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涪陵,老照片——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歷史與文化
榨菜是一種名叫青菜頭(植物學名「莖瘤芥」)的特產蔬菜作物的膨大莖部分,經過特殊的鹽漬加工而製成的醬腌菜食品。 鹽漬蔬菜食品在人類歷史上出現得很早,知道食用鹽以後就開始了。世界各地、各族人民都有各自發明和喜愛的這類食品。這類食品在中國古書上稱鹹菹(Zu)或鹹齏(Ji)。《周禮?天官》中有「醯(Xi)人掌共五齊七菹」的記載。菹即用醋(醯)或醬調和(齊)的幹腌蔬菜。[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蜀芥鹹菹法」的記載,說明巴蜀地區以芥菜製作泡菜和幹腌菜的歷史也甚為悠久。 青菜頭系十字花科蕓薹屬芥菜種葉芥亞種大葉芥變種的變種,是一種在特殊地理環境中培育出來的蔬菜作物,起源於渝東長江沿岸的涪陵、豐都一帶地區。據史料考證,公元18世紀時已有比較多的種植。古代涪人認為它是由青菜(葉芥)變化而來、靠近根部的地上莖部分特別膨大而肥實,故俗稱「青菜頭」,用它來鮮食、制泡菜和幹鹹菜,其味道都十分鮮美。 據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涪州誌?物產誌》載:「青菜有包有苔,漬鹽為菹,甚脆。」按,青菜有包,即涪陵民間所稱「包包菜」或「包包青菜」;菹即鹹菜。這種質地甚脆的幹腌鹹菜,到了1898年被命名為「榨菜」,次年開始商品化生產,至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包括包包菜鹹菜出現以來的榨菜歷史,可能比文獻記載的還要早得多,早到多久,目前尚難確認。 歷史是文化的源泉。榨菜歷史從哪裏開始,榨菜文化就從哪裏發源。歷經數百年的演變,榨菜的物質產品年年消耗年年生產,榨菜的精神產品卻年年積澱年年增厚,愈來愈散發出誘人的醇香,令人神往、令人回味,給人以生存的自信、生活的鮮香、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愉悅。
(一)榨菜由來
公元18世紀以前,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沿岸已有包包菜(青菜頭)的種植。農家用它來制泡菜和幹鹹菜佐餐,鮮香嫩脆,十分可口,在名目繁多的鹹菜製品中味高一等;也因此受到素食者青睞,很早就為寺廟僧尼所看重。於是,大的寺廟就成片種植包包菜,製作泡菜和幹鹹菜,除可供自食外,主要用於廟會筵席,招待香客,兼做饋贈禮品,以此結善緣、廣募化。清代涪州城西聚雲寺(俗名天子殿)香火興盛,有「賽豐都」之譽,就因為這裡用青菜頭製成的泡菜和腌鹹菜特別好吃,成為吸引天下香客的一大原因之一。這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故事。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重慶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愁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者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長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可口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又帶他去廟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幹鹹菜。
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裏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股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傳說中有真實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註意的信息:包包菜(或青菜頭)為涪陵特有,早年已為人們所識;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邱氏後人在民間製作包包菜鹹菜的基礎上發明了榨菜。據1928年(民國17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誌》(誌書時間下限止於1911年)記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南人以侑茶。」1939年(民國28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末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
