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無奈,你要足夠淡定(三)
這是一本修鍊身心的哲理書,一本根除無可奈何的治癒系讀本,讓你欣然接受人生中那些即使盡心竭力地改變,卻仍舊留下的無奈!本書圍繞人該以何種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為主題,用通俗、充滿哲理的語言剖析在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影響下的種種心態、性格,將人們的心理脈絡抽絲剝繭,清晰地展現眼前,也使人清醒地意識到——只有淡定成熟的心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後一把鑰匙。 它教你真正讀懂自己,看清世界的守則,掌握心底的指南針,將人生的彎路走直。人生難免被無奈所擾,讓我們淡定地調侃,樂觀地自嘲,給生活一個大大的露齒笑。
第三章 隨緣自適,心靜才能不浮躁
生活中那些最真實的聲音,總是輕易地被掩蓋和忽略掉。其實,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真正享受世界最美妙的聲音:無論是天籟之音,還是自然的聒噪;無論是風聲呼嘯,還是細雨微吟。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每臨大事有靜氣,唯有鎮定,才能心神清明。多一分悠閑,少一分忙亂,心靜之時,浮躁即去。
一 浮躁是劃傷心靈的刀
(1)
俗世浮華,繁花似錦,美妙里總是潛藏著讓我們傷痛的理由,而標籤上永遠只寫著兩個字:浮躁。我們如何走進生活,也當如何走出生活。漫漫人生走上一遭,斷然不要攜了滿身的浮躁氣息回來。只有讓自己歸於沉靜之處,才能守得住一顆不再受傷的心。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但最後要麼是無所得,要麼是得到了又失去。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生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生常常也因為同一個理由--內心的浮躁。當我們貧困時,渴望能夠富有,而當我們富有時,卻總是懷念往日的苦難;當我們失去時,渴望重新得到,而當我們得到時,又發現其實一無所有;當我們失意時,渴望在成就中得到滿足,可當我們成功時,卻總是發現自己已經無所適從。我們的生活太容易變動,我們也太容易衝動,所以總是追求那並不快樂的快樂,人生的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覺間就迷失了前進的方向。生活總是隨心所欲地將我們拋進滾滾紅塵,任由我們自己浮浮沉沉。我們喜歡喝濃而苦的咖啡,喜歡駕著馬力十足的小汽車飛馳於公路,喜歡在霓虹燈下夜夜笙歌,但生活也許更需要一杯清茶,更需要鄉間小路的漫步,更需要靜夜下的一輪明月。因為每一個浮躁的人,都有一顆更加容易受傷的心。我們追求單純而刺激的生活,追求隨性自由的人生,然而生活可以簡單,但絕不是隨便地粗製濫造;生活可以隨遇而安,但絕不是草率地隨波逐流;生活也可以自由,但絕對不是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世界熙熙攘攘,人生浮浮沉沉,我們習慣了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我們的生活太過浮躁,所以往往活得很累,所以註定一直受傷。浮躁才是人生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我們選擇了輕,生活卻飄飄蕩蕩,一場虛空;我們選擇了重,人生又難以呼吸,有不可承受之痛。其實,人生不在於作出什麼樣的選擇,而在於如何去做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出選擇。心境淡定的人,生活總是如輕風一般愜意,只輕輕划過臉龐,無傷也無痕;而浮躁的人哪怕是俗世的一粒浮塵也能穿心而過,留下一個最卑微的傷口。
(2)
大學畢業時,小周對於干哪行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由於求學時期的窘迫,他的工作方向是向「錢」看。小周畢業後的五六年,幾乎是每年換一個工作。先是在辦公室當文秘,一年後保健品很紅火,他就應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去當推銷員。沒幹多久,保健品就不行了。這時有個朋友拉他去一家營銷策劃公司,月薪還不錯,於是他第二天就去上班了。一次大學同學搞聚會,他碰到了以前的一個老同學,這個同學開了一家貿易公司,從南方倒騰一批熱門小商品到所在的城市賣,短短几年,居然發展得很不錯,「錢」景看好,正需要幫手。小周毫不猶豫地加盟了他的同學的貿易公司。半年以後,公司生意轉淡,他又去了一家廣告公司。沒過多久,他又發現廣告行業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於是他又去了報社當記者……這樣折騰來折騰去,雖說賺到了一些小錢,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每每靜下心來,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悵然而失,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一事無成,總找不到做事業的感覺。在燈紅酒綠下,在行色匆匆中,在激烈競爭下,在殘酷淘汰中,在物價上漲工資不變下,在欺騙隱瞞人心不古中,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社會越來越浮躁了。