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認識誤區 正確看待關節置換術

  人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關節,人的關節一旦因疾病、外傷等因素受損,會帶來疼痛、活動障礙等一系列後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臨床發現,目前很多有骨關節相關病症的患者因疏忽大意或出於對手術的恐懼,出現癥狀後不及時尋求醫生幫助,忍痛或自行服藥止痛,造成病情加重,增加治療與恢復難度。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對骨關節病和關節置換手術認識存在誤區。

  誤區一:

  年紀大了關節有些疼痛是正常現象

  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中心主任王景貴介紹說,臨床發現,有不少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因認為「年紀大了,關節有些疼痛是正常現象」而飽受膝、髖等關節疼痛的煎熬,這些患者尤其老年患者上下樓、下蹲困難,最終連行走都十分艱難,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必須靠服用止痛藥艱難度日。由於這部分患者缺乏關節病的診療常識,因此普遍沒有經過系統治療,等到不得不就醫時,時機已較晚,往往已經有多關節受累、合併嚴重的關節畸形等。

  「關節疼痛非小事,患者發現病症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王景貴提醒說,在退行性骨關節病的形成中,除了年齡是主要因素外,還和關節損傷、體重、炎症破壞、遺傳等有關,並非是單純傳統認為的老化或退變。所以,患者尤其老年人出現關節疼痛癥狀並非正常現象,應當及時就醫。

  王景貴說,關節就好比一個機器軸承,長時間的運轉會出現磨損老化,因此在目前尚未發現能使軟骨再生的藥物時,還不能只是通過幾種藥物來使已退變的關節變成年輕時的關節,也就是說藥物只是減輕癥狀、減緩退變方式之一。就像是對一個生鏽軸承進行清理養護一樣,早期適當的關節養護、口服藥物可以減緩病情的發展,但若病理進程達到中晚期,出現疼痛明顯影響正常生活、關節功能障礙(如伸不直、蹲不下、走不了)、活動困難、關節畸形(如膝內翻、外翻等變形改變)等癥狀,就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以達到延緩病變發展、改善癥狀的目的,而不應無限期等待以致延誤治療良機。這是因為長時間卧床後,身體的心肺機能、耐受力會明顯下降,不僅將大大增加手術難度,還會明顯影響術後康復。另外,長時間的膝關節疼痛、無力或畸形影響下肢的行走步態,必將逐步導致腰椎和下肢其他關節的勞損。

  誤區二:

  人工關節不如自己的 等動不了再換

  當聽說自己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時,有些患者不願意接受:有的擔心人工關節很貴換不起,有的擔心人工關節做得不好會導致殘廢,有的聽說人工關節只能用20年,不願意過早換,還有的認為做人工關節手術很痛,怕自己吃不消……王景貴表示,實際上,這些擔憂都是不必要的。

  王景貴說,關節置換技術是一種治療重度骨性關節炎及關節骨折的手術方法,目的在於恢復關節功能,消除關節活動不便帶來的痛苦。老年患者及高齡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髖、膝關節炎,嚴重者關節疼痛、畸形、關節活動受限。同時,老年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減低或骨質疏鬆,一旦意外摔傷就容易導致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

  實際上,關節置換手術只是將患者關節表面已經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安裝上由耐磨的合金、聚乙烯製成的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並不是部分患者所認為的切除整個關節換上新關節,因此對於將要接受該類手術的患者來說,這只是一個技術現已相當成熟的手術,沒有必要懼怕擔憂。若患者疼痛嚴重、病情已影響生活質量,而且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X線和磁共振檢查提示關節軟骨有大面積缺損的,就應該及早手術,不要拘泥於年齡的限制。

  王景貴建議,一旦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打軟腿不能用力,膝關節有「O」形腿或「X」形腿即膝內翻、外翻等變形改變,膝關節內側或外側關節間隙變窄,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MRI(核磁共振)檢查或X光片檢查示嚴重骨贅形成和骨軟骨破壞等情況的患者(尤其是年齡在55歲以上),要認清病情,正確對待手術治療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認識到關節置換手術切口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後出血少、明顯減輕疼痛、恢復快(一般情況下術後第一天就可下地行走,術後一周即可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等諸多優點,及時治療以達到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解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的目的。

