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爾薩斯陷阱看我國朝代更替:人口天花板導致王朝末年社會動亂

人口增長是按照1、2、4、8、16這種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1、2、3、4、5這樣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那麼,馬爾薩斯陷阱是如何影響朝代更替的呢?

馬爾薩斯人口論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目的是掠奪敵國的土地和人口,在此時,人地矛盾尚未凸顯,人口是第一生產力,因此戰爭相對溫和。到了戰國時期,人口數量接近危機點,社會動蕩初露端倪,諸侯國對敵國發動戰爭屠殺人口以獲得無主之地,緩解人地矛盾。這時候的戰爭不需要什麼規則來約束,殘酷的殺戮就是最簡單有效的制勝手段。所以戰國就出現了《孟子·離婁上》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局面。

秦朝初年人口大約3000萬至4000萬,爆發農民起義,僅14年就滅亡;

西漢初年人口約1000餘萬,出現"文景之治",人口開始迅速增長;

漢武帝初年人口約4000萬,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全國人口下降至2500萬左右,後出現"昭宣中興";

漢平帝時期人口約5900萬,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人口銳減70%以上,東漢建立,出現"光武中興";

東漢末年人口約6000萬,爆發大瘟疫與大起義,至西晉初年人口約1000萬,隨後出現"太康之治";

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人口銳減,人地矛盾緩和,直至隋朝,統一後人口約4500萬,爆發農民起義,人口再度減少至2500萬,至唐朝建立後,出現"貞觀之治";

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達到6000萬(一說8000萬),後爆發"安史之亂",人口減少至不足3000萬,後出現"元和中興";

唐僖宗時人口恢復到5300萬左右,後爆發"黃巢起義",人口降至3500萬左右;

宋代雖然國土面積遠不及唐朝,但耕地面積卻遠高於唐朝,且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宋代人口超過了1億大關。到了明末,隨著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馬爾薩斯陷阱的"天花板"再度提高到了4億左右。

宋初人口約3200萬(僅宋境內),至宋徽宗時達到1.2億左右(包括宋、遼等政權),後出現外族入侵"靖康之恥";

蒙古興起後,金國原有5000萬人口,南宋8000萬人口,再度出現外族入侵,人口銳減7000萬;

元末人口約在9000萬,爆發大瘟疫與大起義,至明初人口約5000萬;

明末人口約8000萬至1億,爆發農民起義、滿族入侵,喪失了近3000萬人口,清朝初年,人口5500萬左右;

隨著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普及,清中期人口達到3億,清末人口約4億,爆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喪失人口1億左右。

明末農民起義

可以看出,人口數量總有一個天花板,觸到這個天花板,便會爆發戰亂、社會動蕩,導致人口銳減,人地矛盾緩和,出現各種盛世中興,進入下一循環。西方國家也曾遭遇馬爾薩斯陷阱,直到大航海時代後通過移民美洲緩解了人地矛盾,到工業革命以後,農業產出大大提高,人地矛盾進一步緩解。而從我國古代地理環境來看:北方是草原荒漠(蒙古高原)、南方是煙瘴叢林(中南半島)、東方緊靠海洋(黃海、東海)、西方是高山戈壁(青藏高原),是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人口不能自然的流出,只能通過戰亂、瘟疫等手段在內部消除多餘的人口。

在我國古代的史書大多是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強調施政者對國家興亡的影響,往往忽略客觀的社會規律對國家的影響,例如:史書對東漢、元朝末年的大瘟疫少有提及。歷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歷史,而是人類活動的總體現。我們應從歷史中總結規律,真正做到"以史為鏡"。


推薦閱讀:

如果全世界人都得到一次免費移民的機會,但必須隨機抽取224個國家地區中的一個,中國會發生什麼事?
僅佔世界人口0.3%的猶太人究竟是靠什麼賺到世界30%財富
「人口紅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民族是否有天生懶惰的?
如何看待2017年俄羅斯出生人口169萬,死亡人口182萬?

TAG:社會 | 人口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