其實,吃得飽穿得暖的我們,要意識到這就是幸福;想到我們至少還有一份工作,要意識到這就是幸福;想到我們身體健康家庭和諧,要意識到這就是幸福;想到我們還有一起走過的朋友、關愛至親的家人,要意識到這就是幸福。我們之所以憂鬱,彷徨,悲傷,之所以會不知足,不放下,不自知,就是因為太過浮躁。我們渴望構建一個最美好的生活框架,但是最美好的生活並不來源於其他外物,而是來自我們心中的體驗。繁華中的誘惑,無一處不毒侵靈魂;生活的重擔,無一處不負載心頭;人生的風雨,無一處不襲落心口。浮躁是一把銳利的小刀,切不斷人生的浮華虛無,卻刀刀都刻畫出心靈的傷痕。我們需要剋制自己的慾望,需要退避俗世的紛爭,需要隔離是是非非的恩怨,需要放下那反反覆復的得失,只有這樣,我們才是心靈的拯救者,才是幸福人生的救贖者。浮躁總是讓生活很受傷。陶淵明傷不起,所以毅然回到了故里田園;林逋傷不起,隱入山林與梅鶴生活;梭羅傷不起,乾脆躲到了瓦爾登湖畔。人世不過是一指浮華,抓不住的虛無,消不去的暗傷,所以任它繁華盛世,任它風聲鶴唳,任它煙花共雨,淡定的人生且不妨坐看風輕雲淡,還原一目細雨迷濛。
二 抓住心底最深的渴望
(1)
人生不過是一個似幻似真的夢,花非花、霧非霧,當我們無法辨清真相時,不妨聽一聽來自心底的那個聲音。作家畢淑敏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天她得到了一套預測職業選擇的表格,結果一位女律師在填表之後得到了一個「卑微」的職位:護林員。這時候,畢淑敏驚奇地看著這個女律師,而對方也恍然想起那個自以為早已放下的夢--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大森林裡生活。面對這張表格,女律師沉睡多年的嚮往再一次被激活起來,她訴說了對城市生活的厭棄,訴說了對名利場上鬥爭的鄙夷,她真正渴望的是回到安靜的大自然中去。畢淑敏被她天真而質樸的想法感動了,於是開玩笑問她何時回去。女律師卻無奈地搖搖頭:太忙了,怕是只能讓靈魂去守護那片夢想中的森林了。有一個年輕人的工作是父親安排好的,上班已經有十年了,但這十年來,他就沒有真正快樂過,每天上班都是在熬時間。他喜歡攝影,可父母不支持,十年里他一直壓抑著自己過生活。他覺得自己什麼都荒廢了,非常痛苦,好像有雙重人格,在人前是一個樣,夜深人靜面對靈魂時又是一個樣。他想變得快樂,但這太難了。他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想出去闖闖。」他的妻子回答:「你算了吧,爸爸同事的兒子不是這個長就是那個長的,你還是當你的主任吧!」他不甘心,心想:難道我就這樣過一生嗎?自己今年三十四歲了,等四十歲一過,還有什麼勁頭追求新生活呢?與其這樣違心地作踐自己,還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但考慮到孩子,不能這樣消極。就這樣他身心疲憊,每天都活在自我折磨中。他的朋友了解到他的痛苦後,安慰他說:「人一輩子只能活一次,若按照別人的心意活,自己人生的意義又在哪 你不一定要和現在的生活徹底決裂,畢竟現有的工作是物質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一切都無法實現。攝影可以成為工作之餘的愛好,利用假期和雙休日,用你的眼和心,去發現、捕捉美,因為攝影就是這樣一項工作。至於快樂,自己找吧,知足者常樂!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快樂呢?」王爾德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然而我們中的多數人都未曾真正地生活,只是單純地謀生而已。因為真正的生活應該是從屬於自己的心靈的,而不是為了活著而生活。我們常常違心地活在並不快樂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只是一個可憐的迷失者,可悲的是我們有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迷失,更可悲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已經迷失卻仍舊無能為力地繼續。
(2)
什麼才是該過的生活呢?這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我們的確總是習慣於生活在別人的指引中,喜歡「隨大溜」。在人生的抉擇中,我們輕易就忽略了這樣一個真相: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其實,生活並不缺少飛翔的翅膀,只不過我們常常更願意漫無目的地隨風飄蕩。其實人生總是需要自己的方向,我們喜歡追逐那揚塵的地方,所以才會迷失方向。我們常常看著道路去走,自以為人生的道路很直很寬,自以為走得很直很正,就像沙漠中的旅行者一樣。當我們回頭看自己留下的足跡時,卻總是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走上了歧途,甚至又回到了原點。生活中總是瀰漫著一層薄霧,影響著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常常被生活所誘惑,常常被別人的想法所干擾,又總是因為外界而改變自己,然而人生之所以會誤入歧途,只是因為沒有遵照自己內心的意願去生活。世間的繁華嘈雜會讓我們失去方向感,生活中又存在一個又一個的假象,誘惑著我們一步步走向錯誤的地方。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曾經給自己的生活定下了一百二十七個宏偉志願;四十四歲的時候,他歷經艱險順利完成了其中的一百零六項。然而即便這樣也已經非同尋常了。