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乳企用奶粉沖兌制奶沒良心?

2015-01-19 第3043期倒奶事件餘波未了。近日,奶農向媒體曝光,之所以他們的奶,奶企不願意收了,因為從去年開始,奶企大量從國外進口奶粉,然後加水沖制,形成乳製品進行售賣。此事一經曝光,消費者紛紛表示不能接受乳製品由奶粉沖泡的現實,甚至很多人認為商家在「售假」。事實果真如此?…[詳細]「你喝到的乳製品,很多由奶粉沖泡」,這是真的部分奶農把倒奶歸咎於「乳企用奶粉勾兌制奶,所以少收我們的鮮奶」奶農倒奶事件,大有在全國蔓延之勢。可見,這不是某地、某乳企的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供給過剩。而對於這種過剩,有媒體分析是因為「喝奶的人少了」,把供給不平衡指向需求層面;而部分奶農則把矛頭指向了乳企,更有奶農向媒體爆料,將奶粉兌水,然後加到各種乳製品中,已經是行業中公開的秘密,「所以他們(乳企)不收我們的奶,都去進口奶粉了!你們喝的都是復原乳」。

奶牛現在已經成為部分奶農的沉重負擔所謂復原乳,就是用奶粉衝出來的、和牛奶濃度一樣的奶。一般7至8斤牛奶能濃縮成一斤奶粉,反過來奶粉加7至8倍的水,就「復原」成牛奶了。家裡買奶粉沖著喝,其實就是喝復原乳。單純地從商業角度來看,沒辦法去指責乳企,因為乳企和散戶奶農之間,沒有穩定的合同。散戶奶農就是處於一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狀態。…[詳細]用奶粉勾兌制奶,確實有普遍性「原來他們一直在幫我們泡奶粉啊!」這是很多消費者,在得知他們購買的乳製品由奶粉沖泡時的第一反應。這種反應,有點少見多怪。一直以來,乳製品部分或全部由奶粉沖水勾兌,廣泛存在。比如台灣企業味全的全線產品,所用原料都是復原乳而非鮮奶,這一點在商品商標上,標示得清清楚楚。對於乳企這樣做的動機,倒是很好理解。進口奶粉從去年初的5萬/噸降至目前的2.5萬/噸,按照1噸奶粉兌8噸水計算(行規),每噸復原乳(奶粉兌水後的乳製品)的成本僅為3100元/噸,而鮮奶的成本最低也要4500元/噸左右,這1400元/噸的差價,對於要把控制成本作為首要任務的企業,是非常難放棄的。根據海關的數據,2014年1至6月,我國進口奶粉68.12萬噸,同比增加75.08%。這些進口奶粉,除去本身就是拿來當作奶粉銷售的外,其餘全部被乳企買去,作為復原乳的原料。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的專業人士估算,2014年全年,一共有100萬噸進口奶粉被乳企買去,加水勾兌共生產了近1000萬噸的牛奶製品,佔市場上牛奶製品的三分之一。…[詳細]由奶粉沖兌制奶,並不如你想得那麼可怕國內的政策,本身就允許部分乳製品使用復原奶復原奶在國內的使用,雖然有限制,但並非一刀切地禁止。根據2005年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明確限制使用復原奶的,只有巴氏殺菌乳,而滅菌乳、酸牛乳的生產中,都可以使用奶粉沖兌,只是須「醒目標註復原乳,並在產品配料表中如實標註復原乳所佔原料比例」。

國產某款乳酸菌飲料,就已經明確標明含有復原乳和所佔比例所謂「巴氏殺菌乳」,可以通俗地理解成鮮牛奶。那麼,國內的鮮牛奶究竟是不是由奶粉沖兌的呢?目前最流行的一個說法,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榮祿之口,他認為「國內超六成的液態奶系奶粉沖兌」。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在業內遭到了普遍的質疑。首先,目前沒有公開曝光一起乳企用奶粉沖兌鮮牛奶的案例,如果真如魏榮祿所說「超六成」,這種「靜默」很難解釋;其二,液態奶的外延很廣,不僅僅是鮮牛奶,而只要不是鮮牛奶,對使用奶粉的行為就沒有限制。但是,對於可以使用奶粉進行沖兌的乳製品,國內的一些企業,很多隻完成了政策要求的一半,比如奶企兩巨頭的乳酸菌產品,均標註採用的是脫脂乳粉,但未標明所佔的含量。綜合上述局面,如果真有人發現奶企用奶粉沖兌製成鮮牛奶,需要拿出證據,相關監管部門不能對這種違規行為坐視不管;而可以使用奶粉沖兌的乳製品,奶企應該嚴格地標明所佔的百分比,而不僅僅告知還有復原奶。…[詳細]從營養角度看,復原奶和鮮奶並無差別很多人認為不該在乳製品中使用奶粉,是從營養的角度出發的,認為奶粉的營養比不上鮮奶。不僅民眾這樣認為,一些專業人士也持此觀點,如乳業專家王丁棉就告訴媒體,由液態奶製成乳粉的過程需要經過兩到三次提溫脫水,而由乳粉再製成復原乳的時候,還得再重新加水、加溫和消毒,數次提溫必定會造營養成分的流失,而這些往往卻是乳企刻意隱藏的信息。對於這一點,美國農業部有一份關於復原乳和鮮奶營養成分對比的數據,數據顯示,牛奶中的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鈣元素和脂肪,在復原乳中並沒有流失,只有B族維生素有10%至20%的損失,但是人體攝取維生素的途徑不是牛奶(B族維生素在三餐中的主要來源是糧食、豆類和肉類),因此復原乳在營養上和新鮮牛奶差異不大。國內對此也有研究,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相關論文顯示,經過超高溫滅菌的牛奶中蛋白質、脂肪、鈣等主要營養成分較穩定,不會因加熱而減少,雖然蛋白質經過加熱會變性,但人體需要的是蛋白質消化之後的氨基酸,因此,變性不影響消化吸收。唯一有差別的,是口感,而並非像某些機構宣傳的那樣,是「垃圾奶」、「臘制奶」,更不是網路瘋傳的文章《我們還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中所說的那樣,是「摻假的假牛奶」。

