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釋迦牟尼平生及成佛經過
成佛後,先在鹿野苑向他的5位同伴說法,佛經稱為「初轉法輪」。接著,一直在印度北部、恆河流域中部一帶傳教,信眾越來越多,組成了僧團,他也被尊為「佛陀」(覺悟者)。所創造的教義核心是「四諦」:苦、集、滅、道。在社會問題上反對種姓差別,在宗教上主張眾生平等。
釋迦牟尼80歲時逝世於拘屍那羅城。其弟子將他生前說教時的講話輯錄整理,經過幾次佛典集結,修撰成經、律、論「三藏」。 二、佛佗誕生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一片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比較富裕的小國,叫做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王國南部)。國王凈飯王年輕英俊威武,王后摩訶摩耶賢淑美麗,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 凈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有一天,王后忽然夢見一頭白象從自己的右脅進入到腹中,沒過多久便發現有了身孕,國王知道後格外高興。
據佛教傳說,王后10月懷胎即將分娩之時,到花園去散步,國王親自在身邊陪同。當他們走到無憂樹下時,王后忽然動了胎氣,趕緊用右手抓住一根娑羅樹的枝條,孩子便從右脅下誕生了。
這個幼嬰生下來後,一切狀態非同尋常。臍帶脫落後他就立即可以站立走路,而且是向東、西、南、北4個方向各走7步,然後用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世間之中,我為最尊最勝。」他走路時,每邁出一步,滿地都開放蓮花,預示著他將來會捨身出家,普渡眾生。這時,四大天王拿來柔軟的絲綢,包裹他的全身。帝釋天和大梵天(佛教所說的保護神)侍立在兩邊,龍王在天宮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天女在空中歌舞歡慶,燒香散花。這一天,就是佛陀的誕生之日,佛教把它定為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曆的4月8日,也稱佛誕節。 三、面壁沉思凈飯王為了知道太子的未來,召集了一幫相師來為太子占相。相師告訴凈飯王:「太子身相不凡,將來必成聖人,要麼君臨天下,統治八方;要麼修道成佛,名揚四海。」
聽完相師預卜太子的未來,凈飯王可謂喜憂交集。他暗自尋思:「如果太子將來出家修道,那王位將會無人繼承,給他取個吉利的名字吧,也許會幫助他順利地接過王位。」於是,國王將他取名為悉達多,就是「成就一切的人」或「吉財」的意思。 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酷愛學習,文學、哲學、算術樣樣精通;還喜歡武術、騎馬、射箭,也是樁樁嫻熟;更重要的是他生性仁愛,富有同情心,對一切生命都倍加愛護,不忍傷害。
凈飯王為了能把太子留下來繼承王位,專門修建了3座宮殿供他享用。16歲時,還應允他與大臣摩訶那摩的女兒耶輸陀羅成婚,不久就產下了皇孫。 在宮中住了10年之後,他開始厭倦這種豪華尊貴的悠閑生活,面壁思索人生中的許多問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能平等?人世間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種種痛苦,怎樣才能擺脫這些痛苦?怎樣才能拯救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們?思慮再三,他決心放棄王位繼承權,離家去拜師修行,這時他已經29歲。 四、遠道修行 悉達多開始了遠離宮廷的修行歲月,他先向東南方向走去,來到毗舍厘這個地方,向名師阿邏迦蘭學習,接著又來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拜訪名師郁陀迦羅摩。但是這兩位名師教授他的瑜伽功法,只是一種忘我修行,不能滿足他精神上的要求,達不到最後解脫的目的。
他繼續往前旅行,到達郁盧吠羅附近的舍那尼村,在密林中遇到了5名苦行者,問答之間,知道相互都是追求達到自己理想的修行人,於是他們結伴在林中開始苦修。按照婆羅門教的要求,他們必須拋棄一切安樂和享受,極其嚴苛地折磨自己,甚至絕食到瘦弱不堪的地步,因營養的極度缺乏而處於死亡的邊緣。
可是這種痛苦的修鍊,一點也沒有解決他內心的許多困惑,也無法獲得他所追求的真理,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連生命都不能保存,修行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而就在這些最艱難的日子裡,密林中遇到的5名志同道合的苦行僧,再也熬不過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不告而辭,棄他而去。悉達多不得不深深地思索,一切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呢?一番沉思後他終於悟出了道理,重視生命的存在,才是追求理想的基礎。於是他決心放棄幾乎6年的自我折磨生活,重新開始進食,慢慢地恢復體力,期待著真理來到自己身邊的那一天。五、菩提樹下 隨著身體一天天健康起來,悉達多情緒也變得樂觀了許多,對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有一天,他散步來到尼連禪河畔,下到河中去沐浴,把苦修6年來積存在身上的污垢統統洗凈。悉達多一邊沐浴,一邊欣賞這大自然的美景,感悟人生的苦與樂。這時,好心的牧羊女為他送來了營養豐富的香乳糜,他喝下後,感到這是一生從未品賞過的美味。謝過牧羊女之後,他起身走進娑羅樹林里,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
他把吉祥草在地上鋪好,面向東方,盤膝而坐,閉目修行。心中默然地發誓說:「如果我不能徹底覺悟,寧可粉身碎骨,也決不從這個座位上起來!」就這樣開始了在菩提樹下的冥思苦想,尋找著解脫人間痛苦的答案,思索著萬物生滅的道理。從傍晚到黎明,當一顆明亮的星星從東方升起的時刻,他突然想通了萬物生滅的道理,找到了解脫人間痛苦的答案。
