際上徹底砸碎了血緣關係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一個城邦里,領導是通過舉手選舉產生的,生下的孩子是城邦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誰。這是古希臘走向文明的途徑。你看,西方走向文明的一個巨大缺陷就是:他把人類在若干年過程形成的那種氏族血緣文化徹底拋棄了。所以說,西方文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容易發生文化中斷的現象。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繁榮一段時間以後都毀滅了。然後是另一種文化的興起。所以西方人從歷史上來講,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根,正本清源。沒有咱河南這樣,背靠巨大的大陸,面向有足夠縱深的南海岸,鋤禾日當午,悠然見南山。生活得不緊不慢,悠然自得。因為他們沒有家,無產階級嘛,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到了近代,他們就到處去探險,淘寶,打打殺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掠奪其它民族的生存資源。英雄就是能弄到財寶,幫一個城邦過上錦玉玉食生活的人。最近我與孩子一起溫習《一千零一夜》,辛伯達航海,出去幹什麼,掠奪啊。葡萄牙人、英國人、德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八國聯軍,從19世紀開始跑到中國幹什麼,就是要要掠奪資源啊。美國人在美洲才生活了多少年啊,整個一個移民國家,他們老祖宗就沒有根,老跑出去跟人干仗。打高興了,弄到好處了,固定下來一套思維模式,就是「己所不欲,亦施於人」,跟我們中國人的想法正好相反。因為這能幫他得到好處。鴉片戰爭,英國人就把他們不喜歡的鴉片販賣給中國人賺錢,這是事實。國門一破,皇上才發覺,我們與西方有了巨大的差距。原來自大、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迅速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自卑。外國人來了,來幹什麼,先打你一頓,然後再跟你講條件啊(光打也不行啊,自己也會損失的嘛。打的目的就是要奪人財產的。)。光緒皇帝坐在朝堂上,還以為人家來進貢的,來使居然不願跪下晉見,光緒皇帝很是不悅。一打聽,說出事了,廣州被人佔了,虎門被人佔了。後頭的事一發不可收拾。又是割地又是賠款。就想辦法,進步人士開始搞維新變革。光緒派人去美國、日本、英國學習,準備搞君主立憲,群臣回來後都興緻勃,可行性報告剛寫好,那邊傳來消息,說來不及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來了。

從這裡就透露出一個文化核心問題: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講,是過於謙恭的。西方則更加強硬和霸道。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未來怎麼做?怎麼解決人犯我我犯人的問題。就是中國文化要不要變得更為強硬一些,更有自主性一些。不過現在好像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前些時候在綜合樓球場打球,碰到兩幫中學生對仗(有好幾十之眾,沒有真正打起來)領頭的男生都是貝克漢姆髮型,抄著膀子,一個問另一個「是你辦的事不?」「是「,另一個說「你咋餒牛逼來?」,另一個就看向別處,朝著別人苦笑一下,表示示弱,表示我不想打架。我就覺得很有意思,跟我小時候吵架完全不一樣了,我那時強勢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你再罵我一句」,意思是,再罵一句我就動手了。說明什麼呢,說明現在的孩子自主性強了,在他們內心裡,要牛起來,強起來。

l 第三個問題:繼承、借鑒與否定

這個問題對我們而言,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前面說到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核心、中國文化顯性特徵和心理特徵。要說繼承、借鑒與否定,必須要清楚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現在我們的文化狀況怎麼樣?一個字「亂」。當然,亂是有根據的。五四運動革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名動,靜不小。文化大革命也革了一次文化的命,動靜同樣不小。兩次革命弄得中國文化相當虛弱,老的沒咽氣,新未未成年。青黃不接,搞得現在「忽悠文化」「網路文化」「娛樂文化」等小眾文化大有取代中國文化主流的跡象。趙本山忽悠很多年了,我覺得也應該休息了,網路文化隨它去吧,能成什麼氣候成什麼氣候。湖南台搞的造星運動,我覺得也可以不去關注了。這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一夜成名,終究不會長久,對不對。你功夫不到,內功不行,就不會長久。同樣的道理,中國現在經歷正式西方100多年前經歷的現代化過程,同時又在搞後現代對工業文明時期問題的反思,這是互相矛盾的東西。一邊在搞現代化,一邊在解決現代化過程對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破壞遺留下來的問題。一邊開礦,一邊封礦,很矛盾。我們山西的工廠據說現在減產或在停工,說明我們國家注意到發展可能遺留的問題了。將西方200年發展積累的東西,在幾十年來完成,顯然是沒有歷史感的。什麼叫歷史感?歷史感就是通過歷史自身幾點形成對未來有啟示作用的規律。我們只是在借鑒西方現代文明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東西,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我們實際上無法預計的現代化與後現代文明交替進行過程中,對中國社會可能帶來的其它不好的副產品。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從物質層面上講,我們可以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機、電腦、汽車、飛機都弄的差不多了,開發區建的也差不多了,土地也浪費得差不多了,房價也長得差不多了,現在該回頭想想我們的生存的精神環境了,就是我們的文化建設問題。要想中國傳統繼承什麼?要向西方社會學習什麼?要哪些,不要哪些。作為中國人,我想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設身處地地講,就是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使身處變革中的人有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主要還是精神層面的生存環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活的很放鬆嗎?我有自由與權力嗎?我的精神指向是明確的,還是模糊地?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現在出現的文化現象,解決自己對未來人生的困惑。解決我們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問題,找到自己嚮往的精神家園。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下面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中國人信仰缺失的問題:

