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急救針灸適宜手法

針灸療法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非常適合用於目前震區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針灸介入醫療救助,將是對地震災區現有醫療手段和醫療資源的有力補充。為此,我們根據震後常見病多發病制訂了一套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針灸治療預案,供在震區實施醫療救助的醫務人員參考。一、昏迷(1)實證取穴:素髎、水溝、內關、水溝、中沖、湧泉、足三里、合谷、太沖。操作:足三里用補法;水溝、中沖用瀉法;湧泉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2)虛證取穴:水溝、中沖、湧泉、足三里、氣海、關元、百會。操作:足三里用補法;水溝、中沖用瀉法;湧泉用平補平瀉法,百會氣海、關元、百會用灸法。氣陰虧虛型加神闕;陰竭陽脫型加內關。二、骨折骨折經骨科常規處理後,採用針灸治療能起到鎮痛、消腫、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一)、尺橈骨骨折1.橈骨骨折取穴:選用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分布在患肢橈神經、橈動、靜脈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主穴:俠白、尺澤、列缺、經渠、太淵、合谷、陽溪、偏歷、溫溜、手三里、曲池等;2.尺骨骨折取穴:選用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分布在患肢尺動、靜脈、尺神經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主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等。根據骨折線上下,每次分別選用二條經脈中4個穴位。如上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下列缺;上取手太陽小腸經少海,下取陽谷等。操作:針刺得氣後,用G6805型治療儀,根據經脈循行走向和電流負極流向正極的原理接正負極。如手太陰肺經循行走向是自上而下則負極上接尺澤穴,正極下接列缺穴。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走向是自下而上則負極下接陽谷穴,正極上接少海穴等。用斷續波、低頻,每分鐘16~20次,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次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二)、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取穴:在骨折脊椎及上下椎體兩側3cm左右處找到明顯的壓痛點3個。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50mm×0.30mm毫針6根,局部常規消毒,每側3針均向脊柱方向平刺約45mm,令局部產生脹痛針感。用上海G6805-2A電療儀,選用疏密波,每日1次,1次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局部加TDP照射。(三)、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經損傷取穴:大腸俞、秩邊、殷門、委中、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解溪。操作:用長40~70mm毫針直刺,用合谷刺法得氣後接G6805電針儀,用間斷波,使下肢肌肉抽動為度,留針30分鐘。取針後,選其中4穴穴位注射硝酸一葉秋鹼,每穴1mL。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治療20~30天。(四)、脛腓骨骨折取穴分2組:①陽陵泉、阿是穴(前外側)、腎俞、太溪;②三陰交、阿是穴(前內側)、肝俞、脾俞。操作:針刺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後,阿是穴選骨折端,每次選在前內側或前外側骨折端範圍內均可,深度以刺入有阻力止。陽陵泉或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患側接G6805治療儀,頻率為120~140次/分,電流強度盡量加大至患者能忍受刺激量為宜,留針30分鐘。健側陽陵泉或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手法,腎俞、肝俞、脾俞、太溪用補法,得氣後留針20分鐘。