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象徵"傳國玉璽"在歷代爭奪中消失之謎 - Qzone日誌
清乾隆玉璽皇帝行寶,但這些都被指狗尾續貂 什麼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就是那個能證明皇帝身份和權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們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能看到縣太爺升堂的時候都有一塊巨大的官印放在案幾一旁。這官印是皇帝給的,用來證明他的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而玉璽就是皇帝的「官印」,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他官印都是由玉璽派生出來的。
那麼這個「傳國玉璽」是什麼樣子的?它從何而來,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
歷史上的玉璽是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圓四寸,螭虎紐,一說龍魚鳳鳥紐。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從此,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權力的重要象徵,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徵。傳國玉璽不僅成為野心家覬覦和割據君王爭奪的目標,也是中央王朝後宮的珍寶,國之重器。得到玉璽的人將玉璽解釋成自己「受命於天」的表現;而一旦失去玉璽則被視作王朝「氣數已盡」的表現。如果有哪個皇帝登基的時候沒有傳國玉璽捧在手裡,就被譏為「白版皇帝」。意思是說你這個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沒有辦法證明。他們發出去的沒有玉璽印章的詔書自然也不那麼令人信服了。
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作的。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絕世寶玉。傳國玉璽的傳奇要從這塊和氏璧說起。
據說春秋時的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難以判斷,就叫玉工來辨識一下。恰好這寶玉屬於深藏不露的那種類型。楚國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寶貝之處,就說是一塊普通石頭。這下可害慘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落下了終身殘疾。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獻上寶玉。楚武王和玉工們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處欺君罪,連右腳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後,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後很奇怪,派人去問。卞和說:「我並不是悲嘆自己的命運,還是為手中的寶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頭感到悲哀。總有一天會有人證明我沒有撒謊。」楚文王就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細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誕生後,圍繞在它身上的傳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楚威王時,昭陽滅亡越國,為楚國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賞賜。和氏璧進入了「流通渠道」。後來昭陽出遊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陽是個很喜歡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樓里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來讓大家鑒賞。根據在場人事後回憶,當時水潭中突然躍起一條大魚,足足有一丈多大。這條大魚還帶出了一群各式各樣的小魚來。大家都覺得很稀奇,都跑到水邊去看魚了。等大家讚不絕口地回到房間後,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震驚沮喪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懷疑是門人張儀偷的,對可憐的張儀嚴刑拷打,死命要審出寶貝的下落來。可和氏璧並不是張儀偷的,再怎麼打也打不出寶玉來啊!結果是張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養後背楚入魏,最後入秦幫著秦國人出謀劃策,專門和楚國人作對。和氏璧沒有找回來,楚國反而多了一個死敵。
和氏璧其實是被其他人偷盜的。昭陽在楚國的勢力很大,在失竊後出千金懸賞,追查和氏璧下落。風聲實在太緊了,偷盜者在很長時間裡都不能將和氏璧「脫手」。後來,趙惠文王時期,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內侍繆賢只用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個寶貝,喜歡得了不得。趙惠文王知道後,多次暗示繆賢將寶玉送給自己。繆賢就是捨不得。趙王急了,乾脆派兵到繆賢家生搶和氏璧。這事鬧得很大,讓西邊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懷抱著寶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藺相如臨危請命,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來。和氏璧之後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國人手中。
和氏璧與生俱來的曲折命運似乎預示著用它加工製作的傳國玉璽的多舛命運。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徵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不料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秦朝迅速滅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歷79 程,並最終湮沒無聞,成為一大歷史謎團。
這裡又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湖面風浪驟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風浪給顛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頃刻間水平浪靜,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過湖。八年後,秦始皇出巡道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說:「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說完,那人就不見了蹤影。傳國玉璽重新進入秦國手中。這個故事對塑造秦始皇的光輝偉大形象很有幫助,所以被秦朝廣為宣傳。我認定這完全是一個官方主導的政治謊言。
