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平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節錄

王力平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節錄(2010-05-28 22:21:36)

轉載

標籤: 老子 宇宙 王力平 三界 雜談 分類: 轉載

《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節錄(轉載)      一九九二年春,在西安召開的「老子思想研討會」上,王力平先生提交了一篇論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其中,他闡述了兩個非常新穎的理論:「宇宙生成論」和「三界思維論」。這裡節錄部分內容如下:    一.宇宙生成圖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的本體是虛無,道的派生物「一」、「二」、「三」和「萬物」是有,有生於無,是回歸於宇宙的本體――道。這是宇宙生成的過程。道本不可言,但為了能對它有所理解,又不能不對它加以描述。就宇宙的形質而言,可以把道分成三層四種狀態,用圖表示為:      無形無質:    「無形無質」為上層即最高層次、最高狀態,老子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在這對「道」的描述,我們稱之為「無形無質」。對此可作如下引申的理解:  1. 人們用感覺器官和各種方法沒有發現的而在這個世界中固有的物質和境界。  2. 一種由物質轉變為非物質與無物質的能力和能量。如:自從發明了原子能,事實證  明了物質可以轉變為非物質的能,那麼,我們設想,能不能由能力、能量轉變為物質呢?能不能用日光(日光是能力)造成物質,能不能用地球、月球、日球的自轉、位能來造成物質呢?  3. 一種思維、精神所創立的境界。  4. 宇宙的空的空間,無用而有用之地。宇宙和物質中的空的空間,是大有可為之地。  「無形無質」構成了非物質世界。「無形無質」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存在著一  種力量。      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    「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同在中層。這種存在狀態有陰陽的區別。老子稱:「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老子在這所描述的「道」,我們稱之為「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的兩種狀態。  1. 人們用感覺器官和種種方法風險了物質的存在,但說不出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物質和境界。  2. 人們發現了物質,但結構不完整、不成形,而且名不可定。  3. 人們發現了在宇宙中有形而無質的物質和境界。如:思維、思想、溫度、日光,地球、月球和日球的自轉、公轉的軌道和規律。  4. 人們發現有物質在人體內外,在物質內外,在宇宙內外運行著,而看不見摸不著,有物而無象的物質和境界。  5. 人們努力探究前人沒有發現的新物質和新境界。    有形有質:  「有形有質」為下層。這就是常人所說的萬物世界。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通過人的五覺能感知到的並能出生「五色」、「五音」、「五味」,以及「五觸」的世界為「有形有質」的。老子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老子在這裡所描述的「道」,我們稱之為「有形有質」的狀態。  1. 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用感覺器官和各種方法能把握住的物質和境界。  2. 在這個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物質和境界。  3. 人們用思維、精神所創立,而又能以物質手段達到的狀態和境界。  有形有質構成了物質世界。  