既然國人偏愛國外奶粉,又為何認為國外奶粉比不上國產鮮奶?國人在對待奶粉和鮮牛奶的態度上,有點讓人捉摸不透。一方面,不信任國內的奶粉,生個娃有條件地一定要喝國外的進口奶粉;另一方面,又覺得國外的進口奶粉,比不上國內的鮮牛奶。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奶粉比奶粉,國人認為是國外的好;鮮奶比鮮奶,還是認為國外的好;但是拿國外奶粉和國內鮮奶比,就認為是國內的好了。這是什麼心理呢?…[詳細]要糾正「純天然的才是最好的」之樸素認識這種心理,就是源自一種古老的認識,「純天然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轉基因作物,是可懼的;純綠色食品,是最好的。這種心理的形成機制很簡單,長期的生活實踐可以讓我們明白,大自然中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吃的,看見梨子確定是可以吃的,看見狗屎,確定是不可以吃的。而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東西,會讓人失去天然的分辨能力,出於謹慎和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不吃最好。事實並非如此。食品化學分析發現,許多純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有害物質。例如,生豆角中有溶血物質,發芽土豆中有毒素,某些魚類中含有胺等可能導致中毒的物質等等。如果對這些食品處理不當就會發生危險。具體到乳製品身上,之所以會有復原乳的出現,就是為了規避風險,因為復原乳相比於鮮奶,利於儲藏、運輸。同時,正是有了復原乳,國人才能喝奶喝得更安全,比如,國內幾乎所有的酸奶都是復原乳做的,原因就是奶源問題:奶牛普遍易得乳腺炎,得病的牛產的奶是不能用的,這顯然會影響奶農的收益,因此使用抗生素是奶農普遍的做法。而含抗生素超標的奶,顯然是做不了酸奶的,因為抗生素就是用來殺菌的,做酸奶需要的益生菌在這樣的環境里壓根繁殖不了。奶農指責乳企「見利忘義」,自損八百指望政府收購原奶,以及指望政府命令乳企收購,都已行不通在過去的一些時間裡,奶農倒奶事件一旦發生,加上媒體宣傳,一些地方政府出資收購奶農牛奶的案例時有發生。但從去年年末開始,延續至今的全國各地倒奶事件,至今還沒有地方政府出面進行收購。雖然地方政府自己不收購了,但還是想出面「管一管」。比如某省在近日由農業廳和省奶業協會出面,邀請省內主要乳品加工企業和部分奶農代表,召開「生鮮乳購銷協調會」,共同研究近期出現的奶農「賣奶難」問題。省農業廳領導要求,乳品生產企業要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儘快恢復對奶農滯銷鮮奶的收購。但尷尬的是,在場的所有奶企,無一家做出肯定表態,只是表示回去之後研究研究。這其中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奶企認定這是市場行為,地方政府無權干涉。而奶農持續和奶企發生衝突,只會加強自己的弱勢地位。…[詳細]給消費者強化「乳企用奶粉勾兌制奶」的認識,奶農的奶還要更多地倒掉消費者看到「乳企用奶粉勾兌制奶」後的第一反應,恐怕不是「我要求奶企用鮮奶製造乳製品」,而是認為「市面上的國產乳製品都不能喝」。本來中國的牛奶市場,就面臨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再強化這種認識,對奶農真的沒有好處。在這個問題上,奶農和奶企,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而非因為你不收我的奶,所以我們就敵對了。…[詳細]結語消費者的知情權當然需要保障,但很多時候,知情的同時,也需進一步地了解。沒有了解的知情,可能會帶來盲目的恐慌和無謂的放棄。
推薦閱讀:

燕麥片搭配奶粉可以嗎?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奶粉或者其他沖調品?比如核桃粉之類的。牛奶就不必說了。
有機奶粉品牌TOP
三鹿事件爆發時,持股43%的恆天然是什麼責任?
中國受污染奶粉事件進一步擴大
國產奶粉的「春天」即將到來

TAG:奶粉 | 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