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墨林居士

念佛法門乃是諸佛渡眾生的第一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凡夫,只要一念歸誠無不救渡。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含藏圓頓悟修之門,萬法皆歸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德能,可以說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穩當,最快捷的成佛法門。八地以上的菩薩對念佛法門也只是一知半解,何況溥地凡夫,非是世智辨聰就能對念佛法門知曉的,就連八地的菩薩都似懂非懂,無法知曉念佛法門的深廣,唯佛與佛才能通達明了。吾現只是凡夫,對念佛法門更不是精通了解,更不敢用意識心去推斷和妄加推測,只是看了一些經書古德的開示和自己修行中的一點點體會來簡要的寫一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凈土經典中最短小的經文,全文不算標點符號僅僅244個字,但意理確非常的深廣,含意無量無邊,確是指導念佛修行者最好的一部經典,短小精闢,意理豐富,讀來頗有益處。能夠讓念佛學人找到方向,找到歸處,並且能夠讓信心,願力堅固,念佛更加得力,今生能夠確保往生,所以修學凈土的學人這部經典一定要熟讀,好好的體會和理解,才能略微了解一下大勢至菩薩所要講的含意,才能夠對凈土,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才能發廣大願心求生凈剎,並且對自己信心十足,今生努力修學往生極樂蓮邦親見阿彌陀佛,將來廣渡眾生。今通過看書學習和自己的體會略寫一下這部經,願和同修交流學習,共同進步,將來同往西方。

在寫這部經之前先說一下「西方極樂世界」的淺顯意思,西方並不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中的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按經文字面意思所說在我們娑婆世界往西才有這麼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這麼理解就落入名相中了,落入了文字相,哪裡真有方向呢?釋迦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證悟後,看到我們這個世界日出而做,日落而歇,東邊日出,西邊落,太陽落到西方,眾生忙碌了一天才休息,而釋迦佛陀正是借用這一現象而為我們娑婆眾生說西方極樂世界,這西方就是讓我們的心有一個安歇之處,西方是我們狂心,妄心休止之地,是我們皈依之所,這西方只是一個表法的意思,只要我們的心「歸到西方」,也就是看破,放下,不去追求世間錯誤的東西,放下名聞利養,歇住這顆狂心,我們的心也就逐漸的恢復清靜的性體,慢慢的就見到極樂世界了,這極樂世界其實就在我們的內心,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也契合我們的本性,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清靜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也就是極樂世界,這西方就是我們妄心休止之地,只要我們心上的塵沙去掉,恢復心性,那麼極樂世界就在目前,所以不來不去,西方極樂世界並不遙遠,只在一念之間。西方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一心念佛,方能徹見極樂世界,親見本性之彌陀,見到本性之彌陀就見到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道同無有高下,乃是一體。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手之一,他和觀音菩薩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大勢至說明他的勢力至大至極,威德廣大,他也是靠念佛而成佛的,在下面的經文中會講到這一點。所以這部經才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什麼是圓通?念佛圓通一切法,圓通一切門,圓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圓——圓滿,通——通達,念佛能圓滿成佛,通達萬法萬物,圓通無礙之境界,唯有靠念佛才能真正的圓通。所以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靠念佛來成佛,才能圓通無礙,直達成佛的彼岸。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上面這一段就是整個經文,非常的短小,但非常的豐富,是念佛學者應該好好體悟和修學的一部經典。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就是指大勢至菩薩,勢力廣大,至深至廣,威德無邊。法王子就是續佛講法的人稱為法王子,等覺以上的菩薩就可稱為法王子,同倫就是指在一起志同道合的同修。五十二菩薩,並不是單指五十二位菩薩,而是把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全包括,這五十二而是指五十二種菩薩,初信位菩薩、二信菩薩、三信菩薩,一直到十信。十信十個,十信再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五十個位次。