二.三界思維論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由老子這一論述,可以把宇宙分為「三界」,使它同三層四種狀態相對應。      道  上三界:宇宙、時間、空間 ―― 天大       中三界:天、 地、 人  ―― 地大    大  下三界:人、 事、 物  ―― 人大    「三界」總論為道大。  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狀態,一層高於一層,是老子對萬物(包括人類)從精神、思維、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一個劃分,它同上圖三層次四種狀態存在形式是相對應而存在的。    人的完整的存在應該是從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這樣周而復始的變化而不斷的求得新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人生存和發展的方式、意義和歸向都說清楚了。現在我們就人的思維來論述「三界」。      下三界:人、事、物    人: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思維的生命體。    物:指構成世界的物體和物質。    事:人與人、物與物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人用下三界這的思維看世界,這很好理解。這就是我們常人所熟知的普通存在,它是與一般哲學相對應的概念。下三界中的人,強調被看事物的客觀存在,看物的人是被動的,看到的東西他承認,看不到的東西他不承認其存在。這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是對下三界存在的物有一個判斷的標準,包括認識方法、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從而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理論,它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缺點是下三界人的感覺器官是有局限性的,它們有固有的捕捉區間,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超出這個區間,感官就不能感覺到它們,或者雖有所感覺而大腦卻不能正確處理這些信息,得不出明確的結論。科學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彌補下三界人的感覺缺陷,比如,人們藉助於望遠鏡和顯微鏡可以擴大自己的視覺範圍,用電視、電話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等。但它在發展過程中同樣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人們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視覺範圍,就要不斷增加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功能和精度。這在理論上講,是無限的、可行的。但實際上,人們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甚至是難以承受的。另一方面,人們自覺不自覺的受控於一系列由有限的理論做指導而製造出來的一些帶有誤差的儀器,使得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這些儀器,依賴於屈從於這些儀器。離開這些儀器,人們寸步難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人變成了儀器的奴隸。社會發展了,人的功能或者能力卻退化了。科學手段比人們的感官缺陷更大。拒絕承認看不到而實際上存在的東西,這是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障礙。例如:空氣中的氧氣是沒有氣味的氣體,但是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就有臭味。這個臭謂從何而來呢?是從第一個原子,還是從第二、第三個原子來?事實證明,每一個氧原子都沒有臭味。此味不從外來,也不從中間來。此臭味無實體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下三界思維的人就會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中三界:天、地、人    天:指事物的局部或者整體的形態和外部系統環境。    地:指事物的本體結構和機理。    人:指有能力往來於事物的內外結構、環境和系統思維的人。能直觀地認識事物的生化過程和運動方向的人。      人用中三界的思維看世界,他對宇宙、萬物的看法、角度與下三界的人都不同,問題的提法也不同,結論也就不同。所謂從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就是對一事一物的看法,從事物的外部聯繫到事物的內部,以及外部大環境大系統,從整體著眼看局部事物存在和變化的規律,從局部變化規律看事物的存在全過程及其對整體變化的影響。還要深入一層,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結構中去,看它內部細微的機制和機理。中三界的人看事物是主動的看,要看的事物是被動的。他把事物與天、地、人的變化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天變,地變,人也變,常以無欲以觀其事物的本質,常以有欲以觀其事物的表面。下三界和中三界都有人,這「人」是不同質的人。一個人由下三界升到中三界,要經過一個質變的過程。質變有整體的質變和局部的質變。      上三界:時間、空間、宇宙    時間:是表示著事物生化和運動的次序關係。在下三界,時間是均勻地流逝著,時間是永恆的。在中三界,相對應下三界而言,時間已不再是均衡地流逝著,而是以變化的形式流逝著。下三界的時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在上三界,時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多向的。時間無處不變處處變,中三界的時間概念在此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空間:表示著事物的位置關係。在下三界,空間距離是恆定的。在中三界,相對於下三界而言,空間可以延伸、縮小或者彎曲,不再是恆定的。下三界的空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在上三界,空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空間無處不有處處有。中三界的空間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宇宙:宇者為空間,宙者為時間。宇宙表示著事物的時空範疇,是時空的統一體。在下三界,時間是永恆的,空間是恆定的,宇宙自然也就是永恆的,這就是一般人所認識的宇宙。在中三界,時間不再永恆,空間也不再恆定,宇宙也就隨著時空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下三界的宇宙觀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在上三界,宇宙是無限的,宇宙是多層次的。宇宙無處不在處處在。中三界的宇宙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上三界是人的思維的最高境界。這裡所說的宇宙,不是常人所指的宇宙,而是無限的宇宙,多宇宙,無一處無有宇宙。這裡所指的空間,不是常人所說的空間,這裡的空間是無限的空間,多空間,無一處無有的空間。這裡所指的時間,不是常人所說的時間,這裡的時間是無限的時間,多時間,無一處不變的時間。    三界理論中所包含的思維方式,是道家在認識到不同的宇宙和宇宙的不同層次的過程中形成的。  

摘自bai du 空間


推薦閱讀:

《陰宅制煞秘法》節錄
念佛法門簡介 (南懷瑾老師講述 - 節錄自《定慧初修》)
普賢行願品疏節錄-第15集
凈空法師講解沙彌律要節錄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節錄 6~10集

TAG:世界 | 世界觀 | 老子 | 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