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摘錄之二(2011.5.30)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摘錄之二(2011.5.30) (2011-05-30 09:59:11)

轉載

標籤: 傅偉勛 死亡 生命 尊嚴 宗教 雜談 分類: 雜類
  • 具有現代生死學訓練的人,必須兼有純一簡易的生死信念與多元開放的現代胸襟。我們自己的生死信念應純一無雜,這樣我們才有堅定不移的終極目標,才會實存本然性地承擔一切生命苦難與人生任務或使命。它也應該簡明易行,否則體認不了生命的意義,應付不了死亡的挑戰。
  • 我們站在心性體認本位的現代生死學立場,一旦肯定我們從此刻到死為止的第一義未來之優位,就得立即根據此生死道理,設法早日培養具有日常實踐意義的生死智慧,以建立實存的本然性態度,不必等到罹患絕症或已到臨終階段才慌慌張張地想臨時抱佛腳而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生死智慧的平時培養,辦法很多,譬如多看有關探索生死問題的哲學、宗教、文學方面的書籍,多多觀摩高僧大德的言行,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解脫進路或修養功夫,多作至誠無欺的自我反省等等,不一而足。
  • 傅朗克與儒家異口同聲強調:「人生就是一種課題、任務或使命。」
  • 我又沉思冥想在高度精神層面如何超剋死的挑戰、消解死亡(或生死對立)的根本問題。我所獲得的結論是,「怕死」的問題關鍵既然是在一個「我」字,則「無我無私」是克服懼死的必要條件。以無私無我超剋死亡挑戰的人必須要有愛心,愛鄰居,愛人類。除了愛心外,還有要希望。此外,比較自己與他人的人生命運,也是解決「怕死「心理的一個具體辦法。
  • 傅朗克在《人的意義探索》中曾說:「愛是人所能夠企獲的終極最高的目標,人類救濟的唯一關鍵是在『愛』字。」又說:「愛與死一樣堅強。」承受意義治療學深刻影響的庫布勒·羅斯也說過,愛是絕對無條件的,只有愛才能超剋死亡的挑戰。儒家的慈愛,佛教的慈悲,也都可以說是無私無我的愛心表現。
  • 一般人誤認為死亡是一種威脅,其實死亡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乃是一種挑戰。只是,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挑戰,克服懼死之心,超越生死的對立,不但平生能「摯愛這美好的人生」,一旦面臨死亡劫難,也照樣能自然安然地「告別這美好的人生」呢?——庫布勒·羅斯(美國死亡學開拓者)
  • 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死去所擁有的一切的恐懼。對現實擁有越多的人就會愈怕死。
  • 對許多人而言,接受死亡可能不是妥協,而是在其中有許多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力。——平路
  • 關於心平氣和地死去這件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伍契斯在他的《老人、垂死的人與死者的照料》中指出,每個人的臨終狀態可能都是一致的,臨死前都會有一個從和平寧靜到興奮狂喜的過程。其實,可能根本沒有死前的痛苦。據科學上的研究,大腦可能有一個柵門,這是我們從動物演化而來的一個遺迹,它會幫助我們將臨終的疼痛經驗隔離。
  •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生活下去?生活先去究竟有何意義?如無任何意義價值,則何不自殺,免得拖累我的生命?如說生活有其意義,為何生命又是如此短暫,終究難免一死?死亡本身又有什麼意義?有了死亡,是否就減弱了如此短暫的人生的意義?還是反能發生深省,體會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意義為什麼構成一體兩面互補互成?是否由於一體兩面的生死有其終極意義?如有所謂終極真實,究竟又是生命?」諸如此類問題,中、西、印古代宗教與哲學曾提供了種種不同解答。探索超越個體生死的終極真實,發現生死的終極意義,定立人生的終極目標,開拓出切實可行的解脫道路,從而使每一單獨實存有其信念信仰上的終極承擔,恰恰是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及我國儒道二家的為學根本。