人們驚訝於他是如何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是如何堅持下去的,而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只是聽從心靈的召喚而已。」生活不僅對我們說謊,也常常迫使我們對自己撒謊。但是我們的內心卻從來都不會欺騙我們,只有它知道我們真正需要什麼,只有它知道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首先知道把握世界的真相,而真相其實就在心中。一個會聆聽自己心聲的人,自然也就聽懂了整個世界。當喧囂如潮水般退隱,當浮華似塵埃般落定,當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在淡然中響起,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脈搏和節奏,才能掌控人生前進的方向。
三 諸事隨緣,不較勁地生活
(1)
活著,不要去跟身體較勁,不要跟內心較勁,也不要跟自然、生活較勁,順應自己的天性和生活的法則,內心才能真正達到和諧與快樂的境界。台灣作家林清玄年輕時曾經有一個相戀五年的女友,然而某一天,女友突然向他提出了分手,他為此非常擔憂和苦惱,甚至想跪在咖啡廳里求得女友的回心轉意,但是女友的決絕讓他徹底心灰意懶。想起過去經歷的種種,林清玄悲鬱不已,鬚髮也開始脫落,甚至開始想到要以自殺來尋求解脫。他制訂了一個很唯美的自殺計劃,設想著在美麗而憂傷的晚霞里跳海,然而一位和尚最終阻止了他,經過一番點化,林清玄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執著實在毫無意義,於是幡然醒悟過來。數年後,他的另一位女友再一次提出分手,林清玄這次顯得很平靜,淡淡地對女友說:「只想請你等一下,等我喝完這杯茶。」人生中,那些錯過了的、失去了的、抓不住的、不曾擁有的、想擁有而不能擁有的,我們未曾拿起,卻也未曾放下。才華無處施展的憤懣,努力付之東流的不甘,愛情不斷遠離的無奈,人生總是有許多東西似乎註定了要從指縫間悄悄溜走:時間、青春、名利、愛情。我們未曾抓住,所以痛苦。然而更痛苦的是過多的執著和計較。人生不應去強求,也無須去執著。不屬於自己的,取來了也無用;屬於自己的,也不必苦苦追求。該放手的要及時放手,該遠走的莫去強留。須知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從來聚散不由人;須知英雄也會遲暮,壯志也會難酬;須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順勢只得一二;須知愛是五百次擦肩換回的一次回眸,也是前世修成的正果。世事如此,我們需要活得更坦然一些,盡量拋卻是非心、得失心、分別心和執著心。「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何必計較風消雲逝呢?求而得之會是一種緣,求而不得也是一種緣,所以徐志摩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原本就應該洒脫一些,看淡世事浮沉,看淡緣生緣滅。其實,世事有如白雲蒼狗,生活時刻都處在變動之中,如果一一計較起來,人生豈不是活得很累?來是一場緣,去也是一場緣;動是緣,靜也是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隨緣。
(2)
萬事隨緣,不必強求,是思想境界的升華。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有一個非常細緻的權衡,在周密的思考下去決定行動的方向。隨緣講的是一個高深的境界,是以不違背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為基礎的。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即使是你付出畢生的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所以像這種不能成功的事情就不要去強求。隨緣並不是簡單的隨遇而安,而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做事情的態度,而不是慾望和名利。拋卻了與名利的爭鬥就會離事情的本質更近,離成功更近。只不過這樣的成功是建立在平和的付出的基礎上。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不要強求太多。如果是情感問題,只需要好好地珍惜對方;如果是學業問題,只需要堅持努力學習,什麼都不要多想,好好乾就對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那麼你可能找到一千甚至一萬個理由去推遲此事;但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那麼你只需要一個理由就夠了,就是我一定要去做,是一定而不是可能!心態說白了,就是自己衡量做人的標準。任何事都是以自己的出發點去想的,所以你想保持良好的心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懷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用心去看世界,不計較得失,學會發現身邊所有令人感動的事情!正所謂「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很多時候,只不過是過於計較人生,才會遭逢苦痛。只要坦然地看開和放下,萬事隨緣而動,隨緣而止,那麼生活也就相對輕鬆許多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為世,何須計較處事。