以上2組穴位交替選用,連續25天停5天再針,3個月為一療程。(五)、骨折後下肢廢用性肌萎縮針刺取穴:髀關、足三里、豐隆、沖陽、三陰交、崑崙、至陰。操作:針法為常規針刺補法。諸穴若因骨折治療因素而無法正常進行,則選對側健肢相應穴位,於對側健肢亦可加用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每日1次,停針20~30分鐘。頭穴選用天柱、百會、風池、懸顱、浮白,採用指壓法,平均每穴3~4分鐘,每日1次。以上治療於骨折治療後2周進行。(六)、骨折遲緩癒合①針刺:選穴以取腎脾肝之經及表裡經腧穴為主,配合骨折斷端附近取穴。主穴取腎俞、太溪、足三里、大杼、陽陵泉、絕骨,上肢骨折加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骨折加環跳、伏兔、豐隆、解溪、太沖等穴。操作:在常規消毒後用0.30mm×25~75mm毫針針刺,得氣後配合電針治療儀,每次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②穴位注射:選取骨折斷端鄰近腧穴2~3個。操作:常規消毒後,每穴分別注射當歸注射液1~2mL,在患者有酸脹感後徐徐推葯,2日1次,5次為一療程。③功能鍛煉:適當活動四肢關節,並握拳、聳肩、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蹬床,適當扶拐杖下床行走及肢體縱軸叩擊鍛煉等,早晚各1次。三、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一)、頭皮針治療軟組織損傷取穴:①根據頭部治療線主治範圍,採用左病取右線,右病取左線的交叉刺法確定針刺部位。頸部損傷取枕上正中線(強間-腦戶),枕下旁線(玉枕-天柱)。四肢損傷取頂顳前斜線(前頂-懸厘),頂顳後斜線(百會-曲鬢)。下肢針刺兩斜線上1/5處,上肢針刺兩斜線上2/5處。臂部針刺兩斜線上1/3處,肩部針刺兩斜線中1/3處。胸肋部損傷取額旁1線(眉沖穴下1寸),額旁2線(頭臨泣穴下1寸)。腰背部損傷取頂旁1線(承光穴後1.5寸),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枕上正中線旁開0.5寸)。生殖部位損傷取額旁3線(本神-頭維)。②循經取穴:按治療線所屬經脈主治範圍選穴,如睾丸挫傷可加頂中線(百會-前頂)。操作:患者坐位,以便針刺後結合患處運動提高針刺效果。針刺前洗手,針具和針刺部位嚴格消毒。用25mm毫針,指切進針,進針角度與頭皮呈15~30度。間隔5~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60分鐘,有條件可留針24小時治療效果更佳。每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最多治療3個療程。每療程間隔1、2天。(二)、針刺、刺絡拔罐治療軟組織損傷取穴:阿是穴對稱點(限最痛處之左或右對稱點上),患處循經取穴或患部周圍的陽性反應點上,膈俞,血海。操作:醫者先在患者最痛處作記號,然後在健側對稱點上針刺,施強刺激瀉法,留針20分鐘,5分鐘提插捻轉1次,以增強針感(小兒不留針)。再在最痛處所過經絡循經診壓,或患部周圍診壓,找到陽性反應點後,用梅花針叩刺此陽性反應點出血,並拔火罐。臍以上損傷平補平瀉膈俞穴,臍以下損傷平補平瀉血海穴。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隔3天後再作下1療程。(三)、多針斜刺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依患者主訴、運動障礙情況和觸診結果,確定受損軟組織的位置、深淺、走向、範圍及其最痛點,沿肌肉長軸,取離最痛點有適當距離的一點為進針點。操作:皮膚常規消毒後進針,進針後,注意保持針的斜行走向(約45度角),使之能準確地刺入受損軟組織的最痛點處,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著處。當有明顯針感時留針,每針間距0.2~0.5cm,一般用4~8針,留針時不行針,留針30分鐘左右。在出針過程中,患者感到針感突然加強時,應暫停出針,待針感重新減弱後,再將針完全退出。每日針1次,3次為一療程。(四)、針刺外關、小節治療軟組織損傷疼痛取穴:健側外關、手小節(奇穴,位於無名指指掌關節上尺側0.3~0.4寸赤白肉際處),若雙側疼痛取雙側穴。操作: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後,外關穴用40mm毫針直刺30~35mm,針感越麻越好;小節用長13mm毫針,以45度角向手指遠端斜刺6~3mm,針感越酸越好。留針30~60分鐘,隔10分鐘行針1次,並囑患者留針期間活動患處。適用於周身各處軟組織損傷疼痛及坐骨神經痛、肩周炎、牙痛、頭痛等。