一、中國人現在是不是普遍信仰缺失?我覺得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二、中國的信仰是什麼?

以下引用鄧曉芒教授演講的幾段話:

「我們沒有真正的信仰,是因為我們沒有獨立的個體,沒有內心獨立的精神和需要。」他還指出,信仰最初是從宗教產生的,而宗教又分為自然宗教、實用宗教和自由宗教。孔子把迷信、巫術的自然宗教提升到鞏固統治的實用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有超越性的,它超越物質生活,超越世俗。中國古代人相信「氣」、「理」、「天道」,都不是一種真正的信仰,中國傳統的儒教也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至少是一種物質化了的精神。 「我們為沒有信仰悲哀,並不是因為信仰的失落,而是發現了我們從來就沒有信仰的真相。」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人文精神,只是如今失落了。鄧教授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幾千年來中國從來沒有過人文精神,只有自然精神。古代的文人、君主雖多有理想,但其理想都很實際,最終要落實到能給百姓帶來多少好處,正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的理想基點仍然是是世俗生活,沒有超越性,也就無所謂真正的信仰。「愛國」、「忠君」這些古代理想的主題,終究只是個地方主義,雖然可敬,卻也還是立足於世俗,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  鄧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沒有給人們帶來任何真正意義的信仰。

 「中國人沒有真正的信仰只是表象,實質是中國人不具有個體獨立的精神。」鄧教授用這樣一句精闢的話解答了問題。中國人相信物質甚於精神,即使是精神也是物質化了的精神,如「氣」與「天道」。儒教破除了迷信,整體的人是從自然中獨立出來了,但個體的人並沒有從整體里獨立出來。中國人敬仰一種群體精神,一種浩然之氣,主張「天人合一」。鄧教授指出,信仰的前提是謙虛,中國人的這種「大我」思想也阻止了謙虛。人一旦換化為「大我」、「聖人」,他的意見就是天道,不能反對,不能商榷,聖人的思想是和別人不相通的,而聖人也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鄧教授說,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多半是一種物質關係,即使家人也不上精神相通的。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在乎「禮」和「面子」,而這些均是偽精神。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群體里,相互之間精神又怎麼能相通?西方人認為,當他獨立時,他就需要一個上帝了。鄧教授認為沒有獨立的個體是中國人沒有真正信仰的根本原因。

引用網友的回答:

網友1: 

只有做生意的信關公; 做官的信上級; 做民的啥都不信啥都信:有時信良民證,有時信戶口,有時信身份證,有時信暫住證,有時信佛,有時信老天爺,有時信清官等等。

網友2:信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網友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網友4:錢是最重要的

網友5:現實的中國人是:  有事上卦攤,臨時抱佛腳,功利主義,現用現交,  沒好處什麼都不信,有好處信什麼都行。

網友6:中國人信仰"天":蒼天,黃天,天老爺......

網友7我認為中國人信仰的是權力意志.只要有權,什麼都有了.  因為中國是官本位,什麼都是以官僚利益為先.典型如克拉瑪依大火中著名一句話: 讓領導先走.

網友8:中國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信仰,什麼都信,又什麼都不信,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價值與安身立命之所在

推薦閱讀:

中國人到底有多胖?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富有,卻遠遠不如美國人幸福?
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在蘇州?
中國人均壽命增長圖
中國人民對第88屆奧斯卡是滿意的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人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