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憑什麼能夠成為當時的世界領袖,看這件事就知道了

要想成為世界領袖國,一般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它主導的國際組織,就好比如今主導北約的美國;另外一個就是敢於擔當國際義務,扶弱抗強,本國的領導人除了要管自家的事之外,還要管別人家的事兒。

那麼中國歷史上有哪個朝代能夠做到這兩點呢?那就是七世紀的大唐帝國。

公元651年,當時國際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兒,波斯國(今伊朗)遭到了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入侵,國王伊嗣俊不幸戰死。其子卑路斯繼位之後一邊率領殘軍抵抗,一邊尋求國際援助。他一開始是退守到了吐火羅(今阿富汗),在吐火羅人的幫助下,一度收復了邊疆的失地。然而好景不長,阿拉伯帝國開始了瘋狂的反撲,他們實在難以招架,節節敗退,最終決定聯合向外界求援。

那麼求援的對象是誰呢?自然是我們的大唐帝國。在公元七世紀左右,世界上只有兩大名符其實的超級大國,一個是大食(阿拉伯帝國),另一個就是大唐。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現在的西亞和中亞地區,在兩國之間的數十次交鋒中,大唐軍隊勝多負少。所以當時西域的諸國一旦出現了危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中國避難。從整體的軍事實力對比上來看,也只有大唐帝國能夠抵制大食的東進,其他的中亞諸國,包括東羅馬帝國都不行。

除了軍事實力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世界的「正統」地位。當時的大唐帝國主導著高舉國際正義旗幟,具有軍事干涉能力的國際組織——天可汗。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也不是一個紙糊的王冠,而是一個實質性的國際組織體系,可以說是「東方聯合國」。其主要作用就是維繫國際的和平,仲裁各國之間的糾紛,維護各國獨立,不受強國侵略。

為了表示對天可汗的絕對服從,各國的嗣君即位,都必須由天可汗下詔冊封。各國的軍隊也都必須要接受天可汗的徵調,受征大唐維和平亂。

當卑路斯向大唐帝國求援時,此時的大唐皇帝是高宗李治,雖說沒有其父親那般偉岸,但也尚有遺風,毅然接受了卑路斯的求助,立馬就設立了波斯都督府(今伊朗境內的扎博勒),同時任命卑路斯為波斯都督府的都督,將波斯與大唐安西都護府連成了一片。不過高宗當時並沒有派遣大軍駐紮在那邊,所以波斯不久後還是被大食給吞併了,卑路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怎麼辦呢?這事情李治還是要管啊,於是在公元670年再次召卑路斯入朝,授其「右武衛將軍」銜,命人在長安修建波斯寺,使卑路斯與其子泥涅斯得以妥善安置,四年之後,卑路斯客死長安。儘管大唐帝國最後沒能幫助他們復國,但攝於大唐的國威,阿拉伯大軍也沒能將他們趕盡殺絕。在此期間阿拉伯帝國發動了幾次中等規模的戰役以,結果均敗於唐軍,後來更是發動了恆羅斯會戰,20萬的阿拉伯大軍在面對3萬的唐軍時,依舊難以全勝。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三個主要外敵:大食、吐蕃、突厥,都是當時很強大的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跨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則雄踞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他們在與唐軍的交鋒中卻基本上都是敗多勝少,突厥的整體實力不弱於匈奴,而唐軍卻是一戰定天下。唐朝大將李靖夜襲陰山,活捉了突厥可汗,建立了千古奇功。

扶弱濟困、主持正義的大唐帝國,不僅贏得了弱國的尊重,而且佔據了政治道義的制高點,成為諸國敬仰的政治大國。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唐雄風造就的,此時的漢民族一改先秦之後的內斂傳統性格,攜華夏文明,充滿自信地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主導著世界的走向。


推薦閱讀:

8號領袖型領導者的領導模式
領袖點滴
歷史上五位功敗垂成的農民起義領袖
祭曼德拉:自由的戰士和最後的世界領袖
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中東領袖納賽爾

TAG:世界 | 帝國 | 領袖 | 大唐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