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109】在線收聽
06-18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繆,平聲。結上文而言,此三陽三陰之六脈者,氣機環復,故乍屬於陰,乍屬於陽,乍陰乍陽,則陰陽交屬相併,三陽三陰,皆合五行,交屬相併,故繆通五臟,言三陰通五臟,三陽亦通五臟也,陰陽皆通五臟。 故合於陰陽,太陽,具水火之氣。少陰亦具水火之氣。陽明具金土之氣,太陰亦具金土之氣。少陽具木氣,厥陰亦具木氣。如病發於陽,而陽氣先至,則陽氣為主,陰氣為客;病發於陰,而陰氣先至,則陰氣為主,陽氣為客。主客者,本標之謂也。至者,氣至於臟,發為病也。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示從容論》雷公曰,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帝曰夫從容之謂也。此篇帝雲,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公故曰,臣悉盡意,將以受傳經脈,頌得昔日所言從容之道,以合此日之從容,則陰陽交會之理可知。今也不知陰陽,不知陰陽之雌雄,復詳請於帝,欲明陰陽之相類也。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使,去聲。干為天為父,太陽之氣如天,故三陽為父,陽明秉金氣而堅勁,故二陽為衛,少陽為初陽而煦濡,故一陽為紀,太陽既如天,則太陰當如地,故三陰為母。二陽既為衛而御外,則二陰當為榮而居內,故二陰為雌。一陽即為紀而聯屬,則一陰主陰,盡而無陽。故一陰為獨使。上文雷公雲,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觀此,則可知陰陽之雌雄矣。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舊本在四肢別離下,今改正於此。此以一陰而兼論一陽,次以一陰而兼論二陽,又次以一陰而兼論三陽也。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少陽之氣,生於厥陰,厥陰之氣,合於少陽。今一陰一陽,不相為類,故其脈代絕。代絕者,此厥陰之氣,不合少陽,而上至心包也。合少陽則上下有常,出入有知;今厥陰之氣,至於心包,以厥陰而合厥陰,惟陰無陽,故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少陽火氣上炎,不得厥陰之陰氣以相濟,故喉咽乾燥。《宣明五氣篇》雲,脾脈代。代者,脾之本脈也;今脈代絕,致厥陰少陽,不相交合,故病在土脾。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 而動,九竅皆沉。 二陽,陽明胃土也,一陰,厥陰肝木也。二陽一陰相合,則木製其土,故當陽明主病;陽明主病,則陽明胃土,不勝一陰肝木,土不勝木,故其脈 而動。 動於下,木製其土,故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太陰之陰,舊本訛陽,今改,三陽,太陽也。一陰厥陰也。太陽合手太陰肺氣於皮毛,故三陽一陰相合,而太陽脈勝也。太陰之脈屬肺金,故一陰肝木不能止,謂不能止太陰之勝也,金勝於上,木郁於下,故內亂五臟,木郁肝虛,故外為驚駭。 二陰三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三陽之三舊本訛二,今改。此以二陰而類三陽。次以二陰而類二陽,又次以二陰而類一陽也。二陰,少陰也;三陽,解見上文;太陽之氣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陰三陽相合,病在肺也。二陰合三陽而病肺,則三陽有餘,二陰不足,故少陰脈沉也。勝肺,猶言肺氣勝也;其勝在肺,則傷脾。申明傷脾者,非傷太陰之脾臟,乃外傷四肢也。蓋皮毛之氣過盛,則內傷肌腠,而病及四肢,先曰傷脾,以脾主四肢,究之所傷不在脾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二陰二陽相合,皆交至者,少陰陽明,交相病也;少陰屬腎,故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病在陽明也。此少陰陽明,皆交至而為病也。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空,作孔。空竅,汗孔之竅也。堤,猶路也。少陰少陽相合,陰勝其陽,故病出於少陰之腎。少陽三焦之脈,散絡心包,出於胃脘,今少陰之氣,客游於心脘下,是陰客於陽,水勝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一似空竅之路,閉塞不通,故曰空竅堤,閉塞不通也。三焦者,火熱之氣;四肢者,諸陽之本;今三焦之氣,閉塞不通,則不和於陽,故曰四肢別離,謂火熱之氣,不與陽和也。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 。 此舉三陰,兼論二陽;而三陽一陽皆在其中也。二陽三陰,陽明太陰相合也,不但二陽合三陰,而三陽一陽,皆合三陰,三陰,至陰也。至陰皆在者,言二陽在至陰,而三陽一陽皆在也,以至陰而合諸陽,則陽氣有餘,故陰不能過陽,以諸陽而合至陰,則陽歸於陰,故陽氣不能止陰;陰不過陽,則陽盛,陽不止陰,則陰勝,始則陰陽並勝,繼則陰陽並絕,如陽勝脈浮,則浮為血瘕,陰勝脈沉,則沉為膿 ,血而瘕,則陰不濟陽而陽勝,陽勝則陰絕矣。 而膿,則陽不濟陰而陰勝,陰勝則陽絕矣。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結上文陰陽相類之義,上文陰陽相合,乃陰氣陽氣,皆屬有餘,是陰陽皆壯也。交合而病,氣歸於臟,是下至陰陽也。下至陰陽,復有升降,故上合昭昭之天,下合冥冥之地;以上天下地之理,即可診決死生之期。五臟五行,始於木而終於水,猶四時始於春而終於冬,遂合今曰孟春之歲首。