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在於: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座談會核實;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1939年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教授李家文等親自來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幹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
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壽安嘗新。邱又用它待客,朋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放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逐漸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以上歷史情況表明,榨菜未發明以前,民間做包包菜鹹菜只為家庭食用,天子殿僧人做鹹菜原為結緣募化。而邱壽安則不同,他製作鹹菜為投放商品市場;並組織改進加工技術,以適應批量加工;還將這種新的青菜頭腌菜製品命名為「榨菜」,以此作為商品名稱,後來竟馳名中外,以至於今;他還不斷培育和開辟銷售市場,使之成為一大行業。邱氏實開中國榨菜業之先河,其功不可沒。所以,邱壽安應是榨菜的發明人,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榨菜的發明時間亦可定在1898年,即清光緒二十四年。
(二)涪陵榨菜民俗
涪陵榨菜業歷經近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有一些相沿積久的風俗習慣,這些與榨菜有關的風俗習慣即榨菜民俗。榨菜民俗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比較鮮明的個性特色。涪陵榨菜未誕生以前,涪陵民間已有做鹹菜的習慣,至今仍比較盛行。涪陵民間做鹹菜是涪陵榨菜的源頭,理所當然屬於榨菜民俗的一部份。
涪陵人愛吃愛品愛做鹹菜,一般人家都儲存有好幾種鹹菜,四季不缺。一些比較講究的富裕人家,多達一二十種鹹菜,菜壇可擺滿一間屋,排列有序,稱之為「鹹菜屋」。儲存鹹菜的土陶壇有大小「自缽水」、「甕菜壇」、「撲菜缽」等,彷彿進入陶器時代的陳列室。鹹菜分三大類:泡鹹菜(即泡菜)、幹鹹菜、其它(豆豉、豆腐肉、胡豆瓣、鮮海椒、糟海椒、紅苕絲、芋頭絲等)。泡菜一年四季可做,唯幹鹹菜多在春天製作。幹鹹菜主要以青菜和青菜頭為原料,其中青菜頭鹹菜是備受重視的一種,製作十分講究。幹鹹菜的種類有塊塊兒鹹菜(又名mai mai 兒菜鹹菜,即家制榨菜)、節節鹹菜(又名匙匙兒鹹菜,以青菜葉柄腌制)、絲絲兒鹹菜(以青菜的莖腌制)、鹽菜尖兒(以青菜顛腌制,主要供煮湯)、水鹽菜(以青菜的葉腌制,供蒸燒白用)。其中塊塊鹹菜有麻辣、香甜、五香等品種。每到春夭各家妯娌、婆媳和鄰居之間都有暗中比賽,看誰做的鹹菜品種多,刀工好,味道香。涪陵人待貴客以至辦宴席,鹹菜總是上桌的最後一道菜,必須用漂亮的盤碟盛裝,盤中鹹菜七八種以至十餘種,擺出「 ?」、「喜」、「壽」、蝴蝶等圖案和花樣,塊塊鹹菜問是處於顯著地位。
鹹菜雖上席晚,但最能引起客人的興趣,開初,客人們總是盯住最好的塊塊鹹菜,十分文雅地拈一點兒在口中慢慢咀嚼,細細品味,若味道好,會當場喜形於色,一邊稱贊,一邊吃個痛快,誰家的鹹菜做得好,受到好評,這家的家庭主婦就會被認為有操吃、有教養,在家和出門都會臉上有光,格外受到人們尊重。若誰家鹹菜做得不好,樣數不多,甚至端不出鹹菜來,人們便會私下議論:「某家堂客懶,沒得操吃,窮得鹹菜芽芽兒都沒得,可憐可憐!」以做鹹菜論持家,以品鹹菜論人品,可見涪陵人對鹹菜的重視,這也顯示出古樸、敦厚的巴國遺風。