能夠被歷史證實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咸陽灞上,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劉邦也希望玉璽能夠在劉家世世傳受,將它稱作「漢傳國璽」或「漢傳國寶」。傳國玉璽珍藏在長樂宮。西漢末,王莽篡權。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璽。王舜撂下了狠話,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現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王舜慌忙將玉璽撿起來,可惜玉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後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垮台時,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屍體身上。亂軍搶到傳國玉璽,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後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劉盆子後來也失敗了,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洛陽的東漢宮廷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傳國玉璽,生怕出一點紕漏。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何進、袁紹等人武裝誅殺十常侍的時候,太監們裹挾著漢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等血腥鎮壓平定後,宮中查點寶物,發現玉璽不見了!十餘年後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洛陽再次招來血光之災。董卓戰敗西逃,放火焚燒了洛陽宮廷。最先突入洛陽的孫堅部在救火的時候,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佔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戲來。有人說袁紹立即扣漢光武帝劉秀的「標準像」。傳國玉璽在他手裡停留過嗎?押孫堅的妻子逼孫堅交出了玉璽;三國演義則說孫堅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夥的劉表截擊而死,後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麼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後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裡。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徵。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於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被滅亡西晉的匈奴部、前趙劉聰所奪得。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奪得玉璽,也畫蛇添足在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了冉魏,續而擁有了玉璽。在亂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希望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貶低、打擊對手。聽說冉魏擁有玉璽,北邊的鮮卑族心理不平衡了。81 公元352年,鮮卑族慕容儁為得到傳國玉璽,南下攻魏。三月,冉閔兵敗被擒,五月被殺。冉魏都城鄴城被北鮮卑大軍團團圍困。冉魏大將軍蔣乾等人輔佐太子冉智閉城拒守。當時鄴城發生了饑荒,到達了百姓相食的地步。後趙時期的宮女都被飢餓的人們吃光了。蔣干為了解決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鮮卑族請降,一方面又派人向東晉的謝尚求救。蔣乾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夠將鮮卑軍隊和東晉軍隊都吸引過來,讓他們鷸蚌相爭。謝尚等人也不是傻瓜。謝尚戰前派戴施佔據枋頭。東晉素無恢復北方故土的雄心壯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傳國玉璽。對於以天下正統自居的東晉王朝來說,傳國玉璽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戴施接到蔣乾的求救信息後,就派了個使者到鄴城討價還價,說東晉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必須拿傳國玉璽來做信物。蔣干猶豫不決,不願意用傳國玉璽來換援兵。戴施見蔣干還在猶豫,在幾天後親率精兵百餘人入鄴城助守,進一步欺騙蔣干說:「天子聽說玉璽已經到了我手中,這才相信蔣干你是真心誠意求援的,調遣軍隊糧草來救。」蔣干相信了戴施的話,將玉璽交給了他。戴施一拿到玉璽,就密令何融送傳國玉璽到枋頭,再派遣部將胡彬以三百精騎連夜護送玉璽到東晉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玉璽重新成為晉王朝號令天下的象徵。兩個月後,鄴城被鮮卑族攻破。冉魏滅亡了,但鮮卑人並沒有實現得到傳國玉璽,做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目的。他們的沮喪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慕容儁乾脆謊稱得到了玉璽,登基做了皇帝。似乎是為了證明玉璽在自己手裡,鮮卑人還信誓旦旦地改元「元璽」。
在這個階段,稱王稱霸的人很多,但玉璽只有一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很多豪強梟雄自己私刻玉璽。比如東晉朝廷南逃後,就自刻了一個玉璽;此外還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璽、姚秦的玉璽等等。他們私造玉璽的「創意」得到了後世許多亂臣賊子和梟雄豪強的歡迎和效仿。
話說那玉璽留在建康,隨著東晉、南宋、南齊、南梁世代相傳。到了南梁時,建康發生了侯景之亂。侯景在壽陽起兵叛梁,最後攻佔了首都,得到了玉璽。侯景很快被殺,叛亂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卻趁亂拿著玉璽潛逃到了廣陵,被一個叫郭元建的人搶走了玉璽。郭將玉璽獻給了北齊的行台辛術,辛術再轉獻給北齊朝廷。傳國玉璽遂為割據黃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後來南陳取代了南梁,但是沒有傳國玉璽,怎麼辦?好辦,自己刻一個玉璽。於是玉璽越刻越多,每個割據政權都宣稱玉璽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傳國玉璽進入北周。四年後,外戚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傳國玉璽成為隋朝的國寶,隋朝將傳國玉璽改稱為「受命璽」,所謂隋命天授。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朝統一全國。那些私刻的傳國玉璽也就統統被隋朝沒收了。