此陰陽從容比類,類聚無方,而五臟最貴最下之理,從可識矣。 雷公曰∶請問短期。 承診決死生之期,而復問短期。 黃帝不應。 死生之期,可以理決,帝故不應。 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問短期。 短期之理,在上經下經,八十一論之中,而公必欲請聞於帝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理,里通。此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以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之理。冬三月之病水病也,病合於陽者,合於太陽寒水之氣也。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至春正月,其病不愈,則脈有死征;雖不即死,皆歸出春,謂出春交夏,決死也。若冬三月之病,在里之精氣已盡,則不能出春,仲春草發,季春柳葉發,草與柳葉時皆殺,殺,猶死也。若冬三月之病,至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當死,不能至仲春之草,與季春之柳葉矣,此冬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干。 此春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三月之病,陽氣不生,故曰陽殺。殺,猶絕也。越春夏而至於秋,則陰陽皆絕,期在深秋之草干而死。 夏三月之疾,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 水。 ,濂同。此夏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六月長夏,屬於至陰,時當至陰,陽氣盡浮於外。夏三月而病不愈,交於至陰,不過十日死;若越長夏而至於秋,則為陰陽交;夏三月之病而交於秋,期在水而死。 ,猶清也。中秋水天一色之時也。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此秋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前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故曰俱;後三陽,謂太陽;二陰,謂少陰,故曰獨也。秋之三月,肺金主氣,若秋三月之病,合太陽陽明少陽而俱起者,此陽病合肺,當不治自已;若陰陽交合,至秋三月而病者,主陰陽不和,當立不能坐,坐不能起;若有陽無陰,而太陽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冬令之石水而死;若有陰無陽,而少陰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春令之盛水而死;太陽為水府,少陰為水藏,死於冬之石水,金不生水也,死於春之盛水,水不生木也。此決死生之期,而陰陽相類之理,更可識矣。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盛者,陰陽形氣之盛;衰者,陰陽形氣之衰。方,度也,診也。五度十度,視息視意,皆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若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是謂失道。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氣,陰陽之氣也;多,猶盛也;少,猶衰也。人身陰陽之氣,有多而盛,有少而衰,盛衰之道,有逆有從。何者為逆?何者為從?所以方氣之盛衰也。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上少,去聲。響明而治,左陽右陰,故陽從左,陰從右。四時之氣,秋冬為陰,從上而下,春夏為陽,從下而上,故老從上,少從下。蓋老為秋冬之陰,少為春夏之陽也。 是以人身春夏之時,其氣歸陽,為生;歸秋冬之陰,為死。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歸秋冬反為生,反之而生,氣之逆也,是以陰陽之氣,無論多少,若逆之,則皆為厥矣。 問曰∶有餘者厥耶? 逆皆為厥,生氣將竭,故舉有餘以問。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如陰氣一上,陽氣不下,則陰盛陽虛,故寒厥到膝;少者陰陽血氣方盛,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則死,老者陰陽血氣方衰,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猶生,此陰盛陽虛,致有寒厥到膝之病也;若陽氣上,陰氣不下,則陽盛陰虛,致有頭痛巔疾之病矣,此寒厥到膝,頭痛巔疾,其病極危,其理至微,但求陽以治之,而不得其真,止求陰以治之,而不審其全。在膝在頭,五臟之部,隔遠無征。人病此者,若居曠野而形不存,若伏空室而神不守,綿綿乎一息之微,屬望其生,若不能滿此一日矣,是以少氣之厥,猶之令人妄夢,推其極而至於昏迷,此三陽之氣,不能下交,是三陽絕也。 三陰之氣,不能環復,是三陰微也。陽絕陰微,是為少氣之厥,非有餘之謂也。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十四黃帝素問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150個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 | 中國歷史大事件 | 從黃帝到中華民國 | 封建制 | 禪讓制 |...
※失傳的《黃帝外經》第七十七章「解陽解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