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的滅亡
06-18
秦帝國的滅亡 淚痕春雨 當劉邦率軍到達武關時,據說趙高曾派人與劉邦聯繫,想與劉邦合作。 表面上看,這一切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實際上,處於趙高的位置,這應該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隨著章邯大軍的投降,秦帝國的滅亡,已沒有任何懸念了。因為,當時的秦帝國,已無法組織起一個稍具規模的兵團了。 而在當時,北部地區以項羽為代表的六十萬的「七國聯軍」(包括章邯為代表的秦軍),隨時可能從函谷進入關中;南部地區以劉邦為代表的西征大軍,正以咄咄逼人的攻勢向武關進兵。 在這種背景下,趙高希望與劉邦合作,應該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甚至而言,處於趙高的位置,誰無法想出,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趙高這種行為,實際上等於表示,他也想加入瓜分秦帝國的行列了。換而言之,既然挽救秦帝國的可能性已不存在了,現在還不如把握機會,及時順應潮流。再換而言之,趁自己手中還一定的籌碼,抓緊機會倒向反秦大軍,最大限度的留下一些既得利益。 雖然這種選擇,看起來非常荒唐;而且在操作時,也缺乏可行性。但是,在敗局已定的時刻,它卻顯然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 此時的趙高,能與項羽談判嗎?估計是不能的,因為項羽的實力太大了;所以,此時的趙高,根本沒有資格與項羽談判。 此時的趙高,能與劉邦談判嗎?雖然這種想法比較荒唐,也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它顯然是可以嘗試的。從雙方的利益而言,以劉邦的實力,無論他能不能先到達咸陽,恐怕也都是給項羽作嫁衣裳。就算劉邦能先進入咸陽,等項羽入關後,劉邦能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嗎?估計不能。 如果劉邦不能先進入咸陽,等項羽分封時,劉邦能得到多大一塊地盤呢?顯然是不容人樂觀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劉邦與趙高合作。就有可能與趙高聯手整合關中的力量,從而阻止諸侯聯軍攻入函谷關。 從雙方的利益而言,趙高顯然已無法阻止秦帝國的滅亡了。在這種背景下,趙高與其坐著等死,自然不如想一些自救的方法。 此時,天下的主要矛盾,就是反秦聯軍與秦帝國的矛盾。但是,只要大家稍微把眼光放長一點,就會發現,秦帝國一滅亡,天下的主要矛盾,就將變為大家搶地盤的矛盾。 所以,現在你一門心思和大家把秦帝國滅亡了。是不是最符合你的利益呢?恐怕未必! 因為,秦帝國滅亡了,你卻不能分到最多的、最好的地盤,甚至是被其它大佬火併了,你說秦帝國的滅亡,對你有什麼好處? 我估計,趙高對劉邦的說詞,主要就集在這些內容上。 總而言之,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人。應該在秦帝國滅亡前,就開始著手未來的發展了。 換而言之,如果你劉邦願意與我趙高合作,你可以不戰而得到關中許多地盤。當然了,對我趙高的好處就是,我不用輸得乾乾淨淨了。 以你劉邦一個人的實力,且不說平定關中,本身就是一件漫長而未必有結果的事。就算你能平定了關中,你也無法迅速整合關中的力量,從而也難以與項羽對抗。 如果我們取得合作,自然可以迅速的整合關中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派人分封項羽為代表的六國故地諸侯,讓他們各佔一塊地盤,只要把項羽與諸侯聯軍拆開,我們就有機會阻止其它力量進入關中。 這些內容都是我猜想的,但是,就我理解處於趙高的位置,想與劉邦合作,估計也只能提出這種條件了,應用這種方法了。 趙高的想法雖然匪夷所思,但是處於趙高的位置,在當時背景下,實際上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問題是,在反秦形勢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劉邦顯然不願意接受趙高的條件。因為,與趙高合作的弊端太明顯,因為在天下都想滅亡秦帝國的背景下,你與秦帝國合作,後果估計比較可怕。 甚至而言,趙高殺秦二世,也是與此戰略相配合的。 趙高殺秦二世動機,顯然比較複雜。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帝國的局勢日益惡化,趙高也陷入了與當年李斯類似的困境之中。換而言之,他需要給秦二世(或是秦國人民)一個說法,但是他實在拿不出一個說法。 如果說帝國的統治格局,就是一個金字塔。 在這個金字塔非常穩定的時候,作為一個統治者,並不需要過人的本事,因為一切只要例行公事就可以了,就算需要調整,也只是技術性的調整,所以本身沒有太了不起的難度。 但是,在這個金字塔處於隨時可能磚崩瓦解的狀態時,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就需要有過人的本事了。