真正的有緣人,不過是懂得適時隨緣罷了。「緣」分開了兩個世界,一個屬於你,另一個屬於別人。你跳不出自己的世界,也擠不進別人的世界。與生活較勁,追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會帶來痛苦。《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一個人只有隨緣行事,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也才會逃離彼岸世界那些原本並不屬於你的痛苦,即是所謂的「隨緣素位」。安然接受緣的牽引,心明照緣處,人生自當水到渠成。大文豪蘇東坡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既然人生未知歸於何處,又何必費神勞力地計較呢?不妨放開胸懷,一切隨緣,像莊子一樣來一場人生的逍遙遊--人生如霧亦如夢,緣起緣落還自在。世事匆匆如花開花謝一般,不過是「枯萎的任它枯萎,繁榮的讓它繁榮」。我們彷彿是浮世里的一粒微塵,在礡大的天地中何其渺小,在人世的宿緣中何其微茫。生活計較不得,更無須去計較,且不如從心而入,隨緣而出。
四 拂去心靈的塵埃,看清生活的本相
(1)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本沒有誘惑,沒有得失,沒有煩惱,沒有是非恩怨,不過是世俗人心中的一點兒掛懷。我們撣不盡紅塵的土,是心中蒙了太多的塵,正如玻璃窗上的斑點一樣,外面的世界一直都澄明透亮,但我們透了窗戶去看,卻總是劣跡斑斑。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我們經常在心中裝滿成見、財富和權勢,就會迷失了自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我們往往熱衷於擁有很多,卻往往難以真正地擁有自己。生活亦是如此,它往往隨著我們心裡的「裝載」變幻著模樣。我們低沉失落,生活就變成了小氣的「葛朗台」,對我們的一丁點兒索求都不肯滿足;我們信心滿懷,生活就變成了大方的聖誕老人,似乎對我們有求必應。我們開心,生活也笑;我們痛苦,生活也哭。生活一直是原本的樣子,改變的只是我們的心而已。那些數不清的煩惱、道不盡的憂愁,還有那人生的得失之惑、生活的順逆之交都不過是心靈虛構出的幻影。世界何曾增減一分,人生何曾得失寸步?煩惱也不過是心中的煩惱,誘惑不過是心中的誘惑。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 」兩個人一起問。師父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卻繼續留在了公司。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了。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的,忍著氣,努力學,總算做到了經理的職位,可人也蒼老憔悴了很多。一天,兩個人遇到了。
(2)
「奇怪,師父給我們『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何必死守在公司 所以辭職了。」農業專家接著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何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闆說什麼是什麼,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後揮揮手。生活中的很多選擇,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但結果卻可能大相徑庭。所以,要想將來不後悔,不怨恨,就只有在那一念間慎重考慮,仔細思量。生活總有那無法抗拒的誘惑,總有那無法平衡的得失,總有那難以清除的傷害,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罪孽歸結為世間的種種浮華,把內心的不安塞責為社會的輕浮躁動,把所有的憂傷都歸罪於世界的不公,然而生活的浮躁喧嘩之中,真正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只是我們的內心。心浮氣躁的人,自然容易被捲入到塵世的漩渦之中,苦苦掙扎,難以自拔。「青山原無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為風面皺。」我們太容易被外物影響,然而我們之所以被世俗蒙蔽,是因為心中一直裝著世俗。心靜了,自當青山依舊,綠水無憂。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更加淡定一些。想要逃離世界的牽擾,想要保持生活的寧靜,就需要擁有一顆淡定的心,任世界如何的浮囂紛擾,也絕對不會影響到內心的安靜平和。我們渴望擦拭心中的灰塵,渴望得到哪怕片刻的安寧,然而我們常常選擇錯誤的對象。其實真正值得擦拭的該是內心,而不是塵土。心中無塵,世間便無塵,試問生活又何須拂拭?倘若心真的淡定了,諸物皆不入心境心念,何來誘惑,又何生煩惱;倘若心真的淡定了,世間法相都已瞭然成空,無物也無塵,既然什麼都沒有,也就不用去執著什麼了。人之所以無法擺脫俗世的喧囂和困擾,是因為心中無法做到空無一物,悟不出人生「空」的智慧,所以往往將自己束縛在塵世煩惱之中。世界萬物原本為空,如果以實有之心來對待,那麼必然會產生誘惑和執著;如果心裡足夠空,那麼就沒有什麼能夠在心中留痕。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世本是空無,我們需要以淡定之心來放空一切。心中空無一物了,人生便不再喧囂。