  • 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學的開創者,如耶穌、默罕默德、釋迦牟尼、孔子與老子等,都具有一種偉大的開創人格,都有高度的精神性或宗教性的情懷。其終極關懷的方式各有千秋,各顯獨特。佛教的終極關懷是如何轉迷開悟,以一種破除世俗迷執的生死智慧,消解無明。基督教的終極關懷是如何洗涮原罪,獲致永生。儒家宗師所憂之道亦關涉生死問題與生死態度,儒家的終極關懷具有天命,根據與冥悟體認的宗教性格,而不僅僅只具有世間世俗的人論道德的實踐意義。道教與禪宗,更是徹破生死。這些傳統資源的契接點,即是對生死問題的凝視與關注。面對死亡的挑戰,憑藉宗教的、道德的高度精神力量予以超克,而獲安身立命、永生或解脫,以使有限的生命達至無限的意義之境。
  • 當一個人對於生與死有了深度的開悟,他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常」的角度,去攝受那「無常」的現象,而樂於為無常付出承擔。他自己的真我也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中解脫出來,超越被時間束縛的鎖鏈。他從色蘊的世界,看入無相的法界,得到自在的體驗。他對於生與死有著一體兩面的統整領悟。因此在臨終時,他們死得心平氣和,有安身立命之感,死與生是一般的莊嚴。
  • 生命的存在與肯定就是充分的意義,我們的生命存在的一天,就是我們必須生活下去的一天,直到我們告別人間為止。我們只有通過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與行為表現,才能體認我們對於生命真實的自我肯定,才能真正完成我們人生的自我責任。
  • 如果把死亡的涵義擴大,人們經歷的不只是肉體的代謝,也包含著精神自我的死亡與新生,情感自我的死亡與新生。體認(廣義的)生命的意義,應付(廣義的)死亡的挑戰,使實存本然地承擔一切生命苦難與人生任務或使命,需要我們培養、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品味、開悟死亡的內涵。
  • 海德格爾又從日常性來分析「向死的存在」,提出「日日向死的存在」的概念。人一生下來就是朝著墳墓的方向走,是一個實存的客觀事實,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但多半的人掩蓋這個事實,而沒察覺「死亡」就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主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因為如此,多半的人對於「死亡」無知,也從無準備要面對它的來臨。
  • 在這個既缺「死亡教育」又乏「臨終關懷」的社會裡,一般人則多半平時既不知道要燒香,臨終時也不知道要抱佛腳。在臨終之際,當病人與家屬最需要知道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處理死亡的過程之時,多半的人卻最是彷徨無助,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結果是家屬往往六神無主,手忙腳亂,而亡者(或病危的人)任人擺布。而現代醫學往往只著眼於肉體生命的延長,卻忽視病人精神上的尊嚴與自主,更得遑論其宗教解脫的需求。這些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 聶爾玲說:「沒有死亡的人生是不能忍受的。死亡讓我們輕鬆,它是一天的結束,是肉體生命的一個休假,是新的轉折點。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夜晚就帶來睡眠的祝福。死亡很有可能是更大的一天的開端。」
  • 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像《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一書中的男女主角般,雖沒有宗教信仰,卻可以把死亡看成:「當生命的力量消失時,人的身體就變成了灰塵,被其他的形式所代替。我們稱死亡為一種變化。我們的軀體結束了,但同一生命力量所體現的其他更高形式卻並沒有結束。我們相信,生命一直在延續,一直以某種形式存在著。」然後安然地面對死亡的來臨,甚至自己選擇死亡的時間
  • 推薦閱讀:

    瀕臨死亡前出現種種幻覺,如光,隧道等,然後就像重度昏迷一樣沒有感覺知覺是嗎像睡覺睡得很死沒做夢一樣嗎?
    男子喝酒後死亡,家屬把聚餐的10個人全告了!法官判決太意外
    大批處女前往皇宮選妃途中發生車禍...數十人死亡...現場血肉模糊
    被害人的死狀非常慘,家屬非要看屍體,該怎麼處理?
    死亡才是生命的領路人

    TAG:死亡 | 生命 | 尊嚴 | 2011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