在這裡,還有一個內容不同的傳說。說的是侯景死後,玉璽在混亂中被投入到棲霞寺井中。後來寺里僧人將玉璽撈出收存,等到陳朝建立後獻給了陳武帝。不過這個傳說缺乏依據,很有可能是陳朝為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而偽造的故事。
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傳國玉璽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為國家至寶,沒有出現什麼傳說。唐末朱溫篡位後,歷史進入了紛擾的五代十國時期。玉璽再次遭遇亂世,厄運迭起。朱溫建立的後梁掌握玉璽沒幾年就被後唐給取代了。公元937年1月11日,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曾遍尋傳國玉璽而不著,便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聊作安慰。這兩方印璽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權的象徵。宋朝一直沒有放棄重新發現傳國玉璽的希望。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有個人叫段義。他聲稱自己在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就是失蹤多時的傳國玉璽,獻給朝廷。朝廷很重視,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認真考證,認定這是「真秦制傳國璽」。《宋史》專門記載道: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元符元年三月,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及講議官十三員奏:按所獻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用以貫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溫潤,其背亦螭鈕五盤,鈕間亦有貫組小竅,其面無文,與璽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為。臣等以歷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83 帝壽昌」者,晉璽也;曰「受命於天」者,後魏璽也;「有德者昌」,唐璽也;「惟德允昌」,石晉璽也;則「既壽永昌」者,秦璽可知。今得璽於咸陽,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於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後所作明矣。
整件事情搞得很隆重,也很轟動。可惜的是,宋史的幾處記載都令人生疑。宋史既然一一列舉了「玉璽」身上的刻字,但沒有提及「大魏受漢傳國璽」和「天命石氏」等刻字。而李公麟與蔡京等人的考證方法臆想成分大於嚴肅的考證。後人更願意將這個「重見天日」的玉璽看做是想當然的玉璽,認為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事實上,在宋朝有許多發現傳國玉璽的消息,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宋徽宗是個昏君,好風雅篆刻,曾經刻了皇帝印璽十方。有人說這是宋徽宗畫蛇添足,自欺欺人;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宋徽宗在沒有真正傳國玉璽的情況下,多刻玉璽,淡化真正傳國玉璽的地位。
元成宗鐵穆耳時,天下又發生了一次「發現玉璽」的鬧劇。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遺囑由皇太孫鐵穆耳回朝即位。當時,鐵穆耳以皇太孫的身份和丞相伯顏鎮守上都。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張九思獻上「傳國玉璽」一枚,說是秦朝相傳的國璽,在宋元交界的亂世為元朝大將軍木華黎所得。現在木華黎的後裔因家境衰落而賣出。鐵穆耳鄭重將玉璽收下後即位。但這個玉璽沒有被其他人看過,更沒有經過任何考證,可信性可想而知。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打過玉璽的主意。他派遣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蒙古的元朝殘餘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尋找傳國玉璽,最終還是無功而返。明孝宗時,又有人進獻「傳國玉璽」。但明孝宗很肯定地宣布自己看到的「玉璽」是贗品而未採用。在明末改朝換代的時候,多爾袞率八旗部隊出征蒙古察哈爾部,據說意外地從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后那裡得到傳國玉璽。多爾袞凱旋迴師將玉璽交予皇太極。皇太極於得到玉璽的第二年改國號金為大清,建立清王朝。當然這個玉璽的出現更多也是出於政治需要炮製的。乾隆皇帝好考據,曾對大臣高斌獻上來的玉璽進行仔細考證後,欽定其為贗品。他說:「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乾隆將這個假貨當作工藝品放在宮殿中儲存起來,聊作玩物。
明清兩代,不時出現「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附會仿造的贗品。這一時期的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大為改變,不像之前朝代那樣看重了。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各種所謂「傳國玉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他認為正是人們對傳國玉璽的過分看重才導致了仿冒盛行。乾隆御制的《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看來,就是做皇帝的人,對玉璽的真偽也看得很開了。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鍾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鑲金的傳國玉璽,的確沒有找到。至此,人們相信,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經被慢慢的歷史黃沙所湮沒了。
考慮到傳國玉璽是材質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流傳萬年不壞。說不定它正靜靜埋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證發現。
文章摘自 《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 作者:張程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推薦閱讀:
※作為象徵的馬嘎爾尼使團
※客廳風水掛什麼旺財旺運?第八個是權貴象徵,富貴之極!
※手相「井字紋」的出現是吉祥富貴的象徵
※腳型看富貴,什麼樣的腳命好多金,象徵衣食無憂的富貴腳你有嗎?
※西方的象徵與阿彌陀之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