五 沉靜,超脫生命的境界
(1)
我們的生活常常過得太過卑微,為生計而忙碌奔波,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無論是生活所迫還是雄心勃勃,很多時候,我們只不過是一個鬥志昂揚且不知疲倦的勞動者。我們創造了天,創造了地,創造了人世間無可比擬的財富、地位和聲望,創造了塵世間一切幸福美好的定義,卻將心遺失在了路上。生命有三重境界:第一類是為別人而生存著的人,他們是別人的附屬品;第二類是把自己的生活當做生存看待的人,他們是塵世的附屬品;第三類是懂得生活的人,他們是浮世的超脫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前兩重生命境界的實踐者,無論得到了多少,成就了多少,無論生活過得如何快樂開心、如何讓人感到知足,生命也不過是浮世中喧嘩的一個分子,始終都逃不脫浮華的牽絆和干擾。我們何曾為自己而活,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最終得到了什麼,最終又享受到了什麼?「為自己而活」,這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請求,然而試問有幾人能夠滿足這樣一個卑微的要求,誰人又曾踐行這樣一個渺小的生活目標?為了個人財富而奮鬥、為了人生的理想而奮鬥,為了改造整個世界而奮鬥,多數時候,我們只是浮躁人群中一個盲從的點,只是熙熙攘攘中一個存在於生存層面的社會人。人生當有那麼一刻,無論有多麼卑微,無論是多麼有限,也要為自己而活。沉靜的人必定遠離浮躁。作家王安憶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眾人眼裡,她特立獨行,一直寂寞地探索屬於自己的文字世界。她對文學時尚、媒體喧囂冷靜斷然的處理方式,讓很多人驚訝和欽佩不已。她獲得過茅盾文學獎,已經功成名就。可是她卻像個安靜的農人,專註而平靜地投入到她的寫作中,外界的喧嘩絲毫影響不了她寂靜沉潛的心,一部又一部佳作就在這種沉靜的狀態中破繭而出。她說:「對文學,我看得很神聖,有了這樣一種對文學的心境,別的什麼都可以解決了。而且我對寫作的環境要求很低,只要有個能寫的地方就可以了。」「我喜歡用手寫,寫在練習簿上,我不用電腦。我用的都是常用字,上過初中的人就可以讀。一般在家,我就上午寫作,下午看書。如果隔壁有人家在裝修,很吵的話,就會去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寫。」
(2)
其實這樣的境界就是不浮躁,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慨然和堅定,是面對各種誘惑和潮流巋然不動的強大內心。生活要過得更加從容一些,人生也需要更自然坦蕩一些。浮躁的人走不出浮華,也走不進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淡定的人生是屬於自己的,是獨立於世事之外的,它只服務於自己的生活,只服務於自己的幸福,而不僅僅是浮華中那一點兒無意義的陪襯。我們無須把幸福的感受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無須把人生的成就建立在俗世的認同上。開心時不必活在繁華的虛無縹緲中,悲苦時也無須活在失意落寞的陰影里。真正懂得控制生命節奏、把握生命意義的人,總是能夠及時找回內心的寧靜。安詳寧靜,這是我們生命最原本的形態。內心清凈的人,哪怕一無所有也能體味到生活的真誠與幸福,因為他們了解生命最需要的是什麼,了解了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能夠保持寵辱不驚、心平氣和、永遠向上生活的人,就是成功人士。沉靜的人是自信的,而這自信不是年輕氣盛,遇事張揚,自以為是,而是多了一些泰然處之,多了一分坦然和寧靜。只要我們能夠克服浮躁,沉下心、沉住氣,竭盡全力去付出,回報的一定是成功。請相信:立足之地,深挖下去,必將有清泉湧出。生命的有無、高低、尊卑、幸與不幸,並不在於人世生活的狀態,不在於世俗中的執有之物有多少,而在於內心的淡定。心靜的人往往超脫了一切,也就擁有了一切。我們習慣了用黃金來鑄造一個生活的夢工場,然而生活並不需要藉助黃金來修飾內在的質量和重量,沉甸甸的黃金只能凸顯出生活的輕浮和卑微;我們習慣了用寶石去鑲嵌望月的窗檯,然而生活的樂趣原本在於安然地享受望月帶來的歡愉,而不是撫摸窗檯寶石的那一份自足自得,在寶石耀眼的光華中,月亮終究不能踏入窗檯一步。我們抓著那些「空相」來裝點生活,恰恰反映了人生不過是無意義的一場表演,曲終人散後最落寞的永遠都是自己。境界不一樣,人生的體驗自然也就不一樣。浮躁的人看到了世間的浮華,卻看不透生命的本質。其實,人生是為了尋找到最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尋找能夠映照自己的一面鏡子。很多人都在辛辛苦苦地照鏡子,卻不知道如何去找到自己。人生只此一次機會,浪費掉了便不再有,不會有輪迴,也不能再重來。如果人生被塗抹得色彩斑斕、揮毫萬千,卻仍不能稱之為畫,不過是一幅毫無水準且蒼白無力的塗鴉作品。但是,若能靜而處之,人生只需點墨也可成就意境豐滿的佳品。
六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1)
