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有人說,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老莊。當我們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不斷進取時,也不能忘卻對自己內心平靜的一種追求,畢竟我們去努力了,並不一定都是有結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長,發展到今天,道家更傾向於內心的訴求,一種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漢初的黃老之學,魏晉的玄學都是對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莊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傳說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個傳說講的是孔子見老子。

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只是張開嘴向孔子伸了伸舌頭。孔子十分不解,再次問道。老子長時間不發話,孔子繼續洗耳恭聽。老子拗不過孔子,最後又張開了嘴,讓孔子看他已經脫落不在的牙齒。

這個時候孔子頓悟。老子即閉目養神,孔子便悄悄離去。

聖人碰面,沒有高談,也無闊論,寥寥幾句,來無影、去無終,可謂「大道無形,道在口中」。

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是柔弱勝剛強,剛強的牙齒已經掉了,但柔軟的舌頭依然存在。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至於莊子更是逍遙。

以莊子之才學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

楚威王想請他來輔佐朝政,派兩個使者帶上許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邊見到隱居在此釣魚的莊子,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很是精彩。

原文: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意思是說讓莊子去做官)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你們走吧,我也情願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

他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 史稱「漆園傲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大家可以多看看,真的是行雲流水。

2、道家的一些思想:

1)道。

什麼是「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用以說明宇宙的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等等。道的哲學含義豐富而複雜,在道家不同的哲學語境中,其側重涵義有所不同。

「道」是一種哲學。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

道家把「道」作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這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

簡單的說「道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是宇宙的本原」。

怎麼樣,信息量過大感覺暈了沒?知道為什麼後來稱為「玄」學了吧。

這個「道」是最難解釋的,有時候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老子自己都說「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便不是永恆之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呂克貝松的電影《超體》,最後一句:I AM EVERYWHERE,lucy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我認為跟中國所謂的道有很大相通之處)

我們應當「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所以大家明白「知道」應該怎麼讀才對了吧,「知.道」。

2)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的最基本特徵是「無為」也就是「道法自然」,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發展,「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從而成全了萬物,故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過人道的無為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它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

在老子看來,不作過分的人為努力,過自然而簡樸的生活,就是尊道貴德;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不為外物所累。要有逍遙精神,不放縱但要達觀。

這種思想表現在政治上就是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辯證思想

在《老子》一書中,提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柔弱勝剛強」這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是非常可貴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是因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麼是善,是因為惡的存在了。這種觀點是不是很有辯證性?!

還有,「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湧現;國家動蕩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想想這句話:崇拜清官的時代是不幸的時代,一樣的道理。

所以老子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心無邪念,故不需用「仁、善、義」而壓制邪念。

所以「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於使民無知無欲有些人認為老子在愚民。當然,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於老子的思想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我們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我認為就像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其實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一樣,他提出「無知、無欲」並不是絕對的,所以沒有必要鑽牛角尖。

4)齊物論

莊子相較老子更有一種洒脫和浪漫。用了浪漫這個詞,主要是他的文章寫的太氣勢磅簿、逍遙自在、天馬行空、卓爾不群,有一種美感在裡面。

《齊物論》是莊子的代表篇目。

「齊」就是「一樣」的意思。齊生死、齊萬物。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我們大都聽過莊周夢蝶的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認為,人不知自己是人還是蝶,那麼蝶與人又有什麼區別呢?莊子用這個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達出萬物合一的思想。

這種「齊生死」,超越生死、物我兩忘、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莊子眼中,才是絕對的自由。如果這種思想極端發展的話很容易墜入「不可知論」和「虛無主義」。

註:

1、老子後來被道教塑造成神話人物:太上老君,煉丹,坐騎是青牛。

2、作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時代並沒有明確提出「內聖外王」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莊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一觀點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過於強調「慎獨」自己監督自己)

「內聖外王」這一儒家思想(道家最先提出來的)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

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莊的思想需要深讀。

推薦閱讀:

《老子》的邏輯:上善若水
敦煌道家《呼吸靜功妙訣》與神仙粥的今用
佛學之法,道家之道,自然之事,文言之謂也。
九道家常菜,總有一款適合你,*
轉載---道家千年秘傳的 「九字真言」,護身辟邪全靠它

TAG:自然 | 道家 |