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哀的父母:替孩子扛住一切,卻又讓孩子扛住世界

暖心父母學苑每天讀點有用、有態度的育兒文字

小時候,

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

不是嗎?

但是一旦長大,

沒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看不得孩子遭遇挫折,替孩子扛住一切,相當於親手摺斷了孩子的翅膀,未來又怎能期望孩子成年之後扛住自己的世界呢。

溺愛和嬌慣是敗壞孩子意志的毒料

寧波某小學曾經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半數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面對大蝦卻傻眼了,有的拿起來聞一聞,有的拿起來舔一舔,然後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老師問及原因:「原來是不!會!剝!蝦!」

這樣的新聞一出,其實大家早已見怪不怪,因為每年一到開學前後,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新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老師也早已習以為常。

孩子不會剝蝦、不會系鞋帶,自理能力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很多人的評論一致指向:都是家長慣的。

可為什麼一面是對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聞指責,一面是這樣的新聞還是鋪天蓋地刷屏?

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是父母認為,「這些瑣碎的小事,等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會了」。至少神童魏永康的媽媽是這麼認為的。

現代版「傷仲永」魏永康,2歲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完成初中課程,13歲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

魏永康有這樣的成績,全賴媽媽二十幾年來的照顧。

每天早上把牙膏擠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他從小沒有洗過一雙襪子,即使在17歲考研究所之前,也是一邊看書,母親一邊喂飯。

因為魏永康媽媽覺得吃飯浪費時間,不必自己動手,好好讀書,將來才有出息。

在魏永康考上博碩連讀後,離開媽媽就生活「失控」了。

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里看書,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一門功課記零分,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

這個媽媽以為,孩子這麼聰明,即使自己離開後,也能很快學習生活技能,照顧好自己。

卻沒有想到原來自己這麼多年來包辦一切,已經讓孩子形成習慣。天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天冷了不會添衣,忘記參加考試,忘記寫論文。沒有母親在身邊,魏永康就好像一台失去了指令的電腦。

天才不懼高山,卻被土丘絆倒。而絆倒他的小土丘卻是尋常人都會的基本生活技能。

最後神童魏永康像古時的「傷仲永」一樣,並沒有在長大後依舊延續神奇。2003年7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苦難和挫折是成就孩子堅毅品質的養料,溺愛和嬌慣是敗壞孩子意志的毒料。孩子在家裡嬌生慣養,等待他的將是在外面四處碰壁。

魏永康的母親後來總算明白,她為自己對孩子的傷害表示深深的懺悔。

盧梭曾說道:「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家長取而代之的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以及喪失了生活的興趣,更重要的失去了任何思考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謹記,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真正的富養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孩子自理能力差的新聞之所以層出不窮,另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要富養」的誤讀。

他們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早當家,父母讓孩子學著自理,學著做家務,就無形中透露著自己的窮,揭露了自己的短。所以,孩子一定要按照小王子、小公主的標準來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十指不沾陽春水,像是這樣就能讓他們擁有「貴族」氣質。

對於獨立的孩子,他們投向的不是敬畏,而是同情。顯然,這些父母不知道,其實對孩子的真正富養,是培養孩子的人格獨立。

美國總統特普朗的女兒伊萬卡雖然出身豪門,但伊萬卡卻不能安穩地當繼承者,因為特朗普家族的傳統是對孩子不溺愛,父母只提供學費和基本生活費,其它穿衣打扮、想玩想用的一切花費都要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賺,甚至包括電話賬單也要自己付。

媽媽帶她出門,給自己買了頭等艙票,卻將伊萬卡扔到經濟艙去。

由於從小就被灌輸金錢觀,當別的小女孩還在玩洋娃娃、吹泡泡時,6歲的伊萬卡已經在學習炒股票;高中時就兼職當模特,自己賺零花錢。大學畢業後,她沒有馬上進入家族企業,而是先去紐約一家地產公司做基層。2年後能力得到老爸認可,才被允許進入家族集團。

明明是白富美,伊萬卡卻甘願做女強人,每天工作16個小時,經常一天只睡4小時。雖然身在家族企業,卻沒有絲毫懈怠。

「我必須對自己狠一點。如果我幹得不好,也會被父親解僱的。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成績贏得同事的尊重。你們可能覺得朝九晚五上班已經很辛苦了,我要比那賣力得多呢。」伊萬卡說。

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伊萬卡未婚前就被福布斯評為全世界最有錢的女富豪。

伊萬卡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富養並不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而是應該精神上富養,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從我懂事起,就知道想要的一切不會從天而降。我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所掙。」伊萬卡說。

獨立之人格,競爭之根本。中國式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其實是為孩子的未來埋設了定時炸彈。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後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

愛不等於包辦

請給孩子獨立面對困難的機會

我也想自己走,可你們卻抓著我怕我摔倒。

媒體上曾有很多關於「China One」(中國獨二代)的討論,印度等高校拒收中國獨生子女,原因在於當代的孩子獨立性很差。

更深層的原因是,學校認為,一個在生活上都無法獨立的孩子,無任何自覺性和創造力可言。

也就是說,父母花一輩子心血讓孩子成功,卻不知成功地毀掉了孩子的一輩子。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缺乏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其實這個問題表面在孩子,根源卻在父母或爺爺奶奶。

孩子為什麼依賴性強?換個角度來看,是家長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實際上,孩子從學會走路就開始渴望獨立,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希望獨自探索世界的奧秘。可家長總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攬,捆住了孩子的手腳,綁住了孩子的思想。

作為過來人的家長都會知道,每當我們面對一件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時,都會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孩子也一樣。學習並掌握新技能的方法,除了多練習多嘗試,別無他法。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身邊做他們的教練和啦啦隊長,而不是傭人或僕人時,孩子們會從承受的壓力以及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務的經歷中,學會時間管理。也能夠鍛煉自己的勇氣,而不是習慣成為被保護者。

比起孩子,父母自己其實更想被孩子需要,最好是永遠都會被孩子需要,但是,一定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變得堅強並且自由翱翔。

溫室中培養不出參天大樹,只有讓孩子獨立面對一切,才能讓孩子真正扛住世界。


推薦閱讀:

媽媽的懺悔:真不該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送給孩子一句讚揚 還父母一生精彩 - Qzone日誌
戚美珍與苗僑偉近照,他們的孩子怎麼樣?
為孩子取名時要做哪
書吧:愛得有分寸孩子才優秀

TAG:孩子 | 父母 | 世界 | 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