頓悟出「五蘊」、「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等主要的教義。他說:「我心已解脫,無明清除凈,光明破黑暗,智慧已升起。」證明自己已經成佛,後來被人們尊稱為「佛陀」、「佛祖」。這件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31年前後,時年35歲。這一天是12月8日,所以後來成為佛教的「成佛節」。這一株神奇的菩提樹的遺迹,現仍存在於印度的比哈爾邦。六、收徒傳教 悉達多得道成佛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並成為佛陀,即覺悟者。在郁盧吠羅停留了幾周,靜心思考領悟法理,特別是最重要的緣起法,並準備開始宣講此法。舍他而去的5位同伴此時成為他的第一批受眾。這首次說法,被稱為「法輪初轉」,所講的內容,被後人題名為「轉法輪經」。佛陀在鹿野苑為5人說法後,接納他們為比丘(即和尚),成為僧團最早的一批成員。然後又接納了富家子弟耶舍和50多個親戚好友成為比丘,僧團此時已經擴大到60人。
為了擴大影響,佛陀安排僧團的成員分別各走一方,到民間去傳教布法。他本人則先去郁盧吠羅,然後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接受頻毗波羅王贈給他的竹林精舍園,準備在這個處所建立寺院。
佛陀的信徒和弟子一天天增多,尤其是釋迦族的許多人都成為他虔誠的信徒,連他的異母兄弟也都出家成了比丘。在他返回故鄉探望父親和妻兒時,父親對他和他的異母兄弟不能繼承王業感到十分悲傷,要求他訂立規則,凡是沒有得到父母許可的,一律不得出家為僧。佛陀應允了凈飯王這個要求,佛教僧團至今仍然遵守著這條規則。以後,他的姨母入教後,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七、佛語真諦佛教能迅速擁有這樣眾多的信徒,將自己的隊伍不斷地發展壯大,首先應該得益於他的教義。佛教倡導眾生平等,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都可以入教,儘管生活中有門第的高低,但在佛教內部都是平等的。雖然這樣做沒法否定印度嚴格的種姓制度,但佛教的這些主張,使各個階層尤其是比較低層的人們比較滿意。這樣就促使入教者的人數增加得很快。
佛陀的主要教導可以用佛教徒所謂的「四諦」來加以概括。第一,人生本身是不幸的;第二,這種不幸的原因在於人的自私慾望;第三,個人的自私慾望可以解除,當一切慾望和慾念解除後,他所處的狀態叫做涅槃(字面意思是「吹熄」或「熄滅」);第四,從自私慾望解脫出來的方法是所謂的「八重經」:正觀、正思、正語、正行、正坐、正求、正心和正省。
釋迦牟尼的教說直到他死後幾百年才用文字記錄下來。他的宗教思想已分裂成許多不同的教派是可想而知的。佛教的主要兩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小乘派在南亞居主要地位,大多數西方學者認為它與釋迦牟尼創造的教說比較接近;大乘派在西藏、中國和北亞一些地區居統治地位。 佛教的勸人行善,以及布施等觀念都對社會穩定有積極的意義。八、溫槃時刻釋迦牟尼80歲時,率領一隊比丘從王舍城出發,向北方作最後一次旅行。他們一行住在一個信徒的宅院中,應邀到他家裡進餐。餐桌上有一種食物,可能是豬肉做的。吃下後,釋迦牟尼心中感到作嘔,腹部劇烈疼痛,但他仍依照行程安排繼續前進,傍晚時到達拘屍那迦茅城(現名卡西亞),在末羅族人的園內,弟子們為他在兩株娑羅之間架起一張繩床,讓釋迦牟尼向右側身而卧。這時他已經知道自己身體不行了,但仍表現出寧靜而安詳,對弟子們進行了最後一次訓誡。
釋迦牟尼說:「一切萬物無長存者,有生就有死,我死後你們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切莫依從他人,不要放縱自己,要努力精進!」說完這番話,他就進入了無生無死的涅槃境地。這一天是公元前486年2月15日,後來被佛教徒們定為「涅槃節」。
釋迦牟尼涅槃一周後,弟子們將他的遺體按照風俗火化了,火化之後骨灰分成8份,分贈給各族信徒建塔供奉。骨灰中結成的若干顆粒,佛教把它稱為「舍利」,所以佛寺中有藏骨灰和舍利的稱舍利塔,而釋迦牟尼的舍利當然是最為貴重而受人景仰的精品。九、西天取經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 佛教從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後,經過許多學者、高僧的譯述和傳布,有多種經本傳世。但因譯者本身的水平和理解的關係,不僅譯文簡略,脈絡模糊,還有不少矛盾之處,所以就有人想親自到西天(中國的西邊)去取回真經。
中國第一位去西方尋找佛教經典的人是三國時期的和尚朱士行。公元206年,他從長安西行,經過茫茫的沙漠,歷盡千辛萬苦,抵達當時大乘經典的集中地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取得了共90章、60餘萬字的《般若經》。到公元282年,經多方設法,才由他的弟子繞道送回洛陽。朱士行雖未能到達印度,卻是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
唐代著名僧人三藏法師玄奘,是第一位長途跋涉,受盡苦難,克服無數困難,到天竺(今印度)認真學習佛教的真諦,精讀佛經的原始版本,取回真經的第一人。他遍訪天竺的佛教古迹,求教當地高僧名師。離開天竺前,在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燦陀寺,經過嚴格考察,被授予「三藏法師」的榮譽稱號。 載譽回國時,三藏法師玄奘帶回佛經657部,佛舍利子150粒,半人高的釋迦牟尼金質塑像及多座金質、銀質佛像,還有許多花果的種子,為傳播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全體(三藏十二部),都在一句佛號之中
※釋迦牟尼佛生平事
※我們必須認識釋迦牟尼佛,學佛才不會走錯路
※釋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議劫前的遠古之佛——大讚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