(五)、肩腿部軟組織損傷的治療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肩部軟組織損傷取肩三針(肩前、肩髃、肩貞)、曲池;大腿前側肌群損傷:髀關、伏兔、梁丘、陽陵泉;大腿後側肌群損傷:承扶、殷門、風市、崑崙。操作:常規消毒後,取0.30mm×50~100mm毫針,每次選4~5穴,快速進針,得氣後將G68052Ⅱ型治療機的輸出線分別接於針柄上,用疏密波刺激,並逐漸調至所需輸出電流量,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六)、外傷或筋膜炎疼痛的治療取穴:合谷、太沖、阿是穴(痛點或反應點)、血海、膈俞。操作:合谷、太沖直刺25~30mm,阿是穴(或痛點)根據其具體部位所在靈活掌握針刺深度,頭面部直刺8~15mm,胸背部斜刺15~20mm,腰背部直刺25~30mm,四肢部直刺30~40mm。指壓法則用拇指或食指為主進行按壓,其按壓力度以病人舒適為度。四、截癱主穴:損傷平面上(1~2個棘突)和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和夾脊穴,膈俞。配穴:分4組。1、關元、中極、天樞;2、秩邊、殷門、委中、崑崙;3、髀關、伏兔、足三里、沖陽;4、環跳、陽陵泉、絕骨、丘墟。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組。督脈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針刺穴位的上、下兩個棘突點間的皮膚,右手持針,針尖垂直刺入,緩慢均勻提插,以測知針尖所遇之阻力,並體會指下感覺。如因骨折或脫位使棘突間發生改變時,可按照損傷平面上下選取督脈穴的原則,加用其他督脈穴。進針深度一般為1.5~2.5寸,當手下感到彈性阻力(為刺中黃韌帶),局部脹、重、酸感時,仍可繼續針刺。一旦指下有空虛感,且病人自覺針感向雙側下肢或會陰部放射,則不得深刺,稍將針外提。施平補平瀉手法。配穴,應盡量使之得氣,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五、腦震蕩取穴:太陽、外關配風池、四瀆,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啞門、後溪配崑崙、曲池,湧泉、啞門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嚴重,加神門、三陰交。操作:諸穴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六、擠壓傷後疼痛(擠壓綜合征是在四肢或軀幹肌肉豐富部位,遭受重物長時間擠壓,在擠壓解除後出現的,臨床以肢體腫脹、肌紅蛋白尿、高血鉀為特點的急性腎功能衰竭。)震後擠壓傷所致疼痛按部位分為:(一)周身肢體竄痛取穴:多以肘膝關節以下穴位為主,左右上下配合。肝氣鬱結而致痛者,取合谷、太沖開四關,行氣止痛;氣血失和而致痛者,取曲池、足三里利樞節,調理氣血;因筋之緩急而致痛者,取陽陵泉、外關疏少陽,舒筋活絡。某些肢體關節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試取督任兩脈。取督脈可通調諸陽之氣,其中上半身痛以大椎為主,下半身痛以命門為主。取任脈可助諸陰之本,如關元、氣海、神闕。因精神抑鬱所致,主訴身痛不已者,還要注意取頭穴及背俞穴,鎮靜安神,解郁止痛。如神庭、四神聰、心俞、肝俞、脾俞。操作:諸穴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二)、腰椎根性神經痛取穴:踝三針定位: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踝上四寸,每條經脈循行線上各一穴,分別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4椎間盤神經痛,取根痛1;L4/5椎間盤神經痛取根痛2;L5/S1,椎間盤神經痛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據具體情況,綜合選穴。操作:醫生左手固定進針點上部(拇食指拉緊皮膚),右手持針,針與皮膚呈15度角,快速進入皮下,然後針體貼近皮膚表面,沿皮下刺入,進針長度為2.5寸,針刺方向朝上。快速捻轉2OO~3OO次/分,不提插,幅度360~720度,每次連續捻轉3min。留針30min,每48小時針刺一次。(三)、四肢手術後鎮痛取穴:內麻點(定位: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7寸(同身寸)脛骨後緣0.5寸處)。操作:患者仰卧,雙足外旋,雙膝關節以下外露,術者站針刺側,常規消毒雙側內麻點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垂直進針約37mm(1.5寸同身寸)深,針感放射至足或5個足趾同時有微屈狀即可。接通電針儀,採用連續波。頻率由低到高(100~1000次/分),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刺激30分鐘後拔針,局部按壓片刻。