涪陵有專用於榨菜加工的踩池號子,也比較富有特色,其演唱方式是:隨著踩池的節奏,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唱詞由領唱者即興創作(一般由領唱者選取現場踩池情況為題材),或根據傳統唱詞的部份唱段或以民歌、山歌進行改編。曲調比較簡單、穩定。唱詞全部由領唱導引,眾人只幫腔唱合,與古代巴人踏歌類似。例如:(領)清早喲起來餵,(合)嘿呀哪個咗呢;(領)把門啰開喲餵,(合)餵兒拉拉嘿呀咗呢……,依此反復唱合。一邊唱,一邊用力踩著節秦(即踩菜);號子高亢、活潑、場面熱烈、愉快,使單調而繁重的踩池勞動變得活躍而有趣,同時提高了勞動效率。
玩菜龍也體現了濃厚的榨菜民俗特色。涪陵城玩菜龍在民國年間已比較盛行。相傳,起源於菜農慶祝榨菜豐收。菜龍的紮制,一般長7節或9節,龍頭用紙糊,龍眼用大紅橘,龍身以菜頭、青菜、蓮花白、胡蘿蔔等紮制,逗龍的龍寶則以特大的柚子製成。玩龍人身著黃衣、綠褲、腰束花帶,頭戴用菜頭葉製作的帽子,腳穿草鞋。執寶的為男扮女裝的小醜,身著花衣花褲,腳穿繡花鞋,腦後拖著胡蘿蔔紮成的辮子,耳戴用辣椒做成的耳環。玩龍燈時,由兩面大鑼和蟒號開道於前,繼為執事隊、菜龍,然後是彩旗隊和菜頭、蘿蔔、白菜、南瓜等組成的排燈隊,最後是手執甘蔗顛顛的響篙隊和耍鑼鼓隊。在大街上玩出「龍擡頭」,「觀音坐蓮臺」、「水波浪」、「拜四方」、「臥龍」等花樣。此外,還有小菜龍(將菜頭、菜葉紮在板凳上製成)若幹,或「旋轉翻身」,或「擺八字」,或「穿娘肚」、「跳龍背」,與大菜龍相互配合,場面蔚為壯觀。玩菜龍是中國眾多龍舞品種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揚。
此外,榨菜商業加工出現以後,榨菜行業亦有自己的習俗,如菜幫(即行會)每年都要辦廟會,敬奉祖師爺顏魯公等。
(三)百年榨菜產業 涪陵榨菜歷經百餘年發展,按其工藝變革和產業發展狀況,大致經歷了6個發展階段。 1、草創探索階段(1898年至1913年) 1909年及其以前為邱氏獨家經營,1910年及其以後開始擴散。至1913年涪陵全縣有加工運銷商4家,僅分布於涪陵城西和李渡鎮兩地,當年總產量約50噸。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工藝比較原始,設備簡陋。 2、趨於成熟階段(1914年至1936年) 這一階段中,榨菜加工技術經歷6大變革,更能適應商品化生產:即改屋檐下、樹枝上晾菜為江邊搭架晾菜;改瓦缸腌菜為水泥菜池腌菜;改一次腌制為兩次腌制;改豬血拌石灰封壇口為水泥封壇口;改變辣椒等用料及輔料配方;對菜塊予以修剪整形。經此變革,技術成套,工藝基本趨於成熟定型。加工廠戶由數家發展到百餘家。1926年出版的《中華民國省區全誌?秦隴羌蜀四省區誌》載:「涪陵縣……其為特產者,以榨菜為最著。近年上海、漢口等處均設有公司經理,每年售出價值十萬元(銀元—編者註)以上。」這時涪陵縣已成立了由加工、運銷商組成的「菜幫」,至1931年改為「涪陵縣菜業公會」,時有會員212家。至1935年前後,涪陵榨菜的銷售市場已由上海擴大到北京、天津、遼寧、福建和廣東等地,遠及南洋各國;國內巳基本形成以宜昌、漢口、上海為中心的短、中、長路運銷網路,其中以上海為最大銷售市場。涪陵菜業的崛起,引起國內經濟界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視,開始總結和研究種植、加工、運銷經驗。
3、曲折發展階段(1937年至1949年) 這一階段多數年份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到宜昌及其以下長江水路運輸被日軍阻斷,傳統銷路不通,產銷很不穩定。但以重慶為中心的後方市場及抗日前線軍需需求擴大,菜業仍有較大發展。1939年2月11日重慶《國民公報》笫三版報道:「涪陵榨菜年收入即在百萬元以上,對農村經濟的補益當不少也……預計今年可出菜十六萬壇,每壇以最近價格十元計,亦有百六十餘萬元的收入……每年直接間接受其惠者約十萬人以上。」1940年,涪陵榨菜成品總產量首次突破萬噸,達1.1萬噸。40年代後期,市場物價飛漲,菜業急劇萎縮。 4、穩定發展階段(1950年至1977年) 新中國建立後,建立國營菜業,私營加工亦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56年全部走向公私合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國營菜業穩定經營。至1976年,全縣有國營菜廠19家,年加工能力1.28萬噸,是1951年的85倍,年加工量佔全縣產量的80%以上(其餘為社隊菜廠加工);加工運銷納入全縣統一管理,工藝又歷經細節上的若幹調整和改進,更趨於科學化、規範化,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青菜頭良種選育和推廣,以及病蟲害的研究和防治,取得突破性進展。18年中,除少數年份外,產銷比較穩定,全縣有9個年份的產量超過1萬噸,最高年產量13850噸(1954年)。