因為,此時你再說什麼例行公事,那就是坐等滅亡了。 李斯就是因為在關鍵時候,用官僚的態度應付這種巨變,所以讓帝國的局勢,在瞬間就變得無可救藥了。秦二世、趙高在關鍵時候起用章邯,暫時挽救了秦帝國的局勢。在這種背景下,李斯遂喪失了控制局勢的能力。 但是,趙高在後來,也漸漸無力控制局勢了。因為一切是顯然的,在巨鹿之戰後,帝國的金字塔再次陷入了即將磚崩瓦解的邊緣,而且比最初的局勢更加糟糕。 在這種背景下,趙高的權威也開始急速下降。因為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大家清晰的感覺到,跟著趙高走下去,就是死路一條,大家自然會另想辦法的。比如,當時的地方的官員、將領紛紛選擇投降,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表現。 在這種背景下,趙高遂玩了一招指鹿為馬,總而言之,他需要加大馴服帝國官員的力度。從表面上看,趙高在帝國的權威更加鞏固了,但是,這種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情形,是無法長久維持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秦二世突然追究趙高的失職,趙高估計沒處跑的。因為,下面全是對趙高不敢言而敢怒的官員。 在天下不敢言而敢怒的環境下,不要說秦二世振臂一呼了。就是陳勝那種身份的人,振臂一呼,都有可能讓局勢失控。 在這種背景下,趙高就把二世殺掉了。 另一方面,趙高殺二世,大約是因為趙高需要給秦帝國重新定位了。因為,只要秦國還把自己當作秦帝國,當前的危局就是無解的。因為,這意味著秦國還處於反秦聯軍的對立面。 換而言之,趙高是用殺掉秦二世的方式,宣告了秦帝國的滅亡。 於是,趙高殺掉秦二世後,雖然把子嬰推到了前台,但是,他建議子嬰不要稱帝了。秦帝國放棄帝號,意味著他承認了六國故地脫離帝國的事實。換而言之,秦國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分封天下了(承認各地大佬的既得利益)。一旦分封天下,天下的主要矛盾,就會轉化為爭奪地盤的矛盾,人們就不會把矛頭共同指向秦國了。 但是,秦國這種調整,似乎有些太晚了。實際上,在章邯把周文趕出函谷關時,秦國就執行這種戰略調整,也許有可能讓秦國保有秦國故地。此時,實在是太晚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章邯把周文趕出函谷關時,如果有人敢提出秦帝國應該執行這種保守方案,肯定當時就會被拉出砍了頭。因為,這種言語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 等帝國把軍事力量,在平定六國叛亂時消耗殆盡後。秦帝國雖然想執行這種保守方案,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我們常常奇怪,為什麼在秦帝國滅亡時,只有章邯那枝刑徒組成的軍隊,在力挽狂瀾。帝國的正規軍,都到哪裡去了? 其實呢?帝國的正規軍,也在不斷投入六國故地。 因為,有章邯率領的集團軍一勝再勝,所以秦帝國的正規軍投入戰場後,通常就是在分兵使用。換而言之,秦國正規軍會不斷投入到各個軍事要地,以防止反秦聯軍漫無邊際的發展。 王離那種資深統帥(與蒙恬地位相當的將領),出現在巨鹿城下,讓章邯大軍負責後勤保障,應該是秦國正規軍大規模集結起來的標誌。但是,巨鹿之戰的失敗,也是秦國正規軍一蹶不振的標誌。至少,此後秦帝國正規軍,再也無法集結起來使用了。 在戰國時期,因為所有的戰爭都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所以,參戰國家都相對容易把軍隊集結起來。 但是在秦末,戰爭是大規模的民眾叛亂,所以秦國就很難把軍隊集結起來。因為,一切是顯然的;如果秦國把軍事力量集結起來使用,在某個點上,秦國可以擁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在其它地方呢?很可能就是叛亂力量,更加無可抑制。 在這種背景下,秦國能在巨鹿城下,讓王離為代表的正規軍集結起來,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而王離為代表的正規軍覆滅,讓帝國徹底喪失了,再次集結正規軍的能力。因為,帝國各地遍布叛亂,哪個地方的軍隊,也不是隨便可以調離的。 章邯與項羽為代表的諸侯聯軍,對抗了長達半年之久。但是,章邯顯然越來越絕望。因為,他只是一孤軍,這樣長久的耗下去,是看不到希望的。 歷史的真相,常常被掩埋起來。最主要的原因,大約就是兩個。一個是政治宣傳,一個就是民間故事。 比如,在太祖時代,我們看到的民國歷史,通常都是政治宣傳、民間故事。因為是政治宣傳、民間故事,所以自然會把我朝對立面的人,寫得如同卡通片里的反面角色。 我們有幸是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環境里,而民國歷史的資料,保留的比較全面、詳細。否則,民國的歷史真相,我們恐怕只能透過字縫去猜想了。因為,政治宣傳描繪出來的歷史,顯然距真實的歷史太遠了。 古代人在寫歷史時,很少能處於一個真正開放的環境里,所以,古代歷史通常總是被政治宣傳所籠罩的。 