手術後疼痛多在術後12小時內最為嚴重,如針刺治療後再次出現傷口疼痛者,可重複扎針治療30分鐘,大多數患者針刺治療1次即可。七、腹瀉取穴:①預防:足三里、三陰交、天樞、上巨虛、章門;②治療:足三里、中脘、合谷、陰陵泉、三陰交、大腸俞。操作:上述諸穴除章門外,均可直刺25~30mm,章門穴向下斜刺15~20mm。指壓法則用拇指或食指為主進行按壓,其按壓力度以病人舒適為度。也可用艾條溫和灸神闕、天樞、關元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鐘。八、便秘(一)、實秘取穴: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合谷、內庭。氣機郁滯型加太沖、中脘;陰寒積滯型加足三里、中脘。操作:天樞、支溝、水道、歸來平補平瀉。豐隆、合谷、內庭用瀉法。留針30分,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二)、虛秘取穴: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脾俞、氣海。血虛型加足三里、三陰交;陰虛型加三陰交、腎俞。陽虛型加神闕、關元。操作:天樞、支溝、氣海平補平瀉。豐隆用瀉法;脾俞用補法。留針30分,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九、癃閉取穴:秩邊、陰陵泉、三陰交、中極、膀胱俞、委陽。肺熱壅盛型加尺澤。尿路阻塞型加次髎、血海。腎陽虛衰型加關元、脾俞、三焦俞、腎俞、太溪、復溜。中氣下陷型加脾俞、三焦俞、腎俞、氣海、足三里。腎陰虧虛型加脾俞、三焦俞、腎俞、氣海、曲骨。津液虧損脾俞 三焦俞 腎俞 足三里 三陰交。十、二便失禁(一)、大便失禁取穴:大杼、命門、腎俞、關元、中極、橫骨、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溪操作: 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後強刺激,留針30分,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二)、小便失禁取穴:取督任二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相關腧穴為主,分俯卧和仰卧兩組。仰卧組:頂中線、天樞、中極、關元、足三里、會陰、太沖。俯卧組:腰夾脊穴、大腸俞、命門、委中、太溪、三陰交。操作:皮膚常規消毒後強刺激,以上兩組穴位交替使用,留針30分,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十一、嘔吐(一)、實證取穴:內關、足三里、中脘、上腕、胃俞。痰飲內停加膻中、豐隆,肝氣犯胃陽陵泉、太沖操作: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後,針用瀉法,留針30~60分鐘,隔10分鐘行針1次。(二)虛證取穴:內關、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胃陰不足加公孫。操作: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後,針用補法,留針30~60分鐘,隔10分鐘行針1次。十二、感冒取穴:①預防:風池、合谷、大椎、外關;②治療:風池、風門、大椎、外關、列缺、尺澤。操作:上述諸穴中,尺澤、合谷直刺20~25mm,風池穴向下頜方向直刺20~25mm,風門穴斜刺15~20mm,大椎直刺15~20mm,外關直刺20~25mm,列缺向上平刺15~20mm。指壓法則用拇指或食指為主進行按壓,其按壓力度以病人舒適為度。十三、皮膚濕疹或陰囊濕疹取穴:①預防:脾俞、陰陵泉、三陰交、公孫;②治療:脾俞、三焦俞、陰陵泉、三陰交、曲池、公孫、血海。操作:上述諸穴中,陰陵泉、三陰交、公孫、血海、曲池直刺20~25mm,脾俞、三焦俞斜刺15~20mm。指壓法則用拇指或食指為主進行按壓,其按壓力度以病人舒適為度。十四、地震心理創傷綜合征主症:返回(災難現場)、驚恐、哭泣、善悲、恍惚、錯亂、極度緊張、高度警覺、夢囈(快逃快逃)等;治則:寧心安神,疏肝健脾。取穴:①預防:神門、太沖、期門;②治療:神門、內關、期門、肝俞、脾俞、三陰交、太沖。操作:上述諸穴中,三陰交、太沖20~25mm,期門、肝俞、脾俞斜刺15~20mm,內關、神門直刺15~20mm。指壓法則用拇指或食指為主進行按壓,其按壓力度以病人舒適為度。每天針灸可1~2次,指針按壓穴位每日3~5次,待癥狀控制後再鞏固治療2~5天即可。此外,在外傷性感染、感染性發熱方面,採用針刺、艾灸的方法,也能夠起到迅速消除癥狀、加速痊癒的作用。
推薦閱讀:

普濟方卷四百十五 針灸門 腧穴 背腧部
【針灸】節氣灸——秋分
針灸經穴歌訣
針灸三通法在腦中風不同階段的應用
針灸操作如何得氣與導氣

TAG:急救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