5、變革發展階段(1978年至1997年) 1978年前後,涪陵各級黨委和政府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指導下,大力促進榨菜產業變革發展。1978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經多年試驗總結的「六改」栽培技術,使畝產達到750公斤左右,比1975年提高了30%,同時促進「榨菜全形加工」和成品品質提高。90年代,推廣「涪豐14」、「永安小葉」等青菜頭優良品種,加上青菜頭專用復合肥料的使用,大面積平均畝產提高到1.2噸,高的達到2.5噸至4.0噸。1978年前後,國營榨菜加工的踩池、起池、切菜、淘洗、拌料、裝壇、包裝等加工機具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半機械化操作,加工效率提高。1980年以後,榨菜加工、運銷體制向多層次、多渠道轉變,國營、集體、個體企業都可以經營榨菜,涪陵榨菜業擴張進入快車道。 1982年,涪陵榨菜研究所與國營涪陵菜廠試制小包裝榨菜獲得成功,當年產量38噸,因其運輸、銷售比壇裝榨菜方便,附加值高,發展甚快。1988年,小包裝方便榨菜首次突破1萬噸;1993年突破5萬噸,1997年突破10萬噸。至21世紀初,小包裝涪陵榨菜已佔總產量的70%以上。1980年至1985年,四川省先後制定了壇裝榨菜外貿出口和內銷的質量標準,國家標準計量局頒布了榨菜質量的國家標準;涪陵地區標準計量局發布了方便榨菜質量標準,為榨菜的質量管理提供了法規性依據,產品質量達標創優取得顯著成績。1981年至1997年,涪陵市榨菜產品獲國家級和部省級優質產品稱號和金獎榮譽的有15個品牌,共獲獎90餘個次,居全國榨菜行業第一位,其中「烏江牌榨菜」獲得全國工業品和食品行業、全國供銷社和四川省的獎項等30餘個次。
6、步入現代化產業發展階段(1998年至今) 1998年,涪陵榨菜產業開始步入新一輪變革即現代化產業發展階段。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在涪陵榨菜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一是涪陵榨菜(集團)公司獲中國農業學會「首批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範典型」授牌;二是「烏江牌榨菜」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書;三是榨菜(集團)公司企業整體技改遷復建工作準備就緒,即將全面實施現代化生產線建設;四是涪陵區隆重舉辦紀念涪陵榨菜誕生100周年暨首屆重慶涪陵榨菜文化節活動。其後,推進榨菜農業產業化,生產「安全、衛生、綠色、營養、健康」的榨菜食品,成為企業追求;進入21世紀以來,涪陵榨菜行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一批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和經營管理規範化的現代化榨菜企業相繼出現,榨菜經濟社會效益、菜農收入水平不斷大幅度提升。
(四)享譽世界名菜——涪陵榨菜美譽多 涪陵榨菜—走向市場,即以鮮香嫩脆的獨特風味,佐餐調味等多種用途,耐儲耐烹、營養豐富、方便可口等許多優點,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很快馳名中外。早年稱「四川榨菜」、「中國榨菜」,而涪陵不但是榨菜發源地,而且一直是中國、四川最大最集中的榨菜產區,故涪陵榨菜也一直是中國榨菜的標誌性產品、正宗產品。 涪陵榨菜被譽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早在1915年,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大地牌」涪陵榨菜即參賽獲獎。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地球牌」涪陵榨菜一直是外貿出口的主要品牌。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則直接冠名「涪陵榨菜」出口。20世紀80年代以來,「烏江牌」涪陵榨菜是中國榨菜的代表性品牌。「大地」、「地球」、「烏江」是近百年中國榨菜史上的代表性品牌,早已馳名中外;而主產地均為涪陵,一般則泛稱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有世界三大名菜或三大名腌菜之譽。