比如,我們在說到秦帝國的滅亡時,常常會想到秦帝國的殘暴、奢侈,但是,秦帝國的滅亡,真會如此簡單嗎? 秦國為什麼會滅亡呢? 說到徭役的問題。 我相信,隨便拉出一個老百姓,都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讓老百姓服役一個月、甚至是十來天,卻讓他們步行到幾百里、幾千里外,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人力浪費啊! 為什麼秦帝國的統治者,想不到這個問題呢?為什麼秦帝國的老百姓,想不到這個問題呢? 這種浪費,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自然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這種浪費,對帝國的統治者來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必要。 就好像一個公司老闆,讓自己手下的工人,用一種最浪費時間、最浪費體力的方式工作,工人自然會怨聲載道,老闆難道就會無動於衷?要知道,只有工人用最節省時間、最節省體力的方式工作,老闆才有機會獲得最大的利潤,更有機會降低管理成本。 從這層意義上,當我們覺得秦帝國的統治方法非常弱智時。原因大約有兩個。第一、這些內容只是政治宣傳,它與真實的歷史相差很遠。第二、我們根本沒有真正了解、理解秦帝國是如何統治社會的。 因為一切是顯然的,秦帝國的統治者不會是弱智,秦帝國的老百姓也不會是弱智。他們絕不會用一種弱智方法維持社會運行。 就我的理解,一個社會的總體勞動量是一定的。 在戰國時代,這些勞動量,是被七國君主(以他們為代表的政府)共同佔據著。而且,沒有任何資料表明,七國的君主比秦始皇更體恤民力。所以,這些勞動力通常總是處於滿負荷的運轉中。 秦帝國統一天下,這些勞動量,開始被秦始皇(以他為代表的政府)佔據了。而且,沒有任何資料表明,秦始皇是隨便糟蹋勞動力的人,如果秦始皇總是隨便糟蹋勞動力,那秦國肯定早就衰弱了。 從這層意義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老百姓的普遍生存狀態,也未必會低於戰國時期。 我從來無意否定秦國統治的殘暴。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把秦帝國的滅亡,歸於他的殘暴,實在是有些偏頗了。 表面上看,秦國的長城修得很長,但實際上,那是秦、趙、燕三國多年經營的結果。所以秦國,只是負責把這些長城連接、修補起來罷了。這個工程量,自然非常巨大,但是與戰國時期的修長城工作相比,也未必就真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要知道,戰國時期修長城,並不只僅僅是為了防止游牧民族,而且還有諸侯之間的相互防範。從這層意義上,戰國時期修的長城,規模更大。最典型的就是齊長城、楚長城,這些長城都是修建於內地的。 而一切是顯然的,秦帝國統一天下後,肯定不需要在內地修長城了。 表面上,秦統一天下後,進行的軍事行動很大。 但是,在戰國時期,因為諸侯紛爭無休無止,所以哪個國家也擁有龐大的常備軍,而且常年進行著戰爭。其總兵力,應該會遠遠超過秦帝國統一後的規模。其整體的軍事行動,應該也遠遠多於秦國統一天下後的軍事行動。 秦國為什麼會滅亡呢? 是秦國太奢侈嗎?顯然也未必。 秦始皇奢侈,但是在戰國時期,哪個君主不奢侈?秦國統一天下後,敢如此奢侈的人,恐怕就只剩下一個秦始皇了,因為其它人都成了官僚,哪敢如國君一樣奢侈呢? 甚至,那些戰國時的大貴族,哪個不奢侈?比如,養客三千,這是所有大貴族追求的目標。問題是,這三千人是靠什麼生活的?秦國統一天下後,好像沒有這種大貴族了。 統一天下的後秦始皇,雖然變得更奢侈了,但總的來說,秦始皇的奢侈,實在未必會比從前七國君主加起來要奢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秦國後宮的美女自然很多。但是,也未必會多於七國後宮的美女總合。 我無意說,秦國統一天下後,老百姓的負擔會減少。我只是說,秦統一天下後,老百姓的負擔,與戰國時代,並不會什麼本質區別。 如果非要說秦統一天下後,老百姓的負擔突然加重,應該與常識不符。 秦國那套體制,如果會嚴重削弱社會生產力。那秦始皇還靠什麼統一天下呢? 總不成,幾個大公司在自由競爭,最後壟斷市場的,竟然會是一個最浪費人力、物力的公司吧? 這與我們的常識,顯然是嚴重不符。 因為,七國相爭,大家是處於一種自由競爭的狀態下。秦一直按它的制度運行著,如果這套制度最浪費人力、物力,他沒有理由會把其它幾個國家都競爭垮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明帝國與後金最慘烈的決戰,大明精銳損失殆盡,關外土地全部淪陷
※有這麼一個國家,在自己家裡,把三個帝國埋葬,號稱帝國墳場
※吐蕃帝國經略西域:阻止阿拉伯帝國繼續向東擴張
※釣魚執法的是是非非:美國釣魚執法典型案例及中國相關規定分析(2016)|法客帝國
※劉邦為何認定蕭何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圖)
TAG: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