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輿情監測中心談湯顯祖墓發掘反轉:考古為何要有所不為

8月底,江西省撫州市對外發布湯顯祖家族墓園遺址「考古工作成果」。然而這次「重大發現」隨後出現反轉。國家文物局表示,當地相關考古單位存在擅自發掘墓葬本體、重要考古發現未及時上報等問題。截至9月21日17時,有關湯顯祖墓被違規發掘的網路新聞達2452篇,報刊文章145篇,論壇帖文115條,博客文章66篇,微信563篇。

  輿情要點  ● 湯顯祖墓考古有重大發現引關注  8月28日,江西省文化廳、撫州市政府聯合宣布:湯顯祖家族墓園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目前基本確定湯顯祖墓。共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包括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兩座,出土了墓志銘6方。憑藉崑曲、《牡丹亭》、湯顯祖的高知名度,這一消息在輿論場掀起了一陣對戲曲和考古的關注熱潮。經過媒體大幅報道,其熱度絲毫不亞於當年曹操墓的發現。  ● 並非搶救性發掘  從墓葬現場圖片中可以看到,墓園內墓葬大都已經開挖,被斷定為湯顯祖與第三任夫人付氏的雙室合葬墓被全部打開,墓室內已經被搬得乾乾淨淨。這也引起了考古界人士的擔憂,有考古專家表示,考古的原則應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但就湯顯祖墓而言,並非搶救性發掘。  ● 事件反轉 涉違規發掘  8月31日,國家文物局約談江西省文物局、撫州市人民政府,要求進一步查明核實湯顯祖家族墓園考古工作過程中所發生的擅自進行墓葬發掘、未及時上報重要發現等情況,對此事件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將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從不主張主動發掘名人墓葬,希望公眾關注文物的保護、歷史文化以及藝術價值,所以更加強調新聞發布時的導向和關注點,避免炒作」。  據悉,早在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就批複了湯顯祖家族墓園遺址2017年度考古工作方案,明確提出「發掘應在充分調查、勘探的基礎上進行,發掘對象應為墓園內相關建築和附屬遺迹,不能涉及湯顯祖墓葬本體」。  ● 公眾追問:到底什麼墓是可以發掘的?  該事件獲得一些網民的持續關注,他們在關注出土文物、古人生活等考古話題的同時,又提出了「為什麼海昏侯墓可以挖」「為什麼湯顯祖墓不可以挖」這樣的問題。對此,國家文物局負責人表示,「像海昏侯墓就屬於搶救性發掘,因為當時已經發現墓葬被盜,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才進行發掘的。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更多強調讓地方政府落實保護管理責任」。  9月14日至20日,不斷有媒體對此事展開評論,輿情持續發酵中。  網民觀點傾向性  網民觀點傾向性(抽樣:683條)  對墓葬發掘要慎重(38%)  @chen要堅持:對墓葬發掘更需多幾分敬意。  @微笑123:作為一名考古愛好者,每一次考古界有重大發現,都令人感到興奮。但是,對於類似這種墓葬發掘,還是要以保護為主,尊重為先。  地方部門應落實文物保護責任(29%)  @禿頭醬料:既然早有規定,就要認真落實,挖掘不能涉及湯顯祖墓葬本體,為何還要繼續?  緬懷文學家湯顯祖(21%)  @養羊的洋洋:一曲《牡丹亭》,驚艷世上人。看到這則新聞,不由得讓人想到了湯顯祖的《牡丹亭》,作為明代有名的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輿情反饋  ◆ 多挖一寸也是歷史損失  《中國青年報》文章指出,在考古工作中哪怕多挖一尺一寸土,都要經過審慎研究,遵照嚴格的程序。