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均:莫讓通州也陷入城市病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北京通州,加快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通州轉移。
北京近年患上「大城市病」,衍生人口膨脹、交通擠塞、環境污染、樓價高企、資源緊張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困擾京城百姓,而將北京從單中心模式變為多中心模式,是政府和社會近年來達成的共識。
實際上,不只北京,從1994年5月青島市政府遷移算起,21年間34座城市行政中心遷移。
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紅利使得作為中國經濟核心單位的城市經歷了最快速的發展,城市幾乎承載了大部分經濟發展的成果。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設使得中國幾乎在三十年間創造繁華程度比肩世界的大小城市。
中國成為世界城市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成為擁有大型城市最多的國家。而過去十年,中國的一二三四線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全面翻新。新的地標性建築改變了城市的地平線和景觀,城市面積也急速擴張。尤其是二三四線城市,完全舊貌換新顏。這大概也是全球城市發展史上最大的造城運動。
但是城市快速發展的副產品也顯而易見。城鄉差距加大、房價快速攀升、城市管理水平滯後於建設、公共服務缺漏、城市依賴土地財政、高負債運營、環境污染……城市在享受經濟發展的大部分成果的同時,也集中代表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後遺症。
近年來,在國際上,加強「副中心」的規劃建設被視為治理「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有不少「副中心」應運而生,以期緩解城市擴容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其最大的城市群。為防止城市大規模膨脹造成的問題,日本先後三次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區一起承擔起東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中心區-副中心-周邊新城-鄰縣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層城市格局。再比如英國的倫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鎮的「小而精」,英國政府為此將政府部門或其下屬機構向小城鎮轉移。大企業總部落戶小城鎮也漸成趨勢,英國泰晤士水公司總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國燃氣公司總部設在溫莎小鎮。
資源外遷、資源共享、城市間分工協作的「副中心」模式,不僅在京津冀城市群是值得期待的發展模式,有利於解決北京大規模膨脹造成的大城市病;在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規劃中的各大城市群,同樣值得借鑒。城市群建設,應致力於形成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避免中心城市一家獨佔核心資源,如果等到大城市病已病入膏肓再來治理,那就會走很多彎路併產生嚴重的資源浪費。
然而,就目前現狀而言,耗費心神的通勤、淪為「睡城」或「空城」的尷尬,也讓「副中心」遇到了發展瓶頸。倘若不顧自身的經濟社會條件而盲目熱衷於「副中心」建設,到頭來只會事倍功半。譬如有些二線城市當前的「大城市病」,其原因並不是人口密度和城市規模已達到飽和,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管理未跟上造成的。
究其實質,就是要因地制宜,摸清楚規劃的基礎條件。除了摸清楚規劃的基礎條件,為避免「副中心」可能成為「睡城」或「空城」的尷尬境遇,還需做到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就業—居住平衡)。
「副中心」等新區的形成需要很長的周期,人口由主城向新區的遷移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是等到主城規模達到飽和狀態時,才開始考慮規劃新區,勢必會因為時間倉促而陷入被動局面。當前,我國一線城市的發展就出現了這樣尷尬局面。「大城市病」的治理也因此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要未雨綢繆,運用市場和政府「兩隻手」,做好提前規劃,逐漸培育功能,增強新區對人口和就業的吸引力。等到主城規模偏大需要分擔時,新區的規模也達到了規模經濟的下限,功能也已較為成熟,水到渠成地把人口和產業疏散開來。
從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十多個大城市轉型與發展的實踐,這些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一些共性和個性問題,但是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引導、有序建設等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城市病,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以具有前瞻性的科學理念指引城市建設與發展。在城市發展中,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出現一些規劃理論,並有效指引著城市發展。如早期的田園城市思想、綜合規劃思想等,之後的《雅典憲章》、光明城市理論、有機疏散理論、《馬丘比憲章》、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理論等,都在前瞻性地破解城市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副中心的建設是為了化解城市病,盲目無序發展恐怕會帶來新的城市病。副中心發展也要控制城市邊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攤大餅」,避免與朝陽、燕郊等地成片式發展。京津冀一定要規劃一張圖,尤其是在三地的邊界地區。在這些區域更需要協同規劃、協同治理、協同管制。唯有如此,大城市病才能有效化解。
紫城觀察 2015-7-16
推薦閱讀:
※城市研究綜述
※城裡人,你為何如此浮誇
※1975年前的平壤是什麼樣子?
※中國有沒有兩個城市讀起來差不多的?
※關於無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TAG: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