世上多有淤泥,那便做高潔的蓮花;世上多飄風雨,那便隱入草廬;世上多是誘惑,那便靜坐定心。天上下雨,心中自有那無雨的地方;路上有泥,心中自有那無泥的路。把世界放在心外,那些紛繁複雜終究也不過是身外之事。一個常年賭博的人被逮捕後,警察對這他進行教育改造,誰知這個賭徒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對警察的好言相勸無動於衷。警察告訴他賭博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如找點其他的事做。賭徒嘆息許久,無奈地說:「我的父親是賭棍,我的母親也嗜賭如命,我的兄弟姐妹們個個都喜歡賭博,我想要找份正兒八經的工作,才發現,除了賭博,我什麼都不會。」在人生的喧囂與浮躁中,我們可能很容易被俗世腐蝕。吸毒的人大多是受了教唆和影響,犯罪的人可能是礙於環境的逼迫,賭博的是因為聚眾所染的惡習,炒股的人跟風而行,傳銷的一傳多帶。環境教會了我們如何生存,而我們輕易就陷入生活的陷阱,輕易就成為了浮躁社會的另一個犧牲品。然而不要埋怨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囂紛擾,不要抱怨現實社會有多少浮華的誘惑,不要憎恨塵世里吹揚起的風沙漫天,生活之所以會欺騙和傷害你,只是因為你沒有做好充分的防備。真正要防備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其實,只要關上心靈的窗戶,就一定能夠守住我們內心的寧靜和安詳。任它繁花似錦,任它風吹雨打,任它世事浮沉,我們只要守住自己的心性,自然不會被繁華帶走,不會被浮世誘惑,不會被喧囂淹沒。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而守身的關鍵在於守心,無論外界怎麼樣,一定要保持平心靜氣,安然地守住自己的心靈,不要讓世界的紛雜影響自己的生活,不要讓世界的浮躁輕易地佔領我們的心靈。生活總有一個真相,它往往藏在靜心處,古人說:「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一個人守住了這份淡定,那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就能夠得到保障。雖然我們無法在心情煩躁時都去駕駛飛機飛向高空,但是我們可以運用積極思想提高心靈境界,超越世俗紛擾。你的心境愈高,就愈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別人和你相處,也越感到高興。所以,你應該讓自己隨時保持超凡脫俗的心境。
(2)
赫伯特·胡佛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有人向他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一度成為美國人批評的中心人物,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你,對你的言行舉止嗤之以鼻。但是現在你是美國政界的元老,兩大政黨的人都對你十分尊敬。當你廣受大家爭議時,你有沒有感到生氣,進而擾亂你的目標 」「每個人一生都需運用自己的頭腦。當我決定從政時,我已仔細思考過從政對我意味著什麼。我已掂量過將付出的代價。我清楚地知道我將遇到最尖銳的批評。儘管這樣,我仍決定走上從政之路。所以,當我碰到尖刻的批評時一點也不感到驚訝。我早已預料會有這種事,果真不假。這樣,我能夠平靜地面對批評。」當別人與你意見不一致或批評你時,無論如何,請盡量以你的表情、眼神和行動表明你愛他。身處於濁世,我們當如蓮花一般自持自重,堅守自己高潔的內心。心靜之人定然不被浮塵所縛,因為心中無塵,即便在滾滾紅塵里走上一遭,又何處能夠沾染風塵?人生當安守自己的心性。哲人說:「世界上有許多好的東西,然而我並不留戀動心,因為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好的東西;世界上也有許多不好的東西,然而我也不悲觀動氣,因為我心中尚有好的東西。」「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安守靜心的人,總是能夠在茫茫俗世之外找尋到與世無爭的清靜之地,總是能夠及時逃離和規避世俗的紛擾,他們於浮華中克制自己的慾望,於喧囂中堅守心中的沉靜,於蕪雜變幻處保持一份從容和淡定。人生就應該如此,不要總是去在乎生活會帶來什麼,又會留下什麼,而應該看看自己給自己留下了什麼。人生在世有一份靜心足矣,生活便不會再帶走什麼。既然騎在了人生的單車上,就不要抱怨大風推著你前進;既然站在了人生的天平上,就不要抱怨世界讓你的人生失衡;既然走在了人生的道路上,就不要抱怨路的坎坷讓你顛沛流離、迷失方向。我們要知道,風永遠吹不著那些記得關上窗子的人。生活固然可以輕易去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絕對不是一個借口。生活不曾主動去改造你,而是我們常常經受不住它的誘惑。一切繁華的背後,必然是一顆顛沛流離且散亂空虛的心。一顆靜心的背後,則是一個清靜淡定的世界。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七 靜下心來,傾聽世界的聲音
(1)
我們是否在寂靜的初晨,聽見窗外的雨聲淅瀝;是否在安寧的山岡,聽見山間的松濤陣陣;是否在午夜夢回的時候,聽見沙漏里輕輕流動的響聲:這就是生命的留聲,最真切,最自然,也最感人。她是個小小的女孩,自父母離異以來,一直和父親住在一起,但是因為父親的工作非常忙,根本沒有多少閑暇時間來陪她玩耍,甚至連說上兩句話也很難。因此小女孩總是一個人趴在窗台上發獃。父親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不過他也確實無暇將此放在心上。某一天,她跑到父親書房裡喚父親出去聽鳥叫,可父親忙得抽不出身。父親覺得把時間浪費在這樣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實在非常可惜,於是拒絕了她的請求。她哭鬧著哀求父親,但忙碌的父親更加煩躁了,說她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了,要做個懂事的乖孩子。