  此外,老年及高齡患者身體條件相對較差,同時老年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往往多合併不同的內科疾病,如腦梗塞、腦出血、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在面對關節置換這種大手術時,老年患者術前、術中及術後各種併發症發生風險顯著增高。因此,就需要依靠手術團隊精湛的手術技術和醫護團隊成熟的圍手術期治療方案,來為老年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的關節置換保駕護航。近年來,到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中心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老年及高齡患者數量在不斷增加,該中心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有20多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也開展10餘年,每年進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均達百餘例,使眾多因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而無法出門甚至無法行走的老年患者乃至高齡患者成功置換關節,幫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重續快樂步伐,重享幸福晚年。

  誤區三:

  預防關節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

  「人人都應關注關節健康,對關節疾病儘早預防。」王景貴提醒說,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關節的保護十分重要,尤其辦公室人員、肥胖人士、中老年人、女性、不科學的劇烈運動者更應該特別關注關節的健康,以免到了中老年階段患關節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正確使用關節,是保護關節的重要環節。無論是睡眠、走路跑步、站立或坐下,都要保持各部位關節的良好姿勢,避免讓關節長時間在不正確的姿勢下過度負重。如辦公室一族經常伏案工作,易導致頸、肩、腰部骨關節受壓大,軟骨承壓加重,而髖、膝等關節經常處於屈曲位,缺乏必要的鍛煉,肌肉力量減低,關節容易損傷,關節炎的發生率要高,所以每坐一小時就應該站起來走動一下。盡量避免爬山、登樓梯等運動,平時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做事,如搬運重物或手提重物時,要保持身體正確的負重姿勢,持續時間不能太長,盡量不用單個手指持重等。

  保暖防寒少穿高跟鞋。不要讓冷風直吹骨關節,特別是膝關節保暖是避免關節炎發生的有效措施,冬季居室不宜過於寒冷、潮濕。與男性相比,女性患骨關節炎的比率更高。因為女性愛穿裙子或單薄的褲子,不利於下肢保暖。另外研究表明,女性所穿的高跟鞋越高,患骨關節炎危險就越大。常穿高跟鞋走路,會給膝、踝關節帶來壓力,久而久之會導致關節磨損和關節炎。為此,專家建議那些愛美的女性,不要長時間穿著高跟鞋,不妨在辦公室里備一雙舒適的平底鞋。同時,在寒冷的季節最好少穿短裙,必要時可以穿戴護膝,以增加膝關節保暖效果。

  注意減肥、控制體重。體重超標會加劇關節磨損和退化,特別是膝關節極易受到傷害。另外肥胖人容易缺鈣、糖尿病發病率高,這些都是骨性關節病易發因素。研究表明,肥胖者患雙膝骨關節炎的危險性比正常體重者高18倍,而保持正常體重則可明顯降低發病幾率。因此,要盡量做到飲食均衡,避免超重,為關節減負。

  適度運動護關節。運動以安全、合適為宜,運動前要做好關節預熱,劇烈運動時要戴好護具,像游泳、騎自行車、慢跑、高位馬步、太極拳、散步、跳舞等都是保護關節的運動方式。需要提醒的是,打太極拳時,應盡量減少下蹲,最好是採用高位馬步動作。爬上、過度上下樓梯、深蹲等都會增加關節的負擔和退化,加重關節炎癥狀,不適合長期堅持。


推薦閱讀:

糖尿病檢查有哪些誤區?這4件事再錯下去會招惹併發症!
任衛東主任:胰島素臨床應用的常見誤區 8 問 8 答
解讀腫瘤患者飲食六大誤區
印光祖師綜述念佛人的種種誤區(非常重要,超級推薦!)
無糖食品受歡迎 消費者認識存在誤區

TAG:誤區 | 認識 | 關節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