再上去是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總共五十二個位次。經文這一開頭就明白告訴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靠這一句佛號成就的,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大勢至菩薩有神通道力,有宿命通,他回憶在往昔的時候,在恆河沙劫前,這恆河沙是表法的意思,是指無量劫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有十二如來,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號無量光,他的別號也叫十二如來,這裡可以說這十二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同一個人,但下文又說相繼一劫,也可理解為共有十二尊佛出世,最後一尊佛名超日月光,而阿彌陀佛的別號也叫超日月光,這十二如來可以說是十二尊佛出世,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同一個人以不同的名號出世教化眾生。這十二如來也是表法,代表十二個時辰,也就是一晝夜,如來就是指阿彌陀如來,讓我們在十二個時辰,也就是24小時中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也有這層意思在裡邊。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此段經文告訴我們最後一尊佛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的前身念佛之法門,可見在這十二尊佛出世,也就是十二劫中在未遇到超日月光佛前大勢至菩薩還沒有成就,等遇到超日月光佛的時候他的因緣才成熟,才遇到念佛法門。彼佛就是指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三昧中念佛三昧最為殊勝,是三昧之王,定中之定。下面是打個比喻,比方有人一個專憶,一人專忘,這就明白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時刻在憶念眾生,專心致至的在憶念眾生,希望眾生快快成佛,快解脫;而一人專忘,指的就是我們業障凡夫,我們記得的只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對於念佛時刻在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儘管阿彌陀佛時刻在憶念我們,念念遍布法界之中,但我們時刻在忘,沒有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這也指出了我們念佛修行中的毛病,我們沒有把阿彌陀佛真正的掛在心上,放在心上,心裡有的只是世間的東西,沒有把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這我們怎麼能往生?阿彌陀佛在憶念著我們,而我們確沒有憶念阿彌陀佛,這怎麼能相逢相見呢?若逢不逢,阿彌陀佛想和我們相逢確不能相逢,因為我們專忘;或見非見,阿彌陀佛能見到我們,而我們確見不到阿彌陀佛,見不到阿彌陀佛的佛光,還是因為我們專忘,沒有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也就是我們的持名功夫不夠,持名就是把阿彌陀佛時刻掛在心上,不能專忘,要專憶才對,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上面一段經文指的是阿彌陀佛專憶念眾生,而眾生專忘念佛,才造成若逢不逢,或見非見的境地。而這段經文就告訴我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阿彌陀佛念念希望眾生成佛,時刻在憶念,而我們也時刻在憶念著阿彌陀佛,時刻想著阿彌陀佛,時刻不忘往生極樂世界,時刻把這句佛號掛在嘴邊,這就二人相憶,阿彌陀佛的願力,念力和我們念佛往生的願力相吻合了,二憶念深也就是二人互念,一個是接引眾生成佛的念力願力,一個是念佛往生的願力,如此之深的憶念怎麼能不成就?只要我們真信切願,我們的心行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頻率就對上了。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就是二人相憶,二憶念深的結果。阿彌陀佛和眾生表二個人互相憶念,不光二人相憶,互念也深,我們念念流入阿彌陀佛的清靜願海之中,阿彌陀佛念念攝入我們的妄念之中,如此相憶相念往生才有把握,這一生才不會空過。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也就是生生世世,形影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乖異的地方,都不忘這句佛號。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不光光是阿彌陀佛在憐念眾生,十方三世諸佛都在憐念眾生,這段經文寫的非常感人,就像是母親想念兒子那樣的悲切,時刻在憶念著迷妄的眾生快快覺悟回家。但母雖憶,而子逃逝,並沒有在想著諸佛如來,並沒有想念阿彌陀佛,無論阿彌陀佛的願力多深多廣,佛光如何普照,而我們還在貪戀著世間,阿彌陀佛雖憶何為?沒有什麼用啊,陽光照在大地之上,我們確自己打了一把傘。如果我們也反過來憶念阿彌陀佛,如阿彌陀佛憶念我們一樣,這就成功了,雙憶不離,念茲在茲,就像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如來憐念眾生一樣的悲切,自然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此生必定往生。