小女孩委屈地離開了書房,之後一連好幾天,小女孩也沒有再去打擾父親。其實父親也心疼女兒,但是如果不努力工作,又怎麼能夠給她很好的生活呢?這一天,他檢查女兒的作業本,發現一頁上寫著寥寥的幾句話:「爸爸,您為什麼沒時間和我說說話呢?我很傷心。您為什麼不願意聽聽小鳥的叫聲呢?小鳥也會傷心的。」女兒那稚嫩的文字像一把溫柔的刀子,刺痛了他那顆忙碌了太久的心靈。我們總是如此,不願意靜下心來傾聽別人說了些什麼。我們習慣在喧囂浮躁中大聲呼喊和喧嘩,習慣在人群中各抒己見,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實很多時候,傾聽才是證明自己存在最好的辦法。每個人都渴望世界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希望自己才是人群的焦點,是人生舞台上的演講者,而不願意成為別人的聽眾,做一個襯托者。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一個十足的社會人,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做不完的工作中去,每天都為著生活四處奔波,每天都為著生計輾轉躊躇,以至於根本不會想到要靜下心來聽一聽世界的聲音。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端上一杯茶坐在窗檯聽風聽雨聽世界,沒有時間在夜空下聽星月的私語,沒有時間在林間聽鳥叫蟲鳴。人生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我們根本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傾聽上。煩瑣的生活迫使人生輕易就走向浮躁,迫使我們與自然漸行漸遠。我們不願意靜下心來聽一聽大自然最真實的聲音,不願意讓自己有一個更加特殊的交流環境,不願意讓自己的內心接受澄明境界的洗鍊。
(2)
生說,睡蓮十分嬌柔,總是於無聲無息中綻放。結果有個來自山村的學生對他的說法進行了更正,學生認為自己曾經聽到過睡蓮開花發出的聲音。生物學家認為這不可能,而其他同學則認為這個鄉村同學豐富的想像力值得讚賞,但是若以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來說,無疑是一個可笑的低級錯誤。這個同學卻一直努力辯解自己真的聽到過睡蓮花開的聲音。他的執著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注意,生物學家於是決定進行一次試驗。他拿著含苞待放的睡蓮來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屏住呼吸,細心傾聽;結果等到睡蓮花開放的時候,他當真聽到了「叭、叭、叭」的輕微聲響,此時他才知道自己竟然差點在浮躁中遺失了真理。《菜根譚》中說:「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這是寂靜淡然中與天地自然的一種心靈交流,也是生活中的一種意趣。一個人浮躁地追求自我的成功,在眾生的仰望中縱橫人生,然而是否也時常會感覺到世界的冷漠?是否感覺到與日俱增的孤獨?是否感覺到心靈上日漸積澱沾染的沉重?每個人都積極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社會發言權,然而生命其實無須贅述,我們也不必介意當一個忠實的聽眾,當一個別人的世界的聽眾。其實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聽的人。人生智慧的生成往往是由聽得來的,因為善於聆聽的人總是能夠靜下心來體驗世界和人生的真諦,於寂靜中品味出生活的全部真相。浮躁的人喜歡訴說,而且只是帶著嘴巴去說而已,但是傾聽往往能夠激起心靈深處最直接的共鳴。生活不是與自然隔膜得太深,而是我們在浮囂的社會中陷得太深。我們習慣了燈火闌珊處的浮華,習慣了車水馬龍中的喧囂,也習慣了市井繁華里的聒噪。我們習慣了在浮躁的社會環境里與別人一同共鳴,然而生活的真諦正現於心與自然交流的所得,傾聽中能夠察覺人情冷暖,能夠洞悉人間百態,能夠感知人生的餘味悠揚。人生或許應該像煮茶一樣,歷經沸騰與浮躁,歷經翻滾和浮沉,最終也還是要歸於恬淡和寧靜,只散發著一縷縷的清幽淡香,讓人回味靜享。人生要更加淡定平和一些,從自然中而來,也當回歸到自然中去,於塵世之外聆聽天籟,於浮躁之外傾聽靜謐。縱情山水之間,才能忘情于山水之間;傾聽山水土石、草木蟲魚,才能忘卻塵世的種種煩惱,回歸到最初的寧靜中去。告別塵世喧囂的我們並不是為了尋求人生的極致,而是為了找回最真實的生活和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漫漫人生路上,當聽得一夜的雨,來洗盡一世的塵心。
八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1)