世界三大名菜的說法,最早為全國調味品科技情報中心編印的《調味副食品科技》1984年第一期報道,繼為1986年12月21日《四川日報》二版記者張利泉的報道提到:「七十年代在法國舉行的一次世界醬香菜評比會上,中國涪陵榨菜又與聯邦德國的甜酸甘藍、西歐的酸黃瓜同列為三大名腌菜」。1990年11月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載:「涪陵榨菜與歐洲酸菜、日本醬菜並稱世界三大名菜」。 涪陵榨菜還是四川四大名菜之一。涪陵榨菜、成都大頭菜、南充冬菜、敘府(宜賓)芽菜,並稱「四川四大名菜」,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即有這種說法。 涪陵榨菜是巴蜀三寶之一。(涪陵)榨菜、貢鹽(自貢的食鹽)、天府花生,被稱為「巴蜀三寶」(原載《人民日報》1993年7月8日第八版《祖國各地三件寶》)。 涪陵榨菜是中國出口三大名菜之一。涪陵榨菜、竹筍、薇菜,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外貿部門關註的三個重要的出口菜品,銷路好,故有此說。 榨菜是涪陵三絕之一。荔枝、榨菜、紅心蘿蔔,乃涪陵古今最有影響、最著名的農林特產。涪陵荔枝為楊貴妃喜愛而聞名;紅心蘿蔔以離開涪陵城20公裏以外就變質變味而稱奇。
(五)涪陵榨菜「兩個十句話」
涪陵榨菜文化就是與涪陵榨菜相關的一整套知識系統,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欲概而言之,亦非易事。有人總結了「兩個十句話」,雖掛一漏萬,卻便於記憶,現介紹如下: 第一個「涪陵榨菜十句話」: 一大特產(即中國一大著名土特產); 兩大奇跡(生態循環產業、致富工程); 三大用途(佐餐、調味、保健); 四大知名度(世界三大名菜之一、中國傳統出口三大名菜之一、天府三寶之一、涪陵三絕之一); 五個特殊(即涪陵榨菜是用特殊土壤、氣候條件生產出來的原料,在特殊加工環境中,以特殊的加工工藝製造出來的美味食品,而土壤、氣候、加工環境、加工工藝等「四個特」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這又是「一特」,故為「五特」); 六個最(涪陵榨菜在中國出現最早、連續生產歷史最為悠久、質量最正宗、縣域產量最大、知名度最高、市場最廣); 七大營養成分(榨菜含有蛋白質、氨基酸、鈣、磷、鐵、維生素、纖維素等主要營養成分,比一般芥菜類鹽漬蔬菜的含量高); 八大特色(榨菜顏色悅目、質味鮮香嫩脆、耐儲存、耐烹煮、食用方便、吃起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 九個不分(榨菜消費者不分國別、信仰、貧富、男女、老幼,食用時間不分四季、冷熱,且不分場合、吃法。普適性很高,意味著市場無限); 十大優勢(涪陵是中國榨菜之鄉,生產榨菜連續百年不衰,有其地理環境、品種、原料基地、加工條件、產品質量、銷售市場、產銷管理、科研、榨菜人才隊伍的產業發展優勢)。
第二個「涪陵榨菜十句話」:
一個源頭(中國榨菜發源於涪陵,然後才傳到鄰近區縣,以至全國各地); 兩個開創(涪陵人率先把民間青菜頭鹹菜商品化,命名為「榨菜」,並打開遠銷的國內外市場,即產品、市場兩個開創); 三大名牌(大地牌、地球牌、烏江牌); 四大特色(鮮、香、嫩、脆,集四大特色於一體,歷蒸、炒、煮、燜,即使「上刀山下油鍋」剁炒而其性不改); 五個發展階段(涪陵榨菜業已經歷草創、發展成熟、曲折發展、穩定發展、變革發展五大歷史性階段,是一個很有民族特色的與時俱進的產業); 六大好處(種植榨菜原料青菜頭不與糧食作物爭地,能促進糧食增產,充分利用冬閑土地和光熱水資源,加工排廢極少且易治理,能帶動多項產業發展,綠色朝陽產業); 七大效益(榨菜業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社會正向積累財富,為世界提供美味食品,消費者吃榨菜健胃開脾增進健康,生產和消費榨菜有利生態平衡,榨菜還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旅行食品); 八大系列(青菜頭是美味的鮮食特產蔬菜,榨菜有低鹽系列、中鹽系列、壇裝系列,以及五香、麻辣、美味、怪味等各類上百個品種); 九種吃法(用於佐餐、拌菜、醒酒、侑茶、零食、防暈車船、熬湯、煎炒、作調料等均可); 十大品牌(目前涪陵榨菜有烏江、辣妹子、川陵、邱家、太極、茉莉花、樂味、餐餐想、誌賢、渝楊等10個主要品牌)。
以下照片均來自《巴渝傳媒網》
推薦閱讀:
※1976年主席逝世時的老照片深刻揭示人民領袖人民愛
※【老照片】那些溫州人記憶中的交通工具
※朴槿惠穿韓服的幾張老照片,T台秀上笑容滿面
※二戰老照片裡面的軍帽,為什麼大多都是歪著戴的,有什麼意義或講究嗎?
※一妻十二妾,讓現代男人紅眼的一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