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大千畫論部分(一)

【畫語錄】

  師古人之跡,先師古人之心。

  石濤的畫,五一不是來自生活而法度嚴謹,無一不新穎奇妙而自辟蹊徑。

  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虛,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乍看起來,似乎不合上面所講的道理,但這其實等於我們把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像是我們眼睛注視前遠方,近處就顯得不清楚了。這是「最高」現代科學物理透視,他能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出來,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著美的因素。

  張大千先生的這句話點出了石濤畫得根基。一是師古人之跡,二是師古人之心。這古人之「跡」與古人之「心」,實在是中國話的優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傳統,二者不可「偏廢」。

  「一畫」是「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

  「畫家,當以造化為師。」

  「畫家當以天地為師,不可拘泥一格,所謂造化在手……」

  「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總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不但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也都一樣。」畫山水畫的人,必須要多遊歷,要「行萬里路」。

  畫生動感人、意境無盡,才能使人產生翩翩聯想。……這就叫「生」、「活」,有廣播的生活經歷、基礎,畫出來的畫才能生、才能活、才能生動活潑。……山川的靈秀之氣才能在畫中表現出來。……要獲得山川的靈秀之氣是很不容易的。

  如齊白石先生的「蝦」、「草蟲」和「蔬菜」,以前從未有人去畫,白石老人畫了以後,感人至深而家喻戶曉。婦孺皆喜齊白石的「蝦」,那蝦如在游、在爬,生動之極,這是白石老人以「蝦」為師的結果。

  【畫論畫風評析】

  中國畫就目前所知,自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開始,經過了七八千年的發展,已經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漢代以後,中國畫又邁進了純欣賞性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到六朝後,中國山水畫產生;又經隋唐的發展,至兩宋而大成;到元朝,山水畫可以說是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頂峰。自此直至現代,中國山水畫歷代名家輩出,燦若秋夜晴空,繁星似錦。

  大千先生說:「對我國古代的山水畫,我最佩服的是北宋四大家,即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這幾位大師的山水畫,可稱構圖宏達,峰脈綿延,筆法豪放,氣勢幽遠,不愧為山水畫的百代宗師。」誠如大千先生所言,唐代以前的山水畫畢竟處於萌發階段,尚未成熟;到五代時,中國山水畫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至北宋時,山水畫發展到了鼎盛期。而北宋的這四位畫家,更是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最大特點、風貌、氣派、勢態和神韻。

  張大千先生就因為抓住了」師古人之心「這一學畫之」大道「,且又全面地師古人之畫跡,審選了石濤一家為重點,而後進行系統的、全面地、廣泛的、深入的、細緻的鑽研,抓住各家的精髓,吸而取之;此外,他還鑽研如敦煌壁畫、印度壁畫、日本繪畫、西方繪畫等,全面地吸收各畫種之精華為己有,終自成一家。

  只有如張大千先生這樣的」師古人「,才算是真正的繼承了中國畫的」傳統「。

  他還告誡後學:」初學畫的學生,應先從臨摹入手,要取法乎上,學習古代名畫,通過對臨、背臨,對古人的筆墨構圖要背熟,然後融合古人所長,滲入自己所得,寫出胸中意境,創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師古而不泥古。」一個初學畫的人,若不從臨摹入手,就沒有學畫的本錢,……還應該把古人的筆墨、構圖背下來,背熟了,眼睛一合上,古人的一家家、一派派的畫法、筆墨特徵、構圖特色就會歷歷在目,只有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那才算得到了古人的技法。

  將這些古人的技法變為自己的技法,使他人的技法經消化而變為自己的。最後將古人、今人、他人、自己的融會貫通,而後在作畫時融合一切,寫出自己胸中經多方沉積的「一切素材」而為自己的意中之境,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初學必循規蹈矩,熟練後應不拘成法,發揮個性。」

  【張大千與石濤】

  大千先生之學石濤是在二十二歲時。隨曾、李二師學書法時,因見兩位老師常喜作畫而亦隨之仿效著學八大、石濤的畫。當年仿擬的石濤作品就使上海的地產大王程霖生上當。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大千先生只要認定一事,就會全力以赴。

  大千先生的很多畫,就是因為對石濤的畫理、畫論、畫法鑽透了,才得心應用,應用、變化自如,簡直是神龍般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即使發展到了潑彩畫的時候,還隱含著石濤的畫理於其中,這就如他做人一樣,離開祖國,僑居歐美三十年,卻不脫中國固有的民族服裝——長袍。其人、其畫、基裝,均離不開中國民族的情。

  但是,張大千先生從藝的一生,絕不僅僅是一個「石濤專家」。

  看大千先生的一生,曾言臨摹過一萬幅以上的古代名畫,如他自己收藏的董源的《江堤晚景》,「就摹過三十多遍」。

  「得其意、忠其形、傳其神」。於形、於筆、於墨、於意,確是一絲不苟。

  要「鑽進去」,更要「出得來」「師古而不泥古」

  【張大千與寫生】

  寫生,是張大千先生一生藝事中三大要領之一,他說:「畫意要領,即:師古人、師造化,求獨創。」這也是「師古人」的一個要領中的要領,誠所謂:「師古人,必先師古人之心。」我國古人之心就是「師造化,求獨創之心。」如石濤所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

  因為只有人品高才會畫品高,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而這高尚的人品、廣闊的心胸是離不開自然造化熏陶的,熏陶多了,遊歷也廣了,見識也多了。

  在深入自然造化之間,「棲息其中,朝夕孕育,體會物情,觀察物態,融匯貫通」之後,必然會水到渠成地繪出「傳神的畫」。

  「臨古與寫生二者不可偏廢」。

  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一呼一應、一站一行、翹首一致。

  六朝銀杏,實是一小景。

  一似「枯卻活」的六朝銀杏,「插天神護力,捧日露沾襟,偶向空心處,微聞頂上音。」


推薦閱讀: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四)
張大千作品-<<廬山>>長卷
張大千花鳥畫欣賞(七)
張大千的花卉蔬果,溫暖了一整個冬季!

TAG:張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