人生如一本厚重的書,扉頁是我們的夢想,目錄是我們的腳印,內容是我們的精彩,後記是我們的回望。有些書是沒有主角的,因為我們忽視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線索的,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內容的,因為我們埋沒了自我……唯有把自己當成主角,我們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外表的光鮮並不代表內在就是幸福的。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苦楚,甚至有人刻意戴著面具生活,但是無論外在是如何的堅強、如何的成功,一個人內心的脆弱往往很難被掩飾住。我們終究逃不開內心的糾葛,所以當我們回望自己的人生印記時,也許會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位著名演員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吐露了出道以來一直未敢道出的心聲,宣布了自己即將結束演藝生涯的決定。當時的他正值事業的巔峰期,前途不可限量,此時作出這樣的決定未免太過可惜。大家都不願意相信這樣的事實,主持人甚至認為他只是在開玩笑,於是就問道:「你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決定?」這個演員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解釋說:「因為從今天開始我要為自己而活。」生活就是一齣戲,我們每個人都爭著搶著想要成為戲裡面的主角,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掌聲,希望成為舞台上獨一無二的主角,希望在眾人面前展示出色的表演--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身不由己的事情,就連一顰一笑也要做到逼真。然而曲終人散,我們的內心是否感到一絲孤寂和落寞?我們是否從未得到應有的快樂?我們是否真正希望自己成為這樣一個角色?人很容易淹沒在別人的掌聲里,誘惑或者激勵、惶惑抑或迷失。每個人都在生活的舞台上參演了一個角色,然而故事劇本的發展從來都不由人決定。有一位女子,出身於一個平常的家庭,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嫁了一個平常的丈夫,有一個平常的家。總之,她十分平常。忽然有一天,報紙大張旗鼓地招聘一名特型演員演王妃。她的一位好心朋友替她寄去一張應聘照片,沒想到,這個平常的女子從此開始了她的「王妃」生涯。一開始,是想像不到的艱難。她閱讀了許多有關王妃的書,她細心地揣摩王妃的每一縷心事,她一再重複王妃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不像,不像,這不像,那也不像!導演、攝影師無比挑剔,一次又一次讓她重來……
(2)
而現在,平常女子已能駕輕就熟地扮演王妃了,進入角色已無須費多少時間。糟糕的是,現在她要想回復到那個平常的自己卻非常困難,有時要整整折騰一個晚上。每天早晨醒來,她必須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誰」,以防止毫無來由地對人頤指氣使;在與善良的丈夫和活潑的女兒相處時,她必須一再告誡自己「我是誰」,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對他們喜怒無常。平常女子深感痛苦地對人說:一個享受過優厚待遇和至高尊崇的人,回復平常實在是太難了。說這話時,她仍然像個王妃。人生縱使精彩萬分,讓人羨慕不已,然而事實上我們從來都是為別人而演出,都是為了別人的掌聲而表演。而我們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怎樣的生活呢?什麼才是真正適合我們且被需要的生活呢?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太過執著地沉迷在一時的成功里,太過在乎別人的眼光,過著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生活。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最真實的夢想,這一份純真的渴望,也許才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所在,但是我們太容易將它遺忘,輕而易舉就將它放棄掉。我們往往習慣於出現在別人的世界裡,生活在別人的構想中,站在別人的舞台上,接受別人的掌聲,然而很多時候,那只是一個廉價的肯定和鼓舞。我們不要僅僅只為了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更應該在人生的舞台上證明給自己看。人生的表演再精彩迷人,也只是演了一場不真實的戲而已。生活需要我們去演繹自己的人生,我們應當為自己鼓上一次掌,應該當一回自己的聽眾,應該痛痛快快地為自己表演一場。人生不要總是為了迎合別人的需要而生活。事實上,想要給予別人快樂並不難,但是想要滿足自己的快樂需求卻並不那麼容易。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然而一個人存在的意義首先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蘭花生於幽谷,不是為了別人的欣賞的目光而活,而是自在地享受生命的成長過程。它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它只在偏僻無人處自在地為自己而活,為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而活。真正幸福的人生應該是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是遵從著內心的意願去生活。生活的幸福正在於活出自己人生的滋味,而不是讓別人感覺到你的人生很有滋味。記住,在你的人生里,只有你自己,是唯一的主角。
推薦閱讀:
※《百姓調解》為啥這麼的百姓信賴?
※你是從多大年紀開始認命的?
※有哪些絕交信讓你印象深刻?
※不靠譜的青梅竹馬
※生活如茶,濃淡同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