阿彌陀佛和念佛學者互相憶念,不相違遠,信憶二字不離於心,永不貪戀這個世間,時刻不忘出離娑婆往生極樂世界。切記一個是專信,專憶,這是念佛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就指出了我們如何修行,如何念佛。指我們眾生的心,我們修行念佛的學者,一定要憶佛念佛。也就是我們一定要一向專念,諸佛的心是清靜,慈悲,平等的,有一生念佛未得往生,就是不精誠,不真信,無有願力,還貪戀這個世間,所以空念一生佛,只是結結善緣罷了。憶佛一定要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而且是對人對事要真誠,慈悲,平等,感恩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憶佛念佛,念佛不光光是口頭上念佛,內心一定要真誠慈悲平等,並且真信切願。就像世間男女二個人戀愛一樣,並沒有時刻念著對方的名字,但心裡恐怕是24小時在想著對方,如把這種心換成憶想阿彌陀佛,時刻不忘就對了,這就是持名,這就是憶念,然後再來念佛自然得力,自然往生有份,而且往生的願心念念不忘,誓死也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為病苦所惱,不為業障所困,咬緊牙關憶佛念佛,今生就一個目標往生極樂世界,其餘的隨遇而安,隨緣生活。以這樣的心態去憶佛念佛,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必定見佛,一定會成功。面對病苦,逆緣我們一定要如如不動,以念佛心對之,業障無不除掉,攝取廣大功德,成就我們的凈業。凈業有三種力:一者我們的念力,二者我們本有的佛性力,三者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所以我們的凈業靠這三種力而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念力願心,我們的念力願力堅定深廣,我們本有的佛性力才能顯現,諸佛的本願威神力才能加持的上,二力相合才能成就。正如經云:若有得聞彌陀名號者,阿彌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是故但當一心念佛,莫疑慮也。心凈佛現,心垢佛滅,心迷佛隱,心悟佛顯。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念佛即心,是心念佛,是心做佛,心佛不二,不假方便,我們用不著其他的方法,也不用心外求法,只管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到時自得心開,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果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者見自性彌陀,二者見極樂彌陀,是一不是二,只要見得彌陀就見本地風光,直下承擔,無二無別。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頭二句是比喻,染香人身上都有香氣,我們念佛親近彌陀,心裡念佛,身近佛身,心開就是佛心,我們自然香光莊嚴,我們自心本覺如來自有香光莊嚴。我們自得心開,自然都是具足的。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這裡的我就是大勢至菩薩,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證入無生法忍,因就是念佛,果就是無生,本因就是念佛心,果地就是無生忍。這說明大勢至菩薩當年也是靠念佛證入無生法忍而成就的。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得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最後一句非常的重要,此界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娑婆五濁惡世,指大勢至菩薩以大勢大至攝取念佛人歸於凈土,以威神力加持念佛人道心不退,令念臨終後以願力接引往生。佛問圓通,就是問勢至,從初發心,以何方便入三摩地?勢至云: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就告訴我們怎麼去念佛,沒有其他的選擇,唯都攝六根,也就是讓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分別,妄想,然後凈念相繼,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彌陀一定要是凈念,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這一句佛號念念注入心中,流入彌陀的清靜願海之中,相繼就是讓我們時刻不忘,時刻憶念。如母憶子那樣的去憶念阿彌陀佛,放下身心世界,息滅貪嗔痴慢疑,不計是非人我事,無有妄想馳逐,不被境界所轉,如此修,如此悟,如此念,才能得三摩地,今生才能確保往生。這是修學者第一要選擇的法門,這是成佛的第一法門,最直接,最快速,最穩當的法門,也是最圓頓,最圓滿的法門。


推薦閱讀:

恭喜你!獲得地藏王菩薩願力加持!誠邀您三拜地藏王菩薩,祈願家人添福增壽,平安吉祥!
(二)觀世音菩薩的出典--佛教圖書館 經書 電子圖書 古籍善本 免費下載 在線閱讀 大藏經...
我們為什麼要受菩薩戒?
龍樹菩薩略傳
法華經講記·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