國家文物局之所以嚴格管理考古工作,就是本著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原則,對後世負責的態度。湯顯祖家族墓園遺址考古的反轉,也給關注考古工作的公眾一個善意提醒:用科學態度理解考古,剋制自己的熱情和好奇心,多聽聽專業人士的真知灼見。  ◆ 湯顯祖墓違規挖掘背後的衝動是什麼?  光明網評論認為,謙抑審慎的考古界共識,常常要敗給某些地方「出名」的衝動、某些商家企業「賺錢」的衝動、部分公眾「獵奇」的衝動。而沒有了面對古迹和墓葬的謙抑審慎態度,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妥善處理、科學保護也就更難保障了。  人民網評論文章指出,糊裡糊塗的挖墓,不啻於對文物的再一次「掩埋」和無法挽回的破壞,將成千古大憾。文風昌盛之際,公眾對考古的興趣也會隨之空前,不難理解文化官員和文物學者、甚至普通百姓,期盼從考古新發現中解開千古之謎的渴望。然而,如果神州大地處處古墓大開挖,非但是對先人的不敬,也是對後人的失責,更是對考古學科的褻瀆——沒有哪一代人擁有「一時興起」便挖墓的權利,也沒有哪一代人擁有隨意終結後人文化好奇的權利。  輿情觀察  連日來,圍繞湯顯祖墓發掘的新聞,輿論場上一直熱議不斷。從有「重大發現」,媒體爭相報道到劇情反轉,輿情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公眾對考古工作的極大熱情和湯顯祖的「名人效應」,促使輿情持續發展。觀察輿論場發現,最近幾年,考古,特別是墓葬考古,動輒成為公共事件。這種現象的形成,一方面與公眾對歷史的關注度上升有關,另一方面也跟以「盜墓」為噱頭的流行文化有著緊密聯繫。尤其是盜墓小說、IP劇的熱播,引髮網民對考古的興趣。另外,就湯顯祖墓發掘而言,2016年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之際,他的戲在多地、多國上演,一時間,海內外爭說湯顯祖,湯顯祖墓就曾引發公眾關注,這則新聞曝出後,引發了不少網民的追憶。  其次,國家文物局的幾番表態,促使關心此事的公眾展開更清醒的思考。很多人認為,打開帝王、名人墓室才是發掘的目的。甚至會有人質疑,挖得更多難道不更能體現考古成果嗎?認為其違規挖掘,是否管得有些寬了?對此,國家文物局強調,從希望公眾關注文物的保護、歷史文化以及藝術價值考慮。考古不能搞速度競賽,不能為了滿足公眾或學術界的「好奇心」而冒進。國家文物局的這番表態,重申了主流學界對考古工作的共識。  再次,當地部門後續輿情回應還應及時到位。早在今年4月,對湯顯祖墓的發掘早有規定,為何當地還要大肆挖掘?輿情反轉後,當地部門聲音寥寥,與之前的「高調宣布」,形成明顯反差。為先人保存尊嚴,為後世留下榜樣,地方決策者對此應有必要的反思。建議相關部門調查清楚後,主動發聲,避免輿情爛尾,損害公信力。  相比考古發掘出珍寶、實現旅遊開發的附加值,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更在乎如何保全歷史遺迹。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經歷過包括定陵考古在內的諸多教訓之後,對於墓葬發掘須慎之又慎。若是限於技術條件,「有所不為」就是一種作為。另外,墓葬是一種特殊的不可移動文物,對於墓葬發掘尤其需要謙抑審慎。我國向來講究慎終追遠、敬天法祖,對於墓葬的尊敬,既出於對先人的尊敬,也是對歷史的敬畏。  (作者系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原題為《湯顯祖墓發掘現反轉:考古為何要有所不為?》)
推薦閱讀:

25.統治者與百官與人民都共同接受法律的制約
人民的呼籲丨體制弊端導致市場混亂不堪,文物體制勢在必行
既然有「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什麼又有愚民的說法?
中國人民書畫院
人民日報 百歲楊絳 與世無爭

TAG:考古 | 人民 | 人民網 | 輿情監測 | 輿情 | 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