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下發《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要求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並明確提出地方高校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不是「掛牌」、更名或升格。為什麼要引導部分地方高校轉型?《指導意見》給了大家哪些「指導」?「指導」又該如何落實?部分專家就此進行了解析。
為什麼要引導部分地方高校轉型? 從國家發展戰略看,引導部分地方高校嚮應用型轉變十分必要,是產業升級所必需,是經濟轉型的呼喚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已站在了「而立之年」的節點上。 由於受傳統的「重學輕術」「重理論輕應用」的思想和政策導向不明的影響,許多原來單科性學院紛紛改為「學科齊全」的綜合型、學術型高等學校,許多專科學校升為學院後,也就沿著前者的思路辦學,失去了原有的學科優勢。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快速升級,人才市場越來越需要的是多層次、多規格、實踐能力強的專門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引導高校分類發展,解決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與單一化發展目標的矛盾,成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任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說。 「當今世界已步入全球化3.0時代。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擴大帶來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傳統高等教育難以為繼,必須進行系統轉型和功能再造。」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表示。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認為,如果將「創新」比喻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的話,那麼「應用」就是維持其良性運行的血液。 孫誠介紹說,從國際經驗看,歐洲國家對應用型高等教育普遍重視。如今,瑞士、芬蘭、荷蘭和德國等國應用型高校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分別達到34%、46%、65%、29%,有效地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從國家發展戰略看,特別是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中,在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一節中專門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製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複合型人才。「站在這個高度上看,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尤為必要,為產業升級所必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經濟轉型的呼喚。」孫誠認為。
給了地方高校轉型哪些「指導」? 鼓勵院校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支持,形成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 重慶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把《指導意見》看作是我國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時代來臨的標誌,他認為這是「對『手』的教育」的理性回歸。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起步晚,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利益攸關方的權益、地位、作用缺乏法規保障。」牟延林認為,《指導意見》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定做了「壓艙石」和「定心丸」,明確辦學方向和運行機制等重大事宜。從而使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型大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認同,使來之不易的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製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爭取地方、行業、企業的經費、項目和資源在學校集聚;通過招生計劃的增量傾斜、存量調整,支持試點高校符合產業規劃、就業質量高和貢獻力強的專業擴大招生;將試點高校「雙師雙能型」高水平師資培養納入中央和地方相關人才支持項目。在國家公派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中增加試點高校選派計劃等。
「我們必須承認,在現階段的中國,無論是院校轉型還是新型第三級教育系統的建設與完善,都是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史靜寰認為,如何調動市場、地方政府和社會的積極性,激活院校主動改革、積極轉型的內在動力,是更為艱巨的工作。 對此,《指導意見》提出,「轉型的責任在地方」,要落實省級政府統籌責任;「轉型的主體是學校」,要激發高校轉型內生動力活力。《指導意見》還鼓勵院校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支持,形成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的發展格局。 「政策也是生產力,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政府積極運用政策槓桿和行政優勢,統籌調配公共資源,鼓勵吸引社會及市場資源,為深化高教改革,建設和完善內涵豐富的第三級教育系統搭橋鋪路。」史靜寰說。 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地方高校應從教學模式、辦學模式、治理模式、教師標準等方面推進改革創新 「高校分類問題不是一個純理論問題,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實施。」馬陸亭介紹,近十幾年來,圍繞高校分類產生過不少的方案設計,但都難以實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理念無操作,很好的思想不能轉化為現實的制度安排。」他認為,這次《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頂層設計、制定應用型高校的設置標準和評估標準等,就是一種很務實的制度安排——不僅提出方向,而且給出實施路徑。 在馬陸亭看來,這裡的實踐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轉型高校要加強實踐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區域發展需要的辦學「新路」;二是這種模式必須加強實踐環節訓練,培養真正滿足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方向、理念有了,落實、實施就成為關鍵,而這仍需要改革創新。馬陸亭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第一,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和實踐培訓是應用技術大學最基本的育人方式。《指導意見》規定實訓實習課時必須占專業教學總課時比例30%以上,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來源等具體措施,就是要用制度性因素來保證實踐環節教學。 第二,辦學模式。「我們常說的千校一面指的就是辦學模式,我們的高校轉型是否成功也主要看辦學模式。」馬陸亭說,我們現在倡導的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台、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就是希望能在辦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實現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第三,治理模式。應用型高校需要與區域經濟發展融為一體,需要積極開展與產業、企業的合作,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僅是一種辦學模式,更是一種基本的治理模式。這類學校需要多方共治,我們需要把管理的思維轉向治理。省級政府要支持轉型高校開展理事會、董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教育集團等改革探索和建設。 第四,教師標準。新型高校需要新型教師。「轉型是否成功,教師是關鍵。教師沒有實踐能力和產業視野,怎麼能夠要求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呢?」馬陸亭認為,轉型高校需要調整其教師結構,在崗教師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或開展定向培訓,新進教師應該有產業工作背景,還需聘請企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建設帶頭人或兼職教